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HJANX

[楹联天地] 石长祐不是石长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3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曾国藩麾下丁未四君子与江南文人网络】


曾国藩湘军团练自负盈亏,只得巧立名目,江西商业税,(厘金)支付团练金费。突然转为吃皇粮的,合法地位与资金支持。早就想写一篇论文说说。作为本帖的首尾。我把一篇文章,拆分两段,1、论文引言,丁未四君子与江南文人网络。2、
贬绿营而挺湘军的动机。3、后记。



题目:
曾国藩麾下丁未四君子与江南文人网络:
以宿松石广均及其同科进士对绿营军的贬抑为中心摘要,
本文以曾国藩幕府中的“丁未四君子”,及其江南文人网络为研究对象,
聚焦安徽宿松籍道光丙戌科进士石广均,及其同科举人的政治倾向,
探讨他们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对绿营军的系统性贬低,及其对湘军崛起的舆论支持。通过分析科举同年关系、地域纽带、与家族联姻构成的权力网络,
揭示传统文人,如何通过,话语权重构,军事合法性,推动清代兵制从“经制兵”向“勇营”的转型。
一、【引言】咸丰年间,曾国藩以湘军对抗太平军时,面临清廷内部对绿营军的路径依赖。宿松石广均(道光六年丙戌科进士)
通过李鸿章、郭嵩焘、陈鼐、帅远燡丁未四君子“李郭陈帅”。奏疏、书信与诗文构建了一套贬抑绿营、推崇湘军的叙事体系。
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与话语政治理论,考察这一文人群体,如何利用科举同年、姻亲关系,形成舆论同盟,为军事改革提供文化背书。
二、丁未科进士集团的政治网络
1. 科举同年与地域纽带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共取进士265人,
一甲3名
二甲110名
三甲152名
其中江南籍占37%,石广均安徽省宿松县人,
宿松石氏家族通过联姻,组织成江南派进士集团的政治网络。
石广均的大女婿帅远燡,
帅远燡的祖父是赵文楷状元的同科探花帅承瀛,
赵文楷之女惠贞,许配给帅承瀛次子帅宗楗,
帅远燡的大姐嫁给了赵文楷的孙子赵复泰。
赵文楷的孙女嫁给李鸿章(丁未科二甲进士第36名)。
丁未四君子都支持曾国藩,江南文人,石广均极其同科进士,都支持曾国藩,那事发生在在1857年,咸丰七年。曾国藩送帅远燡尸骨回黄梅的时候。自此石广均与曾国藩有过书信互相帮助。进一步强化了在湘军集团中的话语权。
如《民国十年宿松县志》第二十一页,见石广均的《亦圜遗集》
2. 绿营批判的三重逻辑
(1)效能论:
石广均的女婿帅远燡《上书》【设,也乞终制之疏一久,圣主即脩允所请从此东南大局遂付闿茸之手。麾下诸将之敢战者,决不甘为之用,数年来,募练之兵勇,甚至散为盗贼,封疆益败,怀不可收拾。我公既卷节东山,筑室墓旁,回思先公生前忧国之心,教忠之训,内何以继先志,外何以释主忧乎?承论必不得已而出,必俞久而后启行。】(帅远燡说,“据要津者,半泥塑”。绿营军官兵是闿茸之手——下材不肖之人,说曾国藩,麾下诸将之敢战者,决不甘为之用。
(2)文化论:
石广均的女婿帅远燡《上书》【郡县之肥巳罔民,驱民从贼,将士之怯于杀贼,勇于戕民,大吏之牵制,客寄之无权】,帅远燡评价曾国藩【皇上仁圣,聪明。省阅此疏,而不从公所请。某决其万无是理也,时事方殷,舍公其谁?忧天悯人。又其夙抱。】(说绿营官员,只图自己私利,不管百姓死活,而曾国藩“忧天悯人。又其夙抱” 。说曾国藩,一直以来都有忧国忧民的抱负,关注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疾苦)
下接【贬绿营而挺湘军的动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贬绿营而挺湘军的动机】

三、贬绿营、挺湘军的政治动机
1. 利益重构:湘军以“书生带兵”吸纳文人入幕,与丁未科李鸿章、郭嵩焘、陈鼐并列为丁未四君子“李郭陈帅”。丁未四君子提供科举之外的政治上升通道。
曾国藩首先提出一个新名词“桐城学派”,说方苞的言有序,言有物。“湘乡学派”为主流,高洪雄健,阳刚之美。
例如,石葆元公,师从桐城学派姚鼐弟子,石广均女婿帅远燡,丁未四君子李郭陈帅之一,入曾国藩幕府,国藩怜其志,姑拨兵一营,令其于抚州御寇。一个招募千八乡勇的帅远燡,就敢于从翼王石达开包围圈去救总兵李定,愣头青吧,
2. 话语权争夺:通过《湘军志》等文本建构“绿营必败”的集体记忆,王闿运记载丁未科进士“每宴必斥营兵之弊”。
例如,石广均的女婿帅远燡《上书》要为曾国藩重用,敢于向咸丰皇帝“请疏”【太息痛哭直陈于圣主之前。若不急求变通,便宜行事,惟束手坐视其败坏,安危祸福之机,实在此举,许臣所请,天下事尚可为。否则,臣惟有捐此身,以报朝廷大节荣名。】
3. 皇权博弈:咸丰帝初期坚持“以经制兵制贼”,
而江南文人借镇压太平天国之机,推动地方军事化(如湘军、淮军)以抗衡中央集权。
四、结论丁未科进士集团,通过学术血缘、科举同年和姻亲关系,形成支持湘军的文化精英网络。他们对绿营的贬抑,不仅是军事评价,更是晚清“内轻外重”权力格局形成的缩影。这一案例,揭示了传统中国文人,如何通过关系网络,影响国家军事战略转型。
——
参考文献:
一. 梅英杰《湘军人物年谱》
二. 帅远燡《上少司馬曾涤生先生書》(见《光绪黄梅县志》卷三十六艺文书第二十九页。)
三、石广均的《亦圜遗集》(见《民国十年宿松县志》第二十一页)
四. 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
五.Philip Kuhn《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注】PhilipKuhn(孔飞力),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以研究中国近代史见长,代表作《叫魂》等作品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
下接后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3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
江南大营覆灭后,清廷不得不依赖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等地方团练。1860年,因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清廷被迫重用曾国藩,实授两江总督,统辖苏皖赣浙军务,湘军才获得合法地位与资源支持。
死心塌地挺湘军,支持曾国藩剿灭太平军,是要报仇雪恨。
1、帅远燡要从军报仇,是因为1853年洪秀全领兵经过黄梅,挖开了他祖父帅承瀛的坟墓,抢走了陪葬品。
2、石广均,的仇恨,包括咸丰二年的科举信谗言“父为稿次”——石绳簳因此榜上无名,气死在贡院前(棘前)。其次1853年洪秀全领兵拿下黄梅,攻破宿松,抢掠了财物,烧毁了房屋的仇恨。大老爷石广均家书香门第的藏书荡然无存。使他有家不能回。
3、江南文人网络,特指桐城学派(桐城学派,并非桐城县人,代表了稍次于五四新文化的学派)。他们反对空话,套话。尊重“言有序,言有物”的务实学派。直接冲击了满清统治者继承和发扬的科举制度。
曾国藩在咸丰十年(1860年)选择祁门敦仁里洪家大屋作为驻扎地点。
曾国藩认为朝廷从浙江人手,通过苏、常包围南京的东面进攻决策是错误的,必须改由两面进改的策略,也就是从长江上游向南京包围。但君命不可违,曾国藩于是选择了中间点安徽省祁门县。祁门多高山密林,正合巨蟒藏身,出可去,入可避。他把湘军驻扎在屯溪、休宁、祁门县赤岭一线的通衙要道,一则以截断太平军由赣赴皖的驰援路线;二则控扼安庆对南京形成合围之势。从此,祁门成为徽州太平天国征战的中心。而敦仁里的洪家大屋就此成了曾国藩驻节祁门的总督衙门。
1861年四月,曾国藩将队伍转移到东至。把宿松乡贤石广均接回宿松县。
所谓从楚北:石广均大女婿帅远燡家,黄梅县段窑(独山公社下新镇汪革村,也就是黄梅县志光绪14卷三十八,坟墓第四页上说的,上沿镇汪家革大窊山。那里有赠光禄卿谥文毅帅远燡墓。
——
石广均,葆元公子,母张氏。字方墀,号矩生,
生于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十月十三日卯时,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年,曾国藩从黄山地区祁门,移军兵至东至。用军用船只,逆江而上,经黄梅段窑,找到石广均,并护送回宿松的。
嘉庆己卯科举人,
道光(六年)丙戌科进士,二甲第二十七名,兵部职方司主事。
妣徐氏,直聿香河县知县志徐祖长女。
生于乾隆(六十年)乙卯三月十七日卯时,
生子二,绳簳、绳箾(殇)
生女三,次三俱殇。
长适帅远燡,帅远燡,黄梅县人,道光丁未进。浙江巡抚帅讳承瀛孙。宗栻次子
妣徐氏卒于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七月二十二日申时,葬乌池忠节寺旧基
公卒于咸丰(十一年)辛酉七月初六日子时。葬乌池忠节寺旧基,夫妇合墓居妣徐氏穴左。
——
【备考】
《龙湖公园石氏》,同一篇作文。所谓“曾节相尤器重之。咸丰辛酉,自东流以戈船迎商戎务,礼遇最优”。所谓“曾国藩驻兵宿松,便派兵船到湘乡接广均还,”自相抵触。
《九进士》所谓“辛酉春,君避地楚北,予时驻师东流,以舟迎君至。”楚北不在东流。本就自相矛盾。
呜呼!时年兵荒马乱,石广均67岁了,回家后三个月就死了。老来没有资本保驾人生安全的“商戎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5-8-14 22:32 , Processed in 0.0249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