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横山抗日英雄下士列兵农有德等烈士墓
——安庆近代斗争系列
第1828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横山抗日英雄下士列兵农有德等烈士墓。

    安庆与桐城之间,有一座名叫大横山的小山丘,是双港、练潭之间的独立横排山峰,因形成南北屏障而得名。今天卒子介绍的抗日下士列兵农有德等烈士墓就位于大横山顶部二座山包之间的脊背处。
    大横山一山兀立,控扼了安庆至桐城的东大路,历来为南固安庆、北卫桐城的战略要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抗战时期,国军为保卫这一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曾与日军多次展开激烈战斗。
    大横山有着重要战略位置。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安庆。为了控制白兔湖、嬉子湖、高赛湖等沿江湖泊,打通贯穿安庆至武汉的桐城东、西大路陆上通道,日军从安庆经东西大路向武汉运送兵员、战略物资,直逼武汉。
    1938年秋,日军两次派兵进犯大横山。为保卫大横山这一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国民政府先后派出安徽省保安第五团、国民政府军第四十八军一七六师等部队在此驻守,并在山上修“之”字形环山战壕四道,筑碉堡四座,其中主凋堡设在岭头制高点上,面积为四十平方米,以此阻止日军进攻。
    1938年至1944年间,国军与日本侵略军在此反复展开争夺战,有史可查的大、小战斗就达七次,其中较大的战斗有两次。
    1938年9月,日军两次进犯大横山受阻,他们并不死心。1939年秋,日军对驻守大横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日军进攻大横山,因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军进攻受阻后,转而攻占了罗岭徐家祠堂、横山铺等地,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1939年9月28日夜晚,驻安庆日军三百余人经预谋,悄悄地潜至练潭镇附近,向练潭镇发起猛烈进攻,并占领了该镇。天亮时分,日军又向大横山发起进攻。
    驻守练潭大横山的国民党军队和安徽省第五保安团奋起反击,抵制住日军的入侵。国军176师526团团长莫敌率部在日军必经之道布下伏兵,待日本士兵一到,子弹倾泻而出,打得日军措手不及。经过一昼夜激战,毙伤日军二百余人。国军乘胜追击,收复了被占领的练潭镇。日军此次进犯,因损失惨重,宣告失败。
    1942年夏,盘踞在安庆的日军第116师团两个中队为扩张战果,乘坐汽艇由长江北上进入桐城境内的白兔湖。当时驻白兔湖西岸的176师527团第3营在团长杨创奇上校的指挥下,退至湖边大横山上设伏,击溃日军,毙伤日军甚多,查被击毙日军中有佐级军医一名。
    1944年3月2日,驻安庆日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三步兵旅团一部决定乘汽船沿菜子湖进犯罗岭。勘察到敌情后,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与国民党176师527团决定联手狙击。国军设伏于大横山东北麓村庄,利用有利的地形与敌军展开了激战。由于敌军的进攻十分猛烈,战斗进入短兵相接阶段。战斗结束后,国军共打死日军二百余人,打伤百余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短兵相接的过程中,176师下士农有德等在危急关头,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后,国军指挥部在大横山南坡建有在此次战斗牺牲的农有德等抗日阵亡烈士墓,立有碑石。墓、碑至今尚存,每到清明,安庆各地民众均上山祭扫。
    “在大横山保卫战中,中国守军伤亡千余人,日军也付出死伤近千人的惨重代价,日军称‘大横山’为‘大虎山’。”抗日军民始终扼守大横山,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打通贯穿东西大路,并由西大路进逼武汉的狼子野心,切断了日军由东西大路从安庆向武汉运送兵员、战场物资的一条重要通道,阻止和消耗了西进的日本军队。
     在大横山山顶的两座山峰之间的脊背处,埋葬着抗日英雄下士列兵农有德等烈士墓,这些烈士墓碑遭岁月风蚀,他们无论是哪支部队,却都是抗日的中国人。
     在大横山山顶战壕、碉堡依稀可见。旧址坐落于大横山南坡上。遍山树木葱茏,野草丛生,山势异常陡峭。在“抗日英烈永垂不朽”纪念碑的下方,是抗日英雄农有德烈士的墓和碑。
    卒子走近观察,看清了碑上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墓碑的正中间刻着 “下士列兵农有德烈士之墓”十一个繁体字,旁边刻有日期“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字样。墓碑经历了岁月的风蚀,碑的四周和表面已有部分残缺。
    大横山上有二三条长长的沟壑。据了解,这就是当年作战时所挖的“之”字形战壕。此外,几座废旧的碉堡完全倾圮,只剩下一堆乱石。
    1944年春,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在大横山东北麓村庄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国民党一七六师下士农有德等人被一小股日军阻击在一山坳处,战士们身中枪伤,却拼死奋战,眼看弹药用光,农有德拉响了手榴弹,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中国抗日军民始终扼守大横山,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打通贯穿东西大路,并由西大路进逼武汉的狼子野心,切断了日军由东西大路从安庆向武汉运送兵员、战场物资的一条重要通道,阻滞和消耗了西进的日军。
  在大横山保卫战中,国民党抗日部队第一七六师、安徽省保安第五团,新四军四支队、桐城抗日学兵队、新四军沿江支队,以及广大抗日民众,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统一战线,在此献身的共产党人、国民党抗日将士及抗日民众,将如同大横山一样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棚两棵一级古皂荚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829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曾为安庆市代管的石台县八棚两棵一级古皂荚树。

    八棚两棵一级古皂荚树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七都镇八棚村。四年前偶然间的一天,一位老驴友电话后,卒子从安庆市潜山县骑着一辆破摩托车南下过江来到石台县,绕过大半个石台又骑车回潜山,现在想想多半是一时冲动。也正是那次的经历,见到今天卒子介绍的这两棵一级古树,古皂荚树。
    生长在八棚村的这二株树龄在五百年前后的古树,其中一棵树高约十五米,胸围约三百多公分,冠幅约十多平方米,树龄约是五百二十年的古皂荚树。另一棵同样为古皂荚树,只是树龄少了近一百年。
    皂荚树,又名皂角、悬刀等,豆科皂荚属落叶乔木。古皂荚树老态龙钟,主干中空,粗大的树干脱皮的部分暴露着斑驳的纹理,诉说着沧桑的往事。
    这两棵古树名木,当地人已经把它们当成了神树,在人类原始崇拜习俗中,都经历了树崇拜的漫长历史。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七都镇八棚村的森林植被良好,这里在二三百年前,是一片原始的森林,没有人烟。不像一江之隔的安庆,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了人类生活的痕迹。
    这样二棵粗大茂盛的大树,在这片原始森林中也是非常普通的树木,只是后来有了人类,古树们纷纷被砍伐,再之后,也仅有这二棵古树幸存保留下来。

    这二棵古皂荚树,长势很好,树身上有当地政府挂着的古树标牌,不过显然没有安庆市政府大气,牌子字小得看不清。
    这二棵古树,树干有极为粗糙的皮,枝丫发达,伸向天空。古皂荚树树干粗壮,需要二、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
    有关古皂荚树的历史,当地并没有太多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二棵古树同为明朝某个时期,那时石台县仍被称为石埭。
     明朝时期,石埭人口极少,为滋生人丁,恢复生产,朝廷便从人口稠密的江西向长江两岸大量移民,垦荒生产。
     据了解,石埭由三国吴赤乌中设置(公元245年前后),初为石埭场,因秋浦河上游钓鱼台溪流中有三巨石壅塞,犹如埭堰,锁琏溪、管溪、鸿陵溪三水,舟楫不通,故名石埭。
    古皂荚树无需浇水,也不用施肥,依然生生不息。大片的树荫凉儿,到了秋天,皂荚成熟,纷纷落地,妇女们便会来捡拾保存。
    再用棒槌捣碎后的皂荚,会产生如肥皂一样的泡沫,可以洗衣,也能洗头发,不仅洗得干净,还带着一股皂荚的清香;用皂荚刺熬制的膏药,能拔毒消肿。在贫困年代,皂荚成为村里最低廉、也最有用的洗涤用品和中药材。
    八棚村,或许很久很久以前可能仅有八个棚子屋子,里面住着几户人家。卒子站在皂荚树下,望着苍劲有力的枝条,那位同行的老驴友早已驱车独自离开,或许他对历史、文化、古树早已失去兴趣。
    又有时,安庆现在的人们开始关注那些古树名木,始于这二十多年卒子们不遗余力的宣传着安庆地区以及安庆周边地区的古树及带来美好回忆。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峰山陶母吴太夫人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830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柳峰山陶母吴太夫人墓。

     柳峰山陶母吴太夫人墓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柳峰山脚下。   
     据了解,陶氏祖源于江西浔阳汉初大司马陶舍。
          卒子曾介绍过的皖桐白杨陶氏宗祠在枞阳县(原桐城东乡)项铺镇龙虎村陶家东边。旧址和照壁墙保存完好。
     据了解,“皖桐白杨陶氏”即今项铺镇龙虎村和白石村的所有“陶”姓族人。
    “皖桐”即安徽桐城邑,过去枞阳属于桐城邑,解放后区划调整,枞阳从桐城划出单独成县;“白杨”即白杨里,“白杨”是地名,即今天的项铺镇白石和龙虎一带;“里”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组织,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相当于现代的社居委或村民组。
    “皖桐白杨陶氏”的一世祖是陶福五公,大约在元末明初年间,明朝开国功臣陶安因斗争牺牲,被朱元璋贬到桐城做县令。
    陶安世居姑熟(今马鞍山当涂县),溯江而上来到桐城县境,路过白杨,见白杨山川秀美,山水清佳,此地宜居,便将长子陶福五从姑熟带到白杨安家落户。
     六百余年间,人丁数万,散居在安庆各县市区、庐江、舒城、青阳、黄山等各地。白杨陶氏祠堂坐落在项铺镇龙虎村。
    另据《明史•陶安传》记载:“子晟,洪武中为浙江按察使,以贪贿诛。其兄昱亦坐死。”陶安的小儿子犯了法,家人受到株连,于是便四处躲藏,逃到安庆桐城投靠叔叔,后来定居藕山万桥的竹欃。
    据《定山陶氏宗谱》等史料记载,皖桐白杨陶氏是始祖陶舍的后裔。
    始祖陶舍,公元前二二五年出生于江西的浔阳(今九江市),是汉朝的开国元勋,《高帝功臣表》称:“汉初以左司马从高帝破伐,封愍侯。”陶舍的儿子陶青,汉景帝时为丞相,提倡黄老哲学,主张无为而治,“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为相时颇有政绩。
     陶青育有六子,其中二位是陶敏和陶偃,由此以后,便形成各宗各支,皖桐白杨陶氏为陶敏的后裔。
    以始祖陶舍为第一代,后人基本都居住江西的浔阳。
    汉末三国时期,陶敏的后人陶讚从江西浔阳迁居到今安徽、江苏交界的丹阳,此后,陶氏有谱系可考的便形成了“浔阳”和“丹阳”两个宗派。
    陶舍公的第二十五代,丹阳陶氏部分族人又迁徙姑熟,即今天的当涂县境。
    陶舍公的第四十九代后人陶福五又从当涂迁徙到皖桐白杨,即今天的枞阳项铺镇。
    柳峰山陶母吴太夫人墓位于柳峰山山脚,占地约十平方米,为高高垄起的土丘。下葬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9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岭屏风寨遗址
——安庆军事遗址旧址系列
第18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韩岭屏风寨遗址。


    韩岭村位于安庆市宿松县孚玉镇西部,东邻宿松县平畈区,西与湖北省黄梅县、另与宿松县孚玉镇童寨村接壤,北与宿松县二郎镇石头村相邻,南与龙跃村相连。


    在这个连接平畈至丘陵地带的半山区、半平畈区域,有着大小数座军事要塞,其中有一座是由近代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建立的山寨遗址。


    太平军在安庆地区与清军周旋了十年之久,为了保存实力,最大程序减少伤亡,太平军所到区域,基本以半平畈、半山区的地方作为军事要塞,屏风寨就是代表。


    屏风寨,在安庆地区太湖县有、潜山县也有,宿松县有就不奇怪了。在太平军时期,这里叫赵河寨,与相近的童家寨互为犄角,太平军过境时,曾在安徽安庆宿松县与湖北省黄梅县的山顶间建立了这座山寨,后人称为韩岭屏风寨,现仅存遗址。


    一年多前,卒子曾到访此处。当时仅卒子一人前往山寨,山寨路较为平坦,山间主要以松木为主,需要经过几座山头才能到达,但遗憾的是卒子最终还是未能到达此处最高峰的山寨顶峰。


    为什么在这个地理位置并不算太好,山也并不算太高的地方做为军事要塞呢?过去卒子已经介绍很多座安庆地区的山寨,这些山寨组成了强大的军事对弈前沿,都要从一百多年前太平天国运动说起。


    晚清时期,农民起家的太平军打通湖北入陕关隘进入安徽,前当其冲的就是安庆周边的宿松县。太平军(长毛)主力部队由黄梅山间进入宿松县。


    太平军沿途攻克乡勇据守寨堡十余座,太平军遂入宿松城,进入宿松后,宿松以孚玉镇为中心,周边数里为半径,多集中太平军军事据点进行休养。


    屏风寨是太平军占据宿松县后,在宿松县周边建立的可攻可守的军事要塞之一。太平军占据宿松县周边的高地,又能与湖北黄梅太平军首尾呼应,让相隔几十里外的清军四面楚歌,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太平军在后期涌现出英王陈王成、忠王李秀成等著名的太平军将领。在这些将领眼中,太平军由湖北、安徽、江西等地,集中了约十万之众的太平军,这么多的部队在吃饭、住宿、通讯、交通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太平军驻守安庆宿松县的部队占据宿松县孚玉镇北坡的大小山峰,自高而下,以火炮击城,向城中兵民进行打击。太平军各部之间占据不同的高地,与清军进行周旋。


    安庆是太平军重要的财赋重地,粮秣充足,已解决太平军的给养问题。太平军自湖北省黄梅由山间进入安徽安庆宿松县,势如破竹。


    安庆的军事价值在整个太平军战略战役中一直是要地,后安庆失守依然震动了清朝咸丰皇帝,咸丰皇帝担心太平军“势必顺流而下,直逼江宁(南京)。江宁城大兵单、势甚危急。且安庆如江宁咽喉,可见位置之重。


    太平军在安庆的布防主要是水陆大军齐并进,安庆临江面湖,湖泊众多,渔网相连。在山区与江湖之间驻防,能够轻易控制有利地形,与清军对峙。


    太平军在安庆宿松县孚玉镇的驻防,主要也是针对清军防线展开的。太平军主力集结在安庆城区、桐城、太湖,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援应各部。


    韩岭屏风寨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农民起义军太平军在宿松县孚玉镇韩岭山建立的据点。清朝末年,太平军部队率部在此建城垒寨,屏风寨现仅存遗址。


    韩岭屏风寨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宿松县与黄梅县、蕲春县相连,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屏风寨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韩岭屏风寨,横跨安庆宿松与黄梅两县,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大小山峰近数座,生态资源丰富、景观奇特。


    据山脚下百姓说,山顶上怪石磷峋,其中还有很大的石寨墙。占据韩岭,近可与湖北省黄梅县,又可到湖北省的蕲春、浠水、英山、罗田、武穴等一带。


    韩岭屏风寨是太平军占据安庆地区的军事遗址之一。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田乐占庄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83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田乐占庄老屋。


    占庄老屋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余井镇田乐村,卒子曾二次介绍此地。


    占庄老屋由清朝奉直大夫余行笃、大学士余法锟、侯选县丞余云溪等人于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兴建而成。


    占庄老屋建筑总面积二千八百余平方米,进深四十余米。由堂屋、两翼厢房构成,规模庞大。


    占庄老屋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余井镇田乐村,由清朝奉直大夫余行笃、大学士余法锟、侯选县丞余云溪等人于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兴建而成,余氏家族聚族而居沿续至今。


    占庄老屋建筑以平面布局以厅堂为轴线,四横四纵呈现网状构筑组合,连贯形成一体。


    进入占庄老屋绍荆堂,抬头一看,大门正上方镶嵌有表明一定官位的四个门当。俗语所指的“门当户对”,在这里得到了印证。呈长方形的汉白玉门墩上,一侧是“鲤鱼跳龙门”,一侧是“百鸟朝凤”的浮雕,精细异常。


    占庄老屋建筑风格吸纳徽派建筑的特点,加上木雕、石雕和砖雕简约庄重。整个民居明七暗九正五进,从大门到堂厅,一进比一进高,意“步步高”。真是“王有金銮殿、民有大厅堂。”


    占庄老屋整座建筑初始于清朝乾隆时期,兴建嘉庆年间,是由清朝奉直大夫余行笃、大学士余法锟、候选县丞余云溪等人设计,募集能工匠人兴建而成。


    占庄老屋前后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渐渐形成现在这样大的建筑规模。绍荆堂厅堂宽敞明亮,气势轩昂,十几根腰围一米的立柱,交错林立。


    占庄老屋厅堂的香火联书:“欲光门弟,必须敬宗行善起;要好儿孙,还是读书积德来。”梁枋雀替等木构件上雕饰人物故事、花草鸟兽等图案,雕刻手法细腻,造型精巧。


    余氏家族在此衍生近二百年,已逾十余代。旧时,因村内的田庄佃户大多姓“占”,故把此地称为“占庄”,老屋也就借用了地方的名讳而称之。


    屋内匾额“绍荆堂”,占庄老屋粉墙、小瓦、马头墙、硬山顶,中轴对称、明三暗五进格局,结构紧奏,四横四枞,双向扩展,院内互相通联,属典型的庭院式建筑。


    老人们说,“更上山房”是因为进屋时需上一个梯坡,寓事业更上一层楼;“锄月轩”的命名意味深长,勉励后辈要象农民月下锄禾那样惜时如金,辛勤耕耘,正如民居的一幅对联所云:“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检;教儿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占庄老屋现仅存建筑通面阔六十二米,通进深四十四米,占地面积约二千七百余平方米,共计房舍九十余间,其中九成以上为现代重建、改建房,只有中轴线上的门厅、中厅、绍荆堂三间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清朝建筑。


    占庄老屋于2004年10月28日被评定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占庄老屋是余家购占家土地做房基的,故俗称占庄。绍荆堂依山面水,屋前有一两亩的水塘,谓之“有名堂”。


    村头塘边,一株几人合抱的枫树,中间已经被日月掏空,可容几个人,不知什么年代遭受过万霆雷击,里面烧成了一派炭黑。树根也多呈沟状裸露在外。现仍是枝蘩叶茂,浓荫蔽日,洋洋洒洒,生机盎然。


    占庄老屋隔断及天井处的砖砌漏窗,安置得体,起到了通风、采光、美化等功用。民居做工考究,石灰泥墙面,虽经二百多年风吹雨打,仍平白如镜;柱子全采用槠树,外面用夏布包裹,无蚁蛀之虞,连地面也全是水磨方砖。


    大门东西两端设“耳门”两处,分别以南北向通道贯穿东西,将住房院落厅堂连成一体,极宜居住走动。即使雨天,人在建筑群中穿行,也不淋雨。那昂首欲飞的马头墙那幽静深邃的小巷道,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占庄老屋是安庆地区一幢非常有特色的清朝中晚期遗留下来的老宅古屋,细细品味老屋带来的的古朴风韵。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龙山龙头峰“船艄石”
——(传说安庆是船、这里是船艄)
——安庆风景系列
第183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小龙山龙头峰“船艄石”。


    龙头峰峡谷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小龙山村,是一处知名度很高的景区。


    小龙山龙头峰峡谷位于菜子湖畔,原名小龙山风景区,因地球亿万年来各种内、外应力作用形成特殊形态的巨石地质景观而得名。


     小龙山龙头峰峡谷卒子前后到访过多次,也在过去介绍龙峰头。


     小龙山又称巨石山,因石得名,并以奇峰、秀水、神石、奇洞、白玉兰闻名于世,被称为“五绝”,奇峰有龙头峰、织女峰、罗汉峰、牛郎峰、莲花峰等。


     龙头峰海拔五百一十五米,登上峰顶,极目远眺,耳畔天风浩荡,心底也会洁净更多。  



     龙头峰为龙山凤水小龙山最高峰。传说当年东海龙王第九龙孙爱上了牛郎妹妹凤姑,牛郎织女被迫上天后,为抢救惨遭家变而昏迷的凤姑,小龙吐出龙珠,魂魄渐失,化作了今天的龙头峰。


     龙头峰最高处名曰“船艄石”,传说早在远古时代,有一艘天神乘座的巨船搁浅在长江边,经风历雨,渐渐与陆地连为一体,船桅化作了安庆振风塔,船梢化作了今天的船艄石。


    龙头峰峰顶还有一块巨石,两头高翘,中间平坦,人称仙人床,躺在“床”上,日光普照,凉风习习,真有仙人般的感受。


     极目远眺,绵延起伏的群山、星罗棋布的田园、烟波浩淼的长江和婉延萦绕的凤水尽收眼底。 图片



    小龙山南濒长江,西北峰峦叠障,清朝散文大家戴名世在《数峰亭记》里称“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


    他还描写:“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卅,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潆洄”见戴名世《河墅记》。


   据《安庆府志·山川》,峦媚岭俊,壑暗谷幽,飞瀑流泉,清潭绿荫,佳景叠出。


    小龙山,其景致更为妩媚。小龙山崖危峰峭,沟壑烟霞,石奇洞险,竹翠林深。


    卒子曾在四年前与二位驴友到访过这里,翻山越岭、穿石过谷,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船艄石指是就是龙头峰,观赏了这里诸多的奇趣之石,令人不能不叹服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精炒。 图片



  明朝沙衍中过龙山归去,赞曰:“远望青山如画,闲看白水连云”,他在《龙山道中》还写到:“淡淡闲芽葺户,萧萧疏树成林。野寺钟声日暮,山家吠呔云深”。


    龙头峰峰顶,“会当凌绝顷,一览众山小”。向西北远眺,可以看到烟波浩渺的菜子湖、一望无际的旷野平畴,更远处是绵延起伏的龙眠山;鸟瞰四周,田园村落星罗棋布,犹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浩浩荡荡的长江就象一条白练穿行于水乡天际,江上白雾迷朦,川流不息的船只隐约可见。


    那位神仙乘座的巨船搁浅在长江边,经过数年又数年,渐渐与陆地连为一体,船桅是那振风塔,船梢则是龙头峰,安庆人民已经把小龙山化成了“船梢石”。



注意看,下图巨石上坐着的是二个人,其中右侧的那个小小的蓝色小点点,就是本文作者,过河卒子。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31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百华古道与三叠石“君恩山重”石刻

——安庆古道与石刻系列
第18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百华古道与三叠石“君恩山重”石刻。


    大龙山奇峰俊秀、怪石嶙峋、树木葱郁、洞峡幽涧,被誉为“独不类他山”。下图为远望三叠石。


    据清朝康熙《怀宁县志》龙湫图为证,龙湫池为一条明清时期的旅游古道,是达官显宦祈神祭拜之旅,文人墨客寻古访幽之旅,是大龙山最古老的旅游线路。此古道位于大龙山百华村境内,故百姓称为百华古道。


    百华古道全长约十华里,从现在的百华村龙王庙开始计算,经过约十里路程,可达地维峰峰顶,再经过大龙山三乡尖等山峰,可到达杨桥镇、五横乡、罗岭镇等地。


    卒子曾多次到访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旅游古道,寻访先人足迹。这条古道有着详实的史料记载,这条古道是安庆周边最美的古道之一。


    百华古道是明清时期达官显宦祈神祭拜之旅,文人墨客寻古访幽之旅,是大龙山最古老的旅游古道,这条古道上有雨苍亭即龙王亭遗址,分为上观和下观;


    上观有三叠石“君恩山重”石刻、土地庙、龙泉庵、“忘归”石刻和八方殿,下观有龙湫池、龙王庙、金银观、木鱼石、板仓石(仓门石)、半升子等。


    三叠石“君恩山重”石刻位于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景区内有奇峰、怪石、溪流、瀑布、石刻等景观。白龙溪贯穿百华村境内,溪流下方有一深潭,名曰“龙湫”,传说湫深无底,传说直通长江。


    大龙山白龙溪两侧风景优美,有飞来石、灵芝石、洋船石、驼鹿石、蓬莱仙石等景观。摩崖石刻是该景区的另一特色,“君恩山重”、“忘归”等石刻都具有历史典故。


    据明朝《怀宁府志》记载“龙湫”也叫“龙潭”、“龙井”,相传为赤龙口。“龙湫”旁有石刻记载“龙井一丈五尺深,千秋万代育龙孙”,潭中泉水清澈见底,清凉甘甜。


    摩崖石刻“君恩山重”四个大字刻于龙王庙后山二百米处的三叠石上,背山临壑,突兀孤立。


    每块巨石平均约二十四个立方,花岗岩,字系清朝时期清廷官员,安庆府任职的黄熙瓒所书。


    据《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七百九十七记载,丁亥。谕、向来绿旗世职。无承袭罔替之例。每念官弁等。果能宣力效忠。勋猷卓越。则国家延赏酬庸。谊难歧视。前经降旨、将黄芳度、张勇等、特予加恩。并令军机大臣、会同兵部、详查国初以来。凡有功册可稽者。分别等差。通行列名具奏请旨。兹据覆奏、内有殉节阵亡之张国彦等十七员。又军功较著之惠应诏、……黄熙瓒等、十四员。核其事迹。或致命疆场。克昭义烈。或折冲阃外。茂著勤劳。均宜锡以殊施。俾臣工共知激劝。所有张国彦等子孙。甚其世职有尚应承袭者。俟将来袭次满日。著加恩各赏给恩骑尉。其现在袭次已满者。亦著一体赏给恩骑尉。并准其世袭罔替。庶荩臣后裔。得以长荷渥恩。副朕格外嘉绩褒忠之至意。



     黄熙瓒,福建人。曾在安庆府任职,为清朝康熙年间清廷官员,任职时间不长。“君恩山重”石刻是清朝初时,在安庆府任职的黄熙瓒书写,并命匠人雕刻在百华古道上观的三叠石上,每字约近一平方米,双勾线刻,为安庆市区最大的石刻。


    “君恩山重”石刻楷书竖写,双勾刻石,每字一平方米,字体雄浑端庄,厚重圆润。在此更正一下网络上各类错杂的不正确信息,黄熙瓒,并非明司礼,其名黄熙瓒,并非缵。


     龙湫附近四周石壁峭立,高五、六仞,泉北有高峰耸立,涌泉、飞瀑出自其间,终年奔流不息。古人的题词石刻给这里增添了迷人的魅力,游人至此,无不顿时立生怀古之情。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槐王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83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三槐王氏宗祠。


    三槐堂王氏宗祠位于广袤的太湖县与望江县交界的地方,因考虑到文物的安全,故本文王氏宗祠不再具体到乡镇和村居,有兴趣的朋友,可私信卒子。


    据当地的百姓相传,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为避免战乱,王氏族人从江西鄱阳瓦屑坝迁至江南广袤的土地上。


    迁入江南的王氏始祖王源,最先迁居安徽太湖县青龙岗,后迁凤栖冲。凤栖冲原属太湖县,后由于区划改制,今属望江县,世居至今,为三槐后裔。


    据清朝康熙十六年谱文《续修王氏琅琊太原本末同异辨》,称是“从鄱阳大姑塘而迁”。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从哪里迁来,王氏由江西鄱阳瓦屑坝迁入安庆地区,是基本事实。


    迁入安庆地区的王氏,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至十四世,王氏族人人丁兴旺。


    明朝某时,王氏道龙公携子迁至今潜山县黄铺镇百箩村杨老屋。


    据王氏口口相传,清末,有王氏族人迁至江南,具体迁至何处,也未曾知晓。在这个小小的山冲里,王氏族人近千人,且迁出去的人不在少数。


    现在的冲里,保存着王氏祠堂数座,有些保存完好,并有不少珍贵的谱牒资料,有说这支三槐堂始祖王祐至这支始祖王源的迁徙,宗谱上也有所记载,不尽详细。


    据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谱序,“王祐植三槐,五世书香,传四世至文显,任陕西清水县教转都昌令,后居中堡长平港,至九世有宁廿者同兄弟由长平而始居东山,时称东山王氏。”


    王祐其弟就是迁入安庆地区这支王氏源公的父亲。清朝道光年间《王氏宗谱》记录的源公传承世系:祐公,生子三:懿(字子孝)、旦(字子明)、旭。


    安庆地区这支王氏后裔与饶州、九江、徽州、太湖、怀宁、潜阳、池州几支合编为《王氏统宗世谱》。


    卒子在二年前到访这里,这里是望江县与太湖县交界的地方,过去归太湖县,解放后归望江县。


    在这条长长的小冲里,几座新修缮的王氏宗祠,的确气派。卒子走进见到一块木质匾额,这是由清朝乾隆时期太湖县知县送给王氏宗祠的匾额。


    据《太湖县志》人物志、历代县官表记载:胡国滨,江西人,举人,清朝乾隆二十八年至乾隆四十年任太湖知县。胡国滨为王氏宗祠送匾额至少说明当时王氏家族的势力。


    据《太湖县志》军事志第五节军事设施,一、城防介绍,太湖县治向有土城,周七华里,环城有沟,深、宽各丈余。城门六座,皆有楼。


    明崇祯九年(1636年)知县杨卓元始建砖城,城周缩为六里,城门仍六座,有楼及炮台。杨卓元题“盛世康衢”四字勒石于南城门上。寻经兵乱,仅存遗址。


    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重修,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胡国滨全项重修。城周长1374丈9尺,高1丈2尺。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修,民国九年(1920年),知县高寿恒因城墙倾圮甚多,又重新修固,复建六处城门。抗日初期,遭日机轰炸,城垣残缺。可见,过去做一个县的知县并非那么容易的事情哟!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祖寺衣钵塔
——安庆周边石塔系列
第18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与邻的湖北省黄梅县的四祖寺衣钵塔。
    四祖寺衣钵塔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四祖寺塔林上。
    四祖寺衣钵塔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梅四祖寺塔为唐朝、宋朝古塔,共三座,形制各异,是佛教禅宗重要遗存。此前,卒子已经介绍过唐朝砖塔一座。
    四祖寺为唐初佛教禅宗四祖道信道场,四祖寺因道信系禅宗四祖而得名;道信在四祖寺传法三十余年,传衣钵于五祖弘忍。唐代宗赐谥号“大医禅师”,沿用至今。
    现存毗卢塔、众生塔、衣钵塔。四祖寺衣钵塔,建于宋朝时期。
    四祖寺衣钵塔通高3.17米。四边形塔基,六角形须弥座,宝珠塔刹。
    塔身刻象、狮子、葵花、荷花等图案。下图为塔身的塔门,注意看,塔门上还有石锁。
    石塔在安庆地区很多,与安庆仅一山之隔的黄梅县也与安庆一样很多石塔。塔的种类非常多,砖塔、木塔、石塔等等。
    四祖寺衣钵塔为单层亭阁式,麻石仿木结构。四边形塔基,塔基边长二点三二米,高出地面零点四四米,基座上置高零点八米的六边须弥座,束腰处每面分别雕刻象、狮、葵花、荷花等图案。
    四祖寺衣钵塔塔身为立鼓形,正南面设石门。门高半米,宽三十三公分。
    四祖寺衣钵塔门为版门式,门板上还饰乳钉纹二排,每排三到四米,门心配有石锁。
    塔身上端用整块麻石凿成翘角飞檐,瓦面雕刻精细逼真,顶冠置莲瓣,摩氏宝珠塔刹(或称金瓜宝瓶塔刹)。
    四祖寺衣钵塔造型别致,轮角圜和优美,雕刻艺术有宋代的建筑风格。全塔造形庄重秀美,雕工精细,刀法深厚,是一座精美的石刻工艺作品。
     1981年12月,黄冈黄梅四祖寺衣钵塔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黄冈黄梅四祖寺衣钵塔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祖寺衣钵塔造型别致,轮角圜和优美,雕刻艺术有宋朝的建筑风格。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平放马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83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和平放马寨。
    和平放马寨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水吼镇和平村。
    和平村位于潜山县水吼镇东北部,毗邻天柱山主景区,北与岳西县响肠镇接壤。总面积25.7平方公里。
    放马寨与“一柱擎天”的天柱山主峰相望,人文历史一脉相连。
    潜山市水吼镇的和平村因其“太平天国古战场”、皖西抗战游击区、鄂豫皖边区“和平修械所”等人文历史成为皖西南安庆地区的“红色村落”和民俗山寨,以及避暑天堂。
    和平村位于潜山天柱山后山,是典型的高山气候涵养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植被丰厚,林相优美。
   
    和平村背依古皖历史名山天柱山,一望无际的十万大山是历代兵家争雄皖西南的战略要地,境内有太平天国放马寨便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处人文历史景点,带着一丝期待,卒子于近日到访这里。
    放马寨其中就是和平村东北面的一处制高点,这个山包高约一千米左右,其西部是一个石崖断层,上下悬高约一百余米,与西部的山脊并不相连。
    放马寨北部是一条长长的山脊,这条山脊与岳西县响肠镇独山村的河山寨相连,河山寨也是太平军一个军事要塞。下图为放马寨寨顶。
    北出和平五余里路,便进入和平村一处叫张湾的半山村民组,顺着石坡路一条深深的路槽子,一直延伸到半山的林场。下图为天柱山顶峰笋子尖的背后。
    这个林杨就是放马寨的养马场。养马场方圆数千平方米,东南面以水竹坪为天然屏障,西北边以放马寨寨头岩为天然屏障,实际放马寨是一个上面寨子、中间凹处屯兵的军事要塞。下图为放马寨寨崖。
   
  放马寨历史悠久,和平村位于天柱山后山,这里交通不便,据说宋末年间淮西同安刘源带领军民抵御强敌保卫家乡,刘源组织义军联络各路山寨,抵御元兵南下。
    刘源义军结寨天柱山,五里一营,十里一堡,聚众十万于天柱山各地。
    放马寨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宋末至明朝时期,都成为匪人或义军的军事要地进行结寨生存自保。下图是放马寨寨头瞭望岗遗址。
    放马寨,能俯瞰整个潜山西部的山水地脉,一面能见到距此不到十余里的天柱山最高峰笋子尖背面,另一面能够见到和平村外围群山大排。
    这条群山大排虽不高却一条条岗岭如龙游走,这条山麓,成为后来潜山县与岳西县的交界地带。 图片
  

  站在放马寨寨崖岩头,能够清晰地看到整个岳西县响肠镇至城关天堂镇,能够看到不远处的白云寨,请水寨等清朝末期的太平军安营扎寨的山头,那些曾经的豪杰义军揭竿而起营地,那些乡绅百姓自保的躲避处。
   
  放马寨真正形成山寨是在太平天国时期,潜山县乡绅为避“长毛之难”,筹款建寨自保,当地数以百人,在放马寨上结寨自保。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抵达安庆府潜山县,攻打放马寨,当地百姓纠聚团练驻守寨城,顽固抵抗。
    终因太平军人多势众,不几日便攻下放马寨。太平军随后在寨中休整练兵,修建工事,加强防御。
    放马寨,在清朝时期清军与太平军对峙期间,一方为守寨方,一方为攻寨方,在数次发起强攻的过程中,都被扼守放马寨的太平军以磙石、利箭和鸟枪、抬枪挫败。
    放马寨与背后的河山寨相互之间形成了犄角之势,清兵在数次围攻,均无法合围剿灭太平军。
    放马寨粮草充足、泉水不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当卒子走到放马寨的残垣断壁遗址前,长长的树藤、寨崖瞭望的遗址,昭示着放马山寨曾有过的辉煌,那些故事仍然在当地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流淌。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5-3 02:32 , Processed in 0.03301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