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9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欧家岭三百年古桂花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78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欧家岭三百年古桂花树。

    欧家岭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大关镇麻山村。卒子于二年前到访此处,此地距桐城市区近四十里,东距大关街十六里地。
    欧家岭位于桐(城)、舒(城)边境,四周高山环抱,群峰叠嶂,山道崎岖,人烟稀少,原岭上居民仅两户。
    从麻山水库向北眺望,众山平远,唯有一峰耸峙,即欧家岭。欧家岭为洪涛山支脉。桐城境内,西北群山蜿蜒相连,千峰竞秀,自鲁谼山以西,为龙眠真隐之处所;山之东为洪涛山,是红色之地,东接舒六,腾跃庐无。
    九十年前,在这里发起的欧家岭暴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庆地区一次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农民武装暴动,也是中共桐城县委领导人民奋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中共桐城县委为落实安庆中心县委在会宫召开的八县联席会议精神,两次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和制定了武装暴动计划。会议最后决定尽快组织实施欧家岭暴动。
     在欧家岭下脚下,有这样一棵有着三百年树龄的古桂花树,古树是欧家岭的风水树,更是一棵革命树。
     一九二几年,桐城县委领导成员陈雪吾、张顺卿、朱锦铭、陶国器、王靖疆等人在桐城、舒城、庐江三县边区成功地举行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暴动,并各自率暴动起义队伍齐聚欧家岭。这些人中有熟悉欧家岭地形的同志,也有不熟悉欧家岭地形的同志,为了革命他们以这棵桂花树为标志,从这个冲到达山岭。
     桐城县委宣布成立“桐舒庐边区苏维埃政府”,陈雪吾任主席,刘子丹任副主席,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住居欧家岭上的陈昌元、陈昌胜两兄弟家。在宣传鼓动下,远近广大贫苦老百姓也纷纷来到欧家岭,参加红军闹革命。
     此后,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纠集桐城、舒城、庐江三县地方武装三千余人,分别从大关、小关、北岗、草鞋店、霸王街五路进攻,扑向欧家岭。其中一路自麻山寨向红军团部所在地龙门寺大里洼发起攻击。红军战士凭山扼守,据险阻击,激战三昼夜,击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毙伤敌人数百,但自身也伤亡二百余人。
     由于因敌众我寡,为保存力量,随后皖中红军独立团和桐舒庐边区政府撤出欧家岭。欧家岭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她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鼓舞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斗志,培养、锻炼了一大批革命干部,也为后来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奠定了胜利基础。
     位于欧家岭山脚下的这棵三百年桂花树,为国家二级古树,它芳菲散尽,桂花始开。这棵古树也成为当地百姓信仰的一棵神树。这一处天然屏障,是智者的帷屋。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9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韦家岭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78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韦家岭老屋。

    韦家岭老屋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靖水寨村韦岭组,原属潜邑后北乡韦家岭。
    韦岭,过去古称韦家岭,位于请水寨的山间,总面积近八个平方公里。
    请水寨一边是西冲,另一边是韦岭,这里基本都是山地,请水寨,主峰海拔956米,上有高达丈余高的石头寨墙千余米,不仅视野开阔,风光秀美,更是著名的旅游圣地。
    韦岭老屋就位于山顶间的一片山冲间。古人顺溪而上,找到海拔约五、六百米的山腰山冲间。
    一条山溪在韦岭老屋前流过。老屋的石料就地取材,使用了当地山间的麻石作为屋基和石材料。包括石门框、石梯、石门档等等。
    溪水的那边是一片竹园,韦岭老屋建在竹园对面的靠山的凹地间。老屋一进门楼极为简单,小小的马头墙一看就知道是清朝某个时期建筑。
   韦家岭老屋,依山坡而建,一共三进,中厅已毁。仅剩一进门楼和三进。三进既是老屋,也是神堂。
    走进三进,屋后设先祖神位,韦姓迁入此地已有数百年时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韦姓人耕耘,渐渐留下了韦家岭这个地名。
    从韦家老屋三进向一进门楼看去,对面的竹园离老屋约有五十来米。
    老屋现在早已无人居住,剩下周边农户耕地的家具放在老屋内。
    韦家老屋两侧有多间厢房,毗邻而居,房间小而潮湿,小小的木栅窗,让蜘蛛结成厚厚的蜘蛛网。
    老屋内挂着周边农户的各类生活用具和耕地农具,韦家老屋成为一幢记载百年历史的安庆韦姓居民老屋。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0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塔儿岭古道
——安庆古道系列
第17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塔儿岭古道。本文感谢岳西县退休职工刘圣雨先生。

     塔儿岭古道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境内,是群山之间的一条古道,距离县城大约八里路程。塔儿岭上原建有茶亭,始建不详,由本地王氏族人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
    重建后的茶亭为杉木穿榫结构,亭顶人字形,小青瓦覆盖,下由三组、十二根大木柱支撑,是岳西到潜山、怀宁方向的出山必经古道,古道贯亭而过。
    塔儿岭为通衢要道,肩挑背驮辛苦的村民行至此地,都想有碗清茶饮用,以获凉意。现在岭下有一间铁匠铺,还有一位铁匠在常年制作农具。

    塔儿岭古道是大别山中蜿蜒着一条南北古道,在响肠境内约有二十华里。
    它北起塔儿岭,南至沙岭头,走阡陌、跨河流、穿老街、越峻岭,万级石板铺就。原有凉亭已毁现不存。
    塔儿岭石板铺就的路上,现在仍能看到旧时安庆地区的百姓开凿石料的痕迹。
    塔儿岭位居响肠古镇,群山环抱,其中请水寨、白云寨、神马寨、河山寨因山顶宽阔平坦,便于练兵养马,
    四周悬崖峭壁易守难攻,所以每当兵荒马乱时刻,便有大军高举义旗据险扎寨。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捻军途经塔儿岭,在此行营扎营。太平军依山而建古寨,有势雄关依旧,飘动的云雾缭绕着高耸的危崖峭壁,青松屹立,苍鹰盘旋,不免让人热血沸腾,雄心万丈。
    从岳西县响肠镇金山村沿小路向北拾级而上,便到了塔儿岭头。岭头西侧有一座四方七层的宝塔,因此这个岭叫“塔儿岭”。
    这条古道,现有石板、台阶、路亭遗址、碑刻、古树、秀山、丽水……伴随着一路的青苔、杂草、落叶、枯枝、残垣、断壁、廖寂、沧桑……
    走在塔儿岭古道的青石古道中,这是一条古驿道,古茶亭的遗址位于古道中间,现存遗址仍能看到亭基。

    塔儿岭,是过去潜邑至舒城、至霍山的一条必经之道,旧有一亭塔,故名。
    古道沿山坳行进,路边杂草丛生,青翠浓密,或是昨晚下过雨,草上沾满水珠,不一会,鞋子已湿透,路面平坦,偶有一两级台阶,路面石板参差,在古代,这也算不上一条“高规格”的官道。
    路面杂草刚被“清理”,两边灌木浓密,溪流虽被遮挡,但清冽、潺潺依旧。路边梯田交错,杂草丛生,甚有三四米小树,撂荒已有数年。
    塔儿岭中断,有一间小小的土地庙,原庙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建造,九十年代重修。庙上仍能见到旧时的石料雕刻而成的葫芦顶等遗物。
    站在塔儿岭上,能够一览众山小。背后的群山相对雄伟,如今在安庆各县市区像塔儿岭这样的古道已经不多。
    塔儿岭古道穿越在群山之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过去看一看。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0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家冲陈家堂轩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9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陈家冲陈家堂轩。

    陈家堂轩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凉泉乡陈家冲。陈家冲陈氏宗祠卒子早已介绍过,今天卒子介绍另一处小堂轩,这里卒子六年前到访过。
    陈家冲陈家堂轩确实没有一丝老祠堂的痕迹。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大人物是这里走出来的,谁也不相信这个小小的堂轩却有着这么大的来头。  
    陈树屏(1862年-1923年),字建侯,号介庵,晚年号戒安,安徽望江县凉泉乡陈家冲人。清朝末期政治人物。
    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乡试中举人,次年登进士,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清朝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著以知县即用,官江夏县(电影《雍正王朝》中曾有描述)知县,历任广西融县、罗田县知县。清朝光绪二十四年,任随州知州。光绪二十九年,升蕲州知州。次年,升任江西省武昌府知府。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时担任湖北布政使,当时湖广总督瑞澂由汉口俄租界获得了新军革命党人名册,树屏建言,要公开将名册烧毁,以安军心,瑞澂不听,斩杀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人,革命党人当夜遂反,是为武昌起义,瑞澄缒城而走,“悔不用其言”。陈树屏在罗田任内,罗田人称之为“陈青天”,并编演《罗裙记》以颂其事迹(此剧现仍被晥鄂赣许多地方列为传统地方戏主要剧目)。在江夏(今湖北武昌县)任内,遇有一假冒光绪皇帝的棘手大案,总督张之洞亲审此案也不敢决断,惹得民谣四起,后经陈树屏的审讯,结果真相大白,他即名声大振。
    有谓物以人名、书以艺精、文以意深。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博物馆前些年在开展文物普查中征集到一幅清代武昌知府陈树屏手书对联,就具有上述特征,特别是这幅书法对联,作为一种地方性文物来收藏,其价值即显得尤为珍贵。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此对联质地为宣纸,长125厘米,宽 28厘米。上联为“勤俭黄金本”,下联为“诗书丹桂根”。题款为“介庵”。在题款两字中间及下边各钤有一方红色印章。从此联书法艺术看,老练苍劲,古朴典雅,富有“清朝书家第一人”美誉的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艺之韵味。
    这幅“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对联来看,其笔意既纵欲超迈,又醇厚充实;既朴厚沉雄,又空灵遒劲,已臻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其联语的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寓意深刻,表现了作者在当时现实生活中对“勤俭” 和“诗书”的崇尚、理解和赋予,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淡泊名利、勤俭节约、清廉为政、一心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在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赫赫有名的武昌知府的陈树屏来说,能有如此高风亮节,勤政为民,实属难能可贵。
  望江县各地有大小各类的堂轩不计其数,多数是近代修建的。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春念佛堂及地藏殿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79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林春念佛堂及地藏殿。

     林春念佛堂及地藏殿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林春村。
     林春村座落在罗岭镇西边,东与镇区接壤,西与五横乡虎山村相邻,北与罗岭镇黄梅村交界,南与凤溪村连接。
     林春念佛堂雄踞于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原是桐城县(古桐邑)凤形山之上,是一处有些名胜古迹的寺庙道场。
     林春念佛堂是以“爱国爱教,弘扬佛法,服务社会,乐于奉献,众生和谐”为目的,求香化缘、引导信众,和睦相处、助人为乐。
     卒子于六年前到访此处,林春念佛堂及地藏殿,占地约数千平方米。
     地藏殿,建在一处山体之上。此殿内部饰以金龙和玉玺的彩绘,采用棋盘式天花(又叫井口天花),这种等级在天棚上是最高。
[size=0.83em]20140315 155.jpg (344.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40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堂断暨告示碑记”与百年木雕道教神像
——安庆碑记与历史文物系列
第179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堂断暨告示碑记”与百年木雕道教神像。

   “堂断暨告示碑记”与明朝木雕道教神像位于安庆市望江县武昌湖一带的农田田埂间和一个老庙遗址内,现饱含历史变迁的文物已妥善保管在某地。今天卒子简单来介绍这块“堂断暨告示碑记”和百年木雕道教神像,不妥之处,请全国专家指正。
   为什么在这片湖边田畈间会有这样一块残碑,并记载着“堂断暨告示碑记”,碑为望江县本地的白石制成,刻字较为粗糙,碑断裂现仅存残缺上半块,宽约为六十公分,厚约为二十公分,碑上记上内容大约为“堂断讯……,晓谦……事……收欲,落款为清光绪二十四年等字样”。
   在广袤的武昌湖一带,有着以捕鱼、农垦的百姓数万人,他们多劳作在田间湖里,他们有着不同的信仰,汉族百姓以道教、佛教信仰为主,也有很少一部分少数民族(安庆称回民),他们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他们所在区域仍建有清真寺,这二种宗教信仰相互融合、交汇、冲突……经过卒子辨析与理解,并得出二个看法。请全国爱好文史的朋友评论回复您的意见。
   意见一,这是一块过去打官司至县衙的纠纷官司的碑记。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时面临武昌湖的一座小小道教寺庙赢得了一场与周边百姓纠纷的案件,或是由于百姓田场与寺庙庙基的纠纷,或是其它原因与寺庙的纠纷,其中一位网友认为可能是当时的道观寺庙衰败后,由佛教僧人到此重修,后老道原道士与僧人之间为该寺庙财产权的纠纷等等,时任望江县正堂断案并出具堂断文书,相当于现在的法院判决书,得到堂正文书的寺庙并这道堂断文书以碑记的方式雕刻出来并在寺庙内立碑告示周边百姓。
   意见二,卒子认为,这是一块过去民间纠纷官司诉之县衙的纠纷官司的碑记,并以碑刻告示方式记录当时全过程的碑记,目前在安庆地区,这块碑记尚属首次发现。卒子大胆猜测,这块碑背后是一个曲折的故事。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时面临武昌湖的一座小小道教寺庙赢得了一场与周边百姓信仰之间纠纷的案件。
   明清两朝长达四百年里,安庆府管辖的怀宁、潜山、太湖、桐城、望江、宿松六县,是全国出产水稻的主要区域。凭借长江和内河水运,从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至清朝同治初年的四百多年间,安庆府一直用漕船向京城运送漕粮、漕米的重要区域。据《安庆港志》“大事记”记载: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安庆府实有漕船一百一十一艘,当年运去六县漕粮正米五万七千九百十六石七升五合,另加耗米二万一百六十六石四斗三升,驾运用丁一千八百余人。
     为确保漕运任务完成,从明朝起,安庆府就专门设立安庆卫机构,由督粮通判官,下属千户、万户粮吏指挥体统行事。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改设守备及轮总千运,专司芦课、屯粮、征解、济运事宜。安徽巡抚、知府、知县等朝廷官员对漕运非常重视。为到了清朝后期,随着漕运的衰落,这些漕工也渐渐失业,一部分过去的漕工就散落到安庆沿江、沿湖的湿地、滩涂垦荒、捕鱼为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汉族人以道教信仰为主,有信仰始祖的、有信仰其它神灵的,但安庆还有另一帮信仰完全不同的外族人。
   明朝负责漕运的安庆马氏、金氏、斯氏等回民,他们在漕运衰落后,分散到安庆各个沙洲繁衍生息。这些回民有着独特的信仰,他们在安庆建立了大小数座回民清真寺,之前卒子曾介绍过南关清真寺、西关清真寺、保婴清真寺、三益清真寺等,今天卒子再次介绍另一个地方,就是依靠武昌湖附近的漳湖,在漳湖还有一个清真寺。这些回民后裔以湖为生,其信仰独特,与汉族的道教信仰完全不同。
   清朝光绪年间,社会相对稳定。在武昌湖内湖有了为数众多的回民集居在一个叫漳湖的地方,他们出湖捕鱼、农垦时仍要礼拜,而此时湖边的一处名为顺济庙的道教寺庙得到了众多信众的朝拜,二种信仰不期而遇,很快便有了矛盾和纠纷,久而久之,双方诉至望江县衙,为了平息种族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望江县正堂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以望江县堂正文书交付矛盾双方,来化解种族信仰矛盾。
   顺济庙当家道僧将这道堂正文书刻石公告,这样便有了“堂断暨告示碑记”。无独有偶,在与漳湖村不远的六合村有一处原老寺庙,现庙已毁不存,原庙内有二尊樟木木雕神像,一位是文神,双手捧宝盒;一位是武神,单手持宝剑。从神像神态、樟木包浆看,卒子认为这是二尊明末清初的道教神像,最迟可能是清朝中晚期。这与那块“堂断暨告示碑记”应该是同自同一个道教寺庙的遗物。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甄云阁”窑界石刻
——安庆商业系列
第179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甄云阁”窑界石刻,本文为作者过河卒子个人推测,不具备考古结论依据,仅提供参考。

    离安庆约三十里,有一处名为大、小缸窑的社区,现归安徽省桐陵市枞阳县,历史上这个地方一直归安庆管辖。今天卒子来介绍五年前发现的一处巨石上刻上的界址石刻。

   当时,卒子认为这里是否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为“某某阁”?在与周边百姓交流时表示此地数里外有云峰寺,但与此地相隔很远。带着这五年的摸索经验,今天卒子大胆推测——
    受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朝的民窑烧制的民用器皿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而且各种堂名款吉语款等等。
    安庆,自江南分省后为安徽省会,民窑遍及安庆周边各邑。烧制瓦当、青砖、缸、罐、坛等等,款式多样,为了区别各县各窑烧制的区别,有些名气的窑厂在制坯时加上款号,如“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伪托款。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今天卒子介绍的这个“甄云阁”实际是安庆府周边县为安庆府百姓制窑的窑号。
    清朝,民间窑器大多数落各种堂名款,如“澹宁堂”、“望吟阁”等,一般民窑器款则复杂多样团花款、方块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大缸窑——古老的地名与村落,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早在宋朝未年即八百年前石姓的祖先迁徙此地,并开始制陶建窑,薪火相传,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大缸窑地名由此而得名。
  与安庆一湖之隔的大、小缸窑,是传统的为安庆府烧制各类民用器皿的窑场。这些窑场里制坯烧窑一代又一代相传,在最新一次整理和发现中,卒子发现原属安庆府桐城县枞阳镇缸窑的地方有一块巨石上有窑厂的文字记载。
    解放后,大小缸窑又新建了现代的窑厂,老的窑址已经不知详细地理和位置,这些老窑址与民间的房屋屋界有了分界,也就有了巨石上的石刻,直到卒子发现半山间的一块巨石上的石刻。
  大小缸窑遗址是一处为安庆府专门烧制民用器皿的古窑址。这些古窑址的是历史演变的一部分,也是大小缸窑烧窑制瓷的活化石。  
  由于大小缸窑周边有独特的陶土资源,邻近高山可供烧窑用的树林,为陶瓷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能制造粗制土陶产品,同时还生产釉制陶器,如釉缸釉钵等。
    清朝建设的窑址与周边的民房之间,就自然有了界址。为了区别民房与窑场,在小缸窑半山间,有一块巨石,巨石上刻有“童界”“甄云阁界”,今天卒子才理解,这个叫甄云阁实际上是小缸窑的一个窑场窑号名。
  过去安庆文史界从未注意过的细节,如今有了更新的理解和深度挖掘。古朴厚重的大小缸窑,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蓄含着周边县区制坯烧窑艺人世代相传的古老陶瓷制作技艺,展现大小缸窑近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
  这个窑厂号“甄云阁”的发现,希望与安庆各界专家、学者、机构、个人共同研究。通过这个窑厂号石刻的发现,也展示了过去安庆府商业的繁荣。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家凹“老八楼”与日本樱花树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79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月山炼铁厂刘家凹“老八楼”与日本樱花树。

    在安庆,有一块“飞地”,虽然是安庆的土地,但它并不属于安庆管理,而属于百公里外的铜陵市,探究历史,这无疑是安庆莫名的一种“痛”。我们收回了“香港、澳门”,何时收回本就是安庆的月山铜矿?
    据《安庆地区志》第十三篇、工业、第一节中介绍,安庆冶金始于东汉末年。原归安庆管理的贵池县西七十里的古石城,已有冶铁、铸钱业;在梅埂曾设梅埂冶,进行金属冶炼。从三国至唐、宋,贵池六峰山北麓有铜坑和“百炉庄”,为炼铜集中地;同时期,安庆也有了冶炼的场所。
    南宋时,宿松置有二处冶铁场所,以汪革所创办的麻地坡冶铁处规模最大。与此同时,怀宁县置有同安监铸钱,并在月形山铜牛井炼铜。该矿体上部至今仍存有明、清之际的老窿和矿渣堆多处,出土过古铜炼炉体、铁钻、铁锤、木风筒等物。岳西、潜山、太湖等县,古时就有居民在河中淘洗铁砂,冶炼土铁、土钢,打制农具、浇铸铁锅。
  解放以后,一九五年年,为贯彻“以钢为纲”的方针,月山“大办钢铁”,一九六一年,冶金工业大调整,月山不少厂矿分别关、停、并、转。七十年代又陆续恢复,并新建部分厂矿。
     安庆,自古就有冶炼的历史,其中铁矿石、铁精砂主要分布在贵池、怀宁、枞阳、桐城等地,经探明的铁矿点有四十六处,除一处(属安庆铜矿)较大外,其余均为小型矿,但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这处安庆“飞地”月山刘家凹炼铁厂。
    月山铜矿坐落在怀宁县月山镇一个叫刘家凹的矿区,这是从宋朝就有了冶炼的历史,矿产中主要是铁精砂,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快打入全国市场,供不应求,主要销往合肥钢铁厂。
    月山钢铁厂前身是部队地质队,他们解放后不久进入月山一带。这些工程队在月山与当地的百姓一起,探矿产、搞生产、建基地。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解放仅十年时间,百废待兴,国家急需生产要素,包括钢铁在内的矿产是当时国家重要领域。位于月山铜矿后山的一个山坡,当年就是矿区的生活区。
    这些建在后山半山腰间的平房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最早的是六十年代建设的老八楼。部分楼房有的建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老八楼,又称老八栋,是指月山铜矿炼铁厂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建设的八栋生活楼。
    这八栋楼均为平房,每栋楼占地给五十平方左右,为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很多房屋在后来均扩建了一部分。
    老八楼为建国后,安庆为国家生产建设投入的地方生产生活的基建工程,当时入住这八栋楼的均为技术人才和特殊工人,享受着不一般的政治待遇。
    老八楼,均采用红砖、因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水泥,在建设中老八楼均采用了黄泥加黄砂的工艺,屋顶采用杉木形条和油毡,屋顶为大瓦,制作简单。
    当年,能够住进老八楼,是革命年代多么光荣而又体现的事情呀,在他们的带领下,又建成了新八楼和厂区宿舍楼、电影院等等。如今,老八楼,也在岁月的冲洗下,现在已经倒塌……

    在这些技术工人和骨干的带领下,安庆月山炼铁厂于一九七一年建成投产,建有十三立方米高炉一座。至一九八零年,只产生铁五吨半多。后并入月山铜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炼铁厂改制,当时有日本专家曾到这里考察,还带来了樱花树种,经过几十年的栽培,如今这些樱花每年在盛开的季节,格外漂亮。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5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店道光年间修职郎方公墓
——安庆古墓及名人墓系列
第179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宣店道光年间修职郎方公墓。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西接湖北省,南邻江西省,西北靠大别山。旧志称“(安庆)府为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冲。陆道有北硖挂车之隘,水道有小孤之险,山深水衍,战守之地也。”从山川形势上看,安庆境内西北为高山、东南为江河,既便于防御,又有交通的便利。
    安庆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自古以来即为战守皆宜之地。《汉书》载,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山下为盛唐湾古渡口,称“宜城渡”。相传东晋诗人、堪舆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之语,故安庆别名“宜城”。此地三国时期曾筑有城池。
    三国时期,安庆市境为吴、魏争夺的重点地区,据《建康志》:“宜城者,雁汊对岸一要害处。吴魏相持时,尝筑城于此。”三国时吕蒙曾在大观区山口乡建军寨,并筑城于今枞阳门外二里许。此城扼大江南北,进可攻,退可守。它和市郊山口(又称皖口)要塞相呼应。吕蒙城应是安庆市区范围内因为战争而建最早的古代城池。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黄武七年(228年),秋八月,(孙)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曹)休于石亭。”自三国至宋,安庆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上,为了军事和管理需要,断续有过筑城史,但基本上以土城和石垒为主,真正意义上的砖石城池应自南宋嘉定十年(1217)才开始构筑。
    清朝初期,安庆府属江南省(省会在江宁),清朝顺治二年巡抚都御史、顺治七年操抚都御使、康熙五年按察使司等,才迁入安庆。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设安徽巡抚驻安庆,安徽按察使也设在安庆。
     安庆早在建城之前就逐渐成为黎庶聚落、官府驿站。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设置舒州同安监,铸造铜、铁币。元朝以后,江淮间军屯、民屯范围很大,安庆路农业经济有所恢复。
     南宋以后,安庆府城经过多次整修,但安庆城规模基本未变,大致依地形地势布局,略呈方形,城中西北高,东南低,市区建筑在两列并行的高地上,从城市总体布局上看官府衙门和府邸多位于城厢居中偏北的高岗上。为城区中官署最为集中的地区。
     明初,安庆境内得到来自江西和皖南的大量移民,人口数量增长很快,成为安庆近代百姓的祖先。由于交通的便利,安庆府城渐渐成为沿江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中心。“芜湖、安庆是明清时期发展较快的两座商业性城市。”(《安徽省志·总述》)。
    明朝安庆府是江南、苏浙和湖广之间的水上交通要道,南北陆路的驿站也非常密集,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生产水平也在进步。沿江的安庆一带是安徽省重要的商品粮(米)生产基地。传统的经济作物茶叶等更是抢手货,烟草更是远销全国。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成立安徽布政使司,省会在江宁(现南京)。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移驻安庆。至一九三八年前后,安庆一直是法定的安徽省会,是安徽省政治中心,安庆城市的政治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从历史发展演变看,安庆的城市发展与其战略地位有重要关系。

     安庆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上游武昌、下游南京之间的咽喉,所以安庆在成为省会之前就已经驻有准省级政治、军事机构。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安庆政治中心地位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曾国藩的力主,战后安徽省会又回到安庆,建国后安庆为区域性城市,是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末,安庆城的格局,仍然没有太大变化,官府衙门、府邸安置在城厢居中偏西北的高岗上,市肆和一般居民布置在南厢,仓库设于镇海门附近高岗上,文教区集中于衙署以东,寺观分布在城郊。
     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的群山之间,有一座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埋葬着一位方姓的朝廷官员。
     这位清朝修职郎是文阶官名。这种官名始于宋朝年间;明朝以后为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品初授边功佐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
     清朝以后,修职郎、修职佐郎是正八品和从八品文官的散阶,散阶是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类似现代的军衔。今天卒子介绍的方公,至今仍不知是历史上哪位官员。从墓碑上看,方公钱某,而钱某应是方公的号,原名不详。
    据清朝有关文献记载,李镇(约1730年前后在世)字岳环。江西宁都人。陕西同州府经历。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赠修职郎,与本文介绍的方公相似。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6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山王家大院子(明朝匪寨)
——安庆遗址旧址系列
第179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公山王家大院子,这原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土匪山寨。

    公界山是原安庆府潜山县与霍山县分界点,故得名“公界山”,是岳西县内第二高山。卒子曾于二零一八年元旦在岳西县刘焕印带领下到访此处。
    现位于岳西县来榜镇公山村,在公界山脚下。这里土地肥沃,有耕地、水田、林场、茶园。
    这里环境清幽,山青水秀,是为清净。公山村因海拔普遍居高,山村云雾撩绕,公山茶叶因此闻名。
    岳西县来榜古镇在大别山腹地,是整个岳西县的圆心位置,古时属于潜山县后北乡,西邻太湖县,北依古霍山县,境内来榜河是皖河上游潜水河的正宗源头。境内高山多而奇秀,河流曲而清幽。
    来榜一带,山中有寨,著名的有桃园寨、马园寨、磨子寨、罗汉寨、六甲寨、牛马寨、四顾寨等等。著名的河流有来榜河、宝纛河、关河、羊角河、横河等等。
  《岳西县志》载其名为“黄泥古墩遗址”。来榜镇之古,镇上有一万多平方米的黄泥土墩,那是个了不起的古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采集的样品有鬲、鼎、壶、碗、罐等,经专家用炭十四测定,为龙山、商、周三期文化,是区别于中原文化的大别山土著文化。
  来榜镇已有千年历史,自古为四县枢纽重镇,来榜街是古镇的核心。由千年古镇延伸出四条古道:向东南通往潜山、安庆,向北通往霍山、英山,向东北通往舒城,向南通往太湖县、黄州。来榜街东临钟形山,沿河而建。
    来榜镇从南宋时起便有百姓集居于此,至明朝渐成街市规模。来榜镇自古以来商家林立,金货店、酒店、饭馆等,从前从湖北省英山县、太湖县的土布,霍山县的中药材,潜山县的花笺纸,本地的茯苓、天麻,长江口岸的食盐,以及南来北往的货物均汇集于此,然后运往四面八方。
    来榜小镇自古繁华,商贾云集,市声喧哗,白日里,人流不断,车马辚辚;夜晚间,旅店暴满,灯火通明。在此经营的商家主要有徐、汪、朱、储、刘、余、吴、王、沈、张等数十姓。
  每年正月,古镇都要戏龙灯。从初一到十五,一天不拉。那时节,街市上锣鼓喧天,灯火通明,人潮如涌,各种彩灯开路,龙灯居中,踩高跷、划旱 船、唱小戏的殿后。玩灯的队伍在各店铺门前起舞、吹打、演唱……
  明清以来,来榜古镇就是各级衙门和驿站的驻地,因此古镇的驿站亦极为重要,每天都有快马疾驰,邮差投递。明清时期盐业归官府经营。在古镇的十字枢纽处,官府设有盐卡子衙门,专门管理来往盐业运输,因此来榜街以上地带称“衙头畈”。因为古镇的商业发达,在此又产生了护商团队。来榜商团,闻名数县。
  位于公山村的王家大院子,是来榜镇有王氏集聚地,王氏又与杨氏连姻渐渐形成了杨王氏、王杨氏,此姓同出一源。
    秦汉时期,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辅佐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被封为大将军——王翦为“武成候”,王贲封“通武候”。秦末,王离率兵与项羽决战于巨鹿。项羽在漳水破釜沉舟。经过激烈交锋,楚军包围了秦军。项羽生擒了王离,王离自杀。
  王离生二子:王元、王威。王元远迁山东琅琊,称为“琅琊郡”之祖;其弟王威出仕汉朝任扬州剌史,称为“太原郡”之祖。

  王威四十三世王杰,辅佐杨坚建立了隋王朝,封为安康侯,隋文帝赐其姓“杨”。隋朝灭亡后,杨杰为了忠孝两全,便复姓“王杨”。元末明初,朱元璋不许使用复姓,王杰的后裔有的恢复王姓,有的仍用杨姓。使用杨姓者祖上留下族规:生姓杨,死姓王。今来榜镇关河村杨氏,即属王姓杨氏。
  唐朝末期,王杰后代杭州人王璧追随大将军杨行密,封兵部尚书,定居祁门苦竹港。王璧生有九子二十三孙。其子思仲、思茂、思经裔孙迁居潜岳各地。
    王思仲十三代孙王七二由婺源迁饶州,十七代孙王省二迁潜山县,王省二后裔、青天人王国祯、王国祥兄弟奉命抗击倭寇,明朝廷封国祯为参将。王国祯后裔有人迁居来榜镇。
  唐朝末期,王杰之十世孙王杨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王富春,再徙居鄱阳湖瓦屑坝。王富春生国昌,王国昌生自戎、得戎,后裔迁居舒、潜、岳三县。
    元朝末期,王华携子孙迁居潜山县,后裔迁居来榜镇,此为来榜村王姓之祖。迁入来榜后,王氏后裔渐渐占据了以公山一带的半山腰开阔地,耕田读书,经过数年的开垦,形成了一片田、房共济的王家大院子。
    明朝时期,王家大院子被土匪占据,此一占据就是数百年,直至清朝。这些土匪平时懒散,战时逃占背后的公山界,这个界岭一边是古霍山县,一边是古潜山县。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过境时,将土匪一扫而净。王家大院子占地约一万余平方米,四周由碎石垒墙,有前后左右四个院门,均使用粗木制作的大门封锁。
    清朝同治七年(1869年),王自戎、王得戎后代,王、杨二姓于潜山县城合修总祠,取名“自得楼”,此时王氏又得进入王家大院子。
    抗日战争期间,王家大院子被日本空军炸毁。
  王家大院子背后就是公山寨,是整个来榜镇的一座山寨,他与周边的山寨形成相互联系的山寨体系。
    王家大院历沧桑,四百年来美誉扬。忠孝传家谋燕翼,精忠报国着戎装。当时典范留佳话,今日游人仰德光。往昔荣华何处覓,犹存基石证无常。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16:44 , Processed in 0.0326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