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7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姊妹岭渡江战役牺牲烈士墓——含当地老人口述历史
——安庆近代斗争系列
第175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姊妹岭渡江战役牺牲烈士墓。

    安庆是安徽西南部长江北岸的重镇,在渡江战役中,这里属于由刘伯承指挥的西集团作战范围。刘伯承提出:敌人在长江北岸以桥头堡、要塞及江湖支点等构成掩护阵地,配合其舰队、飞机迟滞我军渡江行动,以掩护江南主阵地的防御实施。
    安庆无疑是国民党在安徽西部最突出的桥头堡。解放军完成对安庆的包围后,三兵团领导依据“扫除敌人江北桥头堡,以利渡江”的一般战术原则。
    安庆是敌人后退配备的一个前出据点,再之,安庆守敌为桂系174师,战斗力彪悍。如贸然攻城,守敌仗凭城坚之力,周围地形复杂,只会徒增伤亡,不如围而不攻为好。
    三兵团领导仍然决心攻取安庆,对野司连续两封电报未做答复。第二天,刘伯承赶往三兵团,批评、阻止了攻取安庆的部署。刘伯承反对攻打安庆除军事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这就是中共中央正在和白崇禧的代表进行秘密谈判。
    1949年3月30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告陈毅、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等,指出:白崇禧的代表(刘仲荣)今日到北平,我们准备联合李、白反对蒋介石国民党。1949年4月2日,毛泽东又致电刘伯承等:南京代表团本日到北平,李、白要求,我军勿攻安庆,驻安庆桂军可以适时撤退。当日,刘伯承复电:我们确定不攻安庆,最好让该城守军提早撤退,更利于渡江作战。而后,毛泽东复电白崇禧,要求其安庆部队迅速撤退,并限于4月10日前撤退完毕。4月10日,白崇禧方面致电中共中央:关于撤退一事,暂有困难。因自该地区发生战事以来,国防部暂令坚守待援,该部属京沪区指挥,不方便擅令守军撤退,拟请贵方允许,暂留该地勿攻,以待和谈解决。和谈失败后,安庆守军弃城南逃,解放军进至安庆。1949年3月,江南一派春天的景象,刘伯承指挥第二野战军3个兵团分由阜阳、沈丘、漯河地区,浩浩荡荡向长江北岸挺进。
    解放军以三兵团为左路军从阜阳直开安庆,以四兵团为右路军,从沈丘径指望江,五兵团为中路军开赴桐城(桐城渡江战役纪念馆卒子前期已经介绍)。为牵制迷惑白崇禧、又令桐柏、江汉军区部队向安陆、应城、天门之线宽大机动作战,威胁武汉侧背,吸引白崇禧部分兵力西顾。
    为了靠前指挥渡江作战,1949年3月24日刘伯承率二野司、政、后等领导机关从河南商丘出发前移至安徽六安。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所辖十六军于4月6日进驻安庆西南漳湖东北地区,即怀宁县海口洲至三益圩(现属皖河农场)沿江一带。解放军十七、十八军相继进驻洪家铺(现名洪铺镇)周围三、四十里地区,待命渡江。4月13日,兵团司令部进驻洪家铺,司令杨勇住在洪镇街刘璞山家里,五兵团司令部渡江战役指挥部也设在这里。
    1949年4月21日冲破长江天险,占领敌滩头阵地和要点,24日上午,第35军主力从浦口渡江,在夹道人群的欢呼声中开进南京城。
     1949年4月的某一天,安庆集贤关背后的姊妹岭人头攒动,部署在这里的守军国军部队等待着解放军的渡江冲锋号。据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八十六岁的老人介绍,当时他仅十多岁,战斗在一天夜里打响了……
     村民们纷纷跑到山上躲藏起来,这里就包括现八十多岁的老人。当年,战斗在大龙山一带打了整整一天一夜,国军死伤多人,解放军也有伤亡。当年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见到刘伯成将军,他一只眼睛被打伤,老人说记忆留在脑里特别深刻。
     战斗打起来之后,敌我双方你死我活,在大龙山集贤关至石门湖一带全线展开,跑到大龙山镇姊妹岭一带的守军国军与前来夺取制高点的解放军在这里激烈的战斗。
     现在在大龙山姊妹岭不远的一片山坡间,八十多岁老人非常清楚的记得当年解放军一位指挥员牺牲在坡上,战斗结束后村民们就地将这位牺牲的烈士掩埋在这里,卒子见到这里埋葬烈士的坟冢高高隆起,约有八个平方,长满杂草和树木。这里原是一片山田,现已废弃。
    卒子在此呼吁有关部门,能否将渡江战役牺牲的烈士墓重新修缮一下,立一个渡江战役牺牲烈士墓碑,让烈士在酒泉之下含笑。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9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柏岩(百安)老街
——安庆商业系列
第175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归安庆市代管的贵池县柏岩(百安)老街。本文特鸣谢池州市贵池区马衙办大路村孙述耀先生。

   位于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这里群山环抱,树木葱葱,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历史上,这里曾繁荣于唐宋时期,由孙休(吴国帝孙权之子)后裔兴建,现存的老街为明清兴盛,衰败于解放以后。
   孙休是吴国帝孙权的六子,母亲是王氏。嘉禾四年(235年),王夫人生下孙休。孙休字子烈,孙休十三岁时,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处求学;太元二年(252年)孙权病逝之前,孙休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
   据《虎林城志》记载,虎林在石城东十五里,孙权封子休为琅琊王,镇虎林城,是也。据考证,虎林位于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据《括地志》记载,吴国孙权执政时期,虎林为戍守处,置督于此。
   一千七百多年,池州的“虎林城”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军事要塞,由吴国帝王孙权的六太子孙休驻守。孙休被吴帝封为琅琊王,居如今的池州市贵池区,与安庆一江之隔。
   孙休次子楚公,楚公任池阳(今贵池)刺史,晚年迁居贵池柏岩(又称柏严、后称百安)。吴国灭亡后,楚公隐居山林,据考证,楚公为柏岩(池阳)孙氏一世祖。此后此地一直是孙氏后裔驻守。  
   柏岩(又叫柏崖),现位于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一带,一条龙舒河(又称龙须河)从冲内流出,蜿蜒在青山之间,百安村四面环山,一条溪河,流经秋浦河,柏岩(崖)海拔约三百多米。
   此处千年以前遍地生长柏枝树,高顶间一个崖壁居柏枝之间,称为“柏岩(崖)”,随后迁徙此处的外乡人由于口声的变化,渐渐叫成为百安,就是现在百安的由来。
      唐朝时期,公元七百五十年前后,李白行至依山傍水、陡峭险峻的水车岭,诗兴大发,留下千古绝唱:“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此处称为秋浦千重岭的,并非指秋浦河,而指龙舒(须)河。
     孙权后裔潜居在柏岩一带,至行公,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孙权三十三世孙,柏岩一世祖楚公三十一世孙。
   宋朝末期,任北宋督尉,行公娶石守信(北宋将领)女儿石氏为妻,孙氏渐渐形成家族势力,于后期迁徙而来的石门高氏、曹村曹氏等族群互为邻里,相互通婚娶嫁,又繁衍了近三十七、八代人,距今已经八百多年历史。
   距家族族谱记载,这支行公后裔一直在柏岩山区潜隐,由于这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仅一条靠溪山路兴盛起于宋朝时期,衰败于明、清时期。卒子就是孙行(公)一支后裔。
   柏岩老街,现称为百安老街,雏形形成为唐宋时期,是著名的徽道交通枢纽,从陆路上走,南可达徽州、江西;东可很快到达米仓芜湖、六朝古都南京以及苏杭等地;
   向北几十里地就到达古城石城 ( 原池州古城 ) 。更重要的是沿着古武林河 ( 龙舒河、又称龙须河 ) 、秋浦河、长江一路水路上可达九江、武汉、重庆,下可达江浙、上海。
   大山里的百姓将山货、茶叶通过这条丝绸之路运输到山外,再运进生活必须品,此时孙氏行公后裔因人多地少已经外迁到南陵(丫山)、无为、铜城等地;其孙氏人口已达两万多人。
     老街兴盛于南宋时期。在宋朝特别是南宋时期,孙姓做官的特别多。许多当地孙氏在外做官告老回乡,都喜欢在柏岩这风景秀丽的地方居住,所以形成南北两条街:
     一条文官街,一条武官街。那时柏岩老街繁华非常。
   柏岩老街衰于元朝,毁于明朝时期。孙氏行公后裔一支又从棠溪镇曹村村湾里迁居到贵池区刘街镇查回一带,史称查回孙氏;现此支孙氏仅二百余口人。
   因孙氏抗击金人最顽强,南宋灭亡后,金人南下,当地孙氏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孙氏人口骤减,老街的杂货铺、茶棚被全部烧毁。
   元末明初,孙氏又被朱元璋大将常遇春、左良玉屠杀很多。柏岩老街再次面临人走巷凉的境地。
   明末清初时期,孙氏行公后裔被迫从湾里迁居至贵池区马衙乡枫山一带,现马衙办事处大路村,现此支孙氏统称枫山孙氏,又称大路孙氏,人口约两千余人。
   清朝,“洪杨之乱”,孙氏受到了灭绝之灾。在柏岩繁衍了数百年时期的孙氏所剩人口只有几户人家。后迁的高氏慢慢占据了主体。由高氏开设了酱盐店、布匹店、诊所(医院)、日杂店、天主教堂。
   现如今,已见不到老街的容颜,现在的柏岩老街仍保留着几幢明清建筑,这唯一的几幢明清建筑也多数是清朝时期建造的。柏岩老街已经已经没有了孙氏后裔,真是兴于孙氏,亡于孙氏。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衡臣功德碑
——安庆石刻石坊系列
第176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张廷玉墓前的两块巨大的功德碑。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至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安庆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在清朝安徽安庆府桐城邑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其门生故吏更是数不胜数。
    张廷玉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廷玉授翰林院检讨,开始担任《亲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入值南书房。康熙帝召他至畅春园,询问其父张英致仕居家近况。奉旨侍值南书房,特旨带数珠,著四品官服色。“辰(早七时)入戌(晚九时)出,岁无虚日。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圣祖车驾远巡遍历蒙古诸部落,“穷边绝漠,余(廷玉)皆洱笔以从”。张廷玉身居内廷,承袭父业,“久持讲握,简任机密”。

    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后,多次随康熙南巡及巡行蒙古诸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六月,张廷玉母亲离世。九月,父亲张英离世。服阕,仍原官。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充会试同考官。四月,授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充经筵讲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充武英殿试读卷官,十一月,充纂修《省方盛典》副总裁官。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授刑部左侍郎。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康熙六十年(1721年)二月,身任刑部右侍郎的张廷玉奉旨与都统耗赖等赴山东稳妥地处理了盐贩王美公等“聚众劫掠屯庄”案。六月,调吏部左侍郎。他“绝苞且,杜请花,锉玫肃然”。张廷玉涉政不久,他的才能已经渐渐施展出来。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入承大统。经过二、三十年的艰苦激烈的奋争,胤禛深觉皇位来之不易,为了实现自己夺得皇位的夙愿,大力扶植和培养自己的势力。胤禛曾说:“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食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于是,慎选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
    张廷玉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记述了胤禛相中他,并对他赋予厚望。一是他“学问优长、气度端凝、应对明晰”,有才干。二是他为自己恩师张英之子。这对胤禛来说是日后难得的贴己之人。圣祖新逝,胤禛登极,即命张廷玉兼学士衔,协同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敦等办理大事典礼翰墨,供几筵祭告文字。康雍之交,政务殷繁,谕旨每日下数十次,皆由张廷玉承命应办。若有紧急奏事,胤禛令他入大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而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精敏详瞻,悉当圣意” 。同年十二月,特旨授礼部尚书,并指出:“朕再四思维,非汝不克胜任”。从此,张廷玉跻身于枢臣之列。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张廷玉复值南书房,与朱轼等人同为诸皇子师傅。四月,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雍正帝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九月,调任户部尚书。十月,张廷玉任四朝国史总裁官。
    清朝雍正初年,清廷在西北对蒙古准噶尔部大举用兵。由于两路大将军用兵失机,准部叛兵屡扰边境。雍正帝心情焦劳,频繁指授方略。张廷玉“日侍内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至一二鼓”。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晋保和殿大学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书事务。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在隆宗门开始设立军机处,命张廷玉与怡亲王胤祥、蒋廷锡领其事。雍正帝将军需一应事宜交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之后,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侍值者多虞泄漏,“始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内,为承旨出政之总汇”。张廷玉拟定了办理军机处的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应当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其主要制度都是张廷玉所筹划的。正是从这时起,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予政事,日必召入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张廷玉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总裁乾隆《吏部则例》等典章制度,对清朝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七月,雍正帝特召两路领兵将军返京,与王公、满汉文武大臣共同商议,博采众论,详慎筹划。和硕康亲王巴尔图主张两路士兵已驻扎边陲,叛军的地势情形俱已深悉,粮草、马驼、军装、器械,无不预备整齐。乘此北路、西路“约会齐进,并力歼除”。当时力主用兵者居多。而张廷玉坚持遣使宣谕,并起草奏疏一稿,随其签名的大臣有十余人。雍正帝最终降旨采纳了张廷玉遣使宣谕的建议。尽管对准部的作乱最终还是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但张廷玉的言论对雍正帝的影响是很大的。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张廷玉再次奉命为皇子师傅,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亲谒景陵,张廷玉与王大臣留京总理事务。自此以后,皇帝每逢巡幸,张廷玉总是留京总理事务。乾隆帝还总是将他留京总理朝政,夜宿紫禁城,并典试科举,选拔人才,考察荐举官吏。
    张廷玉虽政务繁重,因学间深通,还荣膺雍乾两代皇子师傅;兼任编纂《清圣祖实录》、《明史》、《大清会典》、《皇清文颖》、《清世宗实录》、《玉碟》等重要典籍的总裁官。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授总理事务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宜。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将临辟雍视学,举“三老五更”古礼。张廷玉上疏指出,“待人行,事因时起”,古礼不可行。同年,罢总理事务之名而以大学士掌机要。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激怒了乾隆帝,罢配享,免治罪。随后归去。后来又因四川学政编修朱筌坐罪,命张廷玉尽缴颁赐诸物。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
    张廷玉病卒后,乾隆帝命大臣按高规模葬礼为张廷玉下葬,并为张廷玉立功德碑,功德碑碑高约三米五,宽一米,上蛟螭,下赑屃。
    其左侧功德碑蛟螭处阴刻四个篆体“***文”、右侧功德碑蛟螭处阴刻四个篆体“而恩喻祭”,因文革破坏严重,功德碑被毁,现存极少部分文字,“遐龄……綍遥,翼享……枢之老,闻乎”字体均采用阴刻正楷,为安庆地区规模最高的清朝墓葬。
    张廷玉卒后葬于龙眠山,后人将他葬在双溪村的蒲庄西半山腰的“凤形地”,其墓由当时风水先生花数年才找到的位置。据说,先有龙眠山,后有宰相坟。乾隆帝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这也是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上唯一一位入太庙的汉人。
[size=0.83em]127.jpg (422.9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1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行塘宋督尉行公夫妇与儿媳合葬墓旧址
——安庆古墓系列
第176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归安庆市代管的贵池县柏岩人行塘宋朝督尉行公和妻石氏及媳挺公妻合葬墓旧址。本文特鸣谢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孙大革先生。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一个宗族、一个家族都有一段历史,或长或短。修缮族谱、建立宗祠、保护祖坟,乃是宗族的三件大事。
三国时期,孙权举兵联蜀抗曹,收复长江两岸,建立吴国,三国自此形成,也成为一代帝王。据考证,迁入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柏岩一带是三国时期吴国帝孙权之孙楚公。吴国帝孙权病逝后,吴国陷入宫廷争斗。后由六子孙休继位。孙休突然驾崩后,孙休长子与夫人被害。次子楚公逃至池州市贵池区虎林属地。

  孙氏楚公,生卒不详。楚公任池阳(今贵池)刺史,吴国灭亡后,楚公被迫隐居皖西山林,晚年迁居贵池柏岩(又称柏严、柏岩,后称百安),楚公被尊称为池阳(柏岩)孙氏一世祖。柏岩(又叫柏崖),现位于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一带,一条龙舒河从冲内流出,蜿蜒在青山之间,这里四面环山,山高林密。
贵池,与安庆一江之隔,与安庆宜秀区、原枞阳县隔江相望。一千七百多年,池州的“虎林城”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军事要塞,由吴国帝孙权的六子孙休驻守,孙休被吴帝封为琅琊王,其后裔均封各种官衔驻守此地。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孙权三十三世孙、柏岩一世祖楚公三十一世孙孙氏行公出生在柏岩一带。北宋时期,孙氏行公任宋督尉。都尉是古代的郡尉,辅助一个地方太守掌管军事的将领。汉朝由景帝改为都尉,官职大小跟现在的一个地级市公安局局长的大致相当。
孙氏在柏岩一带系出名门,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孙氏在柏岩一带繁衍昌盛,其后裔自迁至棠溪镇湾里一带、刘街镇查回一带,远迁铜陵、无为、宣城等地。北宋时期,孙氏行公跟随北宋将领石守信东征西战,立下汗马功劳。随后娶石守信女儿石氏为妻,自此孙氏渐渐形成家族势力,于附近的石门高氏、曹村曹氏,石台县七都等望族互为邻里,相互通婚娶嫁。
  距百安村不到十余里地的石门高村,也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据石门高族谱记载,在宋朝瘟疫当中,有柏岩孙氏孺人帮高氏渡过难关,石门高氏对柏岩孙氏有怀恩之情。
  孙氏行公卒后与妻石氏,子孙挺之妻合葬于柏岩人形塘地。有猜测认为,此墓并非正常情形下安葬的墓穴,而是孙氏后裔(或为其收敛的外姓)念其功勋,为其合葬的墓穴。此墓虽在山腰间,却异常的隐蔽,如若树木杂草盛长之后,无法仔细寻找准确位置。
 初到人形塘,此处是一处高约百米的山包,山包正对对面笔架山。这里山外有山、千重万重,一眼无边。人行塘宋督尉行公夫妇与儿媳合葬墓正位置山腰凹处。

  关于人形塘,传说孙氏行公合葬墓地是母形地,而对面的山为公形地,山间有巨石酷似阳物,解放后此巨石被三线工厂工兵用炮弹炸毁,现不存。
  宋朝督尉孙氏行公和妻石氏合葬墓就位于人形塘山包的椅靠处,左右两侧均有高约三米左右的山体延伸到半山腰。图片

石夫人是宋朝大将石守信之女,孙氏行公之元配妻。生卒不详,姿性清淑,妇道肃恭,相夫教子,因子孙挺而显贵,而被皇帝诰封“夫人”。卒后与夫孙氏行公合葬在人形塘。
孙挺将军抗金牺牲后,首级被金人抢走,乡人以银饰首葬于宝山寺。其夫人与孙氏行公夫妇墓合葬一处。

宋朝督尉行公和妻石氏及媳挺公妻合葬墓位于人形塘山包“母”形地,正面对约数百米“公”形地,互为犄角。此墓在随后数百年间,由孙氏后裔不断重修。
  民国九年(1920年)孙氏后裔又再次重修。此次修缮也是近代最后一次修缮。原墓碑文:“宋朝督尉孙行公 母石氏 宋将军挺公夫人墓”。二零一几年,孙氏后裔再次重修了此墓。
此墓地传说不断,四里八乡百姓均历朝历代为此墓守坟。民国时期,据说有孙氏后裔骑高头大马前往祭祀,其他姓氏也众多人慕名前往瞻拜,风雨无阻,络绎不绝。
后记:全国四百多支孙氏,排全国姓氏前十二位。安徽省孙氏后裔二百万人,居姓氏前十位。池阳一世祖孙氏楚公后裔现在已经有几万人,主要积聚在池州、铜城、丫山、孙村、无为、南陵、陵阳等地。孙氏池阳一世祖系出皇室,绵绵悠长,世袭封官爵位;南北朝之时,人丁开始兴盛;两宋朝期间,文武官员曾出不穷;明朝开始衰落,太平天国时期以后加速衰落,近代以后人口开始恢复。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安清朝禁碑与百年古麻栎树及红军过军桥
——安庆碑记和古树及近代革命系列
第176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归安庆市代管的贵池县百安百安清朝孙氏禁碑与百年古麻栎树,还有一座简易的石桥。

    在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村委会旁边,有一棵巨大的古树。这棵古树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下面卒子结合多年的走访经验来讲述这棵古树,以及原古树边的一片古坟山。
    初到百安时,一眼见到这棵高大的古树。走近一看,这棵古树有着一百一十多年的树龄。是一棵麻栎树,是种常见的绿色树种。
    据了解,麻栎树生长缓慢,通常种植十多年后才能开花结果。“成年”后树形高大,特别是树冠发达,每到春夏季节,树叶繁茂,非常壮观。古树枝到树干都呈现深褐色,古树已经列为古树名录中,为三级古树。
    据古树周边人士透露,上世纪七十年代,老树曾遭受村民的砍伐,经过努力,才保全棵。 图片

    百安村是皖西深山里的棠溪镇最深处的一个村落。在一个四面环山,呈马蹄形的山坳里,散落着几百户高低无序的人家。初进百安村,是因为近期一次宗族的祭祀。

    与同行的驴友早早就来到百安村。清晨来到这棵麻栎树下,这是一棵三级古树麻栎树。古树仍枝繁叶茂,树冠如伞。
     这棵古树,让百安村多了一份安宁,也使孤寂的山村有了暖意,有了色彩。
     偶尔间,卒子见到路过一块青石石碑。走近一见,原来是一块《奉宪示禁》碑。此碑重约一百多公斤,在卒子与宗族亲友努力下,现将此碑移地妥善保管起来。
    《奉宪示禁》碑,是一块方形清朝石碑,楷书阴刻,碑额题“奉宪示禁”四字,碑文一半部分清晰可辨,另一半由于石磨等原因,已经极不清楚。该碑系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十二月初八由贵池县正堂官府发布的告示而立。
     经过卒子仔细辨析,原来这是一块“特授贵池县正堂加十*级***”为孙氏家族坟山纠纷一事勒碑示禁。立碑时间为清朝嘉庆二十一年十二月初八。
    据碑文所载,贵池县示禁的缘由是:孙以廷民人孙奇珍、孙维……至井然卯契,……确……子孙或*奸而侵害或查……,……莫保以且阴阳受害恭仰……,……愚须知警山阴得保生死……汝下子孙及*民人等知悉……,……子孙或附近人等持强故违……,……县禀报以凭拘*究处各宜……
    这是一块清朝嘉庆年间由贵池县所立禁碑,据卒子个人猜测认为,贵池县正堂接村民的报告,当地其它姓氏村民与孙氏家族的坟山分界发生纠纷,经过贵池县正堂调解,特勒一块关于坟山与周边四界的告示碑。因此,贵池县发布禁令:经过调解,当地的孙氏家族坟山四界已经基本确定,以后再也不要因坟山纠纷报官府了。
    这块禁碑对孙氏家族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百年多以前文史社会进步的见证。这是文史文物,更是家族兴衰的实物。
    据了解,百安村孙氏是三国时期吴国帝孙权儿子孙休次子楚公逃至池州市贵池区的始祖。南北朝以后,唐宋时期,孙氏繁衍了三十多代人丁,势力庞大。这支孙氏一支的后裔多数就集中安葬在半月塘一带。
    这些古墓,最早的为明末清初,多数为清朝早中期,墓碑上多刻有“富春郡”字样,这与历史上孙权富春郡一致。 图片

    孙氏在百安柏岩一带繁衍一千多年,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其后裔不断外迁。留守本地的为孙氏一支后裔。这支孙氏后裔在清朝不同时期安葬先祖,不断扩张坟山范围,后与周边其它姓氏的田场、林场、坟山或其它土地产生纠纷,后报官至贵池县,由当时的贵池县正堂调解,出具调解意见勒碑示禁。   
   《奉宪示禁》碑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百安村发生的一段坟山田地纠纷的历史现象,是反映清朝中期贵池县百安一带地方社会史的一则重要史料。

    此碑随后被毁填埋在地下,近期修建文化公园时,才被发现放置文化公园一角,所幸被卒子发现并向宗族报告,由宗族宗亲集体将此碑移至祖坟妥善安置。
    现百安村文化公园,原是孙氏家族墓,有当时的《奉宪示禁》碑,将所禁之事告知民众广泛知晓,官府告示的传播功能亦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九四九年四月,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一千多里的战场上,发起渡江战役。当时,安徽处于重要的地位。解放军抵达长江北岸后,作了大量的渡江作战准备工作。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严阵以待的百万渡江大军兵分三路,投入战场,一场举世瞩目的渡江战役打响了。中路大军二野、三野,到达贵池县百安村,部分军队行至在孙氏坟山边,一条小溪上一座小石桥,大军在此过了二天二夜。
    此桥文革被毁,后重修取名“过军桥”。过军桥原是孙氏后裔在溪流上建起的一座石桥,这座历史上的石桥,也见证了孙氏后裔修路、架桥、修寺、护坟、续谱、建祠等不朽的伟业,此桥后毁、不存。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甲寺遗址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76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九甲寺遗址。

   民国四年(1915年)版《怀宁县志》,由当时的舒景蘅当作主任编辑。舒景蘅,字怡笙,号痍僧,曾任清朝末期安徽省广德州建平县(今郎溪县)训导。
   民国四年(1915年),舒景衡纂成《怀宁县志》三十四卷;民国七年(1918年)年增《怀宁县志补》一卷,均刊行于世,这部鸿篇巨制是今天研究怀宁(安庆)地方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据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记载,李太尉庙位于怀宁县詹家畈,得胜殿在踏水桥,徐将军庙在旨泉冲口。
   李太尉、徐将军、鲍将军这三位人士?他与怀宁的九甲寺有什么渊源?
   坊间相传,元朝末期,华夏大乱。安庆本土有李世珍,徐监,鲍东者三人,皆有勇力,他们结为兄弟抱团在湖北省蕲春县、黄梅县、安徽省宿松、太湖等县屡著战功。
   当时,陈友谅攻打安庆,元顺帝听说这三人有本事,即召见他们兄弟三人封太尉、徐为参军,鲍为得将军,令他们带领乡勇驰援安庆。当他们大军到达安庆时,安庆城已被攻陷,三人带领乡民结山寨,相互为犄角图兴复,现花山峡岭皆有遗址。
   随后,朱元璋破陈友谅取安庆,有意招安三人。兄弟三人不屈朱元璋大军,后朱元璋令大军攻破三人的山寨,兄弟三人皆战死。后人为纪念三人的骨气,立祠建庙,这就是九甲寺的来历。
   九甲寺,现早已不存,八十年代重建。原址不详。九甲寺也是安庆一段历史。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冲银石陈氏祖堂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南冲银石陈氏祖堂旧址。

  南冲银石陈氏祖堂旧址位于安庆市宿松县趾凤乡南冲村银石组。
  卒子是五年前到访此处。远运望去,银石陈氏祖堂是以祠堂为核心向两翼布局的古建筑群。
  这片古建筑群是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建造的古建筑。古建筑以陈氏祖堂为核心,两侧的厢房依次建造。
  南冲村隶属于宿松县,边上有吴河村、兴隆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银石陈氏祖堂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自清朝道光年间出了一位官员,随后的百年间,又连出几位举人、秀才,在这片小小的湾子里,就有了贺氏、陈氏等姓氏相互攀比之风。
  陈氏祖堂石门框上石雕三花是该祠堂的一大特色,陈氏祖堂建筑群座落于依山傍水的吴河一侧的岸堤上,美丽富饶。陈氏在此繁衍了数百年,以银石组为核心为陈姓聚居区,以陈氏祖堂为正中而立,族望所归。
  陈氏祖堂为三进建筑,祖堂建筑为木石结构,前后三进,坡顶硬山脊,面阔五间,石墙雕镂繁富,工艺考究。
  陈氏祖堂屋顶木架精工铺设,间以雕绘,典雅庄重。正厅设龛,供祀祖宗牌位,堂上高悬有“陈氏历代宗主神主”等等,整体建筑具有浓郁的皖西南地方特色。
  关于陈氏,安庆的坊间传说不少。有传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记述的是:“陈友谅生于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阴历五月,沔阳人,年轻时目睹元末暴政、百姓民不聊生,遂萌发灭元兴汉之志。从此,他隐居到沔城,一边勤奋习武,一边发愤读书,成为闻名遐迩的文武全才。后来他毅然抛皇室俸禄,投奔义军,奏响了向腐败王朝抗争的号角。……”
    安徽宿松县有关陈友谅、朱元璋的传说特多。宿松有一排陈氏迁松祖茔。碑文记载:大义陈氏一世祖于北宋仁宗元年(1017年)迁入宿松,迁入时八百多口同住一宅;经历数代,繁衍到一千八百多口仍未分家。
    相传陈友谅的祖父陈千一,原本姓榭,因入赘陈家才更其姓。其父陈普中有五子,陈友谅排列第三。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后,义军群雄割据。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陈友谅盘踞江州(九江)。陈创建了中国有史记载的最大最早的水师;际上就是朱陈问鼎天下。宿松民间传说他俩陆战十八年,水战十八年(其实只有四五年)。
  一次,朱元璋在疲惫的战斗中,倒地休息,心里很沮丧。突然见一只老鼠在觅食一株粟米,爬上半杆就摔了下来;再爬上半杆又摔了下来。那老鼠再不爬了,从根部咬断粟杆,轻松地美食一顿。朱元璋受到启发,立即令军士振作起来,回师偷袭陈友谅家宿松祖坟山。偷袭得胜后,命令士兵挖开陈千一的祖坟。
  坟被挖开,一道红光冲天,墓里飞出一条金鲤鱼。鲤鱼飞跃直入墓下的池塘里。士兵找来水车,要车干塘水。那鲤鱼一蹦再蹦,连蹦十二口水塘;到第十三口池塘时因搁置未挖,落在陆地,被士兵戳死,化成一道青烟。1663年朱陈鄱阳湖决战,因部将叛离,陈友谅大败。十月三日,陈友谅率众突围,被流箭射中眼睛而身亡。同时长子陈善被俘,两位哥哥友仁、友贵也阵亡。陈友谅死后,次子陈理登基,没一年见大势已去,只好出城投降,被朱元璋封为归德侯,遣居高丽(今朝鲜)。
    民间传说真中有假,假中也有真。陈友谅这支陈氏是否随后在宿松县各地繁衍也不得而知。但银石的陈氏祖堂却是清朝中期一幢古建筑的精品,值得各级政府保护。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紫山翠乳峰与佛指峰(曹休兵败陆逊处)
——安庆风景与军事遗址系列
第176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金紫山翠乳峰与佛指峰。

  翠乳峰位于万佛山风景区的老佛顶之东,因山形似少妇乳峰而得名。
  翠乳峰山高海拔1207米,从群山之中突起,山体圆浑,饱满挺拔。峰上松林茂密,四季常青,绿得可爱。每逢雨过天晴,岚气带围山腰,风景迷人。
  翠乳峰位于安徽名景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官庄镇,海拔1207米。此山松林苍翠,呈半圆形,峰顶突起,挺拔饱满,形似少女乳峰,翠乳峰因此而得名。
  金紫山(舒城称为万佛山)、安庆称为金紫山;金紫山的历史文化蕴含厚重,相传汉武帝天柱封禅,北望老佛顶,为其动容,欲亲自驾凌,后来终因道路险阻,而望峰兴叹!三国时,安徽境内是兵家相争的战略要地。
  三国时期,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曹休升任领军将军,追录前后功勋,封东阳亭侯。曹丕任命曹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接替夏侯惇屯驻汝南郡召陵县,负责抵御孙权。当时孙权派遣将领屯驻历阳,曹休到任后,立即率军将之击破,又另遣兵渡江偷袭,烧掉了吴军设在芜湖的军营数千家。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亲征,兵分三路讨伐孙权,任命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豫州刺史贾逵、兖州刺史王凌等诸州郡二十余军从东线出击洞浦。另有上军大将军曹真从西线进攻江陵,大将军曹仁从中线出击濡须口。

  曹丕下令曹休的军队立即渡江,但东吴的救援船队很快开至,收拢了散卒后退还江南。曹休命令臧霸率领万余人乘轻船五百追击,攻袭徐陵,杀略吴军数千人。随后,吴将全琮、徐盛率军反击臧霸,击退魏军,追斩臧霸的部将尹卢,杀获数百。由于当时三路大军中除曹休取得大捷外,曹仁在濡须口惨败,曹真则在江陵未取得实际战果,因此曹丕下令撤军。曹休被拜为扬州牧,屯驻东南边境防止东吴进犯。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驾崩,曹休与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受遗诏辅政。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曹休进封长平侯。当时吴将审德屯驻皖城(安徽安庆市潜山),曹休将其击破,斩杀了审德,收降了吴将韩综、翟丹等人。遂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都督扬州如故。
  在曹休驻守安庆潜山时,琅邪太守孙礼也劝谏曹休不可孤军深入,但此曹休立功心切,没有听从。在金紫山遭遇到陆逊等部队数万人的突然袭击,曹休退却时行军受阻而十分缓慢。吴军在其后紧追不舍,魏军无心应战,被斩杀万余,丢弃军械车马无数。曹休突围至夹石(卒子此前介绍过),但此处退路已被孙权阻断。
  曹军士卒前无无退路、后又追兵,惶恐之下陆续叛逃,曹休的人马几乎已经溃不成军。此时,贾逵所部的援军经过备道兼程的挺进后及时出现在夹石,吴军以为魏国救援大军已经来到,于是迅速撤离战场。贾逵其后又拿出粮食和军资供应曹休的军队,才使曹休免于全军覆没。陆逊与曹休就曾大战时均有记载。
  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去九华山之前,曾在金紫山修炼过,后因山势过于险峻,才改去九华山,现仍留有“乔觉洞”;被誉为北宋第一大画家的李公麟晚年曾在此写生作画,山上还留有公麟亭、公麟画台、黄山谷小坐处的谷子口等遗迹和美丽传说。
  佛指峰位于主峰老佛顶(海拔1539米)的正文,这里酷似弥勒大佛手指,气势宏伟,俊秀的群峰拱卫其四周,形成佛指拜祖之景观,是绝胜之地。
  佛指峰为花岗岩为细粒花岗岩、石英二长岩为主。岩体内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在漫长的风化剥蚀及重力作用下,形成了的奇峰、怪石及峡谷地貌景观。
  佛指峰其实并不是什么山峰,它只是一处被人为刻意定义的石头群。位于佛指峰上方的柱突尖、矗突尖,海拔1539米,为大别山高峰之一。它与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峰遥相对峙,方志称为舒、桐、无三县众山之祖。佛指峰顶多称为佛指石,因酷似佛指顶挺拔突兀,直插云霄,远看形似佛指,又有“佛指峰”之俗称。
  今天卒子介绍的两处山峰各有特色,是金紫山名胜景点之一。这里坡石陡峭,植被丰茂,珍稀植物聚生,栖息着多种珍禽走兽。自然生态完美,季相景观极佳。在山间还有铜锣峰、天鼓峰,又称“当面锣,对面鼓”,位于翠乳峰左前方。铜锣峰,海拔1395米,天鼓峰海拔1340米,两山东、西相对,目测高度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铜锣峰有绝壁如刀砍斧劈,上有数道同心圆裂痕,远观酷似悬挂的一面大铜锣;天鼓峰四面凌空,顶上有一块平地,只生草皮不长乔木,很象个鼓面。有神话传说,原来这里诸佛为山界和香火闹矛盾,常去佛祖面前诉苦,是是非非各执一词,佛祖也很为难。为公平处理纠纷,佛祖置锣山与鼓山于堂前,警示诸佛要正大光明,有话当面说。后来就把这两座山峰称作“当面锣,对面鼓”。
  金紫山翠乳峰与佛指峰自古只有一条道,也是舒城通往潜山的古道,分水处海拔1100米。高山峻岭,道路蜿蜒曲折。行人走至岭上,脚下会传来咚咚响声,脚步越急,响声越大,犹如战鼓频敲,不可思议。据地质专家分析,可能在附近地下存有岩洞,受外力敲击所发出的共鸣声。但当地群众传说,
  金紫山因海拔高,常有云海,有其原因和规律。翠乳峰山高谷低,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水分不易蒸发,因而湿度大,水气多。雨后常见缕缕轻雾,自山谷升起,真可谓云雾之乡。云雾的飘荡,使翠乳峰呈现出静中寓动的美感。动静结合,造化出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人间仙境。云海,是翠乳峰一大奇观,更是秋季和冬季游览翠乳峰的一个亮点,翠乳峰秋冬季的云海比平时显得更加奇绝壮观。妙在似海非海,非海似海。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7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乌龙溪与三叠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7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乌龙溪与三叠石。

    安庆市大龙山森林公园位于安庆市北郊,在原大龙山林场为基础上建立的,以森林、奇峰、异石等自然景观为主。
    大龙山乌龙溪现独立景区,是安庆近郊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乌龙溪一侧的巨石,酷似一个石老人,当地人称这里为老君岩。

    大龙山乌龙溪是大龙山原四大名溪之首,后六大名溪之首。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素有“峰雄、洞迷、谷幽、石奇、木秀”之称,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交通和历史文化等优势。
   大龙山乌龙溪景区内摩崖石刻二十多处,其中仅龙山第一刹和“佛”石刻为清朝石刻,其它均为八十年代仿建。下图为老君岩局部,一般的朋友很难见到此景。
   大龙山乌龙溪境内曾是佛教道教圣地,古时有道观寺庙庵好多座,至今尚存唐朝建的无量塔塔基遗址。下图为安庆市原领导潘忠尧为乌龙溪景区题写的石刻。
    迷人的乌龙溪景区,石溪听泉位于乌龙溪景区中段,溪水静静流淌,流过巨石,流过石溪。
   大龙山景区最大特色是具有典型的球状花岗岩地貌景观,素有“峰雄、洞迷、谷幽、石奇、木秀、水灵”之称。

  乌龙溪中又有很多小的景点,其中以蘑菇石、三叠石等都是景区的著名景点。
    三叠石介绍,三块巨石叠落在一起,形成一道壮观的景色。
    大龙山乌龙溪是城廓之天然画屏,溪水流经石塘湖入长江。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
    大龙山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有乌龙溪、白龙溪、黄龙溪、赤龙溪四大溪流和六条瀑布。
    大龙山乌龙溪景区中段,有一处奇怪的石卯,石卯是刻在大巨石上向内凹进去的方型小窝。此类型的石卯具体的用途也无法解释;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类似于木结构中的榫卯,由木棍与巨石互相扣住,防止大型运动在山间活动。
    此类石卯的发现,对研究安庆地区的人文历史有一定的意义。安庆因地处沿江湖泊丘陵区,拔地而起,海拔高为693.4米,相对高差达670多米,因而巍然屹立,秀峰叠峙,丘壑殊甚,蜿蜒数十里,横卧长江北岸,似游龙一般,古称“龙山晓黛”。
    大龙山乌龙溪景区的巨石由花岗石垂直节理发育和球状风化,形成雄峰起伏,奇石林立,千奇百怪组成的石景、幽谷、迷洞和秀峰。
    有求子石、太公洞(卒子前期已经介绍)、观音洞(卒子前期已经介绍)、石溪听泉、鹰愁崖(卒子前期已经介绍)等景点;还有酷似蘑菇的蘑菇石。蘑菇石也是因为长期的侵蚀和风化作用而形成。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8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家大夫第——含村里老人口述历史
——安庆古宅系列
第176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王家大夫第。

    “大夫第”,一般是指历朝文职官员的私宅。下图为近观大夫第。
    “大夫第”就是士大夫的门第,不是平民百姓的草庐。安庆各县市区都有。下图为门前的一对旗鼓中的一只。
     如同“进士第”、“翰林第”一样,都是一种身份的标榜、一个家庭的显赫。大门上石额刻“大夫弟”。两侧为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瓦脊。屋脊高五米,门前后立抱鼓石。下图为门前的一对上马石。
    去年,卒子到访怀宁县马庙乡参观的几个传统古村落,发现了此处“大夫第”古建筑,此古建筑仍未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实在可惜。
     安庆市怀宁县马庙乡的王家“大夫第”是当地传统民居的代表,保护得比较好。安庆各县均有不同建筑形态的“大夫第”但基本都是一片残垣,只是门楼残墙横额上的“大夫第”三字仍清晰可见。
    马庙地处怀宁县北部,与桐城、怀宁、潜山三市(县)交界处,东与金拱镇毗邻,南连高河镇,西接公岭镇、潜山县源潭镇,北隔大沙河与桐城市青草镇相望。
    上图为大夫第一进门厅的结构,全砖木结构,外檐成棚,可由村人休息乘凉坐靠。下图为“大夫第”匾额。
    马庙镇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农业以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为主,就是这样的小乡村,竟然还有“大夫第”,本是稀罕物,没有得到文物保护,实在可惜。
    王家“大夫第”是府第式民居,是清朝的“大夫第”,一般是指从五品“奉直大夫”以上的官员的宅第。但是,那时候的“大夫”,是包括“荫封”和“例捐”得来的“名誉官职”在内的,很多不是正职官员。
    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体制下,一个人当上了官,父母兄弟以致叔伯、祖父母都可以受封。有的人虽当了官,但品级较低,也可以通过“例捐”或“受封”得到较高的“荣誉品级”(即没有实际权力的“散阶”),很多“大夫”就是这样得来的。
    马庙王家“大夫第”,是一座很有文化品位的传统民居,“大夫第”的主人姓王,获有功名,曾任本省的一个文官。
    王氏的这位清朝官员,按其实际职位,并没有达到“大夫”的级别。科举时代,讲究“读书做官”,专制社会的统治者也希望以此来稳定社会。
    当时的社会里,社会上极力宣扬“耕读传家”、“读书做官”、“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对于“科考成功”者和“入仕当官”者采取“封妻荫子”、“加官进爵”等等手段以笼络人心。
    专制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一人获罪株连九族”是相辅相成的统治手段。而这前一点,对一些官员的“荫封”,基本上是玩虚的,封你什么“大夫”之类的,并没有任何待遇和职权。
    相反,一个人“犯罪”,一家人遭殃。这种做法,对于专制统治相当“有效”,因此,历朝历代一直效仿。下图为门楼上的额砖雕刻“耕读传家”。
    今天,当看到大门口有“大夫第”匾额,即这家人(或家族)是当官入仕的“不一般人”。当然,如前所说,这个“大夫”并非和其实职相符。
    晚清,有些官员为提高“名誉等级”,还可以通过“例捐”,即花一点钱(不多),捐一个比自己职位高的虚衔,很多的“大夫”之类的“官衔”,除了“荫封”以外,就是由“例捐”得到的。
    王家“大夫第”古建筑,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前后排列整齐,由一进头门、二进中堂、三进祖堂组成。其实这幢三进的老宅,是明三过暗五进的老宅。
    整个建筑布局、风格、形制保存完整。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以中厅为轴,两翼布局,两侧有厢房很多间,后因年久失修,现在已经倒塌大部分。
    王家“大夫第”头门面宽三间约八米、进深两间约十米,马头墙外延伸的“八”字型,即当官八字开门,显然这是当朝做官的府邸。
    门前有梯形上马石。还有一对石鼓,巨大的石鼓当年是树旗使用的。在神堂里供奉着王氏十三世祖鲍老太君像。
    听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讲述,这位王氏十三世祖鲍老太君原是慈禧身边的宫女,晚清朝廷衰败回到家乡后,就埋葬在老屋边的自家田间,守着这幢老屋。下图为鲍老太君墓,没有碑刻。

    村里现在知晓此事的并不多了。大夫第是安庆地区为数不多的近代古建筑之一,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登记和保护。
[size=0.83em]80.jpg (674.1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16:35 , Processed in 0.0348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