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顾家山界碑与小龙山龙家山界碑
——安庆碑刻系列
第173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大龙山顾家山界碑与小龙山龙家山界碑两块碑刻。

    顾姓有北顾与南顾的说法,北顾的来源主要出自妃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夏朝有附庸小国,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南,商汤起兵攻伐夏桀时,先灭顾国和韦国,其国人以原国名”顾”为氏,此顾姓为北顾。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而南顾的由来,主要来自顾姓出自姒姓,越王姒勾践的后裔在越国被楚国灭国之后,迁居浙南,定都东瓯,称东瓯王。第七代东瓯王姒摇在西汉应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首都在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俗称东瓯王。摇之子受封为顾余侯,世居于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后以顾为氏,此顾姓为南顾。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东汉中期,会稽分出吴郡,顾氏居于吴郡,故有吴中顾氏之说。到汉末的时候,顾氏已经在吴郡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
    安庆顾氏,也是南顾后裔。此后,顾氏又经过多次迁徙,最后其中一支迁入皖南地区,成为安庆顾氏始祖。这支顾氏后裔迁入安庆山区后,他们繁衍了数年之后,与周边姓氏交往加深,为防止邻里纠纷,在山间立一石碑,碑石为麻石质地,高约七十公分,宽约三十公分,厚约二十公分,上刻有“顾介”二字,为安庆地区民间碑刻。
    关于龙氏的来源,许多姓氏专书都有明确的记载,包括《广韵》上所说的:“舜纳言龙之后,或曰出于御龙氏”。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所说的:“《姓纂》曰,尚书,舜臣龙为纳言,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又,董父,己姓,赐姓豢龙氏,龙且,楚人,为项羽将,急就章,龙未央,亦楚人也”;以及《姓氏考略》所说的:“出于御龙氏,望出武陵、天水”等等。
    龙氏的确是一个古老家族,春秋时有龙子,战国时有魏国大将军龙贾,发祥于河南山东间地。
    龙氏渊源较为复杂,其一出自姬姓,源自御龙氏、舜臣纳言龙(纳言为官名),《姓纂》及广韵等书均有记载。其二出自子姓。商朝出土文物有商子龙鼎。后代称龙氏。其三出自嬴姓,以国为氏。周朝出土文物有龙伯戟(伯爵),樊夫人龙嬴墓葬等。至春秋时期国尚存,后代称龙氏。
    其四见于传说。太皞伏羲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上古大人国有龙伯国,见于《列子·汤问》。甲骨文记载商有龙侯,《山海经》载“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东“。西汉初在山东设有龙侯国。
    安庆龙氏,涌现出龙汝言这样的钦点状元等等,卒子身边也有两位龙姓后裔。龙氏一支迁入皖南地区,成为安庆龙氏始祖。这支龙氏后裔迁入安庆山区后,他们繁衍了数年之后,与周边姓氏交往加深,为防止邻里纠纷,在山间立一石碑,碑石为麻石质地,后因七十年代分田分山改革,这块介碑也由当地百姓抬回来置于围墙之上,这块碑刻长约一米,宽约三十公分,厚约三十公分,上刻有“龙介”二字,为安庆地区民间碑刻。这两块安庆大、小龙山分山界碑,是安庆民间碑刻的代表,也是安庆地方文史的组成部分。
[size=0.83em]32.jpg (210.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5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眉山石缝百年映山红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73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大龙山眉山石缝百年映山红树。

    就连石头缝里也有一番天地,见过石颖中长出苔藓、蕨类、多肉、小草,有见过长出如同成人手臂粗的映山红树吗?在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眉山村,卒子近日就见到一棵长在石缝间的映山红树。
     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眉山村位于长江中下游,属浅山丘陵地势。在安庆大龙山,一到三、四月份,满山遍野都长尽了映山红花,有些映山红树已经有数百年,今天卒子介绍的这棵百年映山红树树龄也应在百年以上。
    走在安庆地区,无论的山野一到春天开满映山红。安庆临江靠山,山间能够看到一棵棵映山红开满鲜花。
    映山红又称杜鹃花,每年三四月份鲜花盛开,一团团红得似火,鲜艳夺目。
    眉山山间这棵映山红树干粗壮,直径约十公分,树高四、五米的映山红树,据传生长已过百年。
    据了解,安庆大龙山杜鹃花树生长,且有不同种类,花色不同,开花时间也略有差异。
  眉山这棵高大的映山红树鲜花盛开,一团团红得似火,鲜艳夺目。
    低海拔地区的野生杜鹃花主要生长区。大龙山海拔二百米至六百米的山岗山脉上,近千亩野生杜鹃姹紫嫣红,正争相怒放斗艳,形成了美丽的山村景观。
    野生杜鹃花(映山红)带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山间,花树主要分布在山脊或山腰或山背上,几乎无处不在。一片片野生杜鹃花植株高大,长势旺盛,树龄或上百年。
    阳春四月,正值野生杜鹃花盛开时节。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野生杜鹃花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一层层,红的如火,粉的似霞,像是一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火龙,蜿蜒在一座座山川之间,在阳光下飞舞着。
    据了解,安庆野生杜鹃花是非常非常多的,任何一个县市区有在广泛的分布,由于保护良好,仍保持着原始次生态面貌。
[size=0.83em]28.jpg (410.6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5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溪庵土地庙古石像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74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溪庵土地庙古石像。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乡村百姓的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近现代以来,土地庙多以水泥或砖块砌成,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
    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而人们祭祀土地。土地庙作为百姓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自然随之兴盛起来。
    土地庙在一段时间内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八九十年代又有各地农民自发组织建设,面积较小。安庆各县市区有着不计其数的土地庙,多数为现代建筑。一般来说当地百姓都认认为很灵的,保佑着这片巴掌大的土地,今天宜秀区杨桥镇溪庵村的这个土地庙就是这样的。
    溪庵在明朝末清朝初就建村,清朝时期大量百姓迁此居住,在这片面积有着几个平方公里的平畈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石塘湖正着溪庵村。
    溪庵土地庙不知建于何年,由当地村民修建,原土地庙据说全部为麻石堆砌而成。后毁于兵乱。现代村民又建起一座小土地庙,一种乡野间的崇拜,这种土地庙在安庆民间最常见,级别又最低的庙了,隐没于乡野山间,但今天卒子介绍的这座小土地庙却有着文物单位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石像,这让卒子颇感惊奇。
    这座土地庙就在溪庵村的山坡间,沿着山路,一路上行到达一个小山坡的地方,看到一座小土地庙孤零零地立于路边的小坡上。
    小庙是近代才建成的,质朴全无一点浮艳色彩,山上有土地庙,山下有月溪禅寺。小庙里,光线昏暗,里面摆放着各路神仙在神龛里沉默不语,据说这里供奉的主神是当地的土地公公。
    土地庙多神崇拜正是安庆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供桌旁还立着一尊神像,谁也说不清祂是哪路神仙。安庆各地供奉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在民间似乎很常见,民间信仰似乎更崇拜于这种偶然性。
    溪庵土地庙看起来有些简陋,但内部的古石像却有着百年的历史,它无声的讲述着各种地方文化和宗教有关的故事。
[size=0.83em]10.jpg (317.0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9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岗青砖窑旧址
——安庆商业系列
第17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王河镇薛家岗村原永岗村的青砖窑旧址。

     王河镇位于潜山市南部,素有“舒席之乡”、“鱼米之乡”美誉的,这里古时水运较为发达。
     永岗村,现已不存,并入王河镇薛家岗村。东隔潜水,隔河与怀宁县石牌镇大洼乡相望,过去是个靠水路运输的村落。
     王河历史悠久,陈了盛产舒席,还有长江中下游文明发源地的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在永岗村,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祖先活动遗迹,今天卒子介绍的青砖窑也就在这里。
    永岗这里的土地沉积着古老传统的文明,这里水土沾染着先人的灵气、孕育着勤劳聪慧的潜山人,古时他们通过水运走南闯北,将烧制好的青砖运到通过潜山河,再到长江,运到发达地区,成为安庆商业的一部分。
    永岗青砖窑是卒子走遍安庆在2014年时发现的安庆地区为数不多的纯手工的青砖窑。该窑建于何时不详,目前仅存三座,全部废弃。
    清末至民国时期,王河就有土窑烧制青砖,用于建筑。解放后,王河一带每隔数十里地,空旷之中,就有一支青砖窑,永岗一带粘土粘性较好,烧制出来的青砖密度高、强度大。
    青砖窑通过窑囱排出来的青烟,一股一股的,很是壮观。
    永岗青砖窑规模不大,在路边,占地约三百平方左右,形如四五米高的小山包,立了一根粗短的烟囱,窑是砖石砌的,缝中长出一丛丛杂草。窑场空空,堆满的垃圾。
​    卒子见过安庆地区各种烧制度青砖的古窑。这些古窗燃料是松毛(松枝)和一块块手腕般粗的木柴,用来引火或助燃,后者为主燃料。这些松毛和松树,是潜山主植物,在王河镇至黄铺镇,再向太湖县小池镇一带,盛产这种松树。
    制做土坯晒干后的生砖生瓦入窑内,堆放在窑内不同角度,留好火道。开始点火,连烧大约十昼夜,传来柴禾被火舌撕裂的噼啪响。
    此时烧窑人不时上窑顶加水,生砖吸收火的精气和水的阴气。熄了火,封窑四五天,等炉温慢慢冷却下来,直至“闷”熟,开窑出来的砖瓦是青色的。拿指关节敲,声响是“当当当”的。硬梆梆的砖和瓦,留有窑温。
    七十年代以后,永岗这些砖窑开始被生产红砖的窑厂所排挤,红砖窑占地几十乃至百亩,红砖生产也机械化、大型化。
    目前,安庆地区的青砖窑基本难觅踪影,有些青窑已拆、挖掉,能够保存下来的极为少见了。现在就是几十年前的有些旧红窑也废除,也被拆除了,再过若干年后,青砖窑就真的在安庆这片土地上消失了。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鲍冲岭“琴音石洞”躲鬼子洞
——安庆风景与近代革命系列
第174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鲍冲岭“琴音石洞”躲鬼子洞。

    鲍冲湖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以北,与枞阳县毗邻。是由原来的八步村和鲍冲村合并而成。
    鲍冲湖村乡村旅游基础良好,境内龙泉寺、钟声幽远,久负盛名;鲍冲湖风景区,山水相依,素有“安庆小桂林”之美誉。
    鲍冲岭位于鲍冲湖靠花山一侧,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景色迷人。鲍冲湖村是安庆市级美好乡村建设重点示范村之一。
    鲍冲岭山脊上巨石林立,有像乌龟的,景区就称为“双龟探月”。有像石猴的,景区就称为“石猴观海”。
    
  顺麻石条铺就的台阶能够走到鲍冲岭顶,从鲍冲岭能走到花山的中方寺。但这一路上斩棘丛生,较难行走。
    鲍冲湖景区奇峰怪石很多,景区也起了很多各色名称,有五指擎天、犀牛望日、混沌初开、阳元石等等,其中“古洞琴音”的石洞便是今天卒子介绍的其中一个。
    “古洞琴音”位于五洞山山腰,或许“古洞琴音”是指从洞中流出的溪水,如同经年不息弹奏着音乐,让人为之感叹!但“古洞琴音”却有着另一段屈辱的历史。
     安庆,位于武汉与南京之间,战略位置举足轻重。日军想要攻占武汉,安庆就是“大跳板”。1938年,日军正式拉开“安庆攻略战”的侵略。
  1938年侵略安庆的日军,一路扫荡,致安庆沦陷。江岸渔民还没来得及收网,日军炮火逼近,只得匆匆逃离。日军在安庆烧杀抢掠,安庆百姓纷纷逃难。
    据说,“五洞山”的山洞以此著名的就是当年为逃避日本鬼子的“扫荡”,村民们就是躲藏在这些山洞避难。
    据了解,“琴音古洞”容量为最大,据说当年就容纳上百当地群众。这些鬼斧神工塑造的怪石,当年却躲避了鬼子们的扫荡。    
  
  站在山腰眺望,整个鲍冲湖一览无余。它静静地躺在青山绿野之中,湖面一平如镜,山影云天倒影于湖中。远处,一叶小舟飘曳过来,把水中倒影搅得支离破碎。
    湖中最大的岛屿“卧牛岛”,呈现出一副巨人的姿态,笑迎八方来宾,卧牛岛上别墅荷花楼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    
[size=0.83em]二游鲍冲湖 037.jpg (288.5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师(狮)山岭
——安庆风景系列
第17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大龙山师(狮)山岭。

    大龙山师(狮)山岭位于五横乡与罗岭镇接壤,这条山岭直连大龙山的三县尖。大龙山师(狮)山岭有着大量的青翠的竹林、枫香树和苍绿的杉木,但更多的是松树林。
    这条山岭是田畈连接大龙山的北面重要一条山岭,这一带有大小几十个山头,它从田畈间陡然延伸到海拔六百米的山岭。
    古时,从罗岭或五横要登上三县尖,就必须从师岭上登三县尖,这是卒子尝试过大龙山完全不同的路线其中的一条,这条路较为难走,其中一段路垂直达六、七十度,需要花三四个小时才能登顶。

    大龙山师(狮)山岭的路蜿蜒山道,路程约有十多里。这条路不是走在山脊上,而是山脊下约一百米的山腰处,这条路较为难走容易迷路。
    在高大的杉树、栎树和松树混合林,再向上就是师岭。师岭又称狮岭,究竟是师岭还是狮岭,谁也说不清。这条山道是登山者自我挑战的好地方。
     师山是大龙山的一个小山头,卒子在以前的游记中曾写过,“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这里曾是清朝咸丰年间湘军驻守的山岭之一。
    大龙山很多山峰,西北部的师山,主峰师山尖,海拔约五百多米,曾是湘军曾国荃的瞭望哨,卒子曾介绍过。
    师山为一方祈祷之处,山高千刃、起伏顿挫、奇形怪状、千百万变,师山壁立、嵯峨怪石,这里是整个一条山脊通往大龙山三县尖。师山是大龙山一处自然风光的圣地,与罗岭镇至五横乡交界处,海拔约五百多米,是怀宁县内名山之一,现为安庆宜秀区。
    古时,怀宁、安庆、桐城几地百姓西从师山岭头翻山至三县尖,再到杨桥等地,现在上山的土路,还有少部分石条可到山顶。
    大龙山师山岭是大龙山北部的一个重要山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历朝历代封锁安庆北大门的重要战略高地。
    清朝咸丰年间,大清国的中兴之臣曾国藩正率领着他的湘军主力围攻长江下游的重镇安庆。为了攻下安庆,湘军几乎是不顾一切。太平军为了救援安庆也是绞尽脑汁,先有陈玉成率军西征湖北,后有心不在焉的李秀成象征性的从江西进军湖北,洪仁也是亲临安庆城下。陈玉成在折回安徽之后,与湘军在安庆城下对峙了一年有余,屡次组织援军,最终安庆还是被湘军攻陷。
    安庆究竟在太平天国时代是怎样的重要,以至于让湘军和太平军双方都不顾一切的争斗控制权?在太平军丢失安庆之后,太平天国再也没能扭转颓势,一步步走向了灭亡。首先,长江安庆段地形险要,相对其他的沿江城市,既位置重要,又有险可守。
    安庆老城北靠群山,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大龙山,南临长江,东西临湖(河),且位于长江弯道处,水流相对湍急,没有任何一个方向是平坦开阔的,无论从哪个方向攻击安庆,都是相对困难的,因而安庆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湘军以安庆为大本营,他们屯集在安庆大、小龙山和周边重要战略要地,向驻守安庆周边的太平军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攻击,此就有“万里长江此封喉”之意了。
[size=0.83em]20150523 279.jpg (265.5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镇张屋(白果树老屋)——屋主人口述历史
——安庆古宅与近代革命系列
第1744篇
图、文:过河卒子(本文由卒子独立编纂,摘抄均追究责任)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长镇张屋(白果树)老屋,屋主人口述历史。

     长镇张屋(白果树老屋)位于安庆市某地,大别山腹地,据屋主人八十多岁的老人口述,此屋建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历史了。
     在安庆地区,以白果树作为老屋名字的,卒子已经找到过六户。白果树,又称银杏,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
     元朝末期群雄纷争,大明王朝刚刚建立初期,安庆地区人口稀少,明朝初由江西向安庆地区移民二十多万人口,这些人口奠定了如今安庆人口基数,这些从江西迁徙来的移民,渐渐形成了村落,他们守望故乡,种下白果树。
     这些白果树生根发芽、落地生根,经过岁月的变迁,成为安庆本地的古树名木,而这些建于明清两朝的古建筑,也渐渐以白果树为名,久而久之,白果树老屋取代了原先建屋主人的姓氏,成为当地一幢极为有特色的古建筑。
     长镇张屋,又称白果树老屋,建于大别山余脉的一个山冲横岗上,这里与太湖县仅隔一条山岭,成为太湖县与潜山县的分水岭,据当地百姓称,这个古村落至今四百多年的历史。
    山里的空气很新鲜,卒子在一个夏天雨季的黄昏到访长镇白果树老屋,走在长长的斜坡上,斜坡使用了老屋原门前旗杆夹作为楼梯坡。
    卒子仔细观察,这些楼梯坡竟然是百年前屋主人门前的旗杆夹,据猜测这些旗杆夹可能是过去白果树老屋门前的武将生前所立,不知何时这些旗杆夹被搬到斜坡上,作为了楼梯坡使用至今。
    静静地走在那黄泥小路上,山野的空气清明扑面而来,泥土味中夹杂着小野花的阵阵清香,点缀着烂漫维妙的感觉。这是卒子到访值得编入安庆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无论是该建筑的建筑水准、砖雕、木雕的水平,还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勤团停驻地,都是可圈可点的人文历史,可是至今却依然静静守候在这方宁静的土地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参与保护的工作当中。
    清静的村庄,海拔约四百五十米左右,隐藏在幽静的大山里,辛勤的百姓,过着仍然朴实的生活,八十多岁的老人已经上书潜山市有关机构多次,建筑进行整体保护,时至今日,如石沉大海一般,回味无穷。
    浩浩大别山、绵绵青山处,潋潋碧波间、幽幽鸟鸣涧,巍巍白果树、淳淳邻里融。白果树老屋,面积约有七、八百平方,两侧山墙,明三进暗五进老宅,其中二进正厅有高大的门楼。门楼约有十米高,青石制地的石门框上,一共有七层青砖石雕花草及人物雕像。
    仔细观赏,才发现安庆地区的砖雕为全国首屈一指。最下一层为万字纹,中间夹杂四花砖雕。最下面第二层为双兰花,中间是竹、梅、兰、菊四花砖雕。
    倒数第三层左右两侧是两个文武官俑,以及阳刻四个大字砖雕,可惜文革时被毁,现无法识别。据卒子仔细观察和识别,猜测这四个字可能是“襄阳礼门”,第一个“门”字较容易识别,第二个“礼”字也容易识别,第三个“阳”字繁体字,带有猜测,第四字不详。
    正数第一层,是砖雕屋衔。第二层与第三层都是砖雕花卉和民间故事。白果树老屋门楼为安庆地区为数不多的古建筑精品,尤其是这个门楼,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
    整座白果树老屋正门一座,侧门两扇,两侧有数个厢房进出圆拱券门,门面非常有特色,门坪完全干净平整。白果树老屋左右为厢房,两边是书斋,四周为天井。整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院生活空间。卒子到访的时候,已经是近黄昏、又下着小雨,整个古屋显得有点沧桑,而院子里住着的老人向卒子讲述着老屋历史。
    白果树老屋正堂两侧的壁上仍然写着文革时期的语录,语录前还画着升起的一轮红太阳。白果树老屋解放后被村中杂姓百姓居住,无人管理。现在东西厢房毁损严重,屋主人希望生前有朝一日,政府能够积极修缮此屋。
    白果树老屋坐东北向西南,正门前有宽阔的门坪和一片竹林,楼正面为直角,后墙有封火墙。走进楼内,整个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三进上堂“祖功宗德”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两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把主体环抱在中间,形成屋中有屋、屋外有屋的格局。白果树老屋格局显得有些拥挤,但是布局又十分合理,原有几十个房间,可见这应该在当时算是一个较多人口的家族。

     据屋主人八十多岁的老人说,这楼的主人原来也是出生贫苦,在刘河街修房子偶然间得到一棺材的金元宝,发了大雕,做了两厢大屋,一个在白果树,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老屋,另一个在刘河中学,据说刘河中学的老屋已经拆除。口述历史未必真实,但从此屋规模看,原屋主人肯定是一位带兵打仗的将领,从朝廷领取了不少犒赏。
    据屋主人八十岁老人口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其中有一个后勤团就驻扎在这一带,其团部就住在老屋内。当时,潜山县县长张国平令刘大队长、赵县长、刘秀山、储金彪等人当面表示,如果政府能够花钱整修,我愿意将此屋奉献给国家,作为红色旅游圣地,这样的文物一定要保护。
    白果树老屋设计精巧,规模雄伟,功能完备,文化内涵丰富的百年古建筑来说,但在安庆这样的古建筑,却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确实值得反思。卒子一直认为,张屋原屋主人是否是清朝某个时期将领?打仗抢钱回家建房?真正的历史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白果树老屋是一幢保存完好的清朝中晚时期极具历史内涵的老屋,希望安庆市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将此屋列为文物保护对象。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5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妙道山祖师洞石刻与石滴仙脂
——安庆石刻与秀美风景系列
第174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妙道山祖师洞石刻与石滴仙脂。

    妙道山位于大别山南坡余脉青四山脉的主要山峰,其主峰聚云峰海拔1465米。
    妙道山由聚云峰、祖师峰、紫柳园、南溪源、龙门峡谷五大景区组成,今天卒子介绍的祖师洞位于祖师峰半山腰。
    妙道山位于安庆市岳西县西南部,是岳西县茅山、店前、河图三乡镇交界处。民国以前这三个乡均属于太湖县管辖。
    妙道山属典型的中山地貌,山势呈双狮环抱之形。主峰聚云峰,海拔1465米,是岳西县六十九座千米以上高山之一。
    妙道山位于岳西西南部,由妙道山、鸭嘴石、黄柏山而組成的环形山脉,峰峦叠嶂,山环水绕,是安庆地区为数不多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厚重的地方之一。
    妙道山集雄、险、奇、秀于一体,汇林、瀑、峡、洞为一处。卒子一共到访六次。由聚云峰、金璧禅寺(卒子前期已经介绍)、紫柳园、南溪园和龙门大峡谷五大景区构成。下图为祖师洞。
    天生石镜、仙憩遗踪、飞来玉榇、地下宫殿、石船覆杯、雨后晶帘、九曲飞翠是不错的景点;天书崖、点将台、猿人石造型逼真;下图为常年香客到此处祈拜。
    妙道山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来百花齐放,夏季绿波荡漾,深秋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还有那看不尽的云海、日出、彩虹与佛光。妙道山祖师洞旁还有一个小洞,传说当年此洞为熟食就餐地方。

    妙道山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有着厚重的文史。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开拓”,妙道山亦不例外。据史料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修行的僧人生活痕迹。现祖师洞壁有明朝石刻一方。
    晚唐时期,有一高僧,法号义玄(公元867年——?)俗名*霞,由浙江西天目山(今临安市境内)来妙道山结庐修行,传道讲经,时人尊为临济祖师,而其开创的佛教禅宗南宗南岳系临济教派,至今仍宗风不衰,远传海外。
    义玄祖师到妙道山后,见此处山型别致,寻觅半山腰有大小两洞,大洞能容三十人,小洞能容二三人,便在此处修行,传道讲经。后人称此山为祖师峰,此大小两洞为祖师洞。后人为纪念这位开山鼻祖,将背后这座山峰取名为“祖师峰”又名祖师尖,将他在半山中参禅打坐的石室取名为“祖师洞”。
    唐朝宣宗李忱大中十五年(即公元861年),义玄祖师在祖师峰山脚建金璧禅寺,开创佛教禅宗重要一支临济宗,世人称为临济宗祖庭。因临济禅术高妙,乐善好施,其弟子及信士均推崇备至,誉其道行为 “妙光善道”,故此山得名“妙道山”。
    “祖师峰”半山的“祖师洞”石室壁上的石刻,经过卒子仔细辨析,大致文字为“居士蒋庆萧于大明崇祯五年重修,性经,石匠祥”等字样。据卒子推测,明朝末期,一位五河乡河南村蒋庆萧的居士到此重修祖师洞前的茅屋,但于到此烧香祈福的香客躲雨避阳,由一位叫详石匠刻在祖师洞壁。此处文物至今未列为文保对象,多少有些遗憾。

    祖师洞旁有一眼小井,是祖师取水饮用的地方。井水从细如丝线的岩缝里渗出,本来洁净而透明,润在石壁上,却是一片殷红;
    祖师门建于山脚的石阶上,祖师洞位于半山腰。据《潜山县志》记载,是临济祖师进山时寓居修道之处。经过卒子仔细观察,石壁上透出的类似血迹般的物质,可能是青苔的一种,数千年来变异形成如今的血迹一般的痕迹。
    仿佛是从石缝滴出点点胭脂一样,所以古人称为“石滴仙脂”,是妙道山一景。从祖师洞能够看到对面的聚云峰山腰的鸦嘴石,又称纱帽石。
    祖师峰为妙道山第二高峰,能够看到图河镇的明堂山,祖师峰海拔1432米,四周群山簇拥,薄雾翻滚,如笼轻纱,风景秀美。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久胡氏总祠堂孝义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4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永久胡氏总祠堂孝义堂。

    胡氏总祠堂孝义堂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新渡镇永久村胡湾,这里原是胡氏陡冈派支祠的遗址。
    据了解,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安庆地区人口稀少,朝廷开始大规模向大别山山区等地实行迁徙移民的政策,安徽桐城胡氏孝义堂始迁十余人由江西省饶州府胡村,经鄱阳县瓦屑坝迁徙移民到安徽安庆府桐城生息繁衍,后逐渐以其不同的居住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派别。
    桐城胡氏孝义堂是一部家族迁徙血泪史,也是安庆一部移民史的缩影。现在已经无人能够想象当时迁徙的艰难和初入桐城大地生活的辛酸,这些移民到安庆地区的各个姓氏先祖们披星带月、两肩风霜、拖儿带女、满脸尘灰,在异地生存,还要受到自然和环境的各种威胁。
    迁徙到安庆府桐城胡氏孝义堂其中一支的发祥地是在桐城觉林寺一带,觉林寺遗址在今桐城市新渡镇合城村田畈中的一块凸起高耸、面积超大的墩子上,墩子脚下四周良田万顷,北有新渡镇柏年河由西而东穿插而过,南也有一条无名河由西而东,蜿蜒流淌。两河夹一墩,玉带缠腰间,有广袤肥沃土地,这个土墩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正是因为这个土墩,使桐城胡氏孝义堂的后裔人丁繁衍近万人,约占桐城胡氏孝义堂总人丁数的三分之一,是目前桐城胡氏孝义堂人丁分布最多最广的!
    这支桐城胡氏孝义堂后裔,也就是迁桐胡氏“觉林派”的先祖们,他们到觉林寺一带的土墩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躬耕勤劳作,励精图治安,建设新家园。
    据孝义堂胡氏宗谱《皖桐觉林胡氏宗谱(二十卷)》上有文字记载的“捐基建祠族人至今称之”的迁皖桐第十世祖普远公(系孝义堂觉林支派璧公二房月朗公房下派,生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卒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
    原孝义堂胡氏总祠堂已不存,其族人推断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新渡镇柏年村,大约建于公元一七零零年左右。
    原胡氏总祠堂距今已约有三百二十多年了,也即胡氏孝义堂原徐河片的老祠堂孝义堂,胡氏先祖们在江西饶州胡村迁徙到安徽桐城约三百余年后建立起来的。
    在族人口口相传中,原孝义堂胡氏总祠堂是由当时孝义堂各支派共建,占地面积约近四亩,为五间三进两包厢,前有戏楼,中有大厅、后有先祖排位殿,整座祠堂木柱石础,雕梁画栋,彤扉彩盈,檐牙高啄,青砖黛瓦,朱门石鼓,其建造精美、气势恢宏在周边府县无与伦比,堪称一流。
    建成为孝义堂胡氏族人传播“忠”、“孝”、“悌”等传统美德。
    原孝义堂胡氏总祠堂惨遭破坏后改、拆建为永丰小学和初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原孝义堂胡氏总祠堂改拆建成的永丰初中。
    近年来,其宗族在桐城市新渡镇永久村胡湾村民组荒山岗上的原陡冈派支祠的遗址上再建新祠堂,也是卒子今天介绍的新祠堂。
    新建成的桐城胡氏孝义堂总祠堂系钢筋混凝土全框架结构,三进七开间两庭院,结构严谨,布局匀称。外观粉墙黛瓦、飞檐翘角。
    前进是门楼,高一十二米,门楼正面有正大门及双侧门,门楼内二楼上建有戏台;中进为祠堂正厅,高十五米,设有孝明厅、观戏厅、办公厅;后进是寝殿,高十六米,设有二十八阶层高台,用以供奉祖宗牌位,供族人瞻仰祭祀先祖。
    新建的祠堂主体总建筑面积近一千九百平方米,
    重新建成的桐城胡氏孝义堂总祠堂现已成为安庆市甚至于安徽省内一流的仿古宗祠建筑之一,成为桐城孝义堂胡氏向外推荐的名片!
    桐城永久胡氏总祠堂孝义堂记载的是一部家族迁徙血泪史,也是安庆一部移民史的缩影。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湖元朝王幼学墓旧址
——安庆古墓系列
第17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慈湖元朝王幼学墓旧址。

    安庆市望江县有一个村叫慈湖村,慈湖村因慈湖先生而得名。
    慈湖先生是元朝八大名儒之一,姓王,名幼学,慈湖是他的号。
    据史料记载,南宋被元灭亡时,五岁的王幼学被北兵俘掠至洛阳,六十岁始回故乡望江,居值雪山(又名太阳山)旁慈湖畈。
    王幼学一生不仕于元朝廷,潜心钻研理学和史学,据说为元代八大名儒之一。晚年回望江后建“慈湖书院”并主讲于书院。
    王幼学墓,坐落于安徽省望江县桃岭乡慈湖林,用青石垒砌成椎形,顶用石帽覆盖。卒子于2013年秋拜访王幼学先生墓,一转眼已经六年过去了。
    王幼学墓前立有青石碑,碑文“元理学家王公慈湖先生之墓”,现碑为清朝光绪年间所立。
    据《安庆府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县令唐守礼登墓展拜,题云:“宋家有椽笔,慷慨继春秋,沛国如东鲁,慈湖亦左邱;名于孤冢在,人共野塘幽,不得寻支庶,萧萧万古愁”。
    另据《安庆府志》记载,明朝龙子甲谒《王幼学墓》七律一首:“草气迎裙岂漫游,炙鸡絮酒吊前修,当年不破书千卷,此日谁怜土一丘,荒冢故宜封薜荔,斜阳犹自照松楸,相看更酌澄湖水,剩有寒光湛碧秋”。
    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县令陈柿祚将王幼学之墓,环覆以石,表以丰碑。
    解放后,1958年墓地被人破坏,碑、石均被人挖走,现仅剩一片荒丘。卒子前往王幼学墓时,所见如前。
    王幼学(1275-1368年),字行卿,别号慈湖,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太慈镇桃岭人。王幼学生不逢时,南宋王朝灭亡后,年幼的他被元兵俘至河南洛阳,所幸被一陈姓人家收为义子。王幼学聪敏好学,博览陈家藏书,最终学业大进。
    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王幼学得到一本南宋朱熹所撰《通鉴纲目》,于是耗费二十年时间七易其稿,将此巨著全部加以引喻释义,并于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编纂成五十九卷的《通鉴纲目集览》,后刊行于世。
    由于王幼学博学多才,当时有大臣屡次举荐其为官,但都被他拒绝。王幼学于元朝至元二年(1336年)返回故乡望江,于值雪山旁建慈湖书院,攻书讲学。1368年去世,享年93岁,葬于桃岭雄鱼山。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5-2-6 08:56 , Processed in 0.0347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