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大洼古战壕
——安庆旧址遗址系列
第170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大洼古战壕。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说到太平天国运动,安庆是这场运动的核心城市之一,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的都城是南京,而南京的安危实际上是寄托于另一个城市,那就是安庆。今天卒子再次介绍围绕着安庆城的大龙山古城壕。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此地濒临长江,易守难攻。
    安庆也是拱卫天京的西线屏障和粮食来源地。安庆若不保,南京就要危在旦夕。所以在太平天国后期,围绕安庆这座城市,清军与太平军展开了殊死争夺。安庆保卫战成为了太平天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
    太平军为了阻击湘军东进、解救安庆之围所进行的重要作战。1859年到1861年,清朝军队围攻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保卫安庆,率军多次救援,进行了两年之久的战斗。
    这期间,太平军与清朝都没有闲着,他们在安庆城周边的高地,屯兵守驻,相互都深挖战壕,驻兵深山,相互刺探情报,打探军情。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了安庆市被曾国荃部攻破的过程:“太平军于7月20日、21日进攻东门,22日进攻西北方向,……前锋是被太平军裹挟的一万五千左右的老百姓。湘军凭借战壕和工事,开炮应击。“凡苦战一日一夜,贼死者万数千人,我军死者百余人,用火药十七万斤,铅子五十万斤。”“贼死无算而进不已,积尸如山。路断,贼一股曳去一层,复冒死冲突,连扑二十一次。其逼胁为前队之众已尽,乃退。”
    前面死的人是如此的多,多的以致于挡住后续部队的冲锋,这种惨酷超越了人们的想象。面对清军中的湘军猛烈的炮火,安庆城内幸存的守军产生了动摇,在私下与湘军投降后,大部分士兵在一夜间,通过已经挖好的地道弃城出逃,无论如何,他们留下了所有的百姓,还有在城墙上与火炮一起拴在一起的炮手。
    “守贼皆饥倒不能抵御,城上炮架至以铁练锁炮手其上,以防其逸,见军至跑地乞死而已。”这里稍微展开一下,当时由于害怕士兵逃跑,当时太平军将士兵与大炮用铁链拴在一起,由于城中没粮,士兵长期挨饿。
    湘军攻入安庆。然而,湘军刚进城,眼前的一切都惊呆了,城里的惨状,即使是再身经百战、见惯不幸的人都难以想象出眼前的情景。城破入贼居,釜中皆煮人手足,有碗盛嚼余人指,其惨至此。”。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太平军被安庆城周边的湘军所围困,他们出不去,同胞也进不来。
    攻入安庆后,曾国藩给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写信,重点谈了安庆投降时该如何处置的问题。他写信告诉曾国荃:“克城以多杀为妥当,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弟意如何?”有人认为攻破安庆时,城里总共幸存约一万六千人,其中即使不是全是平民,至少也大部分是平民,有关他们后来遭遇的种种记述,史书上已再无笔墨。
    从战略全局来看,安庆的失守,成为战场上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从此,太平军对清军转入防御阶段。安庆陷落,长江以下无险可守,沿江城市相继失陷,过了两年,天京也陷落了。
    湘军上前线的人不多,但负责后勤的人多。太平军是打仗的人多,后勤的人少。另外湘军有外国的火器支援,后期外国人基本不卖武器给太平军了。
   湘军最大的本领就是挖战壕,今天卒子介绍位于大龙山镇百华村大洼,就是龙山寺背后白龙溪顺溪而上的一大片洼地,洼地一侧是斯家大排,另一侧就是大洼。
    这条古战壕就建在大洼顺坡土路一侧,现深约半米余,长约五百米至七百米,是大龙山古战壕的一部分。湘军要死死困住安庆这个重要城池,在安庆周边挖建战壕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湘军不需要很多军队,但是担负后勤的人多。
    清军与太平军在安庆对峙的时期,大部分都是用的大刀长矛和弓箭,也有一部分使用了抬枪,一种落后的黑火药武器,有两个人操作,射击速度极慢,由于每次射击的时候,都要把火药从枪口倒入,效率低下、精度不高。

湘军看似人少,但是得到清朝廷举全国之力的帮助,清军中的多隆阿和李续宜的清军打仗是非常厉害的,在曾国荃的指导下,他们在安庆周边深挖了几十公里长的战壕。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茶岭青龙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70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思茶岭青龙寺。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位于潜山市梅城镇思茶岭的青龙寺,始建于明朝末年与清朝初期期间,历经多次毁坏,后人又经过多次维修重建,成就了今天的青龙寺。
   青龙寺原名青龙庙,既有佛教寺庙,又有道教道观,这是道教道观与佛教相符相成的结果。
   青龙寺坐北朝南,坐落于思茶岭的阳坡,潜岳公路一侧,面对大沙河。
   据当地传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又称青龙山,青龙寺历经三百多年风雨,多次损毁,多次重修。现在的青龙寺是近十几年才在原来的遗址上重新修建的。
    现在的青龙寺门楣上有“青龙禅寺”四个金色大字。院子中间有大肚弥勒佛的塑像。
    原青龙寺的旧址位于山坡之间。按照原来的布局,新修了正殿、配殿及庙门。
    青龙寺位于潜山市梅城镇思茶岭岭头上,离县城十五里地。
    青龙寺地处地势高峻、风景幽雅的思茶岭岭头,盛于清朝中晚期。
    青龙寺所建的山坡又称青龙山,当地人俗称思茶岭,与安庆市怀宁县茶岭镇不谋而合,这说明安庆地区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
    青龙寺原先是青龙庙,据说当年风水先生看中这块宝地,说其像蜿蜒而过的一条青龙,故名青龙山。

    青龙山似山非山,山岭头上建有一座古庙,庙因山而得名,称为“青龙庙”。
    现在的青龙庙早已不存,青龙寺也是近多少年才新修建,仅此而已。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塘湖倪嘉善母亲墓禁碑
——安庆碑记系列
第17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石塘湖倪嘉善母亲墓禁碑。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倪嘉善,安庆人,字受之,号琼圃,应眷第四子。明朝天启二年壬戌科(1622)第三甲进士,后授官庶常,晋检讨。后典试北闱,文风大振。升经筵日讲官。历中允右谕德。人到中年后,积劳成疾,卒于京邸。著有《媚笔泉集》行世。
    倪嘉善是安庆市桐城倪氏后裔,原从祁门两次迁桐,结合桐城、无为、祁门、湘潭倪氏宗谱记载内容和存碑碑文的比较,桐城倪氏明朝和清朝出了好几位进士,都官居要职。
    倪嘉善母亲病逝后,埋在安庆石塘湖的一个小半岛上,数年前,卒子曾拜访这里,在村民的带领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到埋入地下的明朝禁碑。
    倪嘉善母亲墓禁碑高约90厘米,宽40厘米,厚40厘米。楷书阴刻“倪氏禁碑”与满碑的小字,主要是表彰倪嘉善母亲生前的事迹。
  从《倪嘉善母亲墓禁碑》看,为汉白玉质地,现已经风化极为严重,禁碑碑文的撰文、字体雕刻均是明朝当朝重要官员。倪嘉善母亲墓禁碑在安庆发现极为少见,异常珍贵。
  墓禁碑的主人是明朝倪嘉善的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倪嘉善母亲墓禁碑通篇共有,八纵共一百多字;而石长仅九十公分,每字约葡萄大小。
  据记载:倪嘉善母亲,夫亡,子嘉善、嘉庆。氏抚育二子入学,两人均中进士。倪嘉善母亲丈夫早亡,她守节多年,独自将两个儿子倪嘉善、倪嘉庆抚养成人,并高中进士。
  倪嘉善在安庆很有名,当年曾考取进士,曾向明朝皇帝表述了母亲的生平,皇帝准了他的请求,从禁碑上看,整个石塘湖的这片区域应该都是皇帝封给倪嘉善母亲的墓地。
  当年,倪嘉善母亲守节及抚孤教子的酸楚,多年间这位母亲竟然没有笑过,她劳苦耕作,晚织纺布,在家乡安庆作一名普通的农妇。
  丈夫早逝,上有公婆,下有幼子,倪嘉善母亲承担起了保护家庭的重任。守护家业,刚强可见。倪嘉善母亲墓禁碑极为珍贵,已列为安庆重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倪嘉善在现北京任职,任职后无法尽孝。后来倪嘉善母亲因多年的疲累身体,卒于天启,皇帝封很大一块地给倪氏,安葬其母。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龙山金冲岭“石桥清流”
——安庆风景系列
第171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小龙山金冲岭“石桥清流”。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金冲岭,又称凤溪岭,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小龙山村,这条山岭一侧是罗岭镇小龙山北坡蒋家湾,另一侧是小龙山石桥冲,这条山岭其实就是小龙山周边有人居住的最长山冲,石桥冲又是进小龙山第一条山脊,长约四里,冲内有百户农家散布在溪流边,主要由元末明朝初期汪氏先祖开垦而居地。
    站在金冲岭上,最著名的当属岭脊上的“八斗岩”了,又称“磨刀石”因其形状这侧看像“八斗”、另一侧看像“磨刀石”,这条山岭一侧是金冲,一侧是石桥冲,这条山岭自然也成为两地居民的界岭。过去居住在这条界岭一侧石桥冲的百姓要翻山走在山间小路,上行至金冲岭,再翻越一个山脊就可以到杨桥镇的大陡岭,进入杨桥地界了。
    数年前,卒子曾到访这里。周末,卒子再次从反方向穿越这条山脊,山路已经很久没有行人的脚印,枯叶杂枝遍地,总体来说路况还不错。
    从小龙山石桥冲茶园向上行,能够清楚得看到巨大的“八斗岩”,这片“八斗岩”巨石群非常显眼,当地人称其为磨刀石,一块感觉方方正正的磨刀石。
    这片巨石群叫“八斗岩”高约二十多米,是一块巨石的独立断裂的巨石,宽约七至八米,厚约四至五米,下面是一片巨石群,通过山脊,约行一小时路,就到了磨刀石,“八斗岩”。
    金冲岭两侧百姓,在此居住了约七百年,他们同为移民的后裔。住在石桥冲的先辈主要是汪氏一族,住在金冲的先辈主要是金氏一族。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桐城汪氏的一世祖(一世祖墓此前卒子已经介绍)就在罗岭镇的石桥冲,汪氏后裔中出了清朝总督汪志伊(汪志伊墓此前卒子已经介绍)。在汪氏家族中“石桥冲”与“白陂塘”血脉相连。
    史记石桥汪源于徽州休宁方塘汪氏。元朝末期,汪氏一族祖云卿公(唐朝越国公汪华之长子建公后裔)自方塘迁桐,见到“石桥冲峰峦耸秀,乔木清幽,遂居焉。”房下人丁兴旺,瓜瓞绵绵,均尊云卿公为迁桐一世祖,族人于石桥冲建祠以祀列祖列宗。
    汪氏迁入石桥冲以后,与其子孙劳作在这片区域,他们屯垦农田、兴修水利,养殖放牧、繁衍生息。他们每天在“八斗岩”下劳作,以“八斗岩”作为图腾,成为他们心中膜拜的“菩萨”。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湘勇在此拉开激烈的对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湘军靠近菜子湖,自然靠菜子湖一侧的山岭布满了湘军的岗哨和兵营,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卒子认为“八斗岩”就是湘军的一个岗哨,站在这里,能够清楚地看到菜子湖的动向,五横方向、石桥冲方向动态,是一处瞭望非常好的岗哨。

    民国期间,安庆城沦陷,作为前后方交界的大陡岭常有兵家活动,百姓不敢走那条大道,只能从深山僻野前往罗岭、练潭方向。百姓推车、挑担、在深山行走,从练潭到安庆城走的山道,多数都从石桥冲翻越大龙岭,再从大龙岭到宣店的大湾,然后沿石塘湖、白泽湖往安庆城。所以金冲岭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金冲岭靠石桥冲一侧,有一块巨石,巨石一面经过地质运动折断,显得非常的平坦,在这平坦的巨石上有书“石桥清流”四个大字,每字约三十公分,绿色、干劲有力。清流,原指清澈的流水。《汉书·补乐志》、晋朝左思《吴都赋》、宋朝苏轼《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书》、清朝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内江石壁鱼》均有对清流的记载。
    但真正的清流,泛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羣等传评》:“陈羣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宋朝欧阳修《朋党论》:“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石桥冲,一个淹没有城镇的浮尘和喧嚣里的地方,透过早春三月的微凉,清风里飘溢着初夏溪谷的芬芳,漫步在这片古老而又有文化的山脊间;金冲岭,一路探寻为您解密。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共高河区区委旧址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71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中共高河区区委旧址。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中共高河区区委旧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附近,原是操氏宗祠,因靠近怀宁县老县城石牌镇和安庆市,近现代是革命的摇篮。走到这片已经接受废墟的地方,真正感受到一股革命的力量。操氏宗祠现仅存石门框一座。
   
    民国时期,王步文(墓前期卒子已经介绍)任县临委书记,召集了一批委员,包括姚佐元、葛文宗、许杰、周新民、郭诚淑等。县临委派姚佐元、郭诚淑以假夫妻名义在安庆西门外太平寺(前期卒子已经介绍)玉液池附近租赁民房作为机关(卒子在游记第990篇时已经介绍),并在海口洲编印机关刊物《新生活》。安庆城内及郊外党的基层组织相继建立。
    三二三事件后,安庆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被迫转移至武汉。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在武汉成立。省临委派22名农运人员来安徽农村,组织、训练农民,发展中共党组织。8月,姚佐元等几位现场在安庆成立中共安庆特支。后特支改为中共安庆特委,书记姚佐元,委员周新民、孙芳续。
    同年,10月25日,中共安徽省临委第二次执委会决定在安庆建立中共怀宁县临委,指导怀宁(含安庆)、桐城、潜山、庐江诸县工作。王步文任县临委书记,委员姚佐元、葛文宗等同志。
    民国十七年(1928)一月底,芜湖中共组织被破坏,安庆中共组织受到影响,葛文宗被捕,后中共怀宁县临委遂停止活动。再后,中共安徽省临委恢复,将安庆及周围各县作为全省第二中心区域,成立中共怀宁县委,领导怀宁(包括安庆)、桐城、望江、宿松、太湖、东流等县工作。书记先后为刘俊尘等同志。七月,共青团怀宁县委在安庆建立。
  民国十八年(1929)五月,中共中央撤销安徽省临委,成立中共安庆中心县委,直属中央。赵凫任书记,徐寿如、耿诞如为委员。指导怀宁、桐城、潜山、庐江、太湖、贵池等县工作。
  民国十九年(1930)四月至五月期间,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在桐城会宫(今枞阳)召开各县会议,将安庆党、团组织和互济会合组成皖北特别行动委员会,统一指挥工运、农运、学运和兵运,并积极准备武装暴动。
    会后,中心县委将会议情况及建立特委的建议向中央作了报告。八月,中共安庆中心县委改为中共皖北特委,同时共青团安庆特委也同时成立。
    民国年间,中共怀宁县临委在潜山茶园庵(今属岳西县)召开的暴动骨干分子会议,听取王步文传达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会后被派回安庆,积极进行武装斗争的准备。
  1928年春,操球(安庆高河人,其墓卒子前期已经介绍)奉中共怀宁县委指示回到家乡高河埠,秘密进行建党和“农运”工作。
    今天,卒子介绍的中共高河区区委旧址,原是操氏宗祠,操球在此开办私塾,以组织“文字研究会”为掩护,团结青年塾师,传播革命思想;通过“文字研究会”组织农民协会(亦称农民自救会),开展抗租抗债斗争,成立中共高河区委成立,操球担任书记。
  1930年春,怀宁春荒严重,而国民党政府却抢购粮食充作军粮,一些粮商则趁机囤粮不售,造成有钱无市,春荒加剧。这时,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决定领导群众开展抢米斗争。
    1930年4月25日,操球召开区委、农会组长会议,决定举行暴动。27日,农民协会出面召集500多名农民在大王庙开会,操球作了发动演说。会后由四位代表与高河大粮商张光中谈判,要他们开仓卖米。张光中明里以军粮为由,拒绝出售,使谈判破裂;暗里则集中七八十号大小船只,装载大米8万余斤,企图偷运出境。
    28日晚,操球再次召开区委会议,决定组织群众抢米。29日天刚拂晓,1600多名群众汇集大王庙,在操球率领下,高呼“反对军阀战争”、“打倒制造米荒的国民党”、“要吃饭,要土地,要工作”等口号,奔向高河埠张光中米行,撞开大门,破仓分粮四五百石。守卫米行的持枪商警,慑于众怒,退避至二楼。高河其他米行,迫于形势,表示愿意售米,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高河埠暴动震撼了省会安庆,省政府下令通缉操球,并派一个营的军队,驻扎高河埠,包围操家畈,搜捕革命人民。操球这时率领操文质、操礼文等人转至潜山搞武装斗争。
    中共高河区区委旧址,在革命时期,起到凝聚安庆周边革命力量的示范作用,星星之火在安庆广袤的土地上传播,操氏宗祠现在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它在中国、在安徽、在安庆的革命历史上,增添了一笔厚重的革命色彩。
[size=0.83em]20160424 117.jpg (208.0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8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姚鼐墓
——安庆古墓与名人墓系列
第171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姚鼐墓旧址。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卒子前期已经介绍),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人。清朝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卒后,安葬在安庆市桐城县(今枞阳县)一处山坡间。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

    归途中,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卒子前期已经介绍)、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惜抱轩诗集》、《笔记》、《尺牍》、《九经说》、《三传补注》、《五七言今体诗钞》,辑成《古文辞类纂》。
    清正雍正九年(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姚鼐出生于桐城南门树德堂内。树德堂里喜气洋洋,街坊们也纷纷前来道贺,姚氏又添了一丁。姚氏是桐城世家大族,人丁一直兴旺。
    桐城姚氏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家族始迁于浙江余姚。一世祖姚胜三随父宦居安庆,由浙江余姚迁居麻溪,五世祖姚旭于明景泰间迁居桐城城里。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三百余年。
   姚鼐先祖姚旭为明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姚孙棐曾以“五里三进士(姚孙棐、龙鲤门、许鲤跃),隔河两状元(刘若宰、龙汝言)”而闻名遐迩。
    姚鼐高祖姚文然,清朝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
    姚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姚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八人破格当选。
    清朝乾隆四十二(1777)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姚莹、刘开;上元梅曾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清朝乾隆四十四(1779)年,八十二岁的刘大櫆去世。姚鼐毫无疑义的成为了桐城派的核心。他耗尽心血编纂的《古文辞类纂》终于完成,是古文辞赋选本,按照文章的应用分分十三类: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所入选的作品以战国策、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以及归有光、方苞、刘大櫆等为主,表明了桐城派推崇古文的传统,为桐城派树立了散文史的“正宗”的地位,体现了姚鼐的文学主张。这本集子很受人们喜爱,有很大的影响。
    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姚鼐辞去官职,开始了他四十余年的讲学生涯。姚鼐先后在江宁(今南京)、扬州、徽州、安庆先后主持钟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士子得以及门为幸”,他的门下有很多后来成为了桐城派的著名作家,如有名的姚门“四大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以及刘开等,他们使桐城派声势更高。有很多籍贯不是桐城的作家也自认为桐城派。
    清朝嘉庆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此时的桐城派在古文上的地位已无可撼动。道光咸丰年间,桐城派在曾国藩及曾门弟子手中又呈一时之盛,一直延续到严复、林纾和新文学的诞生。
    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 。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姚鼐在乾隆年间走上文坛。清朝的考据风气也在这时开始盛行。人们称这种考据的功夫为“汉学”,与之相对的是势力较弱的“宋学”。学界多推崇汉学,对宋明理学比较厌弃,这往往导致文章的思想性降低。姚鼐不赞成排斥宋学的倾向,同时又针对汉学家、宋学家对文学的轻视态度,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不可偏废的主张。这成为桐城派古文理论的纲领。
    姚鼐自己也身体力行,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全篇仅数百字,内容十分丰富,是融考证与辞章的典范。文章从泰山南北的汶水、济水写起,内容涉及天门、岱祠等诸多古迹,辞章优美。如写登上泰山之后“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来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诗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学唐诗,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当时俨然为一大家,故后人称“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姚鼐的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故姚鼐非独特文美,其翰墨亦为世重。《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9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有集体山林界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71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一处国有集体山林界石刻。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这是安庆最新发现的一处国有与集体的界域石刻,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北面。在大龙山原总铺乡北麓,面石门湖而立,距山脚约二百余米。
    这块雕刻在山坡岩体上的石刻,一边雕刻着国有、一边雕刻着集体,中间是一个箭头,而箭头的位置正处在石头的褶皱处。
    安庆大龙山,卒子曾多处介绍,也介绍了很多刻在大石上的石刻。安庆大龙山的这块巨石已经风化断为数截,刻石亦随岩石自然风化。
    国有集体山林界石刻刻石长约三米、宽二米,横书一行四个大字,带点隶书的意味。
    目前,安庆官方尚未对安庆整个地区近百年尤其是建国以后的石刻进行考证,此刻石为安庆地区原怀宁县总铺乡的界石,内容涉及大龙山国有林场与集体林场界的划定。
    这方石刻内容为“国有集体界”。雕刻时间约在一九六零至一九七八年间。据此推断,此刻石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为安庆地区常见的石刻之一。
    卒子此次新发现这处石刻。刻在一块巨石之上,此处荆棘杂草丛生,道路难行,人迹罕至。刻字处为一块磨光石面,字体干劲有力。
    总铺乡现已划入大龙山镇,是安庆地区陆、水、空交通最为齐全的城镇之一。大龙山镇原为怀宁县总铺公社,旧时为怀宁县官道驿店,历史悠久。
    建国初属怀宁县总铺区,有车津、桃元、丁家等乡,一九五五年并为怀宁县总铺乡,一九五八年成立怀宁县总铺人民公社,一九八零年怀宁县总铺公社将辖区内向阳、东风、砂桥三个大队划归十里铺公社,一九八三年社改乡,一九九二年更名为怀宁县大龙山镇。
    大龙山镇山清水秀,自然条件优越,城镇北靠大龙山风景名胜区,境北逶迤葱茏的山脉景色宜人,境南为山水皆胜的石门湖,航道直通长江,水上游览前景广阔。
    大龙山镇内且有龙王庙、大龙山禅寺和龙井等景点。镇东的“龙园景区”位于大龙山森林公园南麓,以三县尖(日照)为中心,海拔693米。
    顺着山路,能够攀爬很多山峰,这条山脊多岩、多岭,一条白龙溪顺山流下,形成几个小瀑布
    这一带有寺、庙、庵、观、塔多座,摩岩石刻多处。道观庵堂星罗棋布。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甘河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71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甘河老屋。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甘河老屋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龙潭乡万涧村,就在“天柱山”的北部,东与杜埠村接壤,南与天柱山相依,西与“天柱林场”为邻,北与龙潭村毗连。
    甘河老屋就建在天柱山后山的一个凹地上,这里东西最大宽度九里,南北最大长度十里,总面积为二十平方公里,四周群众环抱,中间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山区地貌。
    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已将万涧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其中就有甘河老屋等一大批古建筑的功劳。
    万涧村内有两条河流穿村而过,一条起源于天柱山大天门,流经甘河、上涧、中涧至下涧;一条起源于天柱山蜒蛐石沟,流经村林场、李河至下涧与上涧河汇合于小双河口,统经代湾汇入龙潭河。
    最著名当然是流经甘河、上涧、中涧至下涧河道总长十四里的河流。它们配合着其他大小山间小溪,灌溉全村田园,供应居民人畜用水。
   甘河,是万涧村的一条小河,坐落于天柱山山脚下。村名就是以多河起名,甘河此名较为独特,万涧村依河而建,甘河因河上有泉,水清而甘,取名为甘河。
    万涧村建村较早,据说隋唐年间,就有人口在此成居住,在天柱山一带算是比较古老的村子了。明末清初,杨姓、张姓等大批人口迁此,后逐渐形成村落,村子越发壮大了。
    甘河水清水淙淙,给人以清冽之感。一座老家老屋建在山坡上,这座残垣颓壁的老屋既是老屋,又在老屋旁修建了亦庙亦屋的祈福庙,老屋、寺庙、甘河,但整个氛围显得肃穆凝重,格调深沉。
    清末民国初,甘河老屋的人家几举全家之力,请石匠在山间抬下巨石,修建护坡,搭建屋基,建设老宅,甘河老屋坐南朝北,面河而居,依风水先生之说,要南屋当正房,因而没有堂屋。
    最南边南屋三间、东西厢房都属老大,北边三间南屋、西屋二间分给几个儿子居住。进大门后是两间堂屋北屋,三间西屋,三间南屋。
    甘河老屋以砖木结构为主,屋檐平整,屋面两坡,盖灰色小瓦,外墙体用青砖勾缝,与三面山麓勾勒出黛绿与粉白相映的轮廊空间,其建设风格为晚清时期典型的山区徽派建筑。
    该建筑背负青山,面抱甘河,现存建筑面积约三百平方米,小瓦青硬山墙,体现了安庆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3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树林冲状元李振钧故里
——安庆宗祠系列
第171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树林冲状元李振钧故里。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树林冲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这里李氏家族世代重书崇文,人才辈出,明清二代先后出了十二个进士。今天卒子介绍的李振钧是其中的一个状元。
    据了解,自江西瓦屑坝迁徙安徽太湖的李氏巨诚公支系几百年来,瓜瓞绵绵,人丁兴旺,历代名贤辈出,灿若星辰,望重熙湖。
    明朝弘治十五年,巨诚公第五代孙李淳考中进士,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出生于城西乡树林冲的巨诚公十五代孙李长森殿试中第二甲第一名进士,钦点“金殿传胪”,此后相继有其子孙振祜、振均、德星等直系八人考中进士。
    清朝道光八年(1828),李振钧在中头名状元。至光绪三十年,巨诚公支下共有十二名进士。
    李振钧,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生,字仲衡,号海初,小名燕生,安徽省太湖县城西乡人。
    清朝道光八年(1828)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等。
  李振钧以诗、联、书法名于世,著有《味灯听叶庐诗钞》。他父亲李长森是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
    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至道光元年(1821),李振钧随父亲宦游全国十多个省,广见多闻,受益匪浅。
    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送母回太湖,路过安庆时夜游大观亭,除赋诗外,还为该亭作对联一副:“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大江流日夜,从青莲而后举杯邀月又何人?”
  李振钧的岳父汪志伊(1742-1818)(卒子此前已经介绍过其墓),字莘农,号稼门,桐城人,历任江苏镇江知府、浙江布政使、福建巡抚等职。
    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汪志伊生下第五女,取名正珠,字还阁。汪正珠从小就非常聪慧,因李长森与汪志伊同朝为官,又是同乡,两家联姻。
    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二十岁的汪正珠嫁给了十六岁的李振钧。现在树林冲仍保存着当年清朝李氏宗祠门前的四个大石鼓,石鼓上还有当年的刀刻痕迹,高高飘扬的李氏旗帜,让人回想李氏的文化。
    万里初秋月,中江第一亭。堑深规地险,祠古吊忠灵。云共遥天碧,橙徐隔岸青。登高发长啸,疑有蜚龙听。——李振钧
    被誉为状元之乡、诗词之乡、文化之邦树林冲,说它平凡可又不平凡。平凡是因为它和普通的小山村一样;说它不平凡是因为在明清朝时期出了十二位进士,其中就包括状元李振钧。
    清朝道光九年中状元后,只充过一任乡试同考官。他的学生宝钧(吉林人)说他“语言戆直,傲岸不羁,不合于时,常与一班权贵相忤”。后忧愤成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病逝,终年四十五岁。与原配夫人汪正珠合葬于县山龙百合岭张姓屋角风形山上。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3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别山五针松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71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大别山五针松。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大别山五针松(学名:Pinus dabeshanensis Cheng et Law )是松科,松属乔木,高可达二十米,胸径达半米;树皮棕褐色,枝条开展,树冠尖塔形;枝灰红褐色,粗糙不平;冬芽淡黄褐色,无树脂。
    大别山五针松针,叶微弯曲,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锯齿,叶鞘早落。球果圆柱状椭圆形,熟时种鳞张开,鳞盾淡黄色,有光泽,鳞脐不显著,种子淡褐色,上部边缘具极短的木质翅,种皮较薄。
    大别山五针松分布于安徽西南部及湖北东部的大别山区;在岳西县来榜门坎岭海拔900-1400米之山坡地带与黄山松混生,或生于悬岩石缝间。
    大别山五针松是面濒危的我国特有珍稀树种之一,1992年10月被列为国家珍稀树种第一批二级保护树种。该树种1956年在安徽岳西县首次发现,经由著名树木分类学家郑万钧先生鉴定并定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两省交界海拔700-1200m的中山地带。
    从生物学特性来看,由于自然分布范围仅局限于大别山区,面积较小,一直鲜为人知;而从其经济价值来看,材性主要指标均优于华山松、黄山松及红松。
  今天卒子介绍的大别山五针松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海拔1000米的位置的一颗大别山五针松。据了解,大别山五针松现存不足千株,我省仅在安庆市岳西县、潜山县和湖北省英山县桃花冲发现,其余均分布于安徽省境内。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4-28 11:27 , Processed in 0.0314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