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关老街“泉水铺”
——安庆商业系列
第183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部分,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关老街“泉水铺”。
    桐城大关老街位于桐城市的北大门大关镇。卒子于二年前到访此地。老街仍保留着少量的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商铺。商铺前偶有几段麻石,或是当年商铺或是当年铺路的路石。
    大关镇自三国时期有古峡雄关之称,宋、元、明、清时为桐城九镇之一。
    大关始称“北峡镇”,清朝乾隆年间改称“大关”,大关街名称也由此而来。
    大关老街是安庆北大门,是二府交界处。老街街面已是斑痕累累,古时大关老街是一条全石头铺设而成的街道,石头已油光可鉴,街的中间有一条明显的沟痕,将街道按东西向一分为二,据说这条清晰的沟痕是独轮车日积月累碾压出来的。靠近街道两侧屋檐下是一条由北向南的水沟,水沟上盖着一米长的石条,水沟就是街道的排水系统。
    大关老街由北而南分为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是旧时六安府、庐江府与安庆府的交通要道。全境三面环山,中部为丘岗,大关河、界河、兴店河、木桥河源流其间。
    桐城北乡的古镇大关,泛指大关街及其周边的小关、旵冲、麻山、猴岭、台庄等等,这里西、北与六安府舒城县接壤,东临庐江府庐江县交界。
    这里历史悠久,但自古以来,自然地形的变迁;沧海桑田的变化;行政区划的更迭,几经改易。说到大关老街,就要从“泉水铺”说起。
    大关之古称,上辈们众口一词。《桐城县交通志·清代桐城交通示意图》,大关位置处,没有大关,标名泉水铺。据古大道北路大道载:……该道由县治东作门出,向东经紫来桥,再向北依次经县前铺、陆家山铺、吕亭驿、卓家山铺、下梨桥铺、泉水铺、小关铺,至舒城县界止,长六十里……。
    《桐城县文物志·古洞崖》记载:古洞崖,居高临下,远眺“南峡戌”(小关),俯瞰“泉水铺”(大关)。泉水铺,顾名思义之称也!

    至于“泉水铺”是怎么来的?相传远古时代,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路过此地,见到处是泉水,捧水而饮、自言自语道,此乃何地?泉水铺。瑶池之水也!仙人命名,相传为泉水铺也!
    大关三面环山,地势形成盆地,两条河流顺着长长的街道两边在街尾交汇,形成水上之舟的船形地。上辈们说,相传远古时,大关街下五里地的台庄村盐店为东海稍,有盐船到此卸货,后来地壳延伸,船至尹河再到孔城镇,直至枞阳镇。
    泉水铺,泉水四溢。据《林则徐集》记载,清朝道光十九年元月(1839年)、己亥年,这年是农历猪年),林则徐南下禁烟途经大小关,“山路狭而泥滑”,崎岖难行,轿夫轮番担当,林则徐或下轿步行,终于翻过二道关隘。解放后,由于大小关地下水丰富,公路修建多次打下松木桩,再用山石抛填,还是溢出了泥水。
    大关街西马家畈六十余亩水稻田为陷荡田,全靠一眼泉水灌溉。其周边几乎家家都有水井,水井不深,水量却大,常年盈溢。不少人家锅台边一口水井,提水只用一个尺许长木柄的水挽子,随用随提,井就是水缸,十分方便。泉水透明无暇、清凉气芳、甘甜爽口的特点,创造出风味独特的地方美食——大关水碗。
     根据《桐城县志》、《桐城县文物志》记载: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张辽南下救皖城,闻城已破,遂筑垒于南峡(今小关)。据《三国志》、《三国演义》记载,三国时期吴黄武七年(228年),魏将曹休领兵十万人至皖城,吴大都督陆逊率部三路进击,曹休败走峡石遭吴军伏击,被斩获万众,到此称夹石。
    北宋以前,大关地名无考。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始有北峡镇。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北峡镇属全县九镇之一。明朝洪武元年(1373年),桐城县设枞阳镇、汤家沟镇、孔城镇、北峡关镇、练潭镇等五镇,大关即为之一的北峡关镇。
    桐城北乡人石印本《赵氏宗谱·赵忠愍公立朝居官事迹》中写道: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赵将军”遭奸臣所害,贬职来桐邑北峡关任巡检。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6年)为大关镇名之始,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全县设五乡二十九镇。桐积乡(即北乡)辖五镇之一的大关镇。
    《全桐纪略》载: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仍称硖石(实为北峡关),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亦称硖石(实为北峡关)。《桐城县志》载,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二十八日(太平军)破北峡关(实为大关)。
    以前的大关,因泉水铺有丰富的地下水为名,以后的峡、关以地形、地势、地貌的特征为名。后地名又有“北峡”、“南峡”、“两峡雄关”、“北峡雄关”、“古峡雄关”、“古峡石山”、“峡石关”……连个“峡”字,有时也写成“峡”、“硖”、“夹”而不一。
    古老的大关镇二百多年镇名的历史已易址,大关老街从东边的台庄、王集等村,至西边的麻山、笃山、大平、汪墩村,南北通衢的古大道,西北为邻县舒城县,东为庐江县,旧时通往四县八乡的官员、商人、贩子、乡民往来频繁。加之三面崇山峻岭的阻隔,古镇大关成了一个峡长的三角地带,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将成为安庆地区不可多得的资料之一。
(本篇完)

[size=0.83em]合成广告-1.jpg (220.0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3 分钟前 上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秀山日军碉堡遗址
——安庆近代斗争系列
第184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部分,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秀山日军碉堡遗址。
    秀山日军碉堡遗址位于独秀山观音洞风景区顶部。
    安庆市怀宁县秀山乡位于怀宁县境中部,距安庆四十华里。是安庆通往潜山、桐城等地的交通要道。
    独秀山孤峰兀立,旧《怀宁县志》形容其“西看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故称独秀。
    观音洞水库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属中型水库,始建于解放后的一九五八年,水库未修建前,这里是层山秀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独秀山脚下,秀山是喀斯特地形,地表有大小溶洞数个,有下天洞、私语洞、观音洞、观音岩、老爷岩等奇石怪洞。
    秀山日军碉堡遗址就修建在秀山山顶部队。原碉堡由山下拆除的老屋和祠堂的青砖构成。毛石基础,四方形,存高约五、六米,墙厚约近一米,上下二层。
    经过安庆有关部门考察发现,位于秀山的顶部遗址为侵华日军碉堡,它修建在秀山山包的顶部,为日寇侵占安庆的史实提供了证据。
    秀山日军碉堡遗址位于秀山岭岭头上,是通往安庆的重要路段,日军扼守在此。
    据村里老人回忆,该碉堡修建于一九三九年底到一九四零年左右,部分建材源于拆掉的山下的宗祠和老屋,碉堡场基约一至二亩左右,经过有关部门修建,重建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日军碉堡已经完工,卒子在四年前到访此地。
    人因山而得名,山因人而彰显。独秀山又名独山、卓笔山,俗名土山。清朝光绪五年生于怀宁县渌水乡的陈仲甫先生,一生用过很多笔名。但他最为得意最为钟情最终流传青史的笔名却是“独秀”。名见经传的独秀山,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庆府志》、民国初年《怀宁县志》上便有“潜岳绵亘,落平冈百里,顿起此峰,形势突兀,条干所为,明析可数”“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无所依附”的记载。
    取家乡山名为笔名的陈仲甫先生,此后真的“一枝独秀”起来,且和山存在着某种渊源,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松树,似一袭绿色的围裙。
    独秀山周边有数个大小山岭,秀山碉堡就修建在一个山顶上,耸立在青松之巅,能够一览周边动态。
  这是一座碉堡基座,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一批日本鬼子驻扎在了这山顶上,他们下山强占民夫,烧杀淫掠,无所不做,周边乡亲们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
    日本鬼子下乡扫荡的那阵子,秀山乡附近的百姓吓得四处奔走,二零零六年怀宁县委县政府树立的一块水泥碑记,上面阴刻有“侵华日军独秀山碉堡遗址一九四一年,日军一一六师团,强占民夫,掠夺财物,军事占领……”等字样。落后就要挨打上升成了血的教训,而日军的暴行,怕是罄竹难书的。
  秀山日军碉堡遗址是一座抗战时期日军修建的碉堡。这座碉堡当时用于封锁安庆至周边主要县市的道路,原碉堡的圆弧形射击口,宽度约二十至三十公分。
    堡体通高五至六米左右,为方形,边约七米,碉堡顶部已经毁损,新建的碉堡只是按照当时的式样进行重建。据当地居民讲,碉堡墙体厚度近半米,堡体能容十几人同时战斗,战斗姿态可立可卧。
    虽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原碉堡早已不存,现在重建的碉堡静静伫立在山顶,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日本侵略安庆留下很多罪证。这座碉堡作为日本侵略安庆的铁证,以教育下一代不忘历史。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会一级古树罗汉松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8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部分,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海会一级古树罗汉松。
    海会一级古树罗汉松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小池镇海会村,位于太湖县东北十二里的白云山南麓。
    进入海会村,两边有起伏相连的小山夹着一个狭长的田畈,恰如二龙戏月,这田畈就叫月龙畈。此处小山从原人口处一直向上数有十八座,据说那是十八罗汉在打坐。进入山里,四山夹路,两两对峙,人称双狮双象把口。
  海会寺背依白云山。山上松柏森森,阴翳蔽日;山下凉风习习,云缠雾绕。右边的响水崖瀑布如白练悬空,对面的玉带河流水若明珠泻地。
  海会寺内有一株千年罗汉松。树干有三人合抱之围,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枝作龙势,叶呈剑状,黑青色,是一幅活的“铁画”。
  据《舆地纪胜》卷四载:“白云山在太湖县东三十里,有海会寺,其寺至今存焉。”宋朝诗人王之道(宜和六年进士,有《相山集》传世)有《游白云山诲会寺》纪胜:龙舒富山水,白云又其角。七峰互回环,仰见天一握。古木森建幢,苍藤大张幄。初疑翠黛扫,颇类清玉琢。飞泉何处来?其势白天落。舂撞吼雷霆,激射纷雪雹。田家承下流,伐石竞耕凿。摇风麦初齐,泛水秋尚弱。恍若桃花源,误入不容却。况有古道场,碧瓦红丹扩。楼台锁烟霞,松杉聚猿鹤。我柬孟夏初,征衫汗如灌。消除爱欲恼,澡洗尘土浊。山神似相留,入夜雨还作。明朝出山去,欲去更盘薄。何当赋归来,寄傲酬素约。
    据寺内《永明灯碑》记载:“自唐宋以后灯传不绝,昔日殿角轩昂,神灵赫濯。”海会寺面临玉带河,背靠凤凰峰,右有响水崖,清泉飞瀑,盘旋湍急,喷珠溅玉。其他境幽景奇,自古有狮象交吻、东山古境、西日晚霞、石狮啸吼、孤塔云霄、仙泉飞练、赂岩瀑布、仙人捧杯、玉带拱桥、仙人打坐等十景。佛殿周围峰崎径曲,云绕溪环,百妍干态,真乃灵秀一在成,堪称佛家胜地。清朝慈禧太后赠额“真如自在”。
    传说建寺之初,曾有四位祖师先后驾至,白云守端祖师来时,一朵白云飘然而至;梅仙祖师临时花开洒落,五彩缤纷;灵济祖师来时有青鸟盘旋;杨公祖师拜灵济为师而后成半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内最盛期有和尚三千,道士八百。最早时山门是距佛殿五里之遥的太子山,僧人每晚关山门时不得不骑马来往,因而又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历代以来,或由官府,或由名士,捐款修建,增殿设廊。
    海会寺千年古罗汉松是太湖县珍贵的古树资源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海会寺佛教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当时的白云山海会寺是古树苍藤,遮天蔽日,飞泉瀑布,似雪雹纷飞,狮吼雷鸣。碧瓦红墙被烟霞萦绕,松杉丛中猿鹤相亲,百鸟和鸣,诗人恍如置身桃源胜境,身心为之净化舒畅。这就是宋代白云山海会寺的画卷,宋人尚称之为古寺,那也就是唐代海会寺的旧观了。
  
    海会寺院内有一株生长了一千多年的罗汉松,高约十米,粗约四米,冠幅约一百五十平方米,枝叶繁茂,游者观,无不惊奇。
    此树据传是苻坚请印度佛图澄法师来中国传戒弘法,佛图澄从印度带来树苗,亲手栽于海会寺内。千百年以来,人世间遭多少兵戈战祸,大自然遣多少雷劈电击,然而此树却历尽千年艰险而枝青叶茂,实在令人感叹不已。寺院后有一眼清泉,终年汨汨涌流,甘醇清冽,滋润着古松。
    传说钦此泉水能使人聪明敏捷,故曰“聪明泉”,游人到此都要去钦。海会寺西山下有一池塘,乃唐宋时期众僧的放生池,池中遍植莲藕,随风起舞,婀娜多姿。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凤皖桐野庙王氏一世祖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84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部分,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安凤皖桐野庙王氏一世祖墓,因枞阳划入铜陵之后,连祖上的迁入地也改成皖枞野庙了。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解放前包括现枞阳县,解放后分设为桐、枞两县)一带,流传着“九里十三王”之说。今天卒子介绍的皖枞野庙王氏一世祖位于枞阳县会宫镇安凤村路边的房屋中间一片土坡上。
  王氏在安庆地区有很多其中有太原王氏,这支王氏是由周灵王太子晋公之后裔,是为太原王氏。自黄帝至太子晋共四十二世,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五百四十九年,本姓姬。”
  
  王氏另一支是琅邪王氏,这支王氏是由王元为避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祖。王元四世孙王吉,为东汉时谏议大夫,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东晋建立后,王览的孙子王导、王敦因协助司马睿建国有功而被委以要职 ,分掌军政大权,形成了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琅琊王氏传至王导,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
  王氏还有一支是三槐王氏,也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王姓太子晋系一分支,属太原王氏的分支。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四成左右。
  枞阳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隶属桐城,桐城王氏主要有以下几支:
  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
  《皖桐太原王氏谱》: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后移桐城,称桐城王氏、古塘王氏。
  另有鄱阳迁来的东楼王氏、龙眠王氏,同属太原王氏支派;
  这支王氏源于姬姓,其始祖为周灵王太子晋,传十八世至元公,因避秦乱迁居琅琊,后称琅琊王氏。
  这支王氏传到第四十八世至唐朝璧公,定居祁门称祁门王氏。
  自璧公次子思联公始,再传十二世至明二公,
  于元朝至元年间迁居桐东野庙嘴(现为枞阳县会宫镇安凤村),世称野庙王氏,明二公为野庙王一世,
  卒后葬于会宫拔茅山东南泥头山下。以上代世传承,脉络分明,有史书、宗谱可考。
  皖桐野庙王氏自一世明二公始,人丁渐兴,迁居各地,遂分为东南西北四股,东股又分为五房,西股分为四房,南股分为三房,北股未分。
  野庙王氏自十三世起立有字辈,其辈序为“廷、选、崇、忠、直,龙、光、庆、盛、时,诗、书、延、世、泽,德、业、裕、鸿、禧”。
  野庙王氏在历史上曾于清朝顺治已亥年(1660年)、乾隆丙子年(1756年)、嘉庆戊寅年(1800年)、同治丁卯年(1867年)、民国14年(1925年)五次修纂宗谱,当时名人贤士何如宠、张廷玉、吴汝纶等曾为谱谍作序,盛赞野庙王氏诗书传家,贤才辈出。

  皖桐野庙王氏涌现出很多佼佼者,人口繁茂。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罗铺二级枫香古树与胡氏老屋
——安庆古树名木与古宅系列
第18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部分,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罗铺二级枫香古树与罗铺胡氏老屋。
  罗铺二级枫香古树与罗铺胡氏老屋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冶溪镇西南面罗铺村,这里古时属于两省三县结合部,距冶溪镇十华里,距太湖县城约一百八十多华里。
  岳西县地域明清时期属于潜山县、太湖县、霍山县、舒城县。绝大部分属潜山、太湖两县。
  据《皖志综述·岳西县》中这样记载:“岳西城关天堂镇,在天堂山间,原属潜山县”。据清朝康熙《安庆府志》:“天堂山在潜山城北一百四十里。四壁高峻,中敞如堂,其平可数万步,昔周枢密屯兵于此。”。《安庆府志》载:“太湖县,县治北百里有司空山,唐诗人李白曾避处于此,写有《避地司空山言怀》、《司空山瀑布》等。”
  罗铺村原属后北乡,这一带地域广大,四面高山,人口众多。据《太湖县志》载:“太湖县属安庆府。是大别山纵深处之县邑。白沙巡检司位于司空山与横河峙之间。地名源于白沙河,行政中心在赵家铺岭”,即今天卒子介绍的岳西县冶溪镇罗铺村。
  罗铺村因历史文献详细的记载,明清时期朝廷为了对地处偏远的司空山地区的统治,是依靠“巡检司”来实施的。
关于巡检司的职能,有资料解释:“巡检:朝廷在各州、县的关隘、渡口等要冲之地设巡检司,掌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事。”
  卒子理解为巡检司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朝廷难以控制的地方,特设巡检司加强管理。巡检司是一种政府派出机构,有巡检一名,胥吏若干名。巡检是县令的属官,为从九品官;巡检的年薪为三十一两五钱, 养廉银六十两五钱。巡检司在基层社会控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到了清朝晚期,巡检司的职能有所扩大,承担了对基层社会实行乡、里、甲控制和地方防卫的任务;并履行其它社会职能,诸如经理社仓、义仓,兴立乡校、义学等事务。甚至包括“抚恤难民,催收兵谷,收瘗暴骸,清查掳掠,弥补公项,布置边防”等事项。晚清的巡检司相当于基层的乡政府。
  太湖县白沙巡检司公署在白沙河畔的赵家铺街。昔年赵家铺街起自老虎石,下至黄家咀,长约四华里,店铺林立。今天卒子介绍的罗铺胡氏老屋就在这条长长的铺街上。
  罗铺胡氏老屋为清朝时期建筑,建筑面积约为三百平方米左右。为青砖小瓦马头墙建筑,门楼外八字开,其主体建筑均为黄土砖建筑而成,仅外墙和后墙为青砖。
  罗铺胡氏老屋门楼内为主体建筑,石门框上雕刻有三花,高高挑起的马头墙,屋檐下有一排砖雕。
  晚清咸丰时期,太平军入境,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民变四起,大别山区山寨众多,这些山寨成了地方团练与太平军争夺的阵地,因此岳西地区战争频仍。此时白沙巡检司则完全撤除,其职能由司空山团练所取代。
  冶溪镇地处皖鄂交界,背靠“中华禅宗第一山”司空山,被称为“小江南”。在罗铺胡氏老屋边有一棵百年以上古树,这棵古树参天、乡音乡土浓郁。远望司空名山,近看百年古树,走一走秀美乡村,感受一下田园风光,如一幅水墨丹青的画卷。
  罗铺胡氏老屋边的古树为近四百年的古枫树。百年古树背后,有一个个动人的传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兴起,罗铺胡氏老屋边的古枫树,是当初胡家老屋建造时种植下来的,如今要几个人才能合围,差点就要被砍掉。后来是因为胡家老屋的屋主人极力反对才免于砍伐,一棵棵百年古树,是一个家族的回忆。
  这棵树树龄均在三百九十年左右的古枫树,树干粗约四米,树高十多米,冠幅二十平方米左右,需几个人才能合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树成荫的冶溪,罗铺胡氏老屋与屋边的古枫树成为这一带百姓夏季乘凉的天堂。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山纱帽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84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部分,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花山纱帽石。
    花山纱帽石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飞鹅头。目前是安庆市区与铜陵市枞阳县交界地。

    花山纱帽石是目前《卒子走遍安庆》发现的全安庆地区四处以纱帽为想像的石头群。安庆市区花山纱帽石为宋朝乌纱帽的侧面,惟妙惟肖有几份神似。
    据《怀宁县志》记载,“枞阳界有似乌纱帽石,立于顶。”当地老百姓俗呼纱帽石。数年前,卒子曾到访此处,此处山体并不高,高程我为一百余米,但杂草丛生、不易攀登。其主体巨石高约七十至八十米,为安庆市区单体最大的巨石之一。
    据了解,此地原属桐城邑,此巨石自明朝时期就有桐城人看似神态,取名纱帽石,它面河而立,沧桑神秘。
    从枞阳县至安庆时,很多人从这里经过,远远看到山腰间这块巨石,却不知道这块石头叫纱帽石,这块石头曾见证了多少故事。     
    花山纱帽石高约七十米至八十米,宽约二十至三十余米,因外观酷似中国宋朝乌纱帽而得名。
    安庆风景区很多,花山纱帽石为代表的石头群,风景极美。
    在安庆大龙山、小龙山上,有无数巨大的石头,飞鹅头这处纱帽石兀突耸立在长河边上。这么巨大的石头是怎么立在此处呢?
    小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离市区约二十余华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横跨市区和怀宁、桐城二县。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
    纱帽石地处菜子湖边,菜子湖一条长长的长河流入长江。纱帽石为大龙山、小龙山奇石之一,与猴子石、蓬莱三仙石等并称为大龙山、小龙山奇石之一。
    当地百姓一直口口相传的,称之为“纱帽石”,这块巨石立在花山山边的半山腰间,全身露出,站立在长河边,远远望去如巨大的旧时官员戴的乌纱帽、官帽。所以叫纱帽石。
    纱帽石,其实就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道风景。纱帽石以洞景、石景为主要特色。
    纱帽石下有很多石洞,景起于纱帽石底部。山脚有数个石洞。进入此洞,宽敞明亮,山外石塘湖与菜子湖忽隐忽现,常年不涸。
    沿洞深入,洞内错落曲折,或豁然开朗,或狭窄低矮。洞中有洞,洞洞相连,近几十个洞室或高或低,忽明忽暗,小者仅容一人,大者可纳百客。
    上行约十多米,不知不觉已达山顶。高处有一立卧巨石,凌空峭立,就是纱帽石。周围怪石林立,形态各异,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或像仙人对弈,或像情人夜话,各尽其妙。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地维峰山道
——安庆古道系列
第184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地维峰山道。
    大龙山地维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五横乡、杨桥镇、大桥办等乡镇办,山脉呈南北走向,大龙山海拔最高峰日照峰(三县尖)海拔达693.4米。日照峰之西,为地维峰,名起与潜山县天柱峰遥遥相对之意。
    大龙山地维峰是日照峰一侧的形如锅底的山峰,山峰上有数座巨石。原南京军区军事基站在建设时就曾考虑过将地维峰山顶削平建站,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放弃,而改成其它位置,地维峰也有幸保存下来。下图为大龙山最高峰日照峰,又称“三县尖”,现建有建筑设施立于顶。
    大龙山群峰逶迤、岩嶂深秀,很多巨石常露峥嵘,多洞而别有天地。大龙山很多巨石均形成“冰石流”,形如石猴、石狮、石盘、石门、石树等形态逼真,姿态万千。下图为地维峰,仍保留原始状态。
    据《安庆府志山川》(康熙六十年刊本)记载:“……其上多石,石多露,有峰,峰多隐,东数峰欲出,西数峰欲敛,朝夕多青碧色,雨霁望之,其色莹然,独不类他山”。这是目前安庆大龙山相对比较完整和客观的描述。
    大龙山不同于其它山川,大龙山更像是一头卧下的牛,整个大龙山峰更像是牛脊背,所以除日照峰外,还有其它好几座六百米以上的山峰并列排开,地维峰就是紧靠日照峰的一座山峰。
    日照峰位于大龙山脉中段,是大龙山的主峰,又称三县尖,原称三乡尖,解放后当地百姓误读三县尖,意在此可俯瞰桐城、怀宁、枞阳三个县,山顶奇峰险崖,怪石嶙峋,香花奇木,数不胜数。
    以日照峰为邻的是地维峰,地维峰下是大小数个山头,悬崖举目可见,或壁崖如削,或陡峭嶙峋,或相互对峙,或悬空欲坠,千姿百态,均以险称奇。 
    日照峰和地维峰是整个大龙山最高峰,其前后左右共有山谷共有七条。这些山谷景色各异,每条山谷都是一幅幅美妙画卷。季节性溪流有数十条,大的溪流有赤龙溪和黄龙溪,常年不涸,流水潺潺。赤龙溪,位于日照峰南部,全长十一华里,因溪两边植有成片枫林而得名。黄龙溪,位于日照峰东北,全长十华里,有著名的响涧瀑,落差百米,为大龙山瀑布之冠。白龙溪与乌云溪卒子此前已经介绍过多次。
    大龙山三面临水,东有石塘湖、破罡湖,北有菜子湖,南有石门湖,大龙山如巨龙卧波。于是,大龙山的山山水水无不充满灵气。
   大龙山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山周五十余华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枞阳和市区。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大龙山有人类活动数千年历史,古道盘叉在山间多达数百条。
    相传“大龙山有七十二庵”,安庆古人对庙地风景的描绘县志上均有记载,差不多每一座古寺庙都有古山道可登至龙山顶,再向上可达日照峰和地维峰,这一一条古山道形成了大龙山独特的文史文化。
    无论是从杨桥镇宣店村、龙山村、花山村、鹿山村,还是从大桥办苏家户、眉山村、白石村、砂桥村,还是从五横乡、大龙山镇很多村居均可到达大龙山的最高峰,著名的日照峰,站立日照峰或毗邻的地维峰观安庆,奇峰峥嵘,怪石嶙峋,山涧溪水,竹海茂林,云雾变幻莫测,景色壮观。
    古时,游人立足山顶可览四面胜景,鸟瞰石塘湖粼粼碧波,长江风光和安庆市的新姿也全收眼底。此处历来为游人怀古抒情,赏心悦目的胜地。龙山四季风光如画。春季繁花似锦,漫山飘香。还有许多由“冰石流”形成的巨石散布在山壑之间,把游人带入了美妙的幻境。
    这些大龙山古道最后很大一部分都会在日照峰和地维峰交织。远望云雾缭绕,峰峦时隐时现,被誉为“龙山晓黛”,乃安庆胜景之一就是大龙山古道所赋予的。大龙山以秀美的风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观光览胜大龙山还有“螺岛晨曦”、“石塘夜月”、“平湖垂纶”、“乌龙吸水”、“翠岛流金”、“船头观日”、“打杵上天堂”等自然景观,古刹龙泉寺、龙王庙、观音石和中方寺、海潮庵,“周遭列嶂如城廓”的城堡洞、藏龙卧虎的老虎洞、历代入山祈雨的雨苍亭等名胜遗址,无不各具匠心,极尽灵秀也都是通过大龙山古道所释放的。
    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这些创造了“灵山石树”、“龙山秘谷”、“天井龙湫”、“日照夕阳”和“小龙会胜”,堪称大龙山五绝。这些景点的到达均需要通过大龙山古道步行到达。
  晨曦初露,伫立日照峰巅极目而眺,可见银涛滟澦的破罡、石塘、菜子、长河诸水中六轮红日,宛如六个喷红吐艳的火球,随银波而颤动,迎晨曦而欲出,势若冲波逐浪而跃起,真有“登高壮观天地阔,起看六日跃平湖”之妙趣,堪称大龙山中胜景之绝。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槐王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84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三槐王氏宗祠。
    三槐村地处岳西县青天乡中部,淠河上游,村内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宗祠。
    三槐王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青天乡三槐村,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槐王氏宗祠建筑面积五百四十平方米。整个建筑为一轴三进两厢带东西跨院布局。祠门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左右耳室各二间。
    一进“门厅”,四柱三门牌楼式,飞檐翘角,斗拱出檐,门楣横书“王氏宗祠”,苍劲有力,齐门之上雕花草、人物、鸟兽,栩栩如生;
    二进中厅忠义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左右耳室各一间,左右厢房各一间,五架抬梁。二进“中厅”,屏门额枋悬“瓜瓞绵长”贺匾,寓意子孙昌盛、兴旺发达,横梁挂“忠义堂”牌匾;
    三进后厅神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左右耳室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一间,为七架梁前后挑檐式。整座建筑雕工细腻传神。三进“神堂”,格门镂空雕花卉、暗八仙图,惟妙惟肖。
    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
    在华夏大地,根植于乡土社会的祠堂,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三槐村王氏宗祠,正是琅琊王崇宗祀祖的联结点、敦睦族谊的精神家园。
    三槐王氏宗祠,位于岳西县青天乡三槐村王祠组,卒子于五年前到访此地。该建筑坐北朝南,建于嘉庆庚申(1800)年,乙丑(1805)年竣工,花费五年时间建成。
    整个建筑三进两院落,包括门厅、中厅、神堂、厢房、耳室,建筑占地面积五百四十平方米。
    三槐王氏宗祠,高大的马头墙威武庄严,雄伟的门楼雕工十分精美细致,内墙上镶嵌的多处形态各异的花鸟和戏曲人物木雕,细腻生动,大气典雅,古朴自然,在岳西堪称一绝,是皖西南建筑“三雕”中的上乘之作。
     王氏,华夏最古老族姓之一。琅琊王肇端于周太子晋,发脉于新安苦竹港璧公。始祖姬晋贵为东周灵王太子,年方十五而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太子晋四十八世孙璧公,字大献,加封检校兵部尚书兼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
    三槐王氏宗祠内高悬的“忠义堂”三个大字,当年的金戈铁马场面历历在目。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王氏国祯公、国祥公兄弟二人率子侄及家丁抗击倭寇,生擒贼首,全歼倭寇于羊角尖。国祥公战死受旌表,国祯公授参将职衔。
    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赤卫队、红二十八军在王氏宗祠里活动的轨迹,清晰可见。抚摸着王祠饱经风霜的砖块,每一块都在诉说着“言宜慢,心宜善”六字家规箴言,字字振聋发聩,句句震撼心灵。
    三槐村王氏宗祠融合了血缘、亲缘、情缘的醇厚甘冽,浓缩了建筑、绘画、雕刻等空间艺术,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
    青天乡三槐王氏宗祠小巧玲珑,外部正面弓形对称马头墙,和侧面梯次封火墙形成严实的外围格局。
    内部照壁砖雕和隔扇木雕在岳西堪称一绝,细腻生动,大气典雅,古朴自然,是皖西南建筑“三雕”中的上乘之作,体现了过去古安庆府潜山县与古六安府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是研究古代建筑和历史的实物见证。
    据王氏族谱和《岳西县志》记载,明朝庆隆三年(1569年),本地王国祯、王国祥兄弟二人抗击倭寇,弟国祥战死受旌表,国祯授参将职衔,在岳西地方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王氏后裔将此处三槐王氏宗祠命名忠义堂,以纪念王氏二兄弟爱国壮举。
    革命期间,苏维埃政权、赤卫队、红二十八军都曾在三槐村王氏宗祠活动,这里成为革命老区岳西一处值得骄傲的红色圣地。解放后,王祠小学设在这里,后迁出,现由当地王氏族人管护,为家族祭祀活动场所。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南门炮台遗址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8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沿江路大南门炮台遗址。
    清朝康熙年间以后,安庆就是安徽的省会,安庆城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史的中心得到进一步加强。此时安庆城在原有基础上修建和改建五个城门:东为枞阳门、南是大南门、西是八卦门、北为集贤门,而在东南之间则有康济门。如今,随着新城改建,这些城门已经进入历史,但回望过去,或许还能读出它曾经有过的历史沧桑……
  镇海门,原名“盛唐门”后为“镇海门”,因临江朝南,安庆人习惯人叫“大南门”。与安庆所有城门相比,大南门与生俱来就“高人一等”。古时候,京城从水驿送达安徽巡抚、安庆知府圣旨、诏谕时,地方官员都要在大南门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昔日官员外出所乘之船,也要从大南门宜城渡口启程,这一切表明大南门的“至尊”和“高贵”。
  大南门前是安庆著名的“九头十三坡”之一的“凤凰坡”。清末,大南门街最大亮点是药材市场,一条街有半条街是药店,最早落户的药号是余良卿膏药店,同德、佘良乡、余长春、汤池春、益寿堂等中药号。还有华美、集成、罗威等几家西药店。
  大南门,地形险要,为安徽省会安庆城南面门户。清朝筑有大南门炮台和小南门、拦江矶等三座炮台。大南门向东约百米之外,现临长江边的一个高高的垒台,临江三面均由麻石建成,高约七、八米之余,这就是大南门炮台。
  大南门炮台建在长江边一突出高坎上,原是太平军筑垒的临江炮台。一八五三年夏,太平军将领石达开率部驻守安庆,将其它四处老城门封住,仅留一门供兵士出入。又在大南门外百米余的江岸垒筑炮台,防止清军来袭。大南门一带江岸地势陡峭,江面开阔,在此用炮火封锁江面,对已方极为有利。
  太平军在安庆失利后,大南门炮台转入清军之手。此时清军加强了大南门炮台的建设,在东边新建水师营,清军水师只能睡在船上,水师营充其量是水师的活动场所和供给的中转站。

  大南门位于长江皖河入长江口处下游约十余里处,这里江面既宽又平稳,是巩固安庆城的前哨阵地,也是扼住扬子江咽喉之地,可以说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唐宋元明清至民国解放战争,或小股或大股军事部队无不从此过江,因此安庆城江防的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自太平军战争到解放战争,大南门炮台都是整个安徽重要的军事要塞阵地。
  大南门炮台始建于太平军驻守安庆期间,后经清军改建,成为长江流域利用地形与敌军战斗的前沿地带,安庆大南门炮台是一座重炮台,太平军驻守长江沿岸时就使用了大口径岸防炮,清军更是加强了较为先进的管退式速射炮。
  大南门炮台遗址位于安庆市迎江区沿江路长江与皖河交汇处上游约十余里处,太平军占领安庆时于清朝咸丰年间曾建炮台于此。后太平军失利后,由清军改建炮台,任命水师将领,守卫安庆,将炮台防线筑成方形方于长江岸边。
  太平军进入安庆后,控制了安徽大部分地区。安庆作为长江门户,长期处于激烈的争夺中。此后,太平军为加强对长江沿岸的控制,在大南门修筑炮台。
  清军战胜太平军后,清军又改建此炮台,江南水师提督更是亲自到炮台督战。大南门炮台曾拥有多门大炮,离此不远还有小南门炮台,为属辅助阵地
  大南门炮台遗址至今保存完整,为花岗岩石砌筑全长约三百余米、高约七、八米垒台,共有多个炮位,每个炮位高约二米。炮位后建有储藏室和官兵休息室等。
  清军的曾国藩意识到“长江战略”,长江水师和沿线运动战,是太平军的主要军事优势。为了反制这个战略,曾国藩在战争后期才把目光集中到安庆。
  安庆位于鄱阳湖水口之外,传统上属于“淮南西路”重镇。在当时的态势下,安庆与九江互成拱卫态势,是太平军最最重要的防御决定点。可以说,丢了武昌无非是失去长江上游的经略支点,丢了九江或安庆,则直接意味着水陆一体的防御体系的总崩溃。整个长江下游也不再有类似的地缘支轴了。那就意味着太平军会失去整个战略纵深,失去长江中下游两岸作战的“内线优势”,从而失去一切军事主动权。
  曾国藩复奏清廷,以为长江江防局面宏远,事理重大,而湘军水师船只至千余号,炮为至二、三千尊,逐年积累,成此巨观,将来战事定后,利器不宜浪抛,劲旅不宜裁撤,应专设长江水师提督一员,添设额缺若干,安插此项水师,以壮江防,而绝中外窥伺。因此奏请将团练式的湘军水师改建为经制绿营式长江水师。清政府也考虑到要维护长江一带的稳定和安置湘军立功水勇,便批准了曾国藩的建议,以湘军水师改建为经制的长江水师。
  建立之初的长江水师拥有旧式木质战船七百七十四只,兵一万二千余名,设长江水师提督一员统领全军。长江水师提督府设在长江下游安徽太平府,在湖南岳州设行署,水师提督兼受两江总督、湖广总督节制,半年驻太平府,半年驻长江上游的岳州。提督之下,分别在岳州、汉阳、湖口、瓜州四地各设总兵一员,分辖各营。
  长江水师上起岳州、荆州,下至崇明、海门,经过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沿江流域,共设水师二十四营。其中副将营六营:即荆州营、田家镇营、安庆营、提督中军中营、江阴营、绥海营。参将营七营:即沅江营、金陵草鞋峡等营。游击营十一营:即陆溪口营、巴河营等营。长江水师职责主要是维护长江沿岸的稳定,长期担负着长江沿线捕盗、缉私、守卡、御侮等重要任务。

  一九零一年,程文炳走马上任长江水师提督。当时安庆水师沿袭湘军旧制的长江水师内部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军纪败坏,军备废弛,装备落后,将士思想顽固。程文炳目睹长江水师弊端重重,决心要对长江水师进行整治。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屋燕子岩观音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84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朱屋燕子岩观音寺。
    朱屋燕子岩观音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朱屋村燕岩。
    燕子岩观音寺,临朱屋河,这里原是潜山县。
    据说,观音寺始建于唐朝五代十国时期,现有一千多年历史。
    历史古迹为历史上留下了一双三寸金莲,观音菩萨脚印。
    燕岩上有禅宗二祖道场,下有三祖道场,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古刹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殿宇年久失修,漏雨参水,佛事萧条。九十年代初,由当地百姓自发筹资兴建观音寺。

    现观音寺已重建大雄宝殿,本焕长老舍利塔,天王殿、藏经楼、僧寮居士竂等。
    朱屋村位于岳西县莲云乡的西北角,由原莲塘、通真两村合并组成。最高处岗竹岭海拔1050米,最低处珠屋河400米。
    朱屋村在黄沙岭以南,由莲塘冲、张冲、陈冲等几条山冲组成。
    朱屋有一处名为燕岩的景区,这里原是森林原始,生态系统完整,地势险峻,因有一处酷似脚印的石头,传说是观音菩萨脚印三寸金莲脚印。
    燕岩为森林景观,品味较高,是一处观赏自然生态风光的理想胜地。

    燕岩为森林景区,是大别山深处的一处岩石。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4-20 01:46 , Processed in 0.04184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