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6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忘初心”奇石
第186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不介绍安庆市地方文史,而是谈一谈“不忘初心”这块奇石。
  “不忘初心”奇石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镇大龙山半山坡,是一块奇石。
  古人云“不忘初心,放得始终”,意思是在人生的起点定下目标,一直朝着理想去努力,最终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如今“不忘初心”成为热搜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结合全国上上下下学习的浪潮中,“不忘初心”成为与“牢记使命”相结合的一个词汇。
  安庆大龙山“不忘初心”奇石,只是安庆郊外一块普通得不再普通的石头,石头高约一米六,长约三米,宽约一米余,立于路偏。但正是这块石头,知音堪少。
  初心,奇石来源于大自然,它的成因、产地、特性与地球的形成、大自然的环境以及各种地质运动密不可分,
  通过一块小小的石头,我们可以看到亿万年来的沧桑变化,
  可以发现亘古岁月中万事万物的改变,可以欣赏到沧海桑田后它们的精彩呈现。
  有人在巨石上书写“不忘初心”,使得这块巨石已经不再普通,而成为一块奇石,它就更像是一种天然艺术品,
  古代文人墨客爱它,在它的上面书写、雕刻,让它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和经典篇章。
  “不忘初心”,是现代人类将古人的智慧再次迸发出新的光荣的再一次体现。
  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让每一个干部群众知党史、感党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安庆为革命事业奋斗过、牺牲过的同志和烈士,致敬。
  安庆,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的晚清时期“党创立之前的英雄丰碑”,到民国时期“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再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前“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六个时期涌现出的历史先烈。
  安庆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感受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情怀,自辛亥革命以来辉煌的革命奋斗历史和感人故事。
  在历史上,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真实地展示了安庆这片红色土地的光荣历史,生动地再现了先烈们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英勇事迹,又在大龙山这块奇石上再次书写出红色篇章。
  举目远眺,安庆,这个依山畔山的城市,有着那么多优秀的历史和人杰地灵的文化。
  安庆,明天会更好!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张界石刻
第186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张界石刻。
  大龙山张界石刻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眉山村山顶部。张界石刻是大龙山石刻之一,为民间石刻。
  安庆大龙山眉山村范围很大,穿过山谷,越过巨石岭,这里旧时是张姓人家的山头,故刻有“张界”两字石刻。
    张界石刻,位于安庆大龙山顶的一条山脊上的巨石上,这一片山顶就是张姓人家的山头。
  在大龙山顶部一块巨石上刻写有“张界”石刻。这块山界石刻长约三十公分,宽二十公分,刻在大龙山的一块花岗岩上,
  由于时代已经过去几十年,刻字已经模糊。这是山主人在围山林时,怕与邻居为周边产权产生纠纷而设置的山界石刻,旨在向村邻声明权属界限,勿越界。
  张姓人家,山界石刻由其祖先刻在石头上的。具体什么时候刻的,目前无法得知。
    山界石刻,是先人表明私山所有权划界的一种具体方法,它对研究安庆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它的好处就是划清了邻里间的产权界线,对预防邻里山林产权纠纷有重要作用。
  安庆石刻多是民间石刻为主,它们以石刻的方式广泛刻在民间的山界、田界、屋界等等,
  这批石刻虽称来上刻工精湛、书法高超,却也是民间书法和雕刻艺术的展示。
    石刻位于大龙山顶部,海拔约五百多米,它位于人稀高岭深处,有着数不清的故事。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9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龙山进士下马石与百年枫香树
第187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小龙山许氏进士下马石与百年枫香树。
  许氏进士下马石与百年枫香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小龙山村,这个背靠菜子湖口,背靠小龙山镜子石和猴子石的小村庄,在桐城县志都有其事迹记载,这棵古树与古树下的上马石就源自进士许鲤跃。
  六百多年前,许氏从江西瓦屑坝坐舟顺湖顺江来到安庆府桐城邑,这个靠山又靠水的田畈间,许氏在此耕耘数百年,终于在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培育出安庆名人清朝乾隆年间的许鲤跃,也就有了“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之美誉。
  许鲤跃,字春池,今属于安徽安庆宜秀区罗岭镇小龙山村,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选任镇江教授。尝从姚鼐游,文宗方苞,亦近魏禧。著有《五经一得》、《雨窗夜话》、《纪年诗集》等。
  许鲤跃的科举中榜,无疑给这个依山畔水的小村庄带来无尽的欢快。
  据了解,整个清朝时期,仅安庆桐城一县,就出进士137人,许鲤跃是其中一位。
  经查阅《安徽通志》、清朝道光《续修桐城县志》等文献资料,许鲤跃在清朝乾隆六十年恩科中一甲第三名,排名四十九位。
  不知道是先有“鲤跃龙门”,还是许氏希望家族中有“鲤跃龙门”人才,才取名许鲤跃,结果真灵验了。那年,许氏在新修建的许氏宗祠半圆塘边种下了这棵枫树。
  这棵受到安庆地方政府保护的三级古树枫树,据推算应是在清朝年间种下,有二百五十多年历史。
  可惜,当年经过修建的许氏宗祠,如今已经早已毁损,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当年这幢清朝修建祠堂规格很大,有五开间,这座五开间祠堂,门前有一个约一千平方米的半圆形池塘,这棵枫香树就在池塘边。
  在枫香树下,有一块当地产的麻石,据老人说,这是下马石是当年进士许鲤跃命人雕刻,当年这棵枫香树是池塘边的,还有一棵在离百米外的村头,同样有一块上马石。一九五八年前后,树被砍,上马石也被毁。
  枫香树,常见落叶乔木,高达近二十余米,胸径达八十公分,树皮灰褐色。这棵古树喜温暖湿润气候,性喜光,耐干旱瘠薄。
  在安庆,枫香树很常见,尤其是百年以上的枫香树。主要原因是枫香树药用价值很高,树脂供药用,能解毒止痛,止血生肌;根、叶及果实亦入药,有祛风除湿,通络活血功效。木材稍坚硬,可制家具及贵重商品的装箱。最关键是作为外来移民,他们以这些古树标志着自己的村落。
  古时,骑马、驴是主要代步的主要工具,清廷规定官员出门,无论文武,均需乘马,以不忘先祖遗风,加之清廷官员有“前引”,“后从”之定例,即主人外出时,奴才和仆从也要骑马,前呼后拥的跟随。
  在安庆各县,均有上、下马石,所用材料不一。许氏下马石高约六十公分,宽约五十公分,厚约四十公分,麻石制地。
  在小龙山村,虽然许氏宗祠没有保存下来,但许氏宗祠的下马石还基本完好无损。这是当年皇钦恩赐给进士许鲤跃的,他是安庆府清朝的著名进士之一。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30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断秒枫孙氏宗祠(茂芳公祠遗址)
第187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断秒枫孙氏宗祠(茂芳公祠遗址)。
  断秒枫孙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徐桥镇前进村,孙氏宗祠是一座近年才重修的祠堂,原祠堂叫茂芳公祠。
  孙氏宗祠老祠堂已经不存,唯一遗留的是宗祠前一堆旧祠堂的旧石料,以及石门墩与石匾额。
  孙氏宗祠又称茂芳公祠,是迁至太湖县孙氏祖先灵魂的栖息地,这是孙氏家族的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支持精神力量。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孙氏开基始祖均寿公字绶肤号寿甫;明初历任安庆江防厅,又任太湖县知县,创建署堂邑志,原配,郭氏;明诰封孺人。
  均寿公其父畅後公于豫章(江西南昌)乐安郡,元朝至正年间任署南直池阳爵奉政大夫,生三子。
  长子;福肤,字福甫公世居,(池州,贵池)李阳河。
  次子;禄肤,字禄甫公迁安庆,龙眠山(桐城)。
  三子;均寿公,字绶肤,号寿甫。即迁往太湖县此支始祖,宦游湖邑入湖籍(太湖县),在军中任满,攝政绩卓 著,为太湖县令。按老谱推测应是乐安郡得姓始祖孙书第六十二代裔孙。
  皖西南孙氏宗祠坐落于太湖县徐桥镇前进村断秒枫,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年庚子(公元一七八二年)原名茂芳公祠,因文革浩劫,于一九六六年毁损,不存。
  孙氏后裔为思亲敬祖,弘扬宗族文化,太宿望三县族众一致赞成,于公元二0一四年在原址上重建,建筑面积1411.6平米,总面积4096平米。
  孙氏宗祠一进三幢,每幢五间,木质框架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祠宇轩昂,甚是气派。祠堂正门上方镶嵌五簪并书智、信、仁、勇、严,此乃兵圣选才之哲理,以及孙中山先生之孙女,中华民主促进会会长孙穗芳手书《孙氏宗祠》四个金色大字。
  楼正中镶铸族徽。左右配有厢房。大门楹联是:映雪家声远,苏门世泽长,是颂扬先賢,激励后昆治学精神之典故。
  宗祠门前耸立高大擎天龙柱和祭祀香鼎。国、族、家、三面旗帜迎风飘扬。
  大门两边有双石狮拱卫,彰显家族威严。
  祠内设有神龛,中间供奉禄公、寿公、隆公、宇公四始祖之牌位,神龛里供奉历代先祖之位。
  历代先人宗风纯朴,德業昭彰,为后人所仰望。建祖祠系追思,尽孝道,造千秋之伟業,昌万代之子孙。

  后有宿松高岭乡隆公股,望江县长岭乡祈雨山的瑞公、敬宇 公股,该五公迁居此地,相传二十七代,人口达一万二 千之多,裔孙遍布江西九江、安庆太湖、望江、宿松、黄山、岳西、东至、陕西等地。

  其辈行还是取用江西豫章老谱拟定十六字辈,《必维中正,广大传家,敬遵彝训,长乐荣华》。

  孙氏自寿甫公迁居太湖县以来,子孙繁衍生息,各支各派人丁兴盛,人口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之望族。历代先人,德高望重,以耕读传家之崇尚理念,贻泽长流。历代文人辈出,愈泰公曾是浙江省衢州知府,由镒公,甲午科举人,分管湖北库大使。

  孙氏在民国时期至解放前后涌现出很多人才。邦瑞公烈士是中共沿江独立团团长,敬纯公是太宿望地下党第一任县委书记,关应公、大朵公都是邦瑞公发展的一批早期中共地下党人。孙百楼曾是岳西县县长,皖樵公曾是安徽楹联协会副会长,等等!

  孙氏宗祠的建成是一脉相承、绵延连续成一条血缘链,孙氏宗祠的建成,犹如皖西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它的光芒,它是热爱民族文化,继承和弘扬孙氏宗族的爱国、爱家的美德和千年家祖圣训。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芦塘沈家阴地山墓葬群与沈家界碑
第18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芦塘沈家阴地山墓葬群与沈家界碑。

  桐邑,即为古时桐城县的简称,今主要分成三个县级行政单位,桐城市、安庆市宜秀区、枞阳县,还有部分属于怀宁县。桐邑有个大龙保,即是今天卒子介绍的大龙山二甲杨桥镇宣店村。

  如果不是一位安庆本土姓沈的朋友介绍,卒子一直误认为宣店村的楼堂组就是楼堂,直到今天,才知道这只是数百年来口音误传而至,原来楼堂原指芦塘。

  大龙山杨桥镇宣店村山间,有一个很大的山冲,人称黄阴冲,这个山冲有三个地名,均是错误,上楼堂、中楼堂与下楼堂,古时桐邑大龙保二甲有上芦塘、中芦塘和下芦塘。后来,因为口音等误传,变成了如今的称呼。

  古时,桐邑有东、南、西、北等五乡,其中南乡计有:高军涧,查林,黄荻,大龙,载冲,青山,义(土部毚;释:坛域茔界皆曰兆),松茂岭,下破罡,新开沟,石塘,扫箒沟,下棕阳,兴塘,黄含,羹脍赛,石响,会宫,高黄圩,花螺,龙潭,峡埠,桃花,黄泥冈,土桥、黄华,拔茅,洪山冲,竹(土部毚;释:坛域茔界皆曰兆),姥山,小龙,上棕阳,上破罡,龙华,乌落洲,罗塘洲、等三十六保。这里大龙就是大龙保。

  沈氏,据说是桐枞两县的沈万三后裔。沈万三后裔一小支来到安庆府桐邑。

  据《沈氏家谱》记载,清朝光绪年间,世居大龙保的金氏将大龙保二甲一小片阴山抵押卖给沈家。沈家将这一小片阴山作为安葬沈氏先祖,在得到这块风水极佳的阴山后,沈家便在随后的百年间安葬三十余棺墓在此地。

  据了解,清朝光绪年间,大龙保金良忠将一片桐邑南乡大龙保二甲中芦塘山名照面牌阴地一片左边横离金氏老坟拜台一丈立石为界,这块界石就在阴地山山脚,为高约三十公分,宽约二十公分的麻石雕刻而成。

  顶上横阔上丈抵薛姓界石为界,中横阔卤丈五尺立石为界,下横阔上丈五尺立石为界,等等。

  清朝光绪年间,沈寿山与金良忠,就这样达成一片长约四十多米,宽约二十米的山坡买卖契约。并且约定,买卖达成后,不管谁家亲属来闹事,都有凭证为保,阴山买卖是二意情愿,并没有强买强卖,永远存照。
  立约时间为清朝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八日,立大买阴地山金良忠,金德义、谢大松、洪秉均、金玉珍等人。
  据沈氏后裔讲述,当年(清朝光绪年间),买下这块阴地山,沈家共花费三两白银。大约值现在的五百元左右。
  清朝光绪年间,一两白银大约折合人民币一百七十元。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清朝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据测算,一两白银约值一百七十元。
  在此解释一下,阴地山又称坟山。清朝以前,百姓对风水有着非常传奇的痴迷。那时百姓常认为,祖坟带来的好运。
  了解传统风水文化的人都知道,祖坟风水对于后人的影响极大,如果家中祖坟所拥有的风水不是很好的话,那么后人的工作发展、情感婚姻以及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无法拥有稳生活。

  来到芦塘沈家阴地山,这片不太大的山坡,有几棺清朝光绪二十四年下葬的沈氏先祖墓。其中大约六、七棺均为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同时下葬的沈氏先祖。这些沈氏先祖墓朝向大多以卯山酉向为主,其中有沈孝亮、沈孝昭等。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塘庵婆婆石与石刻
第18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古塘庵婆婆石与石刻。
  古塘庵婆婆石与石刻位于安庆市宜秀区一个叫唐家岗的地方。
  国庆期间,因不能离开市区,一连几天都只能在市区周边转转,偶然间看到山间刻在几块巨石上的石刻,卒子一下意识到这又将是安庆市文史界的一个重大发现。
  古塘庵,是位于旧时安庆府怀宁县境内渌水乡。

  据相关资料介绍,旧时怀宁县在城乡,安庆市郊部分主要是渌水乡,其四境范围与清朝比有较大变化。

  “在城乡环城内外,北至渌水十里铺,东抵断碑,西尽七里亭草场,循洲滨而南逾海口,过江至杨家套、大石矶,接东流县境。

  渌水乡东自断碑,斜渡大江越来字洲,接贵池县境,又由贵境北渡大江至下新河埂,与桐城县接壤,北自十里铺至集贤关总铺,越门山循大龙山,沿石塘湖界河桥接桐城县境,西自蒋家塘在城乡境,沿石门湖向西迤北至车泉涧,接大丰乡境。”

  由此可见,过了界河才到桐城县,而今天卒子介绍的古塘庵在古时应属怀宁县的渌水乡。

  如今,古塘庵早已不存。仅留下这个地名,如果不是研究安庆地方文化,对这个名字也不会太多在意。

  婆婆石,是高约十米,宽约五米,深约五米的一堆巨石。巨石已经风化成几个部分。因离古塘庵较近,山下的百姓与山上的百姓共同为古道边的这尊巨石,称为婆婆石。

  婆婆石与石刻是分别刻在一堆巨石不同立面的三个部分的石刻。

  最早一块石刻,是位于婆婆石下方的一个斜石上的石刻,石刻为楷体,约有百字左右,

  每字约成人拳头大小,大部分已经无法辨认出来,其中仅有几个字可以大致看出,其中有“酉、换旧、知流”等等。

  此石刻,疑是当地百姓在半山坡巨石上特意刻字纪念某事的记事石刻,石刻刻成时期约为明朝晚期至清朝中早期,

  因为风化等原因,经过最少三、四百年的日晒雨淋,才会到今天这般模样。

  巨石上,时间中期的一方石刻,是“千古婆婆石”一幢字,每字约鸡蛋大小,小楷字体,疑是当年村中百姓刻在巨石一个立面上,这个立面是麻石非常难得的光滑面,刻在此处,百年不会改变。

  巨石上,时间最晚的一方石刻,是近代的石刻,是近二十年间,哪位喜爱山水的朋友,在巨石的另一个立面上刻字留存,“山水清音”,并有落款。

  婆婆石与石刻,从明朝至现代,折射出安庆地方历史文化。从婆婆石石间插着的石棍,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地百姓祈求身体健康的“撑腰棍”。

  婆婆石,是安庆大龙山一块普通得不能再变通的巨石,却因为早年间有人在上面刻上了几句话,刻上一个名字,便像有了生命一样。

  婆婆石,是否与山脚古塘庵有关,也不尽了解。婆婆石与石刻,是偶然间的一个意外发现,希望安庆有关机构和组织、个人参与研究。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灵石遗址
第187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真灵石遗址。
  真灵石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谢湾组一组巨石处。

  真灵石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谢湾组,需要从谢湾溪口向上再往东走四里半就到达此地。

    谢家湾这里人杰地灵。这里山高林密,溪水潺潺,岩悬壁峭,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这些巨石背后就是安庆北面最高山大龙山,横度过去有个普度众生的小庙和,站在巨石上,一览众山小,收尽宣店风光。
     翻过真灵石就来到石井涧。解放前这里住着几户人家,涧后峭壁上巨石林立;涧前是千丈悬崖,奇形古树伴着青石板上飞流直下的溪水形成银色飘带,瞬间变成朵朵白花。

     真灵石是一块风水宝地。真灵石上方山岗上有一块三米高的巨石,巨石上面搁着一块形似顶锥的大石,人们称它为“真灵石”。

  相传,最先到山脚的人类,以这块巨石作为图腾,希望它为谢家湾带来人杰地灵之风水,它为当地带来风调雨顺,带来四季平安。

  这里在民国以前为桐城属地。真灵石下有一方巨石,石下有一石台,疑是建于明朝末至初朝初期,是百姓祈求的祭台。

  在日本侵略者占据安庆时期,由于桐城县与安庆市区驻有日军,一时间,宣店一带百姓常到此躲难,在真灵石下祈祷。

  离谢湾不远的地方有个土墩,经文物部门调查考证,此墩为张四墩文化遗址后期古人类遗址。说明这一带很久以前有人类的活动遗址。
  真正说真灵石有过故事的是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太平军由天京朔长江西征,先后攻占了芜湖、池州、安庆等地。为巩固安庆,翼王石达开命春官正丞相胡以晃率部攻占桐城。

  杨桥镇自古属桐城南乡,在咸丰年间太平军自安庆挥师而进,又从桐城西南重镇练潭西进,很快就到了南乡。

  太平军与清军多次在桐城境内展开大战。特别是第一次枞阳会议后,太平军与清军多次在桐城大战。

  兵荒马乱之际,太平军陈玉成与捻军张乐行部的大军中的一支就辗转到过南乡谢湾一处,在此征粮备战,当地百姓纷纷逃难,离家而走。双方交战月余,太平军失利后退守桐城县城。
  兵荒马乱之际,住在山脚与山上的百姓,每天成群结对到真灵石,跪地祈祷,真灵石成了这些百姓心中最后的圣地。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枣(早)儿桥旧址
第187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枣(早)儿桥旧址。
  在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一个偏僻临水石塘湖的余湾村,卒子发现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清朝古石板桥旧址。
  
  这座古石板桥因七十年代路面改造,将桥面已经拆除,现仅存古石桥桥一侧桥墩。图片

  这是安庆市区周边一座尚未被文物部门采集的古桥遗址和旧址。原桥面平整、长达约五米,为清朝古石板桥。

  经过与周边百姓交流,卒子得知,这座名叫早儿桥,又叫“枣儿桥”,是一座古石板桥。如今,这座石桥边长了一棵“石榴树”,结出大大的石榴。

  原石板桥平圴高约为一米余,有麻石制成多个石桥墩,再由宽五块长约五米的长方麻石板搭建而成。

  据余湾村一位老人介绍,早儿古石桥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由当地村民建的民用石桥,建好时桥头有一棵枣树,大家就叫这座桥为“枣儿桥”。
  后来,时间长了,余湾村甚至杨桥一带百姓早早起来到安庆城区,久而久之,大家就把枣儿桥改成“早儿桥”,意思是早起的含义了。

  这座石桥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余湾村现归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过去归属怀宁县与桐城县两县交界。

  自古以来是通往“安庆府”经商的官道民路,各种商铺、店铺、裁缝铺几十家之多,每年通过余湾到安庆的人不计上万。

  早儿石桥位置所架的全是很简单的竹木桥,每逢雨季洪水季节竹木桥被洪水冲走,来往商人无法经过,再加上当地百姓来去从自农事农活也不方便。直到光绪年间村里组织百姓筹建了这座石板,早儿桥的建成,从此解决了余湾村洪水季节来往道路不畅的问题。
[size=0.83em]30.jpg (841.0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奉政大夫张霭池墓
第187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奉政大夫张霭池墓。
  由于工作的繁忙,以后仅每周在家休息时抽空写二至三篇安庆地区文史文章,供大家参考。位于原桐城县南乡一个山凹间,有一座建于民国十一年的坟墓,这座葬于高山顶部的坟墓,却有着不平凡的故事。
  该墓葬占地约九平方米,墓边有一棵树,树与墓同岁。以墓植树,以树陪墓。
  站在墓边,能够清楚的望到原桐城县南乡的雨坛,背后就是高高的山丘。
  以风水看来,这里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据了解,位于桐城南乡的花山龙隐庵,建于宋朝末期。
  据安庆地方研究文史的朋友介绍,“在城区东北五十里许,花山主峰东侧山洼盆地中,有龙隐庵,始建于宋末元初。
  相传庵址为‘藏龙宝地’,故又名‘龙隐庵’。庵周竹树葱茏,山石溪泉,极为幽雅。
  龙隐庵遗址位于花山之巅,北倚龙山,南临长江,地形开阔,形如莲花,风水大师名之日“莲花地”。环顾竹青松涛,眼前茶树秋深皆著花。
  张霭池,安徽安庆人,曾任清朝奉政大夫。“奉政大夫”一职,在清朝为文官封赠之阶,按清朝典制,官员分为九品,其中奉政大夫对应的官阶是正五品,相当于今地市级领导干部。
  从墓碑上看出墓主人是清朝皇帝诰授奉政大夫,官至五品,地位显赫。就连元配夫人都被诰封宜人。其子张贤和。
  这座墓最为特别的是落款边有一列小字,安徽省长公署参议密瀛镛坤,查遍资料,也不知道密瀛镛坤是什么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落款的人曾任过安徽省长公署参议。

  据一位高人介绍,这座墓又名梨花坟,是当时安庆城高官请风水先生为自己百年后选的一块上好墓地。

  这位高官去逝后,后人在下葬时,在坟前植下一棵梨花树,风水先生讲述,日后梨花枝繁叶茂,便是先人在阳间享受清福,反之便要迁坟葬于他地。

  经过后人的照料,这棵梨花树不久便枝繁叶茂,每到夏季,如一把大伞,每过二、三年便在秋季结出大大果实。

  2016年,张氏后人前往张霭池墓拜祭。据说是上海某上市公司老总。安庆现在招商工作如火如荼,以文化招商邀请张总来家乡看一看,也许会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9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浮中中大楼旧址
第18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浮中中大楼旧址。
  浮中中大楼旧址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中学内。历史上,在建造中大楼时,仍属安庆府桐城邑,故《卒子走遍安庆》将浮山中大楼归为安庆古建筑类。

  中大楼建成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罗马式建筑风格,上下两层,面积858平方米。

  中大楼小青瓦屋面,青砖墙体,为“洋灰”水磨石地坪。中大楼与安庆同时期民国建筑同出一脉,吸收了安庆地方建筑的精华。

  中大楼南边走廊外侧有水泥预制栏杆,中堂左右有通道,架有木质楼梯。中大楼东西楼梯外侧上下两层为旧时教室,楼上中堂为旧时图书馆,楼下中堂为旧时教务处,现已改作他用。

  中大楼楼于1941年曾遭日机轰炸,东西两角可见修补痕迹。2012年12月2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浮山中学坐落于枞阳县浮山南麓,是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浮山中学始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的浮山图书馆附属小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增设初中,更名为安徽省浮山公学;民国十九年(1930年)更名为安徽省私立浮山中学;后又更名为安徽省桐城县私立浮山中学;1949年由私立改为公立,先后更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公立浮山中学、皖北区浮山中学、安徽省浮山中学;1957年更名为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民国十三年(1924年)夏天,房秩五辞去芜湖道尹后,住浮山寺中,与旧友动议浮山兴学之事。后房秩五邀请发起人和浮山周围的寿龙山保、石山保、柳子寺保、白湖保有关人士在浮山华严寺召开会议,建立筹建班子,商讨办学事宜。同年,逐步建成四合院校舍,开办了图书馆。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一月,开始招生,校名定为浮山图书馆附属小学。二月,小学开始正式上课。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小学师生集会,声援上海工人,反对日本。

  民国十六年(1927年),蒋汪合流,屠杀共产党人,上海、安庆等地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转移到浮山小学避难。同年,浮山小学第一届高小学生29人毕业;首座大楼竣工,并购置图书万余册。

  民国十七年(1928年),开办初级中学,成立校董会。后初中部开学上课,浮山图书馆附属小学易名为安徽省浮山公学。学校秘密建立了中共党小组,属桐城直属支部领导。

  建国初期,根据桐庐县人民政府指令,私立菁华中学、私立鹞石初中并入浮山中学,校名更改为“桐

  1950年2月,学校更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公立浮山中学。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12:56 , Processed in 0.04658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