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麟大龙山狮山天门与狮山飞石

第19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五横乡白麟村大龙山狮山天门与狮山飞石。

       这处地方,卒子已经介绍过三次。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大龙山狮山。今天卒子整个介绍一次。

    从白麟村穿过树林和茶园,深入溪林幽处,顺山而行,中间有一段路路况不佳。

    顺山道已延伸至海拔二百余米的地方,有一条长长的壕沟,这条壕沟围绕着半山有半圈。这条长长的壕沟,此前卒子也已介绍,卒子推断这条壕沟是百年前太平军与湘军作战时挖掘的壕沟。


    再向山上行,狮山分为上狮山和下狮山。上狮山就是大龙山最高峰三县尖不远,下狮山就在白麟村大龙山狮山天门与狮山飞石处。

    狮山天门,是狮山巨岩自然天成,今保存完成。狮山天门岩位于狮山顶部,一侧壁立千仞,一侧如狮子大口,是大龙山名胜之一。是大龙山五横乡最佳攀爬之所。

    大龙山狮山飞来石,是大龙山另一处别有景色的地方。大龙山为安庆城廓之天然屏障。大龙山西北岭风光秀丽,但要穿越大片带刺的灌木丛,还要走过很长一段杂树林。脚下野径断断续续,分岔也很多,方向不好把握。

    整个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从大龙山师山向下看到整个五横乡,山周二十五公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

    大龙山狮山巨石,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狮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古人赞大龙山其美为“独不类他山”。大龙山狮山巨石,狮山是大龙山的一个小山头,这里曾传说: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大龙山很多山峰,西北部的狮山,又称师山,主峰下狮山,又称师山尖,海拔约五百多米。

    狮山曾是湘军曾国荃的瞭望哨。大龙山师山这边能看到原桐城县的罗岭镇,狮山山高千刃、起伏顿挫,是大龙山一处自然风光的圣地,与罗岭镇至五横乡交界处,海拔约五百多米,是怀宁县内名山之一。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公祠石鼓与石条

第194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曾公祠石鼓石条遗物。

    曾公祠,有安庆文史爱好者向卒子介绍,其位于安庆市迎江区,原建筑面积数百平方米。该建筑坐南朝北,建国成立后建学校使用。现为安庆市登云学校。

    近年来,随着迎江区倒爬狮街以南文化街区整修,民间相传该建筑为曾国荃专祠就浮出水面。

    曾公祠,建筑早已不存。但在登云学校后围墙上,卒子与安庆文史爱好者还是发现了当年的祠堂的石鼓与石条遗物。


    曾公,指曾国荃(1824—1890年),为晚清湘军的重要将领。字沅浦,号叔纯。封号威毅(伯爵),谥号忠襄。是曾国藩的九弟,贡生出身,曾因击败太平天国军队,累官浙、晋、鄂省巡抚,陕甘、两广、两江总督。所部号“吉字营”,死于任上。有《曾忠襄公全集》,参与编纂《湖南通志》、《山西通志》及《续纂江苏水利全案》等。

    曾公祠,原是清朝政府为纪念湘军首领曾国荃(1824-1890年)而建立的专堂,曾公祠大约建于一八八几年,为三进砖木结构的清式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数百平方米。曾公祠内的石鼓,青石制地,雕刻有云纹。


    曾国荃专祠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祠堂。清末,曾国藩和曾国荃镇压太平天国有功,曾在安庆久住数年。曾国荃死于任上,后,清朝光绪帝赠他为太傅,赐忠襄。为了纪念这个大清国的有功之臣,清朝光绪帝下旨建了曾公祠。

    曾公祠并不是曾家后人自己建造的家祠,而是皇帝恩赐的功臣专祠。因此,这样一个祠堂处处显示出皇恩浩荡,可想当年的曾公祠气派。

    曾国荃与他哥哥曾国藩一样,曾国荃也被民间的很多百姓视为杀人狂魔,安庆百姓曾给曾国荃起绰号“曾剃头”,曾国藩也是一样。

    在攻陷了安庆之后,他纵兵对城中的百姓和房屋进行了烧杀抢掠,一直进行了多天,一时之间安庆百姓饱受生灵涂炭之苦。


  即便是有了多场屠杀之后,曾国荃却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赏赐他太子少保的官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是那个年代清朝的官员很高的荣誉了。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板仓香果树瀑布

第194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塔畈乡板仓香果树瀑布。

    板仓香果树瀑布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塔畈乡板仓村。

    板仓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别山东南部,地处潜山市(县级市)、舒城县、岳西三县交汇地带。这个保护区以潜山板仓村为依托,面积一千五百多公顷。

    板仓自然保护区内山峦叠嶂,涧谷幽深,气候条件独特,生物资源丰富,加之森林茂密、人迹罕至,使得鸟兽云集。除有幽雅美的自然景观外,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有斑竹潭瀑布、一线岗、三井洞、龙井潭、凤冠石、强盗坪、令牌石、冷饭店、老虎洞等。区内空气清净,环境幽雅,气候宜人,不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也是游人避暑度假的理想场所。

  孝子洞、千层岩、仙人梯、红河谷、栈道、三叠泉、香果树瀑布、云海奇松、梦壁生辉。鸟语花香,绿树掩荫。
  板仓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东南部,地势陡峭,最高点为猪头尖主峰,海拔1539米,最低点海拔仅400多米,落差达1100多米。溪流依山势奔流直下,形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众多瀑布群。这条瀑布叫双龙溪。

    香果树瀑布又称“红河谷”,河床底部为红色的钾长石,经洪水的常年冲刷,显得光滑平坦。这是一亿二千万年前富含钾元素的岩浆侵入原始岩体而成。到此处,大都脱光双脚到红河谷里溯溪,爽得不要不要的。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关舒潜古道瓦窑岗(重大发现)

第194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瓦窑岗。
    在岳西建县以前,就有一条蜿蜒在大别山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古皖道——舒潜古道。
    舒潜古道北接六安府,南通安庆府,是曾经的官道、驿道、商道、民道、兵道、文化之道。随着国家道路交通的发展,古道渐渐沉寂。
    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通往石关乡瓦窑岗,就是舒潜古道中最精华的一段。
    卒子曾在2019年受石关乡瓦窑岗刘多云老叔的邀请到此采风,就在这条古道途中,发现了此前无人发现的重大发现。
    这条舒潜古道中,最为精华的一段被称为七里冲八里涧,故名思义就是七里地是在山冲之间,而八里地拌随着水溪。这条隐约在山间的长达十里的古道,其中多数山路中还有石板,一块块石板路面,被踩得光滑圆润。
    历史上的主簿乡余畈村曾属霍山县,与安庆府潜山县(今岳西县石关乡)相隔,这条古道是连接着两县人民紧紧相依的重要通道,一度人声鼎沸,人流攒动。
    数百年前,这条山路大多村民们的生活还是极其贫困的。那时有“七里冲、八里岗,鸡不鸣、狗不叫”,可以依稀见到那年那月的苍凉。据了解,“舒潜古道”是安庆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古道之一。位于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之间,是曾经的官道、驿道、商道、兵道、文化之道。
    在卒子采风以前,很多专家学者曾到访此地,可惜一重大发现却被卒子无意中找到。在此发现了什么重要发现,以后再说。石关乡瓦窑岗刘多云老叔对卒子说,旧时七里冲八里涧这条古山道有一片山岗,山岗间有百姓在这里烧窑,久而久之,这里就有了“瓦窑岗”的地名,近代刘多云老叔在瓦窑岗建起了农家乐,每到夏季游客络绎不绝。
    在原霍山县主簿乡与原潜山县后北乡之间,有一个隔断两县居民的卡子,设有卡子门。现地图标注为铜安寨西门。七里冲八里涧,还有瓦窑岗,都将是安庆旅游的一部分,欢迎广大文史爱好者和游客到此光观、旅游。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河上格城遗址与乐城堡

第19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后河上格城遗址与乐城堡。

    上格城遗址,上格城又称乐城堡。青城废县治。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中心乡后河东岸,相传为魏将曹仁所筑。明朝守将史可法为抵抗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重修。城依山傍水,城墙内外壁为青砖砌筑,内用夯土填实。面积约两万平方米。上格城有两门,东为大东门,西为大西门。南北各筑有一碉,谓南碉与北碉。城己毁,仅存城墙残体和清朝乾隆“祠塾碑记”一方。碑高二米,宽一米二,碑文为楷书,碑文736个字,完好如初,记载乐城堡重修和更名情况。1982年,县人民政府定上格城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格城亦名乐城堡,太湖县与潜山县相连的山冈之上,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郭、亭、台、庙宇和祠堂的遗址,至今仍清楚可辨。这座城原有四座城门,城门皆为砖拱,大西门还有城楼,六柱支枋、飞檐翘角,正面系杉格门。文革十年浩劫,惨遭毁坏。

    上格城居山冈之上,居高临下,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河西为小池万亩平畈,东扼潜山、怀宁和望江等县通往太湖的大道,北边系广阔沙滩,南接连绵起伏的丘陵。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在庐州以南、蕲春以东的庐江郡争战激烈。魏将曹仁为控制庐州至蕲春的交通要道,在太湖小池驿附近修筑城堡,屯兵养马,与东吴孙权抗争。这个城堡就是上格城,后曾作青城县治,明清时改名乐城堡。明朝大将史可法凭借上格城抗击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湘军统帅曾国藩率军进逼安庆,北路围攻太湖县;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会同捻军十万人支援太湖,在上格城附近连营百座,使清军被迫反攻为守。后人对上格城一带的战事良多感慨,清人陈于谦在《—亡格城吊古》中写道:“古戌凄凉驿路东,断烟荒草落残红。黄沙空掩征人骨,战马犹嘶野树风。归垒几家忘帝力,山城半壁藉天工。弧臣心事问流水,千古兴亡感慨中。”

    如今,上格城周围仍有许多固昔日军队安营扎寨而得名的村落和山冈,如广峰寨、应家寨、乔木寨、州囱岭、放马包和营盘岭等,它们和上格城的废墟一起,记载着古战场的硝烟,诉说着历史兴亡的故事。

    上格城始建于三国时代。旧《太湖县志》记载:“青城废县,在县东四十里,本魏将曹仁筑。”曹仁(168——223年),字子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年时期就好弓马戈猎。曹仁先后讨徐州、战官渡、守樊城、破襄阳,是曹操第一代大将之中唯一被封为大将军、大司马的人物。为抗击吴兵,曹仁在当时名为太湖左县即距现太湖县城东四十里处的小池镇中心村境内建筑县城———上格城屯兵练马。当时城墙内外壁为青砖砌成,内用黄土夯实,青砖每块重约二十斤,为地方捐赠。上格城西临一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当时城有东西两门及南北两碉。上格城亦名乐城堡,其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郭、亭、台、庙宇和祠堂的遗址,至今仍清晰可辨。城门有四,城门皆为砖拱,大西门还有城楼,六柱支枋、飞檐翘角,正面系杉格门,可惜十年浩劫时惨遭毁坏。

    现城内幸存的一块清朝乾隆间祠塾碑记青石刻碑,高二米、宽一米二,碑文为736个字,完好如初。据《祠塾碑记》说,此城旧名上格城,唐武德间为青城县治,又名青城;明末,史可法抗张献忠部于此,重修城,更名乐城堡。泰始二年,复设太湖左县于乐城堡。


  据当地书籍记载,三国归晋后,战火熄灭,当地居民改上格城为居民点,据险拒匪,至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太湖一分为二———青城、荆阳,上格城为青城县址,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青城并入荆阳,上格城逐渐衰落。明末,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史可法在安庆、池州等地与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部队对战的时候,史可法重修上格城。在上格城,史可法与张献忠展开了激战,城堡失陷,一切城郭亭台付之战火。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的英王陈玉成又在上格城一带与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拉锯战。这年八月,清廷令曾国藩援皖,镇压太平军及捻军。曾即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商定攻皖战略后率军由湖北进驻宿松,并令福州副都统多隆阿、总兵鲍超驻扎于太湖县城西境内的八里岗,后分别移师至太湖新仓、岔路,与曾形成三角之势包围县城内的太平军。为接应被困之军,十二月中旬,英王陈玉成率军由安庆向潜山、太湖进发,捻军也组织部队扑向太湖,曾即命多隆阿、鲍超抵御,陈玉成在上格城一带建筑了应家寨、何家寨、广峰寨等(这几个山寨卒子此前已经介绍)。城内太平军得到援兵已到的消息即变包围为反包围,内外夹击鲍超。在多隆阿的援助下,双方死伤无数,僵持不下,只得就地修整。第二年年初,再次决战于上格城与小池驿一带,陈玉成寡不敌众,伤亡数千人后不得不边打边退至安庆。

  关于上格城还有一段凄惨的故事。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可没敢在上格城附近烧杀抢掠,因为一九四二年一小股日寇想进“城”骚扰时,突然城墙上出现一巨人,手持大刀,怒目圆睁,日寇被吓得屁滚尿流,夹着尾巴逃跑了。传说这是魏将曹仁显圣,不容许日寇侵犯他的同胞。当地百姓对曹仁的敬重从该地上格寺里供奉着曹仁的牌位就可见一斑了。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柘山三善寺七僧塔

第194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柘山三善寺七僧塔。

    三善寺七僧塔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柘山村。


    柘山村,柘这个字安庆话念榨,位于安庆市城东三十六里处,又名柘涧山,属于丘陵地带,东面与长风村、营盘村交界,南与元桥村接壤,西与高松村毗邻,北与柘林村一河之隔。

    长江岸边,清朝康熙初期有一座名为三善寺的寺庙,那时长江边一片滩涂,江边淤泥上草木繁茂,浓荫匝地,极目远眺,只见长江波光帆影,湖边绵绵群山,美景尽入眼帘。


    自古以来,长江北岸的安庆,是繁衍人类最多的地区之一。长风乡在长江这里拐了一个大湾,历史上多次被洪水冲垮河堤,百姓捕鱼时常在江边寺庙祈祷平安。

    三善寺就是长江边一座建在滩涂上,靠近长江的寺庙。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只知道清朝康熙年间,寺庙里有几十位僧人,供奉神灵保佑周边百姓。

    清朝雍正年间,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冲垮了长江河堤,将三善寺冲毁,不幸中七位寺中僧人被洪山冲到二里地外的柘山一片竹园。


    洪水中,柘山百姓从洪水里捞起已经窒息而圆寂的七位僧人,在一片小山丘脚将这七位僧人埋下,洪水退后,请匠人刻字“七僧墓”。

    经过了数代人的不断耕耘,柘山村渐渐成为长风乡一带油粮和人口富庶的地区。九十年代,在居士们努力下,又重修了七僧墓,并在墓上建亭。

    重建后的三善寺七僧塔,实际是一个六面空心、高约二米多的墓亭,当地百姓取名“三善寺七僧塔”,并立碑纪念。
    柘山村,还有几座近代修建的土地庙,有一座就比较特别

    叫二甲土地庙,庙虽不大,却是当地人祈祷的圣地。据说早年,有人拆迁此庙,刚刚抡起锤子就打到自己的手,后不得不停止拆迁,原地又重修了二甲土地庙。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山老虎洞

第194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花山老虎洞。

    花山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地处安庆北郊的安枞公路线上,与枞阳县毗邻。


  花山村兼有山区和丘陵的地貌特征,资源禀赋深厚,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村庄背山面湖,登高俯瞰,小龙山余脉挟石塘(湖)破罡(湖)之美 ,吞长河,贯长江,雄浑气势,尽收眼底。

    花山顶部有一处凹地,凹地上原有建于明朝的中方寺,每当晨钟暮鼓,与花山的山水天成脱俗,清幽宜人。

    中方寺前身为龙隐庵,建于宋朝。现存“龙隐古庵碑记”碑刻,篆书题,行书文。明朝万历年间重建,“天启间,吴本如开府请敕,赐为中方禅寺。”清朝初时,中方寺与浮山华岩寺、安庆迎江寺,是安庆最具声望的三大寺庙。

  在安徽抗战史上,花山中方寺有其光辉一笔。

    一九三八年,安庆沦陷前夕,安徽省立图书馆将《安徽通志稿》等文献资料,转运至花山中方寺收藏,直到一九四二年,日军在桐城大举扫荡,才由迎江寺住持本僧秘密运回安庆,封存于迎江寺振风塔第三层。从这个角度,中方寺也是文献寺。

    “中方”一名出自明天启年间,出自明熹宗朱由校。大明皇帝亲赐寺名,当时在安庆府,在桐城县,肯定轰动一方。而这一切,都与桐城吴本如有关。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称吴本如为“司马吴公”,道盛大师敬其为“吴本如开府”。吴本如名用先,字体中、本如,号余庵。明朝万历二十年进士,授临川令。后任浙江按察使、布政使。又擢都御史,巡抚四川。天启二年(1622年),任蓟辽总督(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天启年号一六二零年起,一六二七年止,前后只有八个年头,也就是说,中方寺定名,就在此期间。

    中方寺背后的山脊下有一处巨石叠磊的巨石洞,又名老虎洞,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山脊下方。

    老虎洞与中方寺同时于明朝,老虎洞海拔三百余米,是山嵌有二块畸形巨石,上端相接,仅容一人出入,传说是有老虎出没的地方,洞穴下有数平方米的洞,又名老虎洞。

    老虎洞是中方寺山脊后上的两巨石,上端相接,下空如斗,因名老虎洞。当年,图书馆内的重要文献资料就是放在洞内藏放。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鹤岗唐朝古井“应梦井”

第195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天柱山镇白鹤岗唐朝古井“应梦井”。

      潜山市(县级市)天柱山白鹤岗发现一处唐朝古井,当地村民称为“应梦井”。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据史书及《安庆府志》、《潜山县志》记载,“应梦井”是为应了唐玄宗李隆基之梦所建,在天柱山境内。

      卒子在导游的带领下,在白鹤岗一带,寻遍了山岗,有三口古井,至于“应梦井”到底是哪一座,众说不同。


      经过多方证实与考证,因井旁即道教真源宫遗址,而唐玄宗又笃信道教,加上民间口口相传,据此推定应为“应梦井”。

     “应梦井”井圈由石块砌成,直径约二米,深约十米,四周荆棘丛生。



     “应梦井”位于白鹤岗高处,但常年有水,堪称神奇。实已填实。

    唐明皇, 即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2年),唐太宗李世民重孙,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 勤于政事,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开创了开元盛世。

    在“应梦井”旁边,原有明皇亭,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麓,为纪念唐明皇和应梦井所建。“应梦井”为石条砌叠而成,一圈一圈,石条与石条之间叠加整齐。

    据史书及《安庆府志》《潜山县志》记载,“应梦井”是为应了唐玄宗李隆基之梦所建,在天柱山境内。旧志载:“唐玄宗常梦游于此,因赐名。”


    唐朝著名词作家王越宾著有《使至灊山》(注:灊山即潜山)“碧坞烟霞昼未开,游人到处尽裴回。凭谁借问岩前叟,曾托吾皇一梦来。”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教主座堂钟楼

第195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的圣教主座堂钟楼。

    圣教主座堂钟楼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是安庆地区为数极少的哥特式建筑。“圣救主座堂”由原美国圣公会于一九零零年兴建,一九零三年正式落成。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教堂。


    圣教主座堂与钟楼为哥特式建筑,雄伟壮观,整个外形鸟瞰呈十字架状。圣教主座堂钟楼教堂长四十二米多,占地面积约七百余平方。建造时全部用青砖扁砌,石灰勾缝,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九一零年,圣救主座堂为皖赣教区的主教座堂,陈见真主教(曾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曾在此坐堂主持牧养工作。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历史,是通过建筑来诠释的,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对于安庆这座古老的城市、曾经的省会来说,古建筑是历史最好的载体,清末民国时期建筑算得上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页。除了过去卒子已经介绍过的名人故居、教会医院、教堂外,还有大量的清末民国时期建筑。



    圣教主座堂钟楼为仿西式建筑,装修精致、功能区分合理、结构较好,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时期的重要建筑之一。圣教主座堂钟楼风格各异,与安庆传统建筑完全不同,却又渐渐融入安庆,体现了安庆多元化建筑风格与独特风貌。圣教主座堂钟楼不但饱含了历史文化底蕴,还代表了安庆中西合璧的时尚。


    老省城安庆在清末民国时期既是皖省主要商埠、政治文化中心,又是交通要道,为通往长江中上游湖北、四川之通道,属于西方势力重点控制的地区。西方传教士为在安徽扩展宗教势力和向中国内地进一步渗透,将安庆作为活动主要城镇。


    圣教主座堂钟楼是典型的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这也成为安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安庆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安徽近代西式建筑的博物馆”。 这些建筑在安徽近代建筑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是城市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


    安庆圣救主座堂,位于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坐西朝东,为砖石木结构,西洋建筑,雄伟庄严,青砖扁砌,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附属建筑有一幢钟楼,四方建筑,高约二十余米,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


    据史料记载,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美国圣公会派华人传教士黄郎斋到安庆传教,并购买二郎巷筹建圣救主座堂。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7日安庆圣救主座堂曾经被侵华日军强占。


    “文革”期间,安庆圣救主座堂被安庆鞋厂等企业改建为职工住房。1984年,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整个教堂移交给安庆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1995年7月,“圣救主座堂”被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教主座堂钟楼钟楼经过重建,恢复了它最初古朴、优雅、宁静的面貌。钟楼的外墙使用了青砖建筑,楼梯采用了木质梯板与扶手。最为核心的作为钟楼标志的那口铜钟,也仿制百年前西式教堂钟,钟面纹路经过特别设计,声音浑厚,回声悠长。

    在这座教堂的附属建筑中,最为独特的就是这座钟楼,卒子在几年前曾使用无人机航拍了它的巍峨雄姿。这座钟楼约有二十余米。作为安庆哥特式建筑之一,它更多的特色是安庆人的骄傲。

(最后一张照片,卒子航拍由张健初老师推荐入选安庆建城800年图片展)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山云门石刻与瀑布

第195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宝山云门石刻与瀑布。

    云门瀑布与石刻位于桐城市龙眠乡宝山村,又称绕云梯冲摩崖石刻,位于凤形、宝山村绕云梯冲,离桐城市区约十里。

    卒子在几年前到访这里,这里是一处称为凤形地的绕云梯冲,东西两山相峙,中有一条狭长山冲,悬崖绝壁上有明朝石刻十多处。九十年代,后修建一座石牌坊,上刻“云门”二字。

    旧名称这里为绕云梯冲摩崖石刻,海拔277米。东西两山相峙,中有一道狭长山冲,峡谷流泉,曲径通幽,竹木葱笼,崖壑幽绝,曾吸引墨客骚人来此揽胜抒怀。


    山冲进口约一米高的崖壁上,镌刻魏碑体“云门”二字。石刻面积约成人巴掌大小。


    向山冲西行约六米的山溪中,横卧一块巨石,上刻魏碑体“龙眠处”三字,可惜卒子未见到真容。再沿山溪前行,拾级而上,西山路旁石壁上,直刻魏碑体“听泉”二字,字体不大,署款仍为“柱老书”。据了解,赵鼎卿名釴一字柱野,又号“八柱野人”,桐城人,明朝嘉靖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太仆寺少卿、佥都御史、贵州巡抚。晚年归里,常邀客或携子遨游山水。“柱老”、“鼎卿”均指赵釴。此石刻为赵釴以“柱老书”题字。

    尚着山溪绕云梯崖,有一条长长的瀑布,古人见此瀑布风景优美,顺山建石梯,取名石梯崖,这条山冲也就叫石梯冲了,石梯冲名由此而来。

    石梯冲崖,实际就是一个山谷断裂层,上下约十多米高,谷底石壁上,横刻隶书“清凉处”三字,因为天气原因,石壁长满青苔。如不细看,很难辨识,每字约二个成人巴掌大小。

    桐城龙眠山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胜地,其中有处风景,这里的自然风光是一道长五里许的天然峡谷,谷中流泉淙淙、巨石叠叠。绕云梯崖上是一个瀑布飞珠溅玉、披挂而下。沿着崖壁有一条曲折石径,顺着石径可以直攀崖顶。

    绕云梯崖再左上方有瀑布悬流,名“璎珞泉”,据说崖石上,刻有楷书:“璎珞崖”三字,可惜卒子也未见到其真容。“璎珞”即串珠,指瀑流飞珠溅玉。石刻面积不大,款为“鼎卿书”。同为赵釴题字,赵釴字鼎卿,一字柱野。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乡试第一,二十三年中进士,先在刑部、礼部、吏部任职,其后又迁太仆寺卿,晋佥都御史,任贵州巡抚。

    绕云梯冲峡谷中水气重,容易生出云雾,当从谷底抬头上看时,那石径壁立陡峭,宛如天梯被云雾缭绕。不知哪朝哪代哪位文人雅士将之命名为“绕云梯”,又叫“百步云梯”。

    龙眠山从明朝开始名人辈出,赵釴只是其中之一。赵釴常来这处峡谷,在游历一番后,又顺着绕云梯攀上去,一看那山顶上竟又是一番天地,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大呼找到了“龙眠真境”,并赋诗一首:“天合群峰胜,山崖百折奇,肯教流水去,不遣世人知。”

    赵釴儿子赵鸿赐也是桐城名儒,只是他一直没做官,而是帮着父亲在家里开堂讲学、建祠祀祖,管理义田、周济亲友。当然也包括陪着父亲野游,并记下他到处题写的诗文佳句,并请人在山壁上刻字永存。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10:09 , Processed in 0.03411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