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岭刘家寨遗址

第197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洪岭刘家寨遗址。

    洪岭刘家寨遗址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红星村山顶间。六年前卒子曾到访此地,一共到访三次。



    刘家寨位于红星村东北部,其东南面是陡峭山崖,西北面地势险要,只有南面有一条山岗较为平坦,山寨门槛有一块二百多平方米的平地,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

    刘家寨历经沧桑,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但仍保留残垣断壁和石墙等遗迹,是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据《明史》和太湖县乾隆年间出版的《县志》记载,在明朝崇祯年间,一伙从江西鄱阳湖流窜至太湖县的贼寇逃至石霞山后,在刘家寨安营扎寨,侵害周边百姓。

    时任太湖县令杨卓然带领三百多名军民到此进行围剿,因贼寇人多势众,凭借刘家寨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军民始终无法攻破贼寇防线,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大将军史可法带官兵驰援,经洪家岭血战后,将贼寇围歼消灭,周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现存的刘家寨遗址,卒子曾多次考察,该遗址位于小池镇红星村洪岭组刘家山山顶。现存残墙数段,高约三米,墙体宽约二米,寨南门尚存,门高约一米五,寨址占地面积约四百四十余平方米。

    洪岭刘家寨遗址位于红星村山顶间,全寨为陡峭石山,主峰海拔五百余米,山间多石,下临深渊。


    古时,红星村不叫红星村,红星村是解放后改名红星村,此处原叫洪岭,上山仅小路,村民以布绳攀援至岩顶,顶宽可有百米。

    因地处峭壁之上,一夫可守。从明朝开始,此地就有强人在此立营建寨。


    洪岭刘家寨与山背后的营盘寨两寨有山路相连成环抱的形态。崖旁小路相通。

    太平军占领太湖县后,占领并改修了刘家寨,使得这处高峰形成了堡垒,太平军早年的都是广西人,他们制有自制土炮、劈山炮等众多火器。


    太平军转战大半个南方,只要占领有冶金基础的城市就开始铸炮,江西九江、临江、抚州、吉安、安徽安庆、湖北黄州、江浙苏州、杭州等地都被他们当成了火炮铸造基地。这些自制火炮被太平军带到山间、带到与湘军对垒的前沿。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七月,太平军从英山至太湖,此时这两地皆为安庆府管辖,太湖知县张宝熔率团勇出逃,太平军间道进城,焚毁县衙及粮仓。随即径趋怀宁江家嘴。同年九月,太平军占太湖。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太平军云集太湖县境,知县张宝熔请兵于庐州(太平军攻克安庆后,省会一度迁至庐州)巡抚福济。福济派知州博勒霍布及候选知州李元华带兵来太湖县,张宝熔为向导,从虚袭击,夺取县城。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四面云集,击毙候选主事祝澄鉴于斗角山,傍晚时分才占领县城,斩杀博勒霍布、张宝熔及典史鲁纯信,把总赵鸿猷、范履祥,训导沈周丙,千总史克谐等。激战中,清军死者数千人。



  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巡抚福济又遣李元华拔潜山,乘胜攻太湖,知县是一位姓蔡的官吏,他在整个太湖县四周建工事、筑长壕抵御太平军,久战久胜,太平军失去县城。

    洪岭刘家寨就位于太湖县与潜山县之间的崇山峻岭之间,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十二月,太平军攻克潜山,李元华令霍山团总刘遐志往救,刘被伏兵击毙。


    此时,太平军已来太湖周边扎寨数座,屯兵数千,将李元华围之数重,清兵粮草耗尽,伤亡惨重,李遁走英山,太平军再次占领太湖县城。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清兵副都统多隆阿自楚来攻,驻兵宿松县。总兵鲍超驻宿松县二郎河,县团勇设卡应之。十月十五日,太平军攻破太湖县新仓镇卡点,斩杀练总何清岳、胡恒来、汪发乾、汪咸林、何元珠等。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十一月初五,太平军攻破东西长冲卡,斩杀练总黄泽笏、王德润、徐艳培等,杀死勇丁无数。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太平军一部驻太湖县南阳河,扼险立寨。团勇乞援于楚军,楚军丁锐义、余际昌与乡团联合共战太平军。



    此时乡团选壮健者三十余人,攀石壁而上,抢先拥入,楚军继之,兵营被击破,太平军北撤三十里。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由英山县来太湖县,三天后与楚军丁锐义、余际昌战于白洋关。八月,清廷派浙江布政使李续宾由英山进攻太湖,扎营于城北法华寺,法华寺卒子曾介绍过,是刘家寨不远的山间一处寺庙,此地也是山多林密,多隆阿、鲍超率兵会之,进逼城下,十六日城破,太平军向东北退走,李续宾乘胜追至舒城三河镇,陈玉成将其紧紧围住,杀李续宾于乱兵之中。陈玉成掉头乘胜南下,复占太湖县,逐清军于宿松县。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曾国藩自楚进军县八里岗。多隆阿扎营于太湖县新仓镇,鲍超由棋盘石渡河扎营于岔路乡,成犄角之势以围县城太平军。陈玉成率部万余人来援,驻扎小池驿,此时太平军多在红星村、红旗村一带,就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刘家寨,连营数十里,鲍超前往小池迎战,被太平军围困,超粮草几断,多隆阿率马队送盐米以资。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多隆阿与太平军激战于花山尖,为太平军打败。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从新仓渡河,与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后佯败以诱,候选道蒋凝学伏兵于两翼,鲍超突围而出,太平军与之激战失利,伤亡甚重,退往桐城。太湖城为清兵占领。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拦江矶炮台旧址

第19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拦江矶炮台旧址。
    拦江矶炮台旧址位于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新义村,这里原属营盘村。卒子前后花了十五年,找了很多资料,今天再次介绍这里。

    长江在安庆东郊长风乡与老峰镇一带流向急转,从由西向东改为由南向北,形成了一个弯角。这一带长江水面变得狭窄,江水流急,漩涡很多,礁石林立,是长江上的著名险段。
    安庆市迎江区长风沙地理位置特殊,连荆楚、扼吴越、通三巴,江中有九里十三矶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在安庆据守长江对抗清军水师并在此建简易炮台,兵败后归清军所有。


    拦江矶素有“露石排列,敌舟至此必不能近南(东)岸”之称。因此地土质坚硬,旧时木制舫船无法靠近,解放后对长江拦江矶长达七百余米的礁石群进行多次爆破清除,但今天过往船只仍然紧贴西岸,小心慢行,若站在炮台遗址上望去,行船近在咫尺。可以想见,拦江矶炮台当年在锁江封航中的巨大威力。

    旧时,行在长江中的木船渡水困难,最为有名的长风沙就列其中。此处江面呈“S”形,连转两个急弯,是长江中自古与瞿塘、滟渝并称的险段。


    长江中下游池州与安庆段有罗刹矶、太子矶、拦江矶等礁石林立,有“九里十三矶”之称。怕触礁便容易冲滩,防冲滩又容易触礁,行船异常困难。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历此二险过湓浦,始见瀑布悬苍崖”;南宋诗人陆游《入蜀记》描述说:“地属舒州,苦最湍险”;元朝诗人杨载更是发出“长风沙长风不断,行人嗟叹奈君何”的感叹。为了保证航运安全,历史上曾自安庆开挖新河至枞阳,以避长风沙至拦江矶急流之险。

    清朝在这一带两岸设立炮台两座,一南一北、以扼守长江,护卫当时的省城安庆府。拦江矶炮台就是这一南一北中的北面重要一座炮台,炮台正对江东的杨林洲,江中即为拦江矶礁石群。卒子将在不久后,亲赴拦江矶礁石群拍照再予介绍。

    在拦江矶不久清庭还设有前江口炮台,位于江东,与拦江矶炮台隔江呼应,此处江面极窄,航行中险象环生;站在前江口炮台能够远远望到江对岸的安庆东门外的棋盘山炮台,三者鼎立,形成犄角之势。
    拦江矶炮台旧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营盘村,现这里划归新义村的长江江堤外滩,面对长江杨林洲洲头。这座炮台始建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清朝巡抚邓华西看重这块特殊地理位置建起炮台。

   
    拦江矶炮台炮台营垒呈西北、东南向,长约百米,宽约三十米,面积约三千余平方米,此处地基为硬礁石土层,与长江沿岸的砂石软土层有很大区别,加上清军在此使用石料加固,四周用三合土和鹅卵石筑成,因此非常坚固。


    拦江矶炮台炮台使用了当时造价极高的洋灰,即现在的水泥制成,与现存工农街第二桥使用的洋灰桥一致,整个炮台高约四米,宽五米。整个炮营营垒东、西、南三面装有火炮,对准长江江面。拦江矶炮台建成时驻守清军约一营兵力五百余人,设营官一名、哨官二名。清朝灭亡后到了民国初年,驻军减少到约三百多人。
    炮位分明、暗二种,共设大火炮二门、小火炮一十一门。大火炮重一吨左右,小火炮重一千斤。皆属前装旧式永固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炮台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院内营房设施被毁。今仅存少量营垒断垣和炮台基座。

    清朝晚期,大清海防薄弱,外国舰船在中国沿海长驱直入,并且内犯长江深入长江腹地。清庭不得已在长江中下游沿岸修筑炮台,提升江防。清朝道光中期至清朝光绪年间,清庭共修筑长江江防炮台二十八座,其中安徽江段有东西梁山、拦江矶、前江口与棋盘山四座,这四座炮台目前三座已彻底消失,仅有拦江矶炮台尚保存了部分遗迹。
  拦江矶炮台建在拦江矶礁石群上,这一带江面窄,水流急,漩涡多,自古就是长江上著名险段。高高的台基与一字排开的铁炮,对准着长江上来往船支。


  拦江矶砲台四周使用了麻石条、青石等修筑的护坡。架火炮十五门一字状排列面对大江,据载当时以安徽续备步队中营五百余人驻扎。

  拦江矶炮台遗址现在掩没在江岸一片杨树林中,长满青苔乱草,残砖断石散落其间。当年的火炮早已被村民送进炼铁炉,幸存的仅保存下来二十平米大小的炮台基座,现也四分五裂,从其残破的截面上看,构筑台基的主要材料是当时晚清难得的洋灰、鹅卵石、泥土和石灰混合而成的三合土,上层约一米厚则是糯米浆和石灰,细密坚实。


    卒子见到炮台中间有人为打孔一列圆孔,可能是近代不法人士使用打孔机械破坏造成的,加上年代久远,炮台已经完全裂开、破坏。安庆市文物部门在九十年代立有保护的石碑,拦江矶炮台是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1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兴药王庙碑刻

第197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联兴药王庙碑刻。
    药王是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或称医王。随时代、地区不同,药王所指人物亦不同。其中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东汉的邳彤,隋唐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后世这些名医不断被神化,被不同地区的民间奉之为药王,并设庙祭祀,统称为药王庙。
    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的药王庙,被长江上来往的渔民和附近的百姓祭祀,口音相传,误读为岳王庙。药王庙在安庆有三座,桐城、潜山和安庆迎江区各一座,市区仅一座药王庙遗址。

    迎江区长风乡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地处安庆市以东,距安庆市中区约小四十里,这里有长江水路五十里,有多个天然水运码头,古时长江上往来船支多过往此地。


    长风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称长风沙,是安庆东面最古老的原住民之一。长风原名“长风沙”。“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盛唐诗仙李白为素有“鱼米之乡”的古长风留下如此绝唱。长风乡境内有拦江矶炮台、长风沙碑林等名胜古迹。

    长风,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长江水路流经前江口、长风镇、三江口,另有新河口、鸭儿沟、岳(药)王庙、杨叉脑等天然水运码头,长风是安庆一个非常重要的乡镇。


    因为鸭儿沟是个避风港,古来上、下水的船只停宿于此,逐渐使这里变成了集镇,便取名为“长风镇”。现在的鸭儿沟已经被新修建的航闸替代,但从长堤上仍能看出当年的雄伟。

    药王庙坐落于联兴村,是安庆市区唯一一处纪念历代医圣的古寺庙遗址。据了解,药王庙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数不多的药王庙。


    安庆药王庙中祭祀的药王邳彤,西汉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曾作过曲阳(今河北晋州市)郡太守。邳彤辅佐刘秀打天下,英勇善战,忠心耿耿,且足智多谋,为创立和捍卫东汉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勋,官至太常少府(相当于宰相)。邳彤酷爱医学,颇受军民拥戴,死后葬于祁州南门外。

    现在已经无人知道当年长风药王庙建筑群有多大,是一坐什么朝向的寺庙,但从现存唯一一块古碑刻可以初判当年的药王殿的规模。悬挂于的匾额“药王庙”,是现在建筑与现代书法。


    药王庙院前,有一块高约一米,宽约为八十公分、厚约为三十公分的青石石碑。碑刻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袭,字迹已经无法辨识。但这块碑刻却记载着药王庙的历史。现在碑刻上唯一能够看清的字迹仅有“永垂不朽”四个宋体楷书字。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追封邳彤为侯,后改封公,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又加封为“明灵昭惠显佑王”。随着帝王对邳彤的不断封赐,“药王”影响越来越大。药王庙的建立,反映了安庆人对邳彤施德于民的一种怀念之情。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岭崔氏支祠旧址

第197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沙岭崔氏支祠旧址。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崔氏始祖崔华三,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元朝末期因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乱战,迁入潜山县城西郊,复迁白水湾,后迁至今岳西县菖蒲镇水车坂。


    今天卒子介绍的崔氏支祠是崔氏族谱中记载的原安徽潜阳崔氏现岳西县崔氏。

    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茅山乡沙岭一带,现已废弃。五年前,崔氏支祠尚存,今已几乎倒塌,仅存门楼。非常可惜。

   崔氏家族在唐朝达到巅峰,而在唐朝以后,族裔衰落,崔氏后人大批外逃,导致后来崔氏家族一蹶不振。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了“岭南第一人”南宋丞相崔与之,广东崔氏家族因此而辉煌一时。

    岳西县崔氏族谱“康熙甲子创谱序”:“宋则有敦礼公以甲籍耽山水,爱豫章之芝山,遂泛宅於其地,籍隶鄱阳,代多伟人。数传我始祖清献先生,以丞相开家,生元副使德公、元明鼎革秋官大夫龄公,诞我华三公昆、季、凡三人。”


    岳西崔氏认为始迁祖华三公以前有数个有名的祖先,分别是:崔敦礼、崔与之(清献)、崔天德、崔龄。事实上,现在公认的始迁祖与之公,也有认为是华三公。

    根据岳西崔氏族谱记载,以岳西为聚居地的崔氏,系博陵崔氏,为南宋丞相崔与之的后裔,奉与之公为一世祖。

   谱载与之生子三:天德、天祯、天祥。天德生子二:正龄、正文,正龄生子三:华一、华二、华三,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

    元朝末期,因陈友谅与朱元璋相互之间乱战,华三公渡江而东迁皖西南,籍于潜山县城西郊,复迁白水湾,后迁至今岳西县菖蒲镇水车坂(民国间将潜山县后北乡划归岳西县),其后子孙繁衍,五河镇、茅山乡、响肠镇、中关乡、店前镇、菖蒲镇、天堂镇、主薄镇、头陀镇、田头乡、石关乡等地皆有其后裔,人口较为密集的有五河镇、茅山乡、中关乡、响肠镇,部分后裔远迁江苏、浙江、陕西、湖北、江西、台湾等省,近迁周边各县有桐城、六安、怀宁、潜山、霍山、舒城、贵池、石台、青阳、黄山、东至、太湖等县。


    华三后裔约二万余人,海内外凡华三后裔岳西是其祖藉也,古称潜阳崔氏,堂匾为“德星堂”,大门、神堂对字为:“五龙门第,三戟家声”。

    华三公迁潜至今六百四十余年,今天卒子介绍的茅山小学原址就是崔氏支祠旧址。


    沙岭崔氏支祠内有一幅对联,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崔氏支祠,属于岳西县原潜山县崔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在茅山乡沙岭。始建何时不详,重修于清朝中晚期。是一座依纵轴线布局,纵深达百米的大型祠堂。


    沙岭崔氏支祠正对着前方远远的山脉,重重叠叠。
    沙岭崔氏支祠现仅存第一进及两侧厢房,前殿为列排式,以抬梁木构架,莲花托斗拱构筑。一进内有戏楼,戏楼前横梁有铁环,梁架上下雕花鸟和故事人物的立体图案,造型生动,手工精巧。

    崔氏支祠为四柱三间式,双层建筑,高约五至六米,主间门宽三米,左右次间门宽约二米,厢房为附属建筑。

    沙岭崔氏支祠总面阔约三十米,总进深约五十余米,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该支祠为硬山顶,高高的封火山墙,灰小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

    祠前有开阔地坪,大门门额镶砖刻“崔氏支祠”四字,解放后在此兴建岳西县茅山小学。

    两边有方形青砖立面墙还留有文革标语。大门前一对抱鼓石。中进和后进现已全部坍塌,天井铺条形花岗岩石条也长满青草,倒塌的木柱与横梁杂七杂八倒在地上,早已朽坏。

    崔氏支祠年久失修,如今仅存一进门楼。在过去五多里,该祠堂曾经多次坍塌,经历较为曲折。现修复只能听天由命了!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4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沙洲崇文闸

第19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长沙洲建国初石闸崇文闸。

    长沙乡,隶属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南部,北与枞阳县汤沟镇隔夹江相望,南隔长江与凤仪乡、池州市贵池区相望、四面环水,是长江下游的冲积沙洲。


    长沙乡由新长洲、木排洲、长沙洲、泥洲四部分组成,今天卒子介绍的是长沙洲。五年前,卒子曾到访这里。


    长沙乡位于枞阳县中南部长江江心洲上,全乡由长沙洲、新长洲、木排洲、泥洲四部分组成。

    长沙洲与木排洲因一九五八年崇文闸的兴建而相连。今天卒子就是来介绍这座有着五十多年以上历史的涵闸。

    长沙乡在解放后的一九五九年成立长凤人民公社,辖长沙和凤仪两个江心洲,公社驻地在长沙洲,隶属安庆地区。全乡总面积十七平方公里多,圩内为耕地,圩外主要是滩涂水域,境内地势平坦,风景如画。

    长沙洲与其它几个洲早在清朝就有移民,人口繁衍多了之后,相邻几个洲之间的交通成了问题。清朝,洲上的百姓开挖沟渠,打通二个洲的水系,每遇长江洪水,洲内围垦就被水淹。

    建国后,农村掀起大规模的兴修水利热潮,在筑堤复口建围时,配套兴建了一批涵闸。一九五八年,在安庆枞阳县长沙百姓的自发领导下,洲上百姓使用青石、麻石和建筑材料兴建涵闸排水,取名崇文闸。

   崇文闸水利位于长沙洲西南,是一座沟通二个洲的水利工程。


  崇文闸水利工程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时代建设,形成了拦洪、分洪、排沥、排污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利工程。

   具崇文闸涵闸包括分洪闸、旧拦河闸、桥面等。现在的崇文闸是一处休闲、旅游的圣地。

  据了解,崇文闸河道最早建于清朝中期,为人工开挖的河道。后几经改建,成今日之规模。水闸结构为砌石开敞,单孔单涵。


  此闸即人们俗称的崇文闸,一九五八年修建,一九五九年改建竣工。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5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家墩明朝方明善(方学渐)墓表、华表与墓

第198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方家墩方明善(方学渐)墓表、华表与墓。

    据《桐城桂林方氏家谱》载,明朝的方学渐生前在家族人那里买下莲花山和莲花池(今称莲花湖)。今天卒子介绍的方学渐墓就在莲花山半山腰上。


    方学渐墓,背枕蜿蜒起伏的莲花山,面眺莲花湖,左右有把守水口的鹤形、龟形山之夹峙,在空间布局上自然、风水契合,反映了古代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方家墩在明朝时期已经建成一个族人聚居的小村落,方学渐陵墓在莲湖湖北岸的烈马攀鞍山,此处又称莲花山上,也就是现在的枞阳城关小学校园内。


    进入校园,左侧操场边有两根石柱队列耸立,顶端有兽相视,这该是古时陵墓前的华表。其中一根华表已经断裂,中间使用了四块铁片镶嵌其中,使其能够保持原状。

    华表为麻石制,高约五米,宽约四十公分,顶部有兽。华表后约百米是墓表,其墓表丈高有余,高大的石碑立在一只麻石雕刻的石赑(俗称乌龟)的脊背上。


    石刻的碑文经近五百年风雨侵袭,但文字依然清晰可见。明朝皇上封的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方明善先生墓表(译文)。

    赐进士出生,浙江、江苏盐运都司,兼临时法办走私盐商的审判官,礼部太常少卿,吏部的给事中,翰林院庶常馆学员,阳羹(宜兴人)史孟麟撰写碑文。


    赐进士出生,侍奉皇上议政的官员,太子教官,兼翰林院陪皇上读书的官员,桐城(枞阳人)何如宠,以篆书写碑上方碑额。

    赐进士出生,承德的文教官,户部在山东省管典籍的负责人(从二品),(方明善)孙女婿张秉文书法碑文。


    方学渐(1540—1615年),桐城桂林方氏第十一世祖,字达卿,号本庵。明代桐城人,著名学者。生于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1504年)五月十九日,卒于明万历乙卯年(公元1615年)五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五岁。

    方公幼读经史,十岁能文。十二岁丧父,将"立品、读书、择友"作为自己座右铭,勤勉奋发,学识过人。公为嘉靖贡生,嘉靖敕封《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

    墓表再向小山上行,有三、四米宽麻石条相叠的台阶通道直抵山顶。台阶入口两侧有碑,左侧一块是《明善公墓重修记》,一块是刻有方氏后人捐款名录的《捐资纪念碑》;右侧一块是《枞阳县重点文物单位》,另一块是方明善墓保护范围碑记。

    长条麻石铺就的台阶有七十级,两侧是方形石质栏杆。墓冢隆起,围以长条麻石;墓圹是青石垒砌,冢后立碑,碑正中楷书阴刻:“明敕封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明善先生本庵方公之墓” ,为明翰林院编修吴应宾撰题。墓前环以三道花岗岩质弧形拜台。据记载,先生陵墓原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实际面积已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在安庆名人墓中,方学渐先生墓石料最多,雕刻精美,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登及山顶,四周山水、城郭,尽收眼底。墓前是莲花湖,碧波荡漾,左右有白鹤峰、龟山山峰护佑,地势开阔,可览大江东流;

    烈马攀鞍山蜿蜒东去,越莲花湖、接幕旗山连绵不绝;西有沃野、村落镶嵌于山间,枞阳古镇渔歌唱晚。山上,松树挺立,杂草丛生。


    清末马其昶为先生作传,称其“善相墓”,懂堪舆(风水)之术,先生墓址即是自选。方氏子孙笃信,家族的兴旺,是先生墓地风水的灵佑。在明末清初,即买下了陵墓周边的山山水水,依墓结庐,聚族而居,保护陵墓的风水不受侵害。墓西山脚下的“方家墩”,原叫“杨庄”,当是明善先生三子后代聚居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方明善先生性情恬淡,最好学习,最尽孝道,最友善,见义必为。虽然长子方大镇为御史,次子方大铉为进士,但他从不炫耀,常常穿着敞开的洗白了的布衣,独自一人在家看书钻研学术,静得好像没有人到过屋里一样。如果有客人来谈性善的道理,他就直话直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哪怕是深夜也不感到劳累,一点也不少教诲人。


    方明善先生在主持桐川会馆时期,带头研究学术,四面八方的学者都汇聚在他的旗帜之下,他对同志一视同仁,不问亲疏,有时候别人邀请他做一些不属于会馆一类的事情,他也乐意帮助别人,并且说:“老夫不敢有敷衍之心待人”。

    晚年方明善先生也喜欢钻研医学和占卜学等技术,喜欢与,有养生之道的人交往。一般情况下,他不轻易外出,即便每年有乡间饮酒礼节,邀请他为乡饮大宾,他也是答应出席一次,以后就再也不应邀出席了。唯独会馆聘请他主持事务,从不推辞。当时县内有方明善、赵鸿赐、童自澄,都是以学问高深而闻名的,人称桐川三老(枞阳三老)。
[size=0.83em]DSC_4796.jpg (648.1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1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山梅花洞

第198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月山梅花洞。

    在安庆境内,有典型卡斯特地形的地下溶洞,过去卒子曾介绍过一些,今天卒子再介绍一处名为“梅花洞”的卡斯特地形溶洞。

    六年前,卒子曾与几位朋友到访这里,并且进入溶洞最深处。梅花洞是一处喀斯特地区地表溶洞,在皖南山区一些石灰岩分布地区比较常见,安庆地区在怀宁县多地都有分面。

    梅花洞是一处深达约八十米的地下溶洞。分上、中、下三层。最下层已经被淤泥堵死。现人能到访的地方约七十八米。


    卡斯特又称“喀斯特”,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有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和地下河等。安庆地区有多处典型的喀斯特奇观。

    亿万年来,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

    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梅花洞就是这样的典型。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组成,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梅花洞位于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六年前卒子曾与几位朋友一起探访此地,最终卒子与二位驴友一起下洞深访。梅花洞外围为约有数百平方的大平台,大平台下还有小洞,由小洞垂直下,洞内还有洞。

  由于洞内潮湿黑暗,仅凭个人力量很难完成深访任务。

    梅花洞中层,有一处洞口直径不足一米的上下垂直溶洞口,由于深不见底,到访此地的人都不敢再下去。在洞口有群众系上绿色的塑料绳索,由此再垂直下去,大约三至四米至底部,底部为厚厚的淤泥和动物粪便层。

    再到中层后,有一段平缓的洞穴。这里有发育完整良好的钟乳石,大到直径一米的石柱,小到直径几毫米的石丝,更有造型奇特的龙宫海景、珍禽异兽,惟妙惟肖,巧夺天工。

    梅花洞内没有特别的危险,只是蝙蝠更多。从中层的洞口再向下行时,能够听到洞内的回声悠悠。

    梅花洞系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溶洞,洞壁光滑,呈“喇叭状”,垂直而下,深约八十米左右,下洞需要比较大的强度,洞内考察比想象中要险峻、复杂得多。


    据权威机构论证,整个梅花洞深约一百一十四米,呈台阶式,共三层,第一级距洞口八十米,第二级有十米深,第三级有二十四米深,且二、三级洞壁几乎呈九十度垂直状。

    六年前,卒子与小草、老马三人结伴探险梅花洞的过程中,从洞口直至洞底,全过程、全景境进行考察。


  能够进入梅花洞内收获还是非常意外。梅花洞位于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正在开挖石料的半山腰上,已经有数百万年的溶洞。

    梅花洞内曾有大量积水现象。现在的石坑内,已经被淤泥完成堵死。进入洞穴内,里面的空间很大。第三层洞穴内部空间呈现出放射状,走入内部后会发现洞穴通道是向多个方向延伸的,第三层洞穴的高度约一米八左右,洞穴较宽处为二米左右,窄的地方也能达到一米,在洞穴中,感觉相当的压抑。

    第三层的洞壁呈淡灰色,也有部分呈现浅褐色,洞底和壁面有已经干涸的水迹。洞穴壁面有着雪白的碳酸钙晶体,部分区域还呈现出了小小的石笋。

    月山镇的溶洞好几座,有一些些溶洞曾经是作为当地人躲避战乱的庇护所而存在的。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谷口野人寨

第198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天柱山镇的野人寨。

    野人寨,又名谷口。野人寨在历史上,很难用一个地方来特指,有说是一小镇,也有人说是一处山岭,总之这里依山傍水,古为驿道渡口。


    野人寨地处天柱山山脚一处小山岭,这里翠岭连绵,溪谷环绕,碧坞烟霞,曲径通幽,是天柱山麓风景名胜荟萃之地。

    野人寨,又名谷口。汉朝人把这里称为谷口,是说这里扼制着山谷的门户。谷口改名野寨,缘自宋末刘源兴兵抗元而得名。

    南宋末,江北地区大都沦入元蒙强人手中。据史书记载,刘源字叔清,别号野人,潜山梅城人。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蒙军队进攻安庆,知府范文虎投降,引起军民极大愤恨。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智勇双全的刘源在天柱山倡议起兵,扎营结寨,从谷口到西关,五里一营,十里一堡,兵马往来,不绝于道。刘源与宋安抚史张德兴等联络,屡败元兵,保护了十多万群众免遭蹂躏。



    后因叛徒出卖,致使山寨被攻破,刘源血染沙场。明朝宣宗朱瞻基,为彰显刘源卫国有功,封他为护地大王,并把他当年建寨起兵的地方叫做“野人寨”。

    传说古时这里常有野人出没,伤人害畜,县令用烈酒诱野人入洞,同归于尽,故称这里为“野人寨”,这只是民间神奇的传说已。


    从天柱山东部偏南虎头崖小道上,可能绕行至野人寨。这里北面是磅礴厚重的玉镜山,从西面看,优美的山脊线形似睡美人,当地人称为仰天观音。
[size=0.83em]DSC_4824.jpg (312.9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玉镜山南端突出崖石形似虎头,故名虎头崖。又因长年云雾缭绕,亦称白云崖。虎头崖怪石林立、崖奇谷幽,虎头崖古道是祭拜南岳天柱、仙人炼丹圣地之道。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紫山神驼山与鲤鱼背

第19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金紫山神驼山与鲤鱼背。

    金紫山,又称猪头尖,位于潜山市(县级市)官庄镇北部,以林密、松秀、石奇、峰险等自然景观而闻名,主峰老佛顶海拔1539米,是潜山县的最高峰,南与天柱山(1488米)遥相对峙。

    金紫山毗连香山古寺、板仓等自然风景区,与岳西县枯井园自然保护区和舒城县万佛山森林公园毗邻。总面积四十平方公里。

    金紫山又称万佛山,最高峰老佛顶海拔1539米,以山高、峰险、松奇、石怪、瀑多、洞幽、林深、佛真而著称于世。

    金紫山是舒城、潜山、桐城几县交界的山区,在舒城称为万佛山,在安庆潜山县称为金紫山,俗称“猪头尖”。

     金紫山山腰至山顶部分在舒城县,山腰处约三分之一在潜山县,卒子与几位群友在国庆期间,头一天登至山腰处休整,第二天清晨登向山顶,从咚咚岭处向上攀爬,这里依山傍水,这里海拔约1200米左右了。山里怪石嶙峋,奇峰险崖,云海茫茫,远远望去,山在云雾中,人在群山里。


     穿越鲤鱼背、踏过神陀石,这里半山还有一个八角亭。

     让人感觉无比神奇、远眺千里、一览众山小,有绵延的山峰,也有山谷里面皑皑的民居,其实鲤鱼背就是一道山脊,外形酷似“鲤鱼背”。

    手扶着一侧锈迹斑斑的铁栏行走,如履薄冰。两侧是万丈悬崖,眼睛不敢向下望去,只能爬行,胆战心惊。

    沿着石阶继续前行,山道旁奇松怪石随处可见,目不暇接。西南边有一座形似猪头的山峰近在眼前,挺拔突兀,直插云霄,安庆人民称为“猪头尖”。


     山道是一条在山脊上开采的不规则的山路,窄窄的,的确非常危险。据了解,鲤鱼背是金紫山风景区精彩所在。基本上就是在山脊的岩石上行走,视野很好。

    金紫山景区的铁栏杆,走在这样的路上,确是惊险。时而走在尖尖的整块石头顶上,时而攀上陡直的石壁,时而又要转过只容一人侧身通过的山崖。

    金紫山风景区地理位置较偏、不过这里才能看到原始的自然风光,适合喜欢寻清静、另辟蹊径的游客。沿着山路攀登,可见瀑布、奇石、葱郁的植被,快到顶峰的路段特别险,充满了爬山的野趣。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7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汤畈瀑布与佛光寺遗址

第199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汤畈瀑布与佛光寺遗址。

    汤畈瀑布与佛光寺遗址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乔木寨村与汤畈村交界的山区里。

    汤畈瀑布位于太湖县群山叠翠、绵延起伏的大别山深山中,深藏在在那那个浸润的山峰画廊里的静谧宜人的旖旎家园。数年前,卒子曾拜访此地,一别也有数年。


    汤畈位于太湖县寺前镇的山里,地处大别山南麓,这里是典型的山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汤畈村处于大别山腹地,境内山高林密,植被幽深。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动植物品种繁多,到此地旅游观光的,无不被她的神奇所震撼,特别留恋于这片大自然。


     在崇山峻岭间,历史上有个寨子叫乔木寨,乔木寨下还有独特的古民居。顺着汤畈村进山的峡谷,迎面是一处人工或是天然的断崖层,流水形成瀑布从上而下,堪是美丽。

     汤畈村有着大别山山寨风情。这里集青山绿水、幽谷曲径、融田园美景、乡村风情、是一处陶冶身心的好地方。再向山顶走,就是著名的太平军乔木寨景点和神奇的传说。


     汤畈瀑布是一处天然的水源地,传说一百多年前太平军在此人马共饮一池水的故事,安庆保卫战后,湘军乘胜追击,太平军残部退守屏风寨、乔木寨等地,最后多数罹难于此。如今,再看看这里清幽的瀑布,看那山清,水碧、林深、石奇,流传着众多的神奇传说。

    汤畈村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据记载,最早移民此地是江西等地移民,一些老的屋基建筑有数百年历史,这些老心甘民居大多因地势而建,层层延伸、错落有致,充分体现 “天人合一”的建筑观念。


     佛光寺地处大别山中,四面群山环抱,是汤畈村建于明清时期的一幢古寺庙,寺庙早已不存,现如今的佛光寺也是太湖县寺前镇乔木寨村由村民自发捐资于八十年代建成的“佛光寺”的庙宇,寺前镇还专门成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妇联主席章某担任。

    现在的佛光寺,并非建在原佛光寺遗址上。据当地百姓称,原佛光寺建在山上,是一幢单檐皖西南建筑,太平军走时被毁,剩余建筑也在文革中全部毁损。汤畈村与乔木寨村,都是安庆太湖县青山绿水的风水宝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似乎都浸润着文化。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5-19 17:35 , Processed in 0.0336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