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泉骑龙庵碑刻

第20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高河龙泉骑龙庵碑刻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骑龙社区,原龙泉乡境内。

    高河隶属于安徽省怀宁县,现是怀宁县的县城,旧名高河埠,是怀宁通往江淮的北大门,也是皖西南地区通江入海的咽喉要地,素有“襟江淮,控鄂赣”之说。


    龙泉乡位于高河镇西南、大部分区域在清水河的南面。东依太平山,北邻清水河与温桥乡接壤,西南与黄龙乡、平山乡毗连,东南与江镇乡隔山相依。龙泉得名于建国初,因境内骑龙庵和古泉冲合字而得名。

    骑龙庵现早已不存,新修建的骑龙寺位于骑龙社区一条宽敞的大路边,始建于北宋时期,清朝和民国年间都有重建。骑龙庵建在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的的地方,庙宇前香火弥漫,历经时光印染。安庆大地有着厚重的佛教底蕴,人们脱离世俗的皈依欲望,在这里得以安宁。


    卒子在新修建的寺庙中,隐约了解到寺院的沧桑历程。当年的骑龙庵寺庙雄伟灵光,晨钟暮鼓里,梵声氤氲。随着岁月的流逝,骑龙庵遭到了战祸劫难,只剩下遗弃的断碑残瓦孤独地躺在那里。

    六十年代在破四旧、毁庙宇的运动中,全部被毁。随着时间的推移,骑龙庵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近年来,才有当地群众重建碑石建筑,重修了骑龙庵,改名骑龙寺。骑龙寺复兴后,建筑溢彩,塑像栩栩如生,引起了当地人们的兴趣。寺院内木雕精美,殿堂里塑像威严肃穆、形象逼真。这里渐渐繁华热闹了起来。在骑龙寺一解,有一块古碑刻,让我们再度了解这个过去风光一度的寺庙。

   



    据宋朝史书记载:“怀宁县多智山产茶,采为贡。”民国四年《怀宁县志》亦载:“古泉冲有茶园,居民多以种茶为业”。县內又有“古泉庵水,独秀山茶”之说。

    怀宁有着一条长长的连绵不断的山脉,像弯弯曲曲的长龙,这就大龙山山系。旧时,漫山遍野的茶叶梯田,茶叶开摘时,人们便背着竹篓或搭肩袋,高唱采茶歌(黄梅调),依次采摘茶叶。茶园却盛开着茶花,就连十里以外也能闻到清淡的香气。


    相传北宋时期,因赤水扬波,虺龙作浪,当地善男信女感念菩萨恩德,遂修建寺宇镇水辟邪。后因岁月沧桑,寺宇代有兴废。

    据骑龙寺一角的《众姓重修骑龙庵碑记》记载,光绪年间,龙泉当地事首江月楼提议,重修当地的骑龙庵,经过附近几个村的首事协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经过募捐修缮,一座重修的骑龙庵又焕发了青春。骑龙庵的重修,离不开当地事首江月楼、程琴轩、黄贯之、齐经邦等人的游说和努力。

    骑龙庵另一角,还有一块年代不详的《重修骑龙庵碑记》,由于年代久远,上面的很多字迹已经模糊,辨析不明。两块骑龙庵碑刻,让这座有着八百余年的骑龙庵有了生命和灵魂。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水寨BAODONG旧址与一级古树银杏树

第20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请水寨BAODONG旧址与一级古树银杏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请水寨村半山腰间。据说请水寨的地方,寨里原来有一泉井,终年流水,干旱时附近居民都到这里来取水并求雨,故取名请水寨。


    请水寨BAODONG是中共的在安徽省潜山市后北乡山区(今属岳西县响肠镇)BAO发的一次有重要影响的农民QIYI。中共潜山县委在梅城召开会议,由中共衙前中心区委书记王效亭任总指挥,组织的农民QIYI。

    请水寨BAODONG旧址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请水寨村的请水、请案、中湾等几个居民组境内。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二月四日在安庆市潜山县后北山区 (现为岳西县天堂地区 )的请水寨,王效亭指挥一场大规模的农民BAODONG——请水寨BAODONG。

    中共潜山县委选择在请水寨举行BAODONG。1927年8月,天堂境内的响肠地区在吴介唐(后曾在多个县任书记)的组织下就成立了以王俊(后任岳西县委书记)任会长的响肠农民协会不久就成立了汤池、响肠、无愁、沙村等多个党支部。

   请水寨BAODONG虽以失败告终,但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创建了潜山红军和一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天堂革命根据地使鄂豫皖苏区连成片。锻炼发展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密切了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引发了周边地区一系列农民BAODONG。

   一九八五年岳西县委岳西县人民政府将请水寨BAODONG旧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修建了请水寨BAODONG纪念碑。

    就在请水寨BAODONG旧址附近有一株千年银杏树,默默地见证着八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请水寨BAODONG旧址,这场持续了七个月的BAODONG旧址为建立皖西革命根据地立下不朽功勋。

    千年银杏树上曾设哨卡,小屋前面有一片洼地,一株巨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据当地人介绍,由于银杏树生长缓慢,像这样四个人才能勉强环抱过来的银杏树,估计树龄有千年之久。

    这株千年银杏,跟革命有着不解的联系。在红军驻守在这个山腰时,这株古树就是“请水寨白果树哨卡”。成为当时的红军的瞭望哨。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湖龙王尖

第200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连湖龙王尖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官桥乡连湖村山顶。

    枞阳县连城村的一排排山中最高的就是龙王尖,龙王尖属大别山余脉。龙王尖顶有很多大石头,龙王尖的山峰不算太高,却云雾缭绕,此地一游别有一番风味。


    枞阳县官桥乡连湖村,顶部就是连城山龙王尖的顶峰,巨大的石头相叠,耸入云端,回过头来俯瞰整个连城湖,湖面广阔,景色秀丽如画!龙王尖海拔约三百余米,为大别山的余脉,站立龙王尖,能够看到四周全县与安庆杨桥镇的面貌。

    据资料记载:龙王尖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的山寨,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清朝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太平军据高建立龙王尖瞭望岗,后在背坡处建营寨。清军攻下枞阳县之际,太平军也败走营寨,此地就渐渐衰落下来,后有周边百姓借此地生活至解放后。


   城龙王尖是整个枞阳县连城湖的要塞,北枕大小龙山,南瞻长江天堑,东眺连城湖。原山顶建有石条,周边约有一个余平方公里。虽然倚山踞岭,耸立在群峰之上,也不能保证不被攻破。

    资料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英王陈玉成部、忠王李秀成部、东捻赖文光部,曾先后多次攻克枞阳县龙王尖。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一月,太平军将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镇望龙庵召开军事会议,商定战略大计,是为第一次枞阳会议。会议后,陈玉成自枞阳向东,恢复无为、巢县,攻占庐江后抵桐,与李秀成夹击清军,桐城围遂解。

    望龙庵与龙王尖此地相距约五里路程,太平军对龙王尖极具战略位置。太平军率重兵把守此地。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会同各镇守将黄文金、李世贤、韦志俊等百余人于枞阳望龙庵召开会议,共商军机,誓约会战,是为第二次枞阳会议。会后,各路大军依议行动。九月破清军于浦口,十二月大破湘军于三河镇,解除了天京与安庆之围。此时,龙王尖背坡已修建营房多间,常驻兵将多人。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太平军再次进攻桐城东乡(今枞阳县);七月十二日,从孙家畈攻占周家潭,歼灭练勇二百二十一人。一年后的六月,清提督杨载福,候补道彭玉麟统领水师入长河口围攻枞阳太平军,此时清军与太平军在连城湖遭遇;湘军曾国荃部从孔城攻枞阳,攻克后,驻扎白鹤峰。


    此时,连城湖上的龙王尖又再次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清军湘勇曾国荃派人筹款修筑枞阳长河堤,在关帝庙前筑横堤,使长河水倒灌十余里,以利水师守枞阳,从而堵截安庆太平军。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兵围攻枞阳,与清将杨载福、李承漠水师大战于莲花池,失利,退至七里头、松茂岭,后撤走庐江。莲花池与连城湖本是一个水系,相通相连,水军在湖面交战,立于高处的龙王尖对战事一目了然。

  清朝咸丰十年底,英王陈玉成部将刘玱琳率兵一千余人在马踏石(今官桥乡连城村)、黄马河遭清军多隆阿兵伏击,损失惨重,刘玱琳被迫逃往安庆北面集贤关。


  无论是太平军当年能够倚山据岭,还是后来太平军的失败和东西捻军的覆灭,龙王尖也逐渐失去了据长江、控连城湖存在的意义。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图飞来泉石刻群

第200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佛图飞来泉石刻群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佛图村佛图组村境内大尖山上,寺为西晋高僧佛图澄建而得名。

    佛图寺摩崖石刻位于太湖县城西北四十里寺前镇佛图村佛图组村境内大尖山上。传说,晋朝天竺(今印度)高僧佛图澄云游到此并建佛图寺而得名佛图山。佛图寺摩崖石刻分布在寺四周的石壁上。


  佛图山,山高险峻,摩崖石刻众多,部分石刻因年久风化,不可尽辨。其中,以明朝石刻尤为引人注目,最为突出的要首推明代哲学家罗汝芳和太湖知县李盛英、清朝太湖县知县王大谟、清初诗人马人龙等。清朝乾隆县志载,宋朝书法家黄庭坚曾到佛图山游览,并留有诗赋石刻,惜年久现难以寻觅踪迹。

  佛图寺左下侧有“飞来泉”,又名“飞瀑”。两侧有“球琳”、“天上来”、“飞泉”、“尘襟洗尽”、“且来观”等石刻。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球琳”石刻。

    据西汉·刘安《淮南子·坠形训》记载:“西北方之美者,有昆仑之球琳、琅伞!鼻颟p琳皆美玉名,亦泛指美玉。《书贡》:“雍州厥贡惟球琳琅开。唐朝李白的诗,《送杨少府赴选》“夫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清朝汪懋麟《题长真观察桐阴小像》“此时海内印安石如君济世称球琳。”蔡有守《师子林》“世之耳餘辈域扶混球琳。”这里的球琳泛指贤才。

    原来,古人到了寺前镇,来到天生塔,看过飞来泉,临高看过风景,感慨人生良多,借用球琳来指贤才能人。“球琳”石刻,书法圆润遵媚,雄浑豪放,端庄稳重,气度恢弘,虽然不知题者姓名,却堪称书法精品,极具审美价值。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高超的文学艺术。这些石刻多见景而题,以文字配景,题写者多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才华。几首游山之诗,大处着笔,洋洋洒洒,占据大块的岩石,生动地写出了佛图寺秀美之风光和游者怡然之心情。而随处可见的小题,以一两妙词,写景状物,如“球琳”石刻就能极其准确而生动地毕现佛图寺之胜。

  佛图寺环境优美,奇石异景,老翠竹满山,古诗云“清幽胜似小蓬莱”,历代文人默客在此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和赞美的诗篇,千百年来,无数游人到此游历。


    佛图寺不但是外来僧人在太湖县所建的首座佛教寺院,也是太湖县乃至江淮地区有文字记载的首座佛教寺院。佛图寺的建设,标志着佛教文化在晋代就正式传入太湖县,传入江淮地区。佛图寺以佛图澄而得名,一千六百多年来,从未易名至今,现在全国所存佛图澄曾经所建的八百九十三座寺庙已经为数不多,但以佛图澄命名的寺庙,太湖佛图寺实乃独一无二。

    据清趄内阁中书、直隶清河道鲁之裕在《佛图山记》中云:“太湖之胜,非司空也……则必以佛图山为最”。佛图山山高险峻,苍松覆盖,翠竹参天,奇花异草,清溪碧潭,景色旖旎,处处显灵露秀,趣若蓬莱仙境,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已跻身名山之列,素有“小蓬莱”之誉。景区摩崖石刻众多,依山就石,精雕细刻,书法精湛。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悠久的佛教文化。佛教于汉明帝传于中国,又随楚王刘英流放安徽而播洒于江淮地区。佛图澄及其弟子云游各地,于此建造佛图寺,有力地证实了当时江淮一带佛法的盛行。


    自佛图澄后,佛教禅宗二祖慧可来到太湖,卓锡于距佛图寺不远的狮子山、司空山,使中国禅宗发扬光大,近代则产生了佛学大师赵朴初。这些不同时期的摩崖石刻,展现了太湖县佛教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4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治六年“奉示永禁碑”与龙山晓黛

第200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同治六年“奉示永禁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余墩村境内大龙山上。

    大龙山,是安庆山水的象征,蜿蜒百里,盘驻安庆北郊。山下有近代山水画家萧谦中的祖宅,有清朝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的祖居地,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故居等等。

    大龙山因山青水秀与“独不类他山”的美誉。大龙山势巍峨磅礴,与天柱山遥遥相对,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


    大龙山四季风光如画,尤以其朝霞初升或雨后乍晴,远望山岳青翠欲滴,峰峦隐现,咫尺异观,晓雾如黛,五彩纷呈。远眺“秀峰云里绽芙蓉”,近观“长松涧底结琥珀”,“半山细路入嶙峋”,恰似“人在翠微间”,遂名“龙山晓黛”。

    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刊本《安庆府志》记载:“……其上多石,石多露,有峰,峰多隐,东数峰欲出,西数峰欲敛,朝夕多青碧色,雨霁望之,其色莹然,独不类他山”。

    民国四年(1915年)的《怀宁县志.山川》对此也有所记载:“又东北曰大龙山,府治之少祖,城郭之屏藩也,其东出者曰小龙……两山迤逦,翩然瞰江,每朝霞始升,苍翠欲滴,峰峦隐见,咫尺异观……”

     《怀宁县志》所载“龙山晓黛”照片,从远处摄下了巍巍龙山的雄姿,绵延起伏,峰峦隐现,山下绿树不绕,稻田飘香,好一幅田园风光图。

    龙山位于安庆市西北距离城区二十里处,大龙山镇正东,其山自西至东,绵亘起伏,秀嶂叠峙,蜿蜒似龙,故名龙山,旧称“安庆府之镇山”。

    大龙山有这样一块“奉示永禁碑”,知道的人肯定少之有少。

    大龙山“奉示永禁碑”立于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碑立于怀宁县与桐城县之间的大龙山山腰处。

    据了解,在清朝时期,大龙山属怀宁县与桐城县一带,有时因山外之人进入山内砍伐树木柴草,强取资源,影响山民的税赋交纳而告到官府,当时安庆府发布公告严加禁止砍伐森林的行为。

    从清朝初至同治年间,大龙山脚山民向安庆府告状。于是江南安庆府徽州府随即颁布禁令,勒于碑石。

    据卒子现场测量,“奉示永禁碑”高约一米六,宽约八十公分,厚二十公分。

    碑文为青石楷书阴刻而成,部分字体为双沟线。碑首从右至左横刻“奉示永禁”四个大字,字长约七公分。


    正文阴刻二百多字,字长约三公分。碑体下有梯形碑座 ,现不存。碑刻于清朝同治六年二月,距今一百五十年。碑身斑驳痕迹,尽显沧桑。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桃园小岭“山壑幽境”与民国两墓

第200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大龙山桃园小岭“山壑幽境”与民国两墓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园村境内大龙山一条小山岭上。

    大龙山镇座落在安庆市北郊集贤关,以大龙山而得名。是安庆通往西北辖县(市)的第一镇,皖西南通江入海的咽喉要地。
  大龙山南抵山口乡,西怀月山镇毗连,北与五横乡接壤,东北与大龙山风景区为邻。距古庐州三百六十里,距安庆二十里,距怀宁县城四十里。

  大龙山,南临石门湖,山青水秀。大龙山呈东北高、西南低走势,地势相对平坦,起伏不大。地貌属岗地丘陵地区,根据地面高程与坡度的分异,大龙山分为丘陵岗地和浅山区。

  丘陵岗地位于整个大龙山西南部,分为总铺、永林、中心、燎原等村(居),最低处石门湖水面高程在十米左右。岗间冲谷地,湖圩多为水田、岗顶、岗坡则多为林地和草地。

  浅山区位于大龙山东北部,分布有百华、新新、永安、桃元四个中心村,地面高程一般在五十米至二百五十米左右,最高峰六百二十多米的三乡尖。山顶、山坡分布有人工松林、经果林等,山谷辟为旱地及苗圃等。今天介绍的桃园小岭就在这里。

  石门湖为浅山群环抱一片平坦地形成的通江湖套,总面积为一百一十多平方公里。其北端圩区位于大龙山镇境内,湖区大圩涉及五个村七百五十多亩圩田。

  北部大龙山山脉延绵,山区江水在镇域北部由人工筑坝形成董冲、黄冲、新华、三十里铺、鲁冲、淤冲、永新、车津等。在这条小岭上,对着冲有上下两墓,一墓是民国时期的张悻轩墓,墓前尚存一个石望柱,墓碑与望柱雕刻精美。


    安庆处在北纬三十度线附近,山野有着浓郁的香气。另一墓是民国时期的张增公墓,墓有三层乱石垒砌而成,两墓碑雕刻相近,疑似大龙山下富农或地主家先人的墓葬。


    桃园村这条岭,能从高速路上远远望到,是一条高耸蜿蜒的山岭,巨石很多。行走在大龙山幽深曲折的山道上,山坡树木并不茂盛,茅草枯黄,初冬的暖日到安庆周边看看风景,挺好。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家岗文化遗址

第20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薛家岗文化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王河镇永岗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址年代为距今六千年至商代。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家岗遗址位于安徽潜山市王河镇,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自一九七九年开始,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广州中山大学古人类学系先后六次对潜山薛家岗遗址进行发掘,出土文物三千多件。
    在这些出土文物中,尤以石铲和奇数多孔石刀等石器最具特色,其孔眼周围绘有花果形图案,非常罕见;其中一把十三孔石刀,不仅在国内首次发现,在世界考古史上也绝无仅有。

  
    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坐落在潜河边上,高出附近农田三至七米,为一椭圆形台地,总面积约有六万多平方米。在已经开挖过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人们从土质结构上可以看到五个自然层。

  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唐、宋文化层,第三层为殷商文化层,第四、五层为新石器文化层。从四、五层叠压关系和随葬品的组合变化来看,新石器时期的潜山人,已经脱离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渐走向定居,并且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生活、生产用具。


  这里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在此定居,既便于饮水、耕作、养殖,也便于上山避灾。这一具有独特环境的定居点,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命名为“薛家岗文化”,为我国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之状况,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薛家岗遗址距今五千多年,因其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文化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和文化内涵深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远古文化--薛家岗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文化也是安徽唯一自成系统的部族文化,在长江流域新石器时-古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薛家岗村由原利华、永岗两个行政村合并,因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座落于此而得名,位于王河镇东北部,东抵潜河与油坝乡相望,西南与新发、河镇两村交界,西北与程家井村交界。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柱山大峡谷桃源洞

第201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天柱山大峡谷桃源洞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天柱山镇茶庄。
    据《潜山县志》记载:“茶庄西侧仙桃崖下有洞,洞旁遍生野桃,花开五色,桃可食,世称桃源洞。”


    传说东汉时期,左慈炼丹时,曾路过在此,居住洞内,但仅仅只是传说。左慈,字元放,庐江(今潜山)人。左慈隐身天柱山,精思炼丹之术,下至九井河畔,上至西关寨口,沿途都留有栖身炼丹的遗址。

    在桃源洞的前面有一个桃源湖,此前卒子曾介绍过,名称是因地名而来,旧时这一带盛产野桃,花开五色,俗称桃花源。


    近代在桃源湖上游修建了大坝,太阳光照射在大坝的瀑布之上,形成一道彩虹,非常壮观。这里群山环抱,以天柱群峰为屏障。湖水澄碧,波光粼粼,顺着峡谷上游,风景不错。

    桃园湖最美的景致要数天柱群峰倒影图,每当风平浪静,水面如镜,天柱峰峦倒影湖中,构成一幅山光水色的巨大画屏。


    桃园湖位于天柱山峡谷上游,是一个纵深约七里的窄窄的峡谷,上下落差约二百余米,大小瀑布十余处,溪涧潭池二十余处的原生山水景区,卒子多年前曾夜宿峡谷里。
    桃源洞似洞非洞,是地壳运动过程中拔地而起的山岩,中裂的一隙,仅留天光一线。洞口位于绝壁的下方,卒子探身进洞一观,只见洞内约四平方米左右,高约四、五米,进深约二米。


    “飞流悬沫三千尺,灌木连云几万重”。峡谷是一个适合慢游的地方,溯溪而上,穿行在亦浓亦淡的景色里,心情会变得无比的平静,或者坐在溪畔,看飞瀑飞花溅玉,洋洋洒洒,刺激与惊喜一路相随。

    开创最早炼丹术的左慈桃源洞,让人回归古朴厚重的历史意韵里。若在桃源洞内居住,其空间无比狭小、潮湿,抬头一线天,徜徉其间,韵味无穷。



    峡谷古称桃园,悠悠的青石板,斑驳的光影,叶片落满石径,拾级而行,簌簌作响,溪涧中的怪石,清澈的潭池,仿佛感觉世事的轮回。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桃园秃鹫石

第201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大龙山桃园秃鹫石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园村小岭上。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离市区三十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冬日的暖阳坡北的映山红盛开着。
   大龙山周五十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枞阳等县。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
   
    大龙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站在大龙山桃园小岭上,能够看到“旭照奇观”, 绮丽壮美,可谓是大龙山景点之精华。
    大龙山有九十二峰、八十二岩、七十二岭、六十二洞、三十六壑、一百零八奇石,还有乌龙溪、白龙溪、黄龙溪、赤龙溪四大溪流和六条瀑布。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大龙山桃园小岭上的一个较为独立的山岭,也就是古人所指的七十二岭和一百零八奇石中的秃鹫石。


    大龙山有景点二百多处,据卒子统计,其景点远远高于二百多处。其中人文景观就多达几百处。从桃园小岭可以步行至大龙山的最高峰日照峰,但路途遥远,需要翻山越岭,旧时桃园村百姓多在小岭一带活动,再向上行,多为树木林场。
    大龙山桃园小岭,有纵向排列的四条,白家岭是其中一条。秃鹫石就位于白家岭岭头上。站在白家岭上,能够清楚的看到石塘湖和远处的经开区大电厂二个巨大的冷凝塔。


    大龙山桃园小岭,自然景观很多,有古人所指的鹰嘴石即本文所指秃鹫石。还有不远处的古人指的龙龛岩。巨大的巨石高约数十尺见方的岩石,亿万年前从中间断开,中间能容一人巨峰山间攀登而过。
   
[size=0.83em]DSC_6552.jpg (482.5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秃鹫石是指大龙山头桃园小岭南部的一块巨石,巨石高约三米,宽约一米,厚约一米,是由花岗岩经过长时间风化的奇特自然风貌。
    由于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多年雨水冲击,崖壁断落如厦,岭头伫立有多块两、三米高的石墩,秃鹫石成为安庆近郊一处不可多得的小景之一。


(本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沙岭棺材石与朱母鲁太君墓

第201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白沙岭棺材石与朱母鲁太君墓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园村一条小岭叫白沙岭岭脊上。
    大龙山桃园村山中有一条古今闻名的通道叫白沙岭,这里自宋朝开始有了先人生活的痕迹;清朝,太平军将领曾带兵越过此岭去围剿清军湘勇。
    看在白沙岭岭头,能够看到远处的层层云雾。鸟瞰山下,可揽桃园村全貌。

    在白沙岭上继续上行,顶中突现一块巨石,此石当地人称“棺材石”。巨石高约四米余,阔约五米,这块大小数块的巨石重重叠叠,见证千年历史沧桑。
    这惟妙惟肖的“棺材石”,在桃园村的山谷中,重达数吨,一头大、一头小,令人不得不惊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棺材石”下方约二十米,有一座用岩石砌成墓,民国时期,距今近百年。墓使用纯白石建成,上嵌有墓碑一方,石右方刻有“民国二十一年(1933),朱母鲁太君墓,男家鼎、家贵,孙训芳。
     九十年前,在那个战乱的时期,能够将老母亲的墓安葬在大龙山这条高高的山脊上,朱家鼎、朱家贵想必是当时安庆一方人物。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07:22 , Processed in 0.0326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