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5-4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氏武士宅第门楼旧址

第2046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杨氏武士宅第门楼旧址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凉亭乡双岭村。
    在怀宁县凉亭乡双岭村境内保存有一处清朝初期武士私宅旧址,现仅存二进门楼与四进门楼,其余屋楼不存。

    在怀宁县,杨氏一门在明朝末期至清朝初期涌现出很多人才,大名鼎鼎的杨汝穀就是一位。杨汝谷(1665年—1740年)字令贻,直隶江南安庆府怀宁县人,清朝官吏。清朝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授浙江浦江县知县。行取,授礼部主事。三迁监察御史。
    今天卒子介绍的杨氏武士宅第门楼旧址,屋主人身世非凡,仅凭一块名为“清白流风”的牌匾蕴含着厚重的历史。石雕工艺“清白流风”四个大字俊洒飘逸,“龙眠张英题”及张英的印章石刻清晰可辨。

    经过近四百年风雨历史,门楼早已是屋颓墙倾,但从门楼的磨砂青砖、石门框、上下马踏石仍然可见当年的门第显赫及繁华形迹。

    三百多年来,杨氏后裔继承先祖“清白流风”的德行,“清白”、“谦让”、“礼让”作为杨氏家风世代薪火相传,优良的家风延续至今。


  杨氏武士宅第如今仅存二个门楼、一个是中门楼、另一个是堂门楼。二个门楼因为是白石青砖建筑,虽历风雨,故貌依旧。

    据了解,现门楼上有门楣匾额,匾上刻有清朝康熙初年进士,后来官至文化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的安庆府桐城县张英题字。

    近年来,杨氏族人对门楼檐面瓦进行了修葺,重修后的中门楼门楣匾额上张英所题的“清白流风”这四个大字。双岭村也在路标上标有“清白流风”遗址。

  据了解,此处旧址是清朝初期姓杨的武士所建,传说他是皇帝身边的一个保镖,多次出生入死为康熙保驾护航,因此深得皇上的赏识,故宅门前上下马踏石和门轴石石质就是有力佐证。

    卒子认为,这种传说基本不靠谱。要知道,从现在仅存的二进门楼可以看出,清朝的杨氏非富即贵,应该是一位朝廷命官,与同朝为官的张英、张廷玉同为安庆府同乡友人。
    在清廷,能有同乡友人,自然这位杨姓官员能够得到众多支持。后建起这幢宅子,由友人张英题字,足见不仅仅是一般的幕僚那么单纯。
    张英,作为安庆府桐城朝廷官员,能够为同乡杨姓武士题字“清白流风”,可见当时同乡情义深厚。


    在屋角,有一块清朝同治年间的“乐输碑”,由当时怀宁县上青保百姓捐款的一块碑刻。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6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横三山

第2047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五横三山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境内。
    五横三山是指五横乡境内以永安村附近的三个相邻山头的总称。


    五横三山三个相连的山头,一个是乌兔岭,中间一个是高岭,后面一个是犁头尖。
    宜秀区位于安庆市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宜秀区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小龙山,以“独不类他山”之誉。
    与大龙山山脉一脉相承的就是五横乡的三山。三山满山在三四月份都开满映山红,很美。
    这三个既独立,又相连相通的山头,去过的朋友肯定不多。
    民国时期,新四军游击队队员在五横乡山区一带活动。日本敌寇曾在这一带设卡哨,并且经常来搜山。


    当时,日本敌寇在麻峪修碉堡,游击队曾与日本敌寇周旋在山区。期间也发生了不少抗战小故事。

    在杨亭村陈老屋山包上,曾有两个碉堡,有日本敌寇兵站岗放哨,日本敌寇在其既有武装驻防。


    五横乡山高林密,加上前后左右连接大龙山和周边数个山头,三山就是当年的游击队员藏匿的好地方。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爬到三山之间,山顶上依然平坦,可坐可靠,前后左右四通八达,是非常不错的好地方。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操冲李公山

第2048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大龙山操冲李公山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园村。


    大龙山镇桃园村有一条上大龙山的山路,这条山路一直顺溪而上,沿着操家冲上山,最高处就是三县尖。


    大龙山北坡操冲,是一条被驴友称为上大龙山的升降大路,这条山路现在已经被开发的很好,很多险要路段都已经修建了扶手。

    要想进操冲,需要沿着一条很宽的溪流走很长一段路,再二渡这条山溪。


    整个操冲深约六七里地,一条溪流从冲里流出,顺着溪流一直向山上行。

    大龙山是安庆后花园,很多朋友常常登顶大龙山。


    山间有字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意思是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出处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天道》: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明朝时期《增广贤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河狭水激,人急计生。大致意思是:将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最好,不去计较眼前的得失。对以后的事不要太高期待,做好自己。


    今天,卒子再次介绍一条北坡登上大龙山的山路。


    从桃园村进山,一路顺溪而入,过溪进山,此山有山界,称合肥李氏。这个合肥李氏,是否是百年前李鸿章家族,也不得而知。


    合肥李氏有上、下两块介碑,一块在溪水边,一块在山腰。
    跨两介,就是操冲。一条长长的溪水,时陡时缓。人工路基将原有的小山路填平。


    操冲最陡的要算是百步梯,这条直上直下的有一百多个台阶的百步梯,走上去真的需要一定的体力。
    再向上行,就是一片茶园,操冲的茶,是大龙山林场的主要经济作物。


    整个操冲,从上而下,大约六、七里路,走起来大约一万四千多步。
    操冲,大龙山一条非常不错的徒步路线。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闵山古石像

第2049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闵山古石像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田头乡闵山村。
    数年前,路过岳西县田头乡,在一片玉米地里,卒子见到传说中的古石像。


    田头乡,古时有很多庵寺。

  闵山村在田头乡北部,为纯山区,早在清朝初期就有一座的古庵名叫雪山庵,庵前有一片茶园。走在茶地,脚底弹性十足,抓一把泥土在手,松软而芬芳。


    站在茶场高处,俯仰之间,见青山抹黛,天宇澄明,采茶工红衣数点,远山近岚,如潮水奔涌,天风吹树,似丝竹萦耳。

  闵山,有岳西人都引以为傲的茶叶历史。这里茶叶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三百多年前闵山茶就列为贡品,则是千真万确。


    清朝顺治十二年(1654年)《潜山县志》的记载“闵山,县西八十里,有果老岭,其山多茶,其茶佳”;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安庆府志》:“茶。六邑俱有,以桐之龙山,潜之闵山为最”;“闵山,芽茶,岁派供应库二百九十斤,谷雨前者,岁派供应库二百八十五斤”。这里的“潜之闵山”,就在田头乡闵山村,从林湾、方边方向去雪山庵,果老岭是必经之地。


  田头乡民风古朴,空气清新,植被良好、生态完美。
    四望山钟奇俊秀,聚浓郁而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峻奇壮丽的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岳西县内名山之一。


    四望山主峰海拔1097米,东可见潜山梅城古塔,南可观太湖晋熙沙滩,西眺湖北省英山县之英山古寨,北可望霍山县之三天门,四望山因此而得名。
    山有古寺五龙寺,有近七百年的历史。


    山中景点众多,以川心庵遗迹为中心有处之多明、清两朝佛塔、墓志、碑铭,寺庙遗址1,古梁两架,石雕,木雕塑像六尊。

    自元朝起即为佛教禅宗“临济法派”卓锡之地。今天卒子介绍的二尊古石像,距今已经有数百年历史,这二尊石像具体是什么时代,又是什么寺庙供奉的石像,这里不得而知。


    这二尊古石像,造型优美,为当地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经过数百年风雨,成如今模样。
    龙王井、神仙坟、金盆架、罗汉石、笔架峰、宝珠岗等景点,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流连,六合寨、牵马寨、朱令寨、张山寨、葫芦寨等诸多山寨,自宋末刘源与张德兴抗元至太平天国陈玉成部抗清,都是农民起义队伍的大本营。


    东山河峡谷幽静深长,凸处蛟腾凤舞、凹处蜿蜒曲折,深潭连深潭,瀑布接瀑布,终年水声如雷,岩间古木参天,令人乐不思归。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7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平帽石岩

第2051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帽石岩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水吼镇和平村境内。

     天柱山北麓余脉中,有一块上下十多米,最上一块有四米见方的石头,人们称它“帽石岩”;安庆境内有四处纱帽石,一处在大龙山花山、一处在大观区柏子山、一处在岳西县石关乡、另一处就是今天介绍的水吼镇。



    在其山坡的石壁山上,突兀着一座百余吨形似一顶明朝官员帽子,人们叫它“帽石岩”。


    和平村位于潜山市水吼镇东北部,毗邻天柱山主景区,北与岳西县接壤。

    潜山县水吼镇的和平村因其“太平天国古战场”、皖西抗战游击区、鄂豫皖边区“和平修械所”等人文元素以及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特色的民居老屋、古树名木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成为皖西南安庆地区知名的“红色村落”、民俗山寨、生态明珠、避暑天堂。



    和平村原来叫河坪村,山区平地,当地人叫“坪”,这里四面环山,有河有坪,所以叫“河坪”,从明朝至民国时期都这样叫,一直叫了几百年。这个地方过去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解放后,人们感到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于是便有了“和平”这个新名字。


    河坪村地处大山深处,四面环山,中间是一处小盆地,在这个小盆地一角,有一处名为“帽石岩”的石头群,石头自然堆砌成高约十米,宽约十多米的巨石群。



    巨石群自然开裂,形成上中下三层,最高层是不规则的石体,一侧看来像个古时官帽,当地人称“帽石岩”。


    相传,清朝年间,明朝此地出了一名武将,这名武将为朝廷捐躯后,其子接到朝廷旨意,与叔父骑驴运回父亲的遗骸。



    按照父亲生前的心愿,将他安葬在河坪村一侧朝东的半山坡上。

    这位武将世代生活在河坪这块小盆地上,祖上曾有老人说对面小山上有那块石头就是“帽石岩”。

    站在河坪这块小盆地上,可以清楚看到巨石上形同帽子的巨石是他的“帽石岩”。后来“帽石岩”就传开了,叫出来了。



    世事苍桑,乡村巨变。百余年后,乡村发生了苍桑巨变,“帽石岩”的传说在村里仍然还在流传着。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总铺夫子岭

第2052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夫子岭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总铺社区。


    全国叫夫子岭的地方真不少,安庆也有一处。夫子岭是指总铺靠水库一侧的大小二座山头的总称。


    至于这里为什么叫夫子岭,当地百姓也无法说清楚。查来查去,有一个故事有点意思,不过可信度值得商榷。



    据传说,春秋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夫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访过此地。

    二千多年前,孔夫子刚刚走到安庆一处山脉的半山腰,突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 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孔子急忙吩咐弟子找一处避雨之地,正巧山间半腰处有个岩洞,师徒们紧忙进入岩洞,暂避风雨。

    不会儿,雨过天晴,孔夫子一行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大龙山群山俯首,峰峦竞秀。久而久之此地也叫夫子岭。


    登上夫子岭,站在岭头高处,即可观赏宜秀区风光,天气晴朗时,大龙山山川尽收眼底,总铺岭、舒家大排、斯家大排历历在目。

    登上夫子岭,彩云飞舞、霞光万道,好个红满天壮丽美景。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新乌兔岭

第2053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乌兔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新新社区。

    乌兔岭位于宜秀区丁家山北部的一座山,是北部的最高处犁头尖的一条山岭。



    因为形状形似兔子,所以叫乌兔岭,山上树木茂盛,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游击队在此活动过!


    乌兔岭之所以被称为乌兔,是因为山上的石头多呈赤红色,远远望去如乌石一般。


    乌兔岭是五横几处山中的一处风水宝地是有原由的!



    乌兔岭,山不高,但其见证了历史。

    五横乡十里有座乌兔岭。这座山的主峰叫犁头尖,犁头尖下一条长长的山脉被称为乌兔岭。



    形势陡峭,远远看去,就像一只觅食的兔子。因此,人们叫它乌兔岭。


    其实,乌兔岭的真正来历,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话说嫦娥常年生活在月宫,因为月宫清冷寂寞,嫦娥就常向捣药的玉兔讲起人间的繁华。



    让嫦娥这么一讲,一来二去的,玉兔就起了凡心。一天,玉兔趁着嫦娥不注意,拿着捣药的玉杵,偷偷溜出了月宝宫。

    玉兔驾着祥云来到安庆府城北时,看到大龙山气势磅礴,就在大龙山一条小山脉点化为仙窟,在那里住了下来。

    玉兔住下来后,每日东游西逛,看农夫耕地,瞧渔夫打鱼,自由自在,快活无比。



    后来玉兔被嫦娥施法术,渐渐变成了一只玉兔石,就在乌兔岭上。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孚玉山麒麟庵

第2054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麒麟庵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孚玉镇孚玉山半山腰。
    孚玉青峰是古宿松十景之一。“宿松十景”是古时宿松名片。这十景在县城有一山一水,山就是“孚玉青峰”。


    孚玉山在安徽省宿松县城境内,山上有麒麟庵、聪明泉、烈士陵园、电视塔等景点。

    孚玉青峰就是孚玉山,在县城东北,是宿松县城最高点。登高眺远,全城一览无余,远至匡庐皖岳,近至雷水龙湖,尽收眼底,蔚为大观。
    “孚玉青峰”是古代宿松县城的著名景观,古人是这样描写孚玉青峰的。石思琳写的一篇《孚玉山记》说“古松流水间,红寺清池,绮丽掩映。”

    宿松县最早的县志一八二八年出版的道光《宿松县志》是这样介绍的。“孚玉青峰,即东郭外面福昌寺后孚玉山。刹古峰青,游人挈榼登啸,率在于此。”


    道光《宿松县志》介绍了聪明泉。位于福昌寺后,寺僧以枧承之,可达于厨。每作翰墨,邑中科名必盛。石壁上有“聪明泉”三字并题句。

    孚玉青峰民间又叫鲤鱼山。孚玉山又叫鲤鱼山,因为整个山形酷似一条横卧的鲤鱼。


    传说鲤鱼山是一座风水宝地。县城墙要围绕鲤鱼山而建,是一个难得的胜境,如把山围在城内,等于是“金盆养鲤”。

    麒麟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它位于孚玉山上,周围山峦起伏跌宕,松茂林丰,春则花草满径,夏则百鸟和鸣,秋日红叶烂漫,冬来清幽肃穆。


    据麒麟庵碑刻记载:蒙元扩张,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祈求国泰民安,便在孚玉山上建起了麒麟庵。

    相传,麒麟庵建成后,诸神显灵,传遍乡里,庙堂香火更加旺盛。奇闻遍传,为麒麟庵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河马其昶墓

第2055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马其昶墓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黄甲镇汪河村三松组。

    在吴氏宗祠“挂车山历史文化馆”吴总和六尺巷文化主编舒老师带领下,卒子来到位于挂车山半山腰的马其昶墓。



    马其昶墓坐北朝南,墓区以墓冢为中心,墓圹呈半圆形,圹中立碑,墓碑破损严重,其碑文阴刻马通伯之墓。墓前设拜台。


    马其昶(1855—1930年),字通伯,桐城扶风马氏。晚年号抱润翁,桐城人,桐城派代表作家,安徽高等学堂校长、桐城中学校长。



    民国元年(1911年)马其昶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受聘清史馆总篡。著有《抱润翁集》、《桐城耆旧传》。


    马其昶墓位于汪河村三松组,系马其昶及妻子(姚永概大姐)、长子马根硕(字伯固)三人合葬墓。墓碑自左向右阴镌刻:“马通伯先生、母姚恭人墓”“马君伯固之墓”。



    马其昶墓左前方为马氏祖坟,墓主系明太仆寺卿马孟祯的父母。一九九七年,桐城市政府公布该墓为桐城市文保单位。


    马其昶出身翰墨世家,其祖父马树章,任太常寺典簿。其父,讳起升,议叙同知。马其昶少时从学于吴山、姚思赞等先生。后受业于方东树、戴钧衡,师事桐城作家方宗诚、吴汝纶。



    马其昶早年数应乡试不第,名声日起后淡于仕进。山东巡抚周馥力举马其昶为经济特科,安徽巡抚冯煦以马其昶博览覃思,文修学粹,上疏请得破格录用。马其昶热心于教育事业,长期教习乡里。

    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马其昶授经安庆藩司署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主讲庐江潜川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授经合肥李仲仙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力襄吴汝纶办学,出任桐城中学堂堂长,秉承学校创始人吴汝纶先生办学宗旨,以“培养济世人才”为己任。



    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马其昶赴京编《礼记节本》,后以学部主事用,旋补总务司主事。

    民国元年(1912年)桐城邑人举为县议会会长,次年马其昶被聘为安徽高等学校校长。民国三年(1914年)入都,法政学校聘先生为教务主任,简任参政院参政。民国五年(1916年),清史馆聘为总纂,主修儒林、文苑及光宣大臣传。


    马其昶晚年病痹,鬓发尽白,然治学仍一丝不苟。卒后葬于汪河山麓。站在山麓间,远远望见挂车山层层叠叠,马其昶用尽后半生编纂成《清史稿·儒林·文苑》若干卷,成为清朝后期的重要文献。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石屋寺石刻

第2056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青山石屋寺石刻位于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郭桥村。




    青山石屋寺位于枞阳县城东三十里开外处的枞阳镇郭桥村东南麓半山腰,东南距桥弯大畈百余米,东距马步山小三里。独特的位置造就了青山。




    青山,因山色常年翠绿如黛得名。石屋寺,即在青山山腰。石屋寺是一座天造而成的寺庙。



                       
    诸景之中,以 “石屋胜境” 名声最盛。山南峰下,一块巨石如从天而降,高数丈,广十余米,似巨掌前伸,石下一根天然石柱,自然承接。




    巨石下近百平方米,空如屋宇,故称“石屋”。人居屋内,冬暖夏凉,宽敞明亮。石壁敲击成韵,东作皮鼓之响,西发铜锣之音,音色各不相同。屋顶平坦,上有一只巨型脚印,印迹清晰,即青山十六景之一的“菩萨印掌”。


    传说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驾云过访时,因为其山承受不住其重力,地藏王只得将另一只脚搭在青山上,不想竟将这块巨石踩动滚落,压在下方的石柱上,形成“石屋”。




    东晋建元初年,高僧清供禅师云游至石屋,遂以为隐居之所,凿佛像于壁,潜心研究佛理。后来他四处募化,在石屋外侧扩建佛殿三重,取名“石屋寺”。



    元朝至正年间,裴仙道人居此修炼,颇得修炼的法门。相传有乌鹊为其扫地,白驴为其化米。裴仙经常会集仙侣道友讲论丹术,因名其地为“会公岭”。裴仙化升的早晨,山下数百家门前都有裴仙骑白驴,上门辞别。如今裴仙丹炉遗迹犹存。




    明朝正统初年,西蜀圆态和尚重建石屋寺。当时香火旺盛,有“小九华”之称。清朝初期再次扩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佛缘和尚扩建该寺,在寺前建有香亭。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殿宇改作林场职工居室。




    相传明代中晚期,家住青山脚下的何如宠即在此读书。何如宠后来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如今的石屋巨石上还存有其手书的摩崖石刻诗一首,诗曰:“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代认前朝。”以“相国诗篇”而成十六景之一。




    此外,在石屋读书游览的士人,尚有左都御史左光斗、学者钱澄之、诗人王灼等;清末方守敦、殷希声等人,也在此留下了诗文题刻。




    石屋寺历代住持皆博学多才,精通佛理。民国年间,石屋寺住持释真达。寺左厢房后有一眼“龙隐灵泉”,据说即是真达法师亲手掘得,解决了附近群众干旱季节吃水困难的问题。泉水常年汩汩不断,味极甘美。此即十六景中之“龙隐灵泉”。


    青山石屋寺几经兴衰,延续至今。寺由前、中、后三重佛殿组成,前、中殿相连,中、后进之间有天井。大殿壁间遗存碑刻六块,记述了石屋寺的兴建始末。石屋寺古朴素雅,不事雕饰,实是修行的好场所。



    山上景点很多,比较有名的十六处,名“青山十六景”,即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栖梧竹等。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07:17 , Processed in 0.03097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