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星乌龟石(太平军与国军瞭望岗)——卒子走遍安庆
红星乌龟石(太平军与国军瞭望岗)
——安庆军事题材
第117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红星村,有一个小山头,其貌不扬,却有着非同一般的身世,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乌龟石(或乌龟山、包)
     小池镇位于太湖县东北部,大别山南麓,距县城约十五公里。小池扼守武汉、九江公路,自古就是历史古镇,境内有多处从三国期至清朝的各类遗址。 图二:湘军、太平军资料图
    小池镇古称驿站、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战国时代遗址占多,三国时期的青阳县治上格城、唐代建造的海会寺等一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保存较好。小池镇民风淳朴,历代科举中英才辈出,著名戏剧教育家叶春善,著名教育家何晓耕,现代文学大师孔凡礼、林学专家马大浦等知名人士。图三:近望乌龟石,果然好似一只大乌龟
    相传公元735年唐玄宗年间,为给后宫贵妃杨玉环运送广西荔枝,曾走的是小池驿这条官道;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在这里安营扎寨,与湘军激战,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池驿之战”,今天卒子主要也就是介绍太平军设在小池红星村小山顶的一处军事瞭望岗。图四:从乌龟石远望四周
    据当地百姓陶师傅讲述,除了清朝咸丰年间的长毛设在山顶的岗哨之外,几十年前小池这一带住满了国民党军队(王家岭至何家寨一带全部都驻有国民党军队),大部分都是广西佬。周家垄住的是国民党团部,乌龟石(山)是岗哨。图五:从乌龟石远望四周
    民国三十年七、八月份,他父辈们在乌龟石(包)、广峰寨一带收集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遗骨,大约有十六具,为了收集这十六棺,请用民工吃了一酒饭,墓碑花了四块大洋凿成,在这十六棺中,最大的官职是一位营长,就葬在墓的中间。又有老百姓反映,有一营长当年是安葬在现红旗水库中间,文革期间修建水库,墓碑水淹没。据老人回忆,民国二十七年,桂军48师和41师就住在这一带,民国二十七年下半年,日军扎据在小池,日军经常在小池葫芦岭打炮袭击这里。这里乌龟石、寡妇寨(广峰寨)经常遭到袭击,国民党在徐家湾建有医院,当时医院的伤员很多。这座墓葬的人主要是从乌龟石、寡妇寨搜集起来的。有关这座墓当年的国民党报还刊登过。其中广丰寨之前卒子已经介绍过。图六:乌龟石标记
    2016年底,卒子曾只身一人攀爬乌龟石,去感受一下当年国军登高驻守的感觉。乌龟石位于太湖县小池镇红旗村,海拔约四百米,山顶有清末太平军的岗哨。乌龟石,位处广峰寨东南,山顶有一大石头,形状酷似乌龟,故名乌龟石。图七:乌龟石标记
    那天,卒子一个人爬到乌龟石上。蜿蜒山道,山顶奇峰异石,不过风景优美。登高远眺,小池全景尽收眼底,东面的一切行动亦尽在监视之中,难怪当年日军有西犯企图,却被国民党军队阻止于刘家铺、银玉塔、小池驿附近,只得用炮击国军阵地。图八:乌龟石
    据相关资料介绍,在乌龟石东面山脚下有一小山包叫癞头包,属小池村殷家上屋组,民国27年,桂军在此阻击西犯的日军,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互有伤亡,国民党死伤人数达300余人,现癞头包上布满了桂军的坟墓。传说每到风雨交加的夜晚,人们常听到上面有冤魂在呐喊,在哭泣!图九:乌龟石
(本篇完)
2017-0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桃山一级古树黄连木——卒子走遍安庆

桃山一级古树黄连木
——安庆古树名木
第11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金社乡桃山村,有一棵五百年的黄连木,从明朝开始这棵树就属于安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黄连木
    黄连木别名黄丽芽,今天卒子介绍的这棵为两株同生夫妻树,雄株高约十米,雌事高约九米,根基连生,一苑双干。图二:近看黄连木
    这棵位于枞阳县的黄连木古树为安徽一级古树。 大树在离地约一二米地分枝相连,树冠交错,组成一个冠幅数百平方米的伞状树冠,恰似一对亲密无间的夫妻,又称“夫妻树”。图三:近看黄连木中间裂开
     这棵黄连木古树,矗立在公路边,茂盛的枝叶青翠欲滴,树冠浑圆。整个树形连同树下花坛,如同一个即将升空的大热气球。图片
图四:黄连木树干
   这棵大树高十多米,树冠宽约十米,需要三四个成人牵手才能围过来。据一些老年人的介绍,和一些资料推算,这棵树应该有五百来年的树龄了。从大树现已千疮百孔,可见它历经了无数风霜,见证了无数历史沧桑。图五:黄连木树冠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别名黄连树、黄连茶树,黄楝树,木蓼树、楷木,漆树科(Anacardiaceae)黄连木属(Pistacia)乔木,深根性树种,根系发达;植株高大,多为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或近对生;雌雄异株,多为圆锥状花序,核果。黄连木生长缓慢,一般十年生开始结实。其生命力顽强,寿命长,树龄常达百年甚至几千年。图六:黄连木铭牌
    一棵古树历经数百年的岁月变迁,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一种文化的记录;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一株名木,就是一段历史的生动记载。透进一棵棵古树名木,展示“活文物”的博大精深。图七:黄连木很粗大
    古树是有厚重感的。它的厚重感在于沉积于它沧桑年轮上的历史文化,以及由这种历史文化铸造的人文精神。面对古树,能读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和历史的厚重悠远。安庆现存的古树,每一棵古树上郡闪烁着光彩绚丽的历史文化色泽,它的生长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步,在每个发展时期又铭铸着时代的印记。图八:黄连木
       桃山黄连木站在村口远处望去,冠幅巨大。据当地村民说,此树是当地风水树,村里出了好多人才全凭此古树,是"镇村之宝",受到村民的世代保护。树每年开花、结果,树能发出一种特殊气味,有杀蚊虫的作用。夏天村民劳作之余常到树下乘凉。图九:黄连木
    根据枞阳县林业相关介绍,黄连木茎芽红色,有特殊气味,小枝有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具短柄,顶端渐尖,基部斜楔形,边全缘,幼时有毛,后变光滑,仅两面主脉有微柔毛。花单性、有雌雄异株,雄花排成密总状花序,花小无花瓣。果实、树皮及叶可提制栲胶,根枝、叶和皮可作中药、农药,鲜叶可提芳香油,种子油可作润滑油。图十:黄连木很粗大
    桃山黄连木树大概生长在明朝中期,树龄五百年左右。树仍处在生长旺盛时期,是安庆地区一棵很不错的"古树名木",为国家保护树种。 图十一:金社乡桃山
[size=0.83em]20160709 206.jpg (273.9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6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0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山阁(桐城学堂藏书楼)——卒子走遍安庆

半山阁(桐城学堂藏书楼)
——安庆古宅
第11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文昌办事处桐城中学内,有一幢二层小楼,这里可大有学问,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半山阁为四合院式建筑
    的安庆市桐城市桐城中学内,有一幢原桐城学堂藏书楼,它叫半山阁,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乃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藏书楼,坐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图二:半山阁藏书楼
    半山阁系两层砖木结构,由楼、阁两部分组成,暗依楼西山墙而建阁,外露东山墙,故名。“阁”座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层,仿歇山式顶。图三:半山阁木板天花
     上层为木结构抬梁式,北、西、南三面临空,檐下装有挂落,内装木板天花,中镌一长方藻井。图四:半山阁墀头山墙
    阁东为楼,南北朝向,面阔五间,进深两层。东西墀头山墙到顶,前后上下设廊,两面四柱到顶,檐下亦设挂落。前后两进,前为两层,五开间,后进一层,六开间。中间有院落。总面积为875平方米。图五:半山阁匾额
    半山阁为晚清阁楼式房屋,吴汝纶先生为学堂撰写楹联与匾额。联曰:“后十百年人材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间精粹陶冶而成。”匾额为“勉成国器”。图六:墀头山墙
    “半山阁”的设计形式和建筑艺术,具有独特风格,全国政协历史文化名城考察组的古建筑专家曾称颂它是“凝固的音乐”。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七:半山阁文保标牌
     半山阁,典雅古朴,阁之西北侧,有桐城中学创始人吴汝伦先生手植翠柏和藤萝,意在教导莘莘学子:要学翠柏,四季常青,挺拔向上;勿学藤萝,葡匐在地,不能自立。图八:半山阁圆门
     从建筑的角度看,半山阁具有一定的审美和工艺价值的清朝晚期的建筑物。有仿西式的门窗阁楼,灰墙黛瓦,用水泥砖替代麻石条铺就的路面,有着着悠久历史,承载着丰厚文化积淀,更有文化遗风,是记忆和见证。图九:半山阁外墙
(本篇完)
2019-0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北岭巨石一线天(一柱擎天)——卒子走遍安庆

大龙山北岭巨石一线天(一柱擎天)
——安庆风景
第117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杨桥镇的大龙山一侧,有一处巨石夹缝,造型别致、形象生动,是大龙山巨石中一处可观赏系数较高的地点,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大龙山北岭一线
    大龙山位于安庆市北郊十余公里处。整个风景区由大龙山和石塘湖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图二:大龙山北岭巨石
    大龙山分为日照峰、灵山石树等七个景区。大龙山呈南北走向,绵亘起伏、层峦迭峰、蜿蜒如龙,故称“大龙山”,主峰日照峰海拔690米。图三:巨石夹缝一线天
    大龙山为安庆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图四:一线天标识
    大龙山有92峰、82岩、72岭、62洞、36壑、108奇石,还有乌龙溪、白龙溪、黄龙溪、赤龙溪四大溪流和六条瀑布。龙山风景区有景点二百多处,其中人文景观三十五处。图五:一线天景点是大龙山独不类他乡的具体表现
    大龙山是安庆旅游的好地方,很多地方仍处在原始状态,当然也保留了很好的原始风景,最爱自然的旅行者经常前往。图六:巨石生动
    就在大龙山三县尖至地维峰一线,北岭有数巨石,其中一处巨石夹缝宽约三十至四十公分,只容一个人侧身进入,就在尽头处,形成巨石夹缝一线天景色,在一侧有一柱擎天之比喻。图七:一柱擎天
     一根柱托住天,语本《楚辞·天问》:“八柱何当。”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后用“一柱擎天”比喻能够独力担当天下重任。也比喻泛指山势雄拔。亦可形容勃起时的威严,此景为驴友新发生,等待更多旅行者的观赏。图一:一柱擎天包裹在一线天景点之间
(本篇完)
2017-0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板碧莲池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石板碧莲池石刻
——安庆石刻
第117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碧峰街道办事处石板村,有一处名为碧莲池的小瀑布,在石壁上有古人刻有石刻字,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披雪瀑标识
    披雪瀑,古名“披雪洞”(一作“披云洞”),又名“响雪泉”,位于桐城市城西北四公里之碧峰山下,地属碧峰街道办事处石板村。瀑流飞泻直下,如雪帘高悬,故名。图二:披雪瀑中段“溪谷”又称“披龙”
   披雪瀑布全长约九百米,全瀑分三段:前为“迭瀑”,长约五十米,瀑流滚迭,溅珠飞玉,称之为“前瀑”;今天卒子介绍的为前瀑。
图三:披雪瀑前瀑
    中为“溪谷”,称“披龙”,长约八百米,雪浪翻滚,奔腾直前;后为“悬瀑”,高约五十米,瀑流长悬,雪崩雷鸣,称之为“后瀑”。后瀑左崖有一洞,名“披雪洞”,吴用珍有诗描写瀑景云:“巨灵怒试劈山手,铁壁双开万仞陡。今天卒子介绍的为前瀑。图四:披雪瀑仙女净尘处
   披雪瀑前瀑名为“迭瀑”,长约五十米,瀑流滚迭,溅珠飞玉,称之为“前瀑”;又名碧莲池。披雪瀑风景秀丽,《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其胜:“碧峰山,峰峦分列,一洞逶迤。沿涧而人,四方稍觉豁如,倚南一山,壁立千仞, 怪石嶙峋,下有四洞……方至洞口,见瀑水悬崖如练。至前仰视,如白鹭之攒集,如风雨之飕飓,即‘披雪洞’也。图五:披雪瀑前瀑
    两旁皆巨石,水啮者利若刃,水凿者深若井,水拭者净若几”、“飞瀑异石,绿荫清潭,堪称负郭胜境。”前人取“不阴常雨,盛暑犹雪”之意,曾建“暑雪亭”于瀑旁。图六:披雪瀑前瀑拼图
    据《戴氏宗谱》载:戴名世曾祖戴震(东鲜)“……卜居龙眠(西龙眠),筑室数楹,极竹木之胜,取唐于西‘山静似太古’之意,名曰‘太古山房’。又于舍房搜得悬流千尺,筑亭曰‘响雪亭’。”图七:披雪瀑前瀑镜面池
    明人林胤泸《披雪瀑春游》诗云:“绝嶂千峰合,清溪一径通。听泉来石上,看竹到山中。瀑布晴飞雪,桃花带晚风。前村归路远,明月影胧胧。”清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曾结伴来游,撰有《观披雪瀑记》,誉此瀑为“吾邑之奇”。图八:披雪瀑前瀑拼图
   披雪瀑摩崖石刻,位于桐城市文昌街道办事处碧峰山麓。前瀑西崖石壁下,留有宋绍圣年间题刻:“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侥子厚合肥皇甫崧升宋绍圣丙子正月甲寅日同游”。图九:披雪瀑碧莲池石刻
    清朝道光《桐城续修县志》:“披雪瀑雨后飞泻,游人前往观赏,多有题咏”。图十:披雪瀑碧莲池石刻
    早在北宋时期,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披雪瀑摩崖石刻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十一:披雪瀑碧莲池
(本篇完)
2017-0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愁秦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无愁秦氏宗祠
——安庆祠堂
第117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大山深处的无愁村境内,有一幢清朝中晚期建的宗祠,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无愁村地处大别山腹地
    无愁村秦氏宗祠位于响肠镇无愁村,建于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二:秦氏宗祠侧照
    秦氏宗祠背倚六潜高速,面临五阄包,坐东朝西、面阔三间,三进两厢四合院式,共三十五间房,建筑面积约八百平方米,拾级而上,气势宏大,祠内建有古戏楼,造型别致。其明沟设置石栏,外部马头墙耸立,别具一格。图三:秦氏宗祠门额
    从上述文字记载可以看到,秦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其实记载并不全面。祠堂内有多块“祠堂碑记”的纪念石碑,算来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图四:秦氏宗祠观戏台
    秦氏宗祠最为特点的当然算那一座上下二层的古戏台,由精雕细刻的木质结构搭建,可惜很多精美的木雕毁于破“四旧”的年代。在宗祠的厅堂门口,摆放着“碑记”石碑,记载着修建祠堂的捐资善款情况。图五:秦氏宗祠外貌
    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这是这座有着古戏台的宗祠比较特点的写照,外墙顶端是徽派建筑特征的马头墙,马头墙顶端飞檐翘角巍峨挺立,上面彩绘栩栩如生,色泽艳丽。图六:秦氏宗祠古戏台
    无愁村原先是无愁乡,位于岳西县东南部,无愁村四周高山,中间平地,非常适宜人居而得名,是否当年也有住其无愁、衣食无忧的意味!图七:秦氏宗祠厅堂
    据了解,安庆秦氏堂号敦伦堂,始迁祖名为华公,宗祠建在岳西县响肠镇秦家。其先祖因明初战乱由江西鄱阳湖迁至潜山,岳西响肠镇之前属潜山。从明朝开始至今已经传四十多代。图八:秦氏宗祠木雕
    秦姓源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禽继承封地,食采于秦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为姓。这一秦姓,两汉时期非常活跃。另有一支秦姓,源自嬴姓,即秦始皇的祖先。上古皋陶的后裔非子善于驯马,被周孝王封为秦地首领。后来,非子后裔秦庄公屡立大功,其子秦襄公又因讨伐西戎、保护周平王东迁雒邑有功,被封诸侯。襄公东迁,正式建立秦国,后秦孝公又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国力大增,遂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到了秦王政时,秦终于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可惜,秦仅历二世而亡,其王族子孙后来都以国名为姓,以纪念自己家族的辉煌历史。图九:秦氏宗祠彩绘
  罗马人到中国定居后改姓,也是秦姓的一个来源。罗马古称大秦,大秦人久居中土不归,以秦为姓,后融入中国本土秦姓之中,代表人物有拜谒过孙权的商人秦论。图十:秦氏宗祠古戏台侧照
   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历史名人主要有秦紘(1425-1505),字世缨,明代单县黄堆集人。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秦桧(1090-1155) :大奸臣,南宋江宁(今南京)人,字会之。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县)明代著名女将,文武皆能,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等等。图十一:秦氏宗祠祖先神台
(本篇完)
2017-02-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沙刘氏迁潜二世祖福四公墓——卒子走遍安庆

上沙刘氏迁潜二世祖福四公墓
——安庆古墓
第11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中关乡上沙村,有一位励精图治、辛苦跋涉到安庆的先祖,他有着什么传奇的故事?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福四公墓地处大别山腹地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人口七千万,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图二:刘氏相关资料拼图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三百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图三:福四公墓全貌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汉朝四百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图四:刘氏后裔祭祀福四公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南宋至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图五:福四公墓坐落在天下太平方石一侧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图六:福四公墓碑
    元朝末期至明朝初期,刘氏先祖开始移民皖西南地区,六百多年来,福四公后裔经由胜、志、集、广、兆、京、宗、世大、昌、文、章等十多代祖宗的繁衍哺育,现在成为安庆地区一支重要的人口组成部分。图七:福四公墓全貌一侧
    清朝中期刘氏又有先祖的迁徙、移民,福四公族脉已由岳西县沙村拓展到陕西、河南、湖北、江西等五个省区和数十个市、县,族群已发展到数万人。福四公子孙由各个移民地移居、拓展到世界各地。图八:福四公墓全貌另一侧
    公元2016年丙申二月十九日,迁潜刘氏二世祖福四公祭祖大典,在安庆市岳西县中关乡上沙村隆重举行,来自省内外两千多宗亲和嘉宾出席祭祖大典。图九:福四公墓全貌
    祭祀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器乐——刘氏二十四开锣鸣锣开道,锣鼓喧天、旌旗招展,数百人宗亲列队而行,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成为安庆地区宗亲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图十:福四公墓基围
    福四公墓的重新修缮,来自陕西、河南、江西及省内外二千多位刘氏宗亲参加活动,江西彭泽县水西庄老家宗亲光临大典,场面壮观、影响深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的称赞。图十一:福四公墓全貌
(本篇完)
2017-0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氏禁碑——卒子走遍安庆

王氏禁碑
——安庆古碑刻
第117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地,有一块立在路边的石碑,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碑,记载着王氏家族荣辱兴衰,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立在路边的王氏禁碑
    对于整个安庆地区,只要有任何历史价值的物品,卒子总想第一时间向全市人民介绍,今天当然也不例外,这块立在路边的石碑,字迹有些模糊,不过部分字迹仍然可辨认。 图二:王氏禁碑背照
    王氏禁碑,从碑上字迹,可以看到:同商议请、鸣公究治、特此勒石等字样。图三:王氏禁碑正照
    据分析,碑刻上的文章,同商议请大致是就一些问题请大家一起协商处理,鸣公究治大致的意思可能是鸣公就是对违反的约定查处并示众。图四:王氏禁碑正照局部
    安庆市区地处长江北岸,是皖西南文明发祥核心地域,有一千八多年的建城历史。这块碑刻刻于清朝乾隆十八年(1754年),据今已经有二百六七十年历史了。图五:王氏禁碑正照
    由于历代长江泛滥和战争破坏,地表历史文化建筑遗存十分稀少。加之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开挖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古代碑刻文物出土,不少碑刻随处散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图六:王氏禁碑正照局部图拼图
    卒子根据有关人员提供的线索通过实地走访摸查,找到这块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古碑刻。这块古碑刻大致有三种可能,一是附近的寺庙碑刻,二是王氏家族后人对某事议事碑,三是王氏墓道碑。图七:王氏禁碑正照局部
    在某村路边,卒子见到了这块石碑,其约近一米高,密密麻麻刻了很多字,从碑刻内容:……同商议请、鸣公究治、特此勒石。这块碑刻的发现,并不是一块简单的碑刻,卒子见过王氏家族修广济圩的禁碑,是否这块王氏禁碑与广济圩王氏禁碑同出一门?待考。图八:王氏禁碑正照局部
  据了解,清朝时期,很多由官府主导的事物通过家族落实时,都以石碑碑刻方式记录下来,如引发相关矛盾由此引诉之官府,官府据碑刻对此事进行调停。碑刻的龙去脉刻录成碑进行警示,要求以此为戒,不得越线。图九:王氏禁碑正照局部
(本篇完)
2017-02-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河仙云庵——卒子走遍安庆
廖河仙云庵
——安庆寺庙道观
第117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龙头山上,有一座名为仙云庵的寺庙,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廖河罗汉山
    仙女显灵祥瑞地,云霞萦绕龙头山。仙云庵位于宿松县宿两公路尾端的北浴乡廖河村龙头山。据民国十年(1921)版《宿松县志》卷十《民族志四.宗教》篇介绍:“仙云庵在治西七十里,廖家河龙头山巅。巅有立石二丈许,如人鞠躬状,中部微凹,类佛龛。常有紫云垂盖不散。图二:廖河罗汉山仙云庵牌楼
    清朝道光乙未(1817年),里民廖振邦捐基,众捐资建,祀大士。公置滑石沟田山以资香火,粮册注明仙云庵。庵后悬崖壁立,古洞甚多,嵌空玲珑。光绪己卯有居民偶入最深一洞,采出石液,状绝异,远近探者络绎至。里绅恐酿事端,封闭之。”图三:远望仙云庵
     据传,在唐昭宗光化时期(898年),这里就有白衣女士显灵的故事:某天,邑境东乡石姓家中一个五岁男孩,突发重病,已近僵死被摊放在簸箕之中(旧时乡下孩子丧亡后,往往总是先行将其尸体存放于此器具内)。孩子父亲辈老兄弟三人共这一个男孩,今一下子不治身亡,其悲哀状况可想而知。就在其家人痛不欲生之时,一白衣女士飘然而至。她问明了缘由后,径直走到孩子的身旁,从自己的衣兜中掏出丸药一颗,送进孩子嘴里。不一会,孩子像从梦中苏醒了似的睁开了眼睛。紧接着,她起身到厨房舀了碗水,给孩子喂下了几口,孩子喝了水后,竟像久旱的禾苗吮吸了甘露似的,奇迹般地鲜活了起来。见此情景,一家人由悲恸到惊愕,一时都怔呆啦!很快地,还是孩子的母亲首先反映过来,她急忙奔走到白衣女士面前,“扑通”一声跪下了:“请问您是哪路神仙?多亏您救了俺儿呵!”白衣女士不慌不忙地牵起孩子的母亲,一边跟她耳语着,一边抚摸着跟前的孩子。图四:仙云庵简介
    就在大家由悲转喜的忙乱中,白衣女士神秘地消失了!人们一下子恍然意识到,原来,这是真正的娘娘显圣灵呀!孩子的母亲紧紧地搂抱着孩子,把刚才白衣女士跟自己耳语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家人。这时,孩子的爷爷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说道:“此刻起,咱们都要斋戒沐浴,明天将跋山涉水赶赴廖河龙头山寻找并感谢救命恩人!”图五:仙云庵拼图
    经过三天三夜的奔走,这家人终于来到了廖河龙头山前。只见得这龙头山,悬崖千仞似壁立,洞穴无计如眼口。良木丛生绿葱葱,珍禽遍布唱啾啾。待登上龙头山后,一高两丈余的如人鞠躬状的巨石赫然跃入眼帘。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原来,这不就是那救了孩子性命的白衣娘娘的化身吗?于是,全家人虔诚地烧纸焚香,跪拜祭祀。刹时间,龙头山上,仙风飘拂,云霞萦绕;香气扑鼻,天籁沁心。自此,白衣娘娘,声名鹊起;龙头山上,香火盛炽……清道光乙未(1817年),里民廖振邦捐基,众捐资,建成了娘娘殿,并注明曰“仙云庵”。从这时起,香客络绎不绝,信众蜂拥而起。图六:近看仙云庵
    岁月蹉跎,世事沧桑。仙云庵随着朝代的兴衰而起落;历经战乱而败亡。至中华民国时期,由于内忧外患,庵也破败不堪。特别是上世纪那场文化大革命,仙云庵亦没逃脱“破旧立新”的劫难。图七:仙云庵拼图

    清朝末期,当地绅士廖桂枝先生由不信神佛到捐资修庵。绅士廖桂枝先生,家住廖河珠树岭,与仙云庵也就一里路程。他学贯东西,博闻强记。遇事爱独立思考,从不轻易附和他人。他不信神,不信佛,不烧香,不怕鬼!更由于有两个儿子当县官,所以名重乡梓,势盛气足。一年,他的十六岁的孙子廖广仁患病,数日滴水未沾,已处于昏死状态了。由于四处求医无效,孩子奶奶无奈地来到桂枝大人面前,哀求准许破例地上仙云庵问问娘娘。见着自己疼爱的孙子病已垂危,他只是木然着没有吱声。孩子奶奶于是连忙转身带上儿媳妇急速地赶赴仙云庵,又是烧香,又是祭拜,又是抽签,很快地取回了仙丹。她们急切地弄来茶水,给孩子喂服仙丹后,孩子也就慢慢地苏醒过来。过不多时,孩子竟有气无力地喃喃着喊饿了。经过调养,几天后,孩子已完全恢复了健康。看到孙子死而复生,廖桂枝先生喜出望外。当月的十五日,他亲自领着孙子,来到庵里给娘娘烧香祭拜。事后,他还捐资三十块银元,帮助修缮了娘娘殿哩!图八:仙云庵碑记

    1945年,五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天下着大雨,大人们大都到地里插山芋去了。他和比自己大四岁的发姣姐姐等三个孩子呆在家里没事,便来到了戏台脚下的河边玩耍。不料天越来越黑,过了一会,电闪雷鸣,雨也越来越大了,不知不觉间,河中山洪暴发。面对着汹涌澎湃的洪水,他们只是觉得好玩。这时,他无意中看到对岸有一长约五、六尺的石条随着洪水的翻涌而时隐时现。当时,他以为是见到了大人们讲故事时经常讲到的“龙”啦!于是越来越想看过究竟。看着看着,一不小心,脚下一滑,一下子掉进河中汹涌的洪流中了。开始,也感觉事情不好,大概冲了一、两丈路后,便人事不知了。恍惚中,他好似觉得自己被一白衣女士用裙带托起在天空中飘荡着,时而坠地,时而飞天……图九:仙云庵仙石与雕像

    后来,登上了龙头山巅的大雄宝殿和太极殿。罗汉山村及全县最高的海拔1015.5米的山峰罗汉尖。距仙云庵600米的公路转弯处的山凹里,还在传说那位白衣娘娘救人、化灾的神话传说,真是龙头山上的仙境奇观。图十:仙云庵仙石
(本篇完)
2017-02-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岗抗战烈士墓——卒子走遍安庆
平岗抗战烈士墓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1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原牌楼乡某地,有一处抗战烈士墓,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抗战烈士墓标牌
    安庆市潜山县黄铺镇云峰村,地处潜山西南边陲,是一个毗邻太湖县的僻静山村。一条长长的牌楼河穿村而过,蜿蜒不息。田畈阡陌纵横、碧禾扬波而起,野花暗香浮动,真是人生世外桃园。图二:抗战题材拼图
    抗战时期,大别山一带是保卫武汉外围重要屏障,潜山县黄铺镇牌一带是守卫大别山的重要门户。图三:抗战烈士墓
    1938年,中国军队在此驻重兵防守,保卫大别山,保卫大武汉。同年夏,日军第六师团波田支队和坂井支队数千余人,先后两次向牌楼一号防线三角包等驻地发起疯狂的进攻,双方苦战数月,给凶顽的敌人以重创。图四:抗战烈士墓墓碑
    国军以一个师的兵力,击破日军一个旅团,让敌人胆战心惊。中国军队亦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在长胜关,花山尖,仰天庵崇山峻岭之间留下了大量的抗战遗存,烈士墓达十处之多,墓碑、纪念碑、纪念亭、忠烈祠等遍布山野。图五:抗战烈士墓边的石头
    在138师司令部旧址展出部分遗物。同时展出的还有抗战名人简介,日军的暴行,日寇的可耻下场等图文资料。李大屋在抗战时期先后两次设为司令部,驻此期间曾有力地指挥了两场彪炳史册的战斗,即王家牌楼战役和击毙日军大将冢田攻的太湖战斗。图六:抗战烈士墓
  抗战时期,牌楼一带曾先后设作138师及412团指挥部。该部队官兵在此及周边驻扎多年,与当地百姓交往密切,留下了许多的抗战往事。图七:抗战烈士墓祭祀旗帜
    地处牌楼乡至太湖边境,有一处平岗的地方。这里留存大量的抗战文化遗址,是当年潜山军民抗击日寇的历史见证。图八:抗战烈士墓墓碑
     长胜关战斗抗战烈士墓、纪念碑、纪念亭,牌南战斗花山尖抗战阵亡烈士墓、纪念碑、忠烈祠等大量抗战时期的遗存。这些珍贵的抗战遗址,承载着太多的抗战往事。图九:抗战烈士墓边的小花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具有抗战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损毁非常严重。抗战时期,广西出兵百万,其大量部队转战安徽战场,同安徽人民并肩作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图十:抗战烈士墓
(本篇完)
2017-03-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4-26 22:20 , Processed in 0.0287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