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气磅礴”石刻
——安庆古石刻
第121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镇的一处小盆地的巨石上,有一方四个大字的石刻,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远望林庄小盆地
    这方石刻写着“元气磅礴”的石刻,意思大概是讲其精气神的饱满的样子,每天精神十足充满斗志。可以是自勉,也可能是借字寓人,古文人往往通过字去表达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现象的反映。图二:林庄古道
     天柱山,一座竟揽奇峰秀水,饱蘸禅道人文的灵山奇岳!这一神奇的地球脐带上,天柱山以其卓然胜境,在浩瀚的皖河之滨拔地而起,为皖西南群山所独有。这座巍然屹立的奇山,揽山水之灵秀奇异,怀文脉之沧桑古远,以四季之景致万千,不失为一个养生休闲的好去处。 图三:元气磅礴石刻
    李白诗曰:“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白居易诗云:“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朱熹感叹:“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李庚赞叹:“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岛。凭虚举鸾鹤,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图四:元气磅礴石刻侧照
    古人还在《潜阳十景歌》中唱道:“舒台夜月一轮明,乔公故址二佳人;天柱晴雪三分白,酒岛流霞四季春;丹灶苍烟五彩色,山谷流泉六月冰;诗崖漱玉七言律,吴塘晓渡八仙撑;九井西风九天起,石牛古洞十方闻。”图五:元气磅礴石刻拼图
    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赞美这块洞天福地,如:“超然物表”(前期卒子已经介绍)、“宛然仙境(后期卒子再介绍)”、“元气磅礴”、“中天峻拔”、“仙洞重华”(前期卒子已经介绍)等。图六:元气磅礴石刻
    凹地在天柱山的西南,紧靠一座小石山。石山又低又小,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山丘。但就是这么一个偏远又不起眼的小山,千百年来却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图七:巨石崖壁
    在这样一个凹地的巨石上,有古人在巨石上留下了“元气磅礴”的摩崖石刻。在同行几个群友不愿同行的情况下,卒子一个人依然前往这里,在巨石上留影拍摄。巨石上的石刻,每个字有四十公分见方,并落有款,可惜时代久远,落款已经无法辨析了。图八:元石刻
    从巨石上的摩崖石刻看,可能是明朝中晚期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位于巨石的顶侧,崖壁系天然而成,高约三米,宽约十米,刻字一行,有四字。字迹清晰、笔法遒劲。刻石以楷为主,书法俊逸,雄健浑厚,古朴拙厚,方圆兼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和书法价值。图九:气石刻
    据推测石刻出自明朝书生之手,大概是读书人到此之后,精神饱满、氧气充足。边读书、边游览观赏。这块摩崖石刻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又这么小的山上却有这么久远的摩崖石刻,此为一奇;刻石历经数百年如新并字迹清晰,此为二奇;能吸引明朝大家等文人墨客不远千里而来,此为三奇。图十:磅石刻
    “元气磅礴,精力岌嶪。范大董深,兼而有之。此华岱巨观。”据说,天柱山在明朝期间大量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到此进修,后中进士者数人。这里地形地貌为高山、盆地、平原,即虎头崖余脉地带大王山、菜林庄盆地和潜河之滨王家坂平原。村内主要河流潜河沿村南部边缘经过;菱角河源于虎头崖穿菜林庄盆地在旌驾桥处汇入潜河。图十一:礴石刻
    根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初年,牛头禅崇慧大师来到虎头崖玉镜峰下创寺,永泰元年(765年),唐代宗封为天柱禅寺。寺后有太子阁,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读书处,位置为现在的天寺村。天柱禅寺鼎盛时期有僧侣三千人。林庄盆地由于气候、土壤条件良好,被天柱禅寺选定为定点供寺菜园。盆地下口林河畈出产的萝卜,自古以来久负盛名,体均皮薄,水足嫩脆、香甜可口,被太子阁选中定为贡品。林庄盆地因此而得名为“菜林庄”,解放后曾设为林河乡,撤乡后改为林庄村。图十二:元气磅礴落款石刻
(本篇完)
2017-04-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山通幽洞弹迹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21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杨桥镇的灵山石树风景区,有一处名为通幽洞的地方,卒子今天介绍这里。图一:通幽洞铭牌
     从小时候,常常去石树,石树风景区为地质现象,这里巨石之间的洞穴很多,有一个名为通幽洞,是个天然石洞,据记载,抗战期间百姓群聚在石洞里,石洞名叫通幽洞,周边的石岩以及茂密植被,洞内分两层,有洞口相连,面积约几个平方米,可容纳数人。图二:通幽二字石刻
  据猜测,别忘了,是据猜测,石树通幽洞口的放射状石迹有可能可能,一是炸弹的遗迹,二是人为的痕迹。图三:通幽洞疑似弹迹
    如果是前者,在全市八县四区范围内,炸弹引爆在巨石上留下弹迹的仅有三处,卒子之前已经介绍一处。从石头的平面看,很像是在抗战期间,日本飞机轰炸时留下的弹迹,因为那时很多百姓在石洞避难。图四:通幽洞内溪水怅怅
  石树巨石之间很多山洞十分奇特,有上中下若干层,每层洞景各有秋千,下层清幽,中层深奥,上层轩豁。可谓变幻莫测,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游人螺旋而上,扑朔迷离,难辨东西南北,石级又忽宽忽窄,仄径也忽暗忽明,故给人一种奥秘莫测之感。图五:通幽洞
    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埋藏,用炸弹去炸群洞中的生命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还是有极大破坏性的,不知道当时躲在里面百姓是否感觉到危险。图六:通幽洞内溪水
    据了解,在砖块石头上,弹头撞击砖块、石头,常常崩裂和反跳别处。此时,除在击点有时可见到弹头滑擦过的金属屑外,还易出现大块裂口,形成锥形洞孔,锥底部位一般为弹头击点,入口、出口较易分辨。图七:通幽洞石台阶
   从通幽洞口的锥底裂迹看,这极像是一颗炸弹引爆在石头上,引发的爆炸,带动了整个石头的放射性裂迹。 图八:通幽洞
   灵山石树景区,位于安庆市杨桥龙山村境内,是大龙山风景名胜区七个景区之一,以石奇、洞幽、水秀为特色,共有景点三十余处,且非常集中。图九:通幽洞疑似弹迹立面
    相传曾有黄龙居此,因而山有灵气,凡人若能到此,便能家出才子,人获富贵,故称“灵山”。所谓石树,系象形而得名,树干树枝均由巨型球状花岗岩又叠垒而成,纵观全貌,象一棵参天大树耸立于灵山谷内,故曰“灵山石树”。图十:通幽二字
    从根部到树冠,有近百个洞室相连,全长一千五百米,洞中有洞,洞巷堆砌错综复杂,是参观探险觅奇的好去处。洞景起于石树根部,山脚有一石洞,入口处上刻“通幽”。进入此洞,泉水淙淙,清澈明亮,在石缝中忽隐忽现,常年不涸。沿洞深入,洞巷错落曲折,或豁然开朗,或狭窄低矮。洞中有洞,洞洞相连,近百个洞室或高或低,忽明忽暗,小者仅容一人,大者可纳百客。图十一:通幽洞指示牌
(本篇完)
2017-04-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吕氏迁太湖始祖墓与御碑亭
——安庆古(名人)墓
第12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有一处建在山腰的古墓葬,是前些年因蓄洪围湖从山下的某地迁到花亭湖边的古墓葬,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吕氏始祖墓背靠擂鼓尖
    据西汉著《齐太公世家》记载,在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大约在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图二:吕氏始祖墓与御碑亭
    吕姓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图三:吕氏迁太湖始祖、二祖、三祖墓葬群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图四:吕氏御碑简介
    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图五:吕氏御碑亭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位,皆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图六:吕氏御碑亭
    吕氏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氏繁衍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吕氏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至汉朝吕氏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图七:吕氏御碑亭
    两宋时期是吕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氏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氏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氏名列第二十二位。图八:吕氏御碑亭与始祖墓
    吕姓迁入安徽省大概是宋朝初六十一世祖吕龟祥,从洛阳迁居寿州(今安徽风台),子孙遂为寿州人,蒙亨公夷简公,公著公皆出寿州。其后嗣希杰,于哲宗二年为金陵宁国府(属安徽)旌德县知事,后人以希杰为金陵始祖。另一支(据安徽寿州吕氏家谱)为吕不韦之后嗣。 图九:吕氏二始祖墓
    吕氏为秦朝丞相吕不韦后代。东晋鹰扬将军吕光官居凉州刺史,后建立“后凉”王朝。 吕氏世居河南,唐德宗时兵巡道吕商佐迁居饶州余干(今万年县)。图十:吕氏三始祖墓
    元朝末年,万年县吕惠跟随汉王徐寿辉南征北战,后投朱元璋驻军安庆,入赘南门李家为婿。退伍后迁至太湖县西门定居。之后墓葬入太湖境内,因修建花亭湖,吕氏始祖墓被迫迁到擂鼓尖。图十一:吕氏始祖墓
    明朝初期,吕惠次子吕衡官至广东监察御史,升广东道巡按。明末清初,太湖吕氏“储贤堂”一支后裔以兽医谋生,其中有人定居岳西县来榜镇。图十二:吕氏始祖墓与御碑亭
(本篇完)
2017-04-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城小英王府邸遗址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
第121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孔城镇境内,有一条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孔城老街,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一处遗址。图一:英王府邸遗址
    明朝至清朝时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现有老街即太平天国以后建设的。图二:英王府邸遗址仅存的石门框
    孔城老街不仅是江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老街,其规模也是首屈一指。在老街的一处已经完全倒塌的屋基处,标有小英王府邸遗址的标牌,说明这里曾经是英王在孔城居住的场所。图三:英王府邸遗址铭牌
   英王为天国后期的两根柱石之一,为前军主将,眉间英气,英朗不凡,其两眼下各有一黑斑,外号“四眼狗”。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在安庆城下战败,退守庐州(今合肥)以来,由于太平军高层一系列的错误,导致局势向着湘军倾斜。图四:英王画像与剧照
    陈玉成(1837年—1862年6月4日),广西藤县客家人,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骁勇善战,被封英王。原名陈丕成,洪秀全赐名玉成。他两眼下有痣,远望如四眼。1862年为太平天国叛徒奏王苗沛霖诱骗中计,解送清营。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年仅26岁。图五:英王府邸遗址剩下的长长的石条
  湘军在曾国藩统一部署和调配下,陈玉成陷入被动。此时几乎陷于绝望之中的陈玉成盼来了寿州(今寿县)的团练首领苗沛霖的使者。在反复无常的苗沛霖策划下,陈玉成率众突围,伤亡惨重,最终只有二千余人抵达寿州城下。陈玉成的兵马被安排在城外驻扎,他只带百余人入城,陷入湘军的调虎离山计之中,后被押颍州(今阜阳)胜保大营。图六:英王府邸遗址
  清军中传闻陈玉成双目下各有一斑,面白而方,巨口无须,因此叫他“四眼狗”。这下冯、裕见到了陈玉成真身,眼下确有紫斑,不到中等个头,但长相秀美,谈吐优雅。说起历代战史,侃侃而谈,旁若无人。裕朗西列举太平军悍将让陈玉成评价,陈玉成摇头:“皆非将才,就冯云山、石达开还差不多。我死,我朝不振矣。” 图七:英王府邸遗址
    在1858年恢复了五军主将制,陈玉成为前军主将。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约集太平军各地守将大会于安庆枞阳县,制订粉碎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制止清军进攻天京的作战方案。会后,陈玉成部由潜山过舒城,占庐州,9月直逼滁州乌衣。在这里与李秀成部会师。图八:英王府邸遗址
    咸丰八年(1858年),湘军精锐李续宾帅六千精锐围攻三河,太平军三河守将吴定规“一日五文”向时在六合战役中的陈玉成求援。陈玉成随即渡江赶回天朝,奏请后军主将李秀成同赴三河,遂连夜驰援庐州(今合肥),在三河之战中,以迂回包抄战术断敌退路,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时湘军四路东下,安庆被围,他注重上游,力主先救安庆。八月,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守庐州,受严责革职。 图九:英王府邸遗址
  据罗尔纲先生《太平天国史》载,陈玉成性格气盛,被解到胜保军营,胜保坐中军帐,旗帜枪炮排列森严,将官佩刀站立,耀武扬威。胜保升座,叫:“带陈玉成上来!”玉成昂然走入,大喝胜保说:“本总裁是天朝开国元勋,三定湖北,九下江南。你是本总裁手下败将,见仗即跑。本总裁曾饶过你的狗命,好不自量的家伙!”胜保说:“那么,你为什么给我捉到呢?”玉成说:“我误中苗贼毒计,陷入纲罗,与你何干。我今天死,苗贼明天就要死在我军手里。你应该记得合肥官亭那一仗,你骑兵二万,与我战后,还有一兵一卒幸存的吗?”胜保满脸羞惭,回不得话。他却无耻地来劝玉成投降。玉成勃然说:“大丈夫视死如归,你不要饶舌!”图十:英王府邸遗址
    陈玉成被押解赴京后,胜保等到了邀功折的批复,朝廷对什么献俘大典没兴趣,担心沿路防范不易,让胜保将陈玉成正法,若要走远,派人追上去就地正法,也不用传首京师,让袁甲三、多隆阿、李续宜这几个陈玉成的老对手看一眼验明正身即可。同治元年五月初八(1862年6月4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津县被凌迟处死,年仅26岁。
(本篇完)
2017-04-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墩圆照寺
——安庆寺庙与古刻
第121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东麓的杨桥镇余墩村,三面环山,东眺石塘湖,环境幽静、风景独好,古往今来,游人香客常年不断,在皖江地区闻名遐迩。图一:远望圆照寺
    宜秀区自然风光旖旎迷人。大龙山、石塘湖、菜子湖、破罡湖之秀美,以山青、水秀、石奇、洞幽著称,素有“独不类他山” 的美誉。历代墨客骚人在此或寄情或抒怀,留下了不少佳句名篇。大龙山山灵隽永、地灵人杰。图二:圆照寺山幽、水清
    大龙山又是佛教胜地,古有“龙山三十六寺七十二庵” 之说,如今现存的龙泉寺、圆照寺、源浦寺、灵山寺、观音庙等香火仍旺盛。图三:圆照寺新建佛堂
    大龙山其山脉始自皖山,宛如一条长龙蜿蜒连绵,故而得名。大龙山与皖山有着不解之缘,《安徽通志》称大龙山为“皖之镇山”,名列省内众山之首。在宋朝,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曾赋诗《过皖口》,其中有句“皖城西去百重山”,所描写的就是大龙山了。 大龙山自然环境优美,远看“群山靡迤,岩峰深秀”,其山多石而露,多峰欲敛,石奇洞幽,水清泉冽,寺隐庵藏,素有“独不类他山”之美誉。图四:圆照寺门墩石
  据旧《安庆府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代初年,原名无量塔,其塔早年毁于兵燹,今惟存《无量塔碑记》可考。古刹历千余载,世事沧桑,几经兴废,文目智炜、杰宗德元、玉璋行印等历代祖师大德在此结茅为寺,饮泉纳粟,阒寂安居,参悟佛法;恒证和尚傍塔建西楼,易生和尚募众重修斋堂;更有桐城之豪民卓氏欲攫而私之,越超和尚遂争而护之。图五:圆照寺文保标牌
  据了解,大龙山圆照寺原有山林面积六百余亩,圆照寺内文物甚多,纵跨千余载。历代祖师留下的园林、墓塔、碑记等近三十处,镇塔公碑、无量塔碑和“龙山第一刹”石刻记等,每一处古迹都记载着古刹的兴衰。图六:圆照寺
  古刹门前两株千年银杏古树,枝干遒劲,华盖参天,仿佛两尊护法威神,播扬佛慧,接引善男信女,同登般若彼岸。图七:圆照寺
    据了解,圆照寺始建于宋朝,古时规模宏伟,庙宇三幢,有楼有阁、有亭有塔,后历遭兵燹。现在的圆照寺已远不及古时,但香火却十分旺盛。图八:圆照寺匾额
  寺前两株古树为植物活化石银杏树,左雄右雌,高数十丈,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如今仍然生长旺盛。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银杏是一种古老的树种,是活化石。图九:圆照寺银杏树
    圆照寺又名圆照庵,寺内塔建于唐朝。明朝僧如宣重修。清朝道光七年(1827)马谷香在庵前摩岩石刻“龙山第一刹”。清末民国时期属迎江寺下院。图十:圆照寺竹海
    大龙山不仅自然景观秀丽,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历代名人到此游览题咏,留下了近百首赞美大龙山的诗词歌赋:“长松涧底结琥珀,秀峰云里开芙蓉”正是对大龙山自然风光的高度赞美。大龙山山清水秀、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图十一:圆照寺
    大龙山也是佛教圣地,东汉初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至唐宋年间,盛极一时。古时,大龙山寺庙、道观、亭、台、楼、塔等建筑林立,素有“龙山七十二庵”之说,可见香火旺盛,现存寺庙有龙泉寺、源浦寺、观音寺、圆照寺、灵山寺、龙山寺、龙王庙等。图十二:圆照寺银杏树叶
(本篇完)
2017-04-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7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岳古道与治路碑
——安庆古道与古碑刻
第121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潜岳古道位于安庆市潜山县与岳西县之间,古人推着小车,挑着小担走在山间的小道里,已经有一千多年,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属于岳西县中关乡的一段潜岳古道。图一:远望群山、田畈

    潜岳古道是一条地道大别山腹地的古道。它是经过岳西县数个乡镇到潜山,那边通霍山、英山和舒城的交通命脉。安庆古人在这条路上行走了一千多年,千年来战火洗礼、朝代更迭,却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安庆人。唐朝有位叫马戴的人,在写《过潜岳》中留诗:塞上征兵久,淮南赋敛多。抱琴方此去,为县欲如何?潜岳积苍翠,皖溪生素波。真君松庙近,公退为谁过?图二:潜岳古道就在田畈之间
    秦朝末,设九江西南地区为庐江郡,以境内庐江水为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3年),撤江南庐江郡,析九江西部江北地区及衡山(今天柱山)东部地区,建新庐江郡,领十二县:雩娄(河南固始县)、寻阳(在江西九江)、以下十县在安徽:襄安县(无为县)、临湖县(无为县)、枞阳县(枞阳县)、居巢县(今巢湖)、皖县(潜山县)、湖陵邑(太湖县)、松兹县(宿松县)、龙舒县(舒城县)、潜县(霍山县)、舒县(庐江县),当时郡治在舒县。图三:潜岳古道与碑刻
    汉武帝时在舒县(庐江县),东汉末迁皖县,既今潜山县。汉末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庐江小吏焦仲卿就是潜山县人,其家焦家畈距潜山县城六华里。图四:潜岳古道
   三国时,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国占皖城,吴庐江郡治于舒(今庐江县城),魏庐江郡治于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晋代在诶县(霍山县)、霍邱县;南朝齐在舒县(今庐江县);南梁武帝萧衍太清二年(548),改舒县为潜县,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图五:潜岳古道铺路石
    自西汉起潜山县城变称不断,西汉为皖县,东汉末设庐江郡于皖县,东晋设为晋熙郡怀宁县(郡、县同治于梅城);隋改为同安郡;唐宋为舒州;南宋末年升舒州为安庆府,府治在怀宁县(梅城),元朝析怀宁县玉照、清朝二乡为潜山县,后遂固定。图六:潜岳古道边的小瀑布
    据了解,明朝天顺六年《直隶安庆郡志》、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人物传称“庐江潜人”多数是指潜山县的潜水、皖水之一水一带的人。据民国初年何氏修《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谱“序”载:“庐江先哲为中国诸何所共祖,固彰彰也。至今过潜岳,访遗踪,故乡耆老,往往称列祖之先垄,三高之故居,亭址犹存,封志垒垒,瞻恋之怀,罔敢或释。”何氏先贤对自己先人的发祥地当是考证确凿的。图七:潜岳古道与碑刻
    风景秀丽的天柱山久负盛名,与天柱山交界的周边县乡有着数条古道。在岳西县的中关乡就有这样一条丘陵地区与山区交汇的田畈地区,一条清澈的源远流长的溪流,古人喜在水边修路,路绕水行。在这片田畈田头间的山峦中铺展着一条古往今来连接皖鄂的千年古驿道。图八:潜岳古道碑刻
    在一处巨石小瀑布边,卒子见到清朝由当地官府命石匠在潜岳古道旁边勒石:“重修……勒石碑”。这块巨大的石碑字体规整,笔力雄健,至今保存完好,铭记着安庆先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块碑刻也是安庆官府修建道路重要的见证。图九:潜岳古道碑刻
  潜山与岳西分别地处大别山腹地,一条条山道古来有之。历经了千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古干虬枝,苍翠欲滴,风霜雨雪,傲气凛然,正像安庆人有着博大的胸怀宽容世间万物一样。图十:潜岳古道与碑刻
  这条修建于田间、山坳的潜岳古道,坡路基本使用路边的原始麻石、青石修建铺设而成。安庆古人挑着小担、推着独轮小车或行、或立,登山远眺、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南来北往,昼夜奔驰。图十一:潜岳古道碑刻
    这条潜岳古道在山峦起伏、土地肥沃、、星罗棋布、、青山绿水之中,千来的历史让多少乡村原野、纵横交织、朝晖夕阴、鸡犬相闻,缕缕炊烟环绕在村舍之间,希望《卒子走遍安庆》得到更多外乡安庆朋友的喜爱,也希望能够得到安庆本土热爱家乡的朋友的喜爱。图十二:潜岳古道
(本篇完)
2017-04-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7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山晓黛与南天门
——安庆风景
第121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森林公园群山间,为大家再次介绍二小景,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图一:龙山晓黛
    龙山晓黛与南天门是大龙山森林公园环形旅游的端点。说起安庆除了振风塔,就数大龙山是风景优美的圣地了。大龙山位于我市西北距离城区十公里处,大龙山镇正东,其山自西至东,绵亘起伏,秀嶂叠峙,蜿蜒似龙,故名龙山,旧称“安庆府之镇山”。图二:一线天与奇石
    大龙山势巍峨磅礴,与天柱山遥遥相对,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据《安庆府志.山川》(康熙六十年刊本)记载:“……其上多石,石多露,有峰,峰多隐,东数峰欲出,西数峰欲敛,朝夕多青碧色,雨霁望之,其色莹然,独不类他山”。图三:一线天
    大龙山四季风光如画,春季繁花似锦,漫山飘香;夏季峰峦滴翠,泉瀑允鸣;秋季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剔透玲珑。尤以其朝霞初升或雨后乍晴,远望山岳青翠欲滴,峰峦隐现,咫尺异观,晓雾如黛,五彩纷呈。远眺“秀峰云里绽芙蓉”,近观“长松涧底结琥珀”,“半山细路入嶙峋”,恰似“人在翠微间”,遂名“龙山晓黛”。图四:南天门
    据民国四年的《怀宁县志.山川》对此也有所记载:“又东北曰大龙山,府治之少祖,城郭之屏藩也,其东出者曰小龙……两山迤逦,翩然瞰江,每朝霞始升,苍翠欲滴,峰峦隐见,咫尺异观……”图五:龙山晓黛
   据《怀宁县志》所载“龙山晓黛”照片,从远处摄下了巍巍龙山的雄姿,绵延起伏,峰峦隐现,山下绿树不绕,稻田飘香,好一幅田园风光图。图六:龙山晓黛
   这处名为“龙山晓黛”的景点与南天门同属一个景点,民国四年(1915年)当时《怀宁县志》评选出当时的怀宁十二景,其中就有一景为“龙山晓黛”。图七:龙山晓黛
    山上有一峰名叫日观峰,有文字形容“以其朝霞初升或雨后乍晴,远望山岳青翠欲滴,峰峦隐现,咫尺异观,晓雾如黛,五彩纷呈。”远眺“秀峰云里绽芙蓉”,近观“长松涧底结琥珀”,“半山细路入嶙峋”,恰似“人在翠微间”,遂名“龙山晓黛”,为安庆旧时美景之一。明朝钱万选有诗赞之“皖江北望倚天青,大小龙山开障屏。有泉似觉喷沧海,不雨常闻掣紫霆”。图八:龙山晓黛
    在大龙山南麓,有一片杏林,每当春来杏花盛开时,东西红映十余里,壮观异常。与“龙山晓黛”相同,它也名列旧时《怀宁县志》十二景之一:杏村春色。这片杏林的盛衰都在清代,与时势兴衰相关连。在其兴盛时,文人墨客应时涌来,唱吟寄怀不绝。曾有游人赋诗曰“一年一度杏花风,每岁花开半月红。”图九:龙山晓黛
     南天门又名三天门,其位于泰山之颠。但安庆大龙山以南天门为景点,是登大龙山盘道顶端,由下仰视,能够看到整个石塘湖,仿佛天门自开。景观迥然有别、堪称奇妙,是大龙山一处难得的风景之处。图十:南天门
    在虚拟的道教神话中,南天门是人界和神界的入口处,神话故事中因为发生的故事大多与人界有关系,所以南天门走的最多。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很多都提到南天门,如《西游记》、《八仙过海》、《封神榜》、《哪吒闹海》、《宝莲灯》等神话故事中都多次提到南天门。图十一:龙山晓黛的风景
(本篇完)
2017-04-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0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甘露冯老屋遗址与冯家老井(上)
——安庆古宅遗址与老井、古墓
第121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石镜乡甘露村冯老屋与冯家老井,现在仅剩下冯家石桥与老井,冯家老屋已经全部迁走,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看甘露村
    来到怀宁的冯老屋,是件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顺利。原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祖籍河南省信阳的罗山的冯氏被迫迁到安徽,从宣城、广德,再到大别山深山中。清朝咸丰年间,世居信阳罗山的冯家凹被太平军围剿,据冯氏后裔理解那时是被长毛号称“白狼”的太平军首领,冯家凹为躲避太平军建起高高的围墙四面成寨,长毛在外围整整围困冯家寨三年之久,寨内的食物全部吃完,经过冯氏族人商量,大家把寨内仅剩下的米饭喂给了猪吃,然后把猪从围墙上丢下,在寨外围剿的长毛把猪分了烧了吃,却发现猪肚子了吃的却是米,匪头就心慌了,围了冯家寨三年之久,里面的牲口都还在吃米,寨内粮食肯定很多,土匪经过一段商议,放松了对冯家寨的围剿。然后冯家长辈让年轻力壮的冯家男性带上年轻的小孩们突围出去,给冯家留下最后的血脉,冲出去冯氏改姓,后来逃到了安徽。这是一个故事,安庆各县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源头无法去考证,但平添了几份想像。图二:甘露村地处石镜乡腹地
    翻开历史,可以了解冯姓来源有三:一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二是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三是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图三:冯老屋遗址
   冯姓迁入安徽,应该早于元末明初,但怀宁县石镜乡甘露村的冯氏却有着另一层神秘的色彩。为什么地处大山深处的冯老屋如今一片废墟?为什么冯氏先祖墓均立碑为民国三十一年?带着几份神秘,卒子走访了甘露村。图四:冯老屋遗址背后的小山
    当卒子来到甘露村的时候,冯老屋仅剩下一个地名,原本冯家老屋在怀宁县建海螺水泥厂时,全部外迁到其它地区,老屋也在随后渐渐废弃。听村里老人介绍,原甘露村冯老屋有二百余人,三个生产队,老屋背山,一条小溪顺村流过。图五:冯老屋遗址上已经长起了满地的树木
  冯老屋为冯氏某一个时期集中迁到甘露村,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老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了确切的答案,但冯氏百姓将其先祖葬在一个风土包上,时间均定格在民国三十一年,也就是一九四二年。那一年,河南正在受严重的饥荒,举村迁徙的不在少数。图六:冯老屋遗址石门槽
  冯氏为什么会选择怀宁县石镜乡甘露这个地方?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交通相对闭塞,二是当地产一种石灰岩。冯氏百姓迁入甘露后,只需要青壮年日夜采石,外销各地,就不愁吃穿,民国期间安庆为省会,铺路、建房、墓碑、架桥,哪一样少了石料,而石镜乡甘露村境内石料资源丰富,其中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因储量高,也许正百冯氏迁入该地区的合理解释吧。图七:冯氏古墓群
    据了解,冯氏迁入甘露后,建有老屋多幢。原来,这个古村落,地处一个长条型的平原地带,冯老屋背山而建,平原地带均开垦了田地,小溪边人为构筑起高高的防水堤坝,现在的冯老屋屋基内依然还剩下众多的石磨磙、石门框等。图八:冯氏古墓碑上均为民国三十一年
  冯家老井位于冯老屋不远的田畈边,隐于农田之中,原井边种植有多棵高大的树木,现仅存一棵,还被锯得枝叶全没。冯老屋高峰时居住着四五百人,皆以“冯家老井”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水源。经卒子测量,该井占地面积约十多个多平方米,分为内外两井,外井为洗衣、洗菜使用的污水井,内井与外井相邻,两井间以石槽相连。清泉自内井涌出,经石槽注入外井石水缸内,水质清澈,从未干涸。图九:冯家古井方位图
    接受卒子采访的当地冯氏百姓,据他介绍为避免井水被污染,当地村民还制作了石井圈,内井保留着原来的各有一小水池样子,池沿留下了村民常年磨刀的痕迹,原有的结构和布局比较完整。卒子根据水井残存石头初步推断,水井应为清朝时期至民国初年建造,至今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图十:冯家古井
  冯老屋在怀宁县石镜乡甘露村已有百年的历史,它记忆着华夏的历史,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承载着浓郁的乡愁。冯氏已经完全融合于安庆这方水土,他们使用着安庆的方言、也是安庆生生不息的根脉。图十一:冯家古井与冯老屋遗址
   另据了解,冯姓源于河南省,明避张献忠乱走贵州;期间有一支族裔迁入安徽省做官(安徽省始建于清,省治安庆);无奈冯大老爷不会“来事”,任期届满无力返黔(谱上如是说),只好拿出白花花的银子买下安庆城外的一个穷山沟;世代相传也人丁兴旺,其地早已更名“冯家冲”(怀宁县宏镇镇宏光村),其后人也脚踏五湖、渴饮四海。世系列表如下:元承希志嘉,一德永为守。贤圣定有传,道统世其寿。前朝存典謨,今仁昌厥后。自思克同上,万代必能久!图十二:冯家古井
(本篇完)
2017-04-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石渡江无名烈士墓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21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的月石村,有一座曾牺牲在渡江战役中的两名无名烈士,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远望无名烈士墓
    怀宁县有着很多的烈士墓,过去卒子曾一一介绍过一些,今天再次介绍一座埋葬着两位渡江战役牺牲的烈士墓。位于月山平原小岭中的渡江无名烈士墓,祭奠长眠在此的烈士。图二:渡江战役在安庆
  清明节前夕,卒子来到这座似乎早已经被人忘记的无名烈士墓,墓地经过重修整修,烈士墓清新宁静,无名烈士纪念碑显得格外肃穆凝,远远望去高高拱起的墓冢还有祭扫的花束,卒子在无名烈士墓前默哀,绕墓区一周,愿无名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图三:无名烈士墓碑
    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安庆,作为渡江战役的主战场,是解放军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的重要地段。安庆地处长江中下游,上至宿松县的老洲头,下至枞阳县的老洲,有二百多公里的江岸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的重要地段之一。图四:无名烈士墓重修记事碑
    在战斗中,还有很多的烈士,他们的名字并不为人知晓。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与和平,四处征战,献出鲜血和生命,埋葬忠骨于他乡,却因种种原因,未能留下一个名字。他们的墓碑上,或许只有一个五角星,或许只有“无名烈士”四个字。但我们知道,“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与世长存”。图五:无名烈士墓安葬在月山小平原丘陵地带
    渡江战役期间安庆人民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口号的鼓舞下,奋勇投入支前运动,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支前任务。为百万雄师横跨长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安庆人民支援大军过江的准备工作开始于1948年。根据1949年7月皖北安庆专署的不完全统计,安庆地区八县共组织常备民力:担架3220付,小车268辆,挑子13421付,人数49160人,用工2610501个。组织短备(临时)民力:担架6926付,小车1468辆,挑子73667付,人数39443人,用工92693个。图六:远望无名烈士墓
    这就保证了渡江作战时各种武器、物资及伤员的及时运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安庆人民赶修了桐城到枞阳、庐江到汤沟、望江长岭到华阳、太湖县城到徐桥等多条公路,长达760里,并修桥287座。图七:无名烈士墓冢
    怀宁县鸭儿沟军民为了使内河的船只驶进长江,用5000多人奋战了13个夜晚,开出一条长50米的通江河道,为各路大军的迅速集结、调动,各种物资的运送,船只顺利进入长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八:无名烈士墓
    为了保证云集在安庆各县境内四十万大军吃好住好,安庆人民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为部队提供生活必需品。仅望江、宿松、太湖、潜山、岳西等县就为部队提供大米1809万斤,油110.2万斤,食盐102000斤,雨伞或斗笠116500把(顶),军鞋203000双,还有上百万斤柴草,大量的猪肉等。大军渡江所需要的木材、木板、铅丝、麻袋、桐油、锄头等器材都能满足供应。各县人民还节衣缩食捐献了大批银元,做支援渡江经费。图九:历史真实渡江战役图片
    在打听了周边群众之后,卒子从群众口中得知,原来这两名无名烈士墓中的烈士,其中一位是安庆桐城县人,另一位大概也是安庆周边的人氏,他们牺牲的时候,被运往月山镇医疗站进行救治,后来牺牲后就近掩埋在此,解放初期只有一块木板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后经怀宁县委同意立碑,由于没有相关的具体资料,所以沿用无名烈士墓这一称呼,墓碑上没有籍贯、没有姓名。图十:无名烈士
(本篇完)
2017-04-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逆水百年枫香树

——安庆古树名木
第122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槎水镇的逆水村,原来是逆水乡,有一棵数百年的古枫香树,这棵枫香树实在难得,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巨大的枫香树需要三四个成人合抱
    逆水乡隶属于安庆市潜山县,坐落于大别山深麓,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村,具体地貌特征便是七山一水两分田。2004年并入槎水镇。逆水群山环绕,景色宜人,山川秀美。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一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无污染,该地区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北地台最南缘部份。它是由古老变质岩系的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大别山杂岩和佛子岭片岩)所构成的台背斜。图二:巨大的枫香树
    据储氏族谱记载,早在南宋时期,储氏先人就归隐于此,繁衍生息到如今。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对逆水乡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作为安庆主战场的大后方,逆水乡也在太平军过军后人口大量减少,十室九空,人口迁移也十分厉害。作为山区的人口较少的乡来说,好多平原地区的难民为了躲避战火,纷纷迁移山区。在太平天国后期,起义军为了逃避清军追杀纷纷躲进山里,在高峰寨上面任然保留着当年的城墙,为了生存,太平军最后与当地原著民融合了,并形成了不同文化的居民,这就是现在的逆水独特的山区文化现象。图三:巨大的枫香树
    逆水乡虽然隶属安庆市潜山县,又处在吴头楚尾这样的文化格局之下,所以体现着楚文化和吴文化种种的迹象,但由于深处大山深处,有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从方言上,潜山话、怀宁话、安庆市区的方言相差无几,交流起来没有多大困难。但却与太湖、宿松、望江方言相比较,差距很大。桐城、枞阳方言就比较接近,由于在历史时期,他们同属于桐城。境内最高海拔是就是拥有太平军遗迹的高峰寨,同时南边有气势连绵的朱家山。同时也是天柱山旅游风景区、板仓国家森林公园、荆紫山森林公园、毛尖山度假风景区环拥故乡。图四:巨大的枫香树根系
    在潜山境内,山内与山外的方言也是有意思区别,尤其是一些语调、词语表达还是不同的。比如:“玩”这个词,在县城周遭说成“嬉”,而逆水人说成“耍”;“没有”,在县城说成“咩(mie)”,在逆水等山区说成“扭得(niu de)”。同时语调上山外之人在一句最后语调会上扬,而逆水人总是让人感觉很平滑,如行云流水一般。虽然逆水距离岳西县城很近,但是方言还是有很大不同,但感觉岳西县城话似乎与潜山县城更为接近,好多词还是很接近,比如“嬉”这次词都是表达玩耍的意思。这可能跟河流有很大关系,岳西县城和潜山县城同处于皖河流域,有利于两地人们的交流。图五:巨大的枫香树
    卒子今天介绍的这棵古枫香树很有灵气,据周边村民介绍,如有人得病后,前来烧香磕头就可治病,曾经有人路过碰断一些树枝,回去后大病一场。数百年来,没人敢毁坏古树,就是太平军在乡内砍伐古树无数棵,也没有对此树进行破坏。这棵古树生长在一片竹林中,远看去,像是一条巨蟒挂在竹林中,但走近一看,却是这样一棵巨大的枫香树。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枫香树。它不仅大,而且盘根错节,树石一体的造型非常奇特,堪称一绝。据当地人介绍,这棵枫香树为一明末老祖宗栽植,至今已经八百余年,卒子分析这棵树虽没有四五百年,却也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图六:巨大的枫香树
    古树主杆直径在二米左右,而且整个根部悬空在一块岩石上方,树根弯弯曲曲,好似虬枝盘旋。硕大的根系突出在外。从树的背后看去,整个树身笔直笔直,树根的造型犹如盘龙卧虎,十分美观、好看。目前这棵枫香树尚未被列入古树名木,并实行挂牌保护。希望潜山县的林业部门尽早制定将此树划入保护范围,定期对古树进行防虫治病。图七:巨大的枫香树根比二个成人还粗壮
    枫香树是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落叶乔木,一般存活期不过数十年,而潜山县逆水乡的这一株古枫香树,树龄初步估计则高达数百年。置身树下,只见古树树干虽已斑驳,布满裂痕,整个树体却是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需要四个成人勉强才能合抱。图八:巨大的枫香树根
(本篇完)
2017-04-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11-25 04:58 , Processed in 0.03220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