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岗抗战烈士墓——卒子走遍安庆
平岗抗战烈士墓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1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原牌楼乡某地,有一处抗战烈士墓,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抗战烈士墓标牌
    安庆市潜山县黄铺镇云峰村,地处潜山西南边陲,是一个毗邻太湖县的僻静山村。一条长长的牌楼河穿村而过,蜿蜒不息。田畈阡陌纵横、碧禾扬波而起,野花暗香浮动,真是人生世外桃园。图二:抗战题材拼图
    抗战时期,大别山一带是保卫武汉外围重要屏障,潜山县黄铺镇牌一带是守卫大别山的重要门户。图三:抗战烈士墓
    1938年,中国军队在此驻重兵防守,保卫大别山,保卫大武汉。同年夏,日军第六师团波田支队和坂井支队数千余人,先后两次向牌楼一号防线三角包等驻地发起疯狂的进攻,双方苦战数月,给凶顽的敌人以重创。图四:抗战烈士墓墓碑
    国军以一个师的兵力,击破日军一个旅团,让敌人胆战心惊。中国军队亦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在长胜关,花山尖,仰天庵崇山峻岭之间留下了大量的抗战遗存,烈士墓达十处之多,墓碑、纪念碑、纪念亭、忠烈祠等遍布山野。图五:抗战烈士墓边的石头
    在138师司令部旧址展出部分遗物。同时展出的还有抗战名人简介,日军的暴行,日寇的可耻下场等图文资料。李大屋在抗战时期先后两次设为司令部,驻此期间曾有力地指挥了两场彪炳史册的战斗,即王家牌楼战役和击毙日军大将冢田攻的太湖战斗。图六:抗战烈士墓
  抗战时期,牌楼一带曾先后设作138师及412团指挥部。该部队官兵在此及周边驻扎多年,与当地百姓交往密切,留下了许多的抗战往事。图七:抗战烈士墓祭祀旗帜
    地处牌楼乡至太湖边境,有一处平岗的地方。这里留存大量的抗战文化遗址,是当年潜山军民抗击日寇的历史见证。图八:抗战烈士墓墓碑
     长胜关战斗抗战烈士墓、纪念碑、纪念亭,牌南战斗花山尖抗战阵亡烈士墓、纪念碑、忠烈祠等大量抗战时期的遗存。这些珍贵的抗战遗址,承载着太多的抗战往事。图九:抗战烈士墓边的小花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具有抗战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损毁非常严重。抗战时期,广西出兵百万,其大量部队转战安徽战场,同安徽人民并肩作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图十:抗战烈士墓
(本篇完)
2017-03-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岭清代堑壕——卒子走遍安庆
大龙岭清代堑壕
——安庆遗址
第118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大龙岭一线,四面山岭皆有历朝的军事堑壕,特别是清朝咸丰年间湘军与太平军的堑壕最为著名,这些堑壕一直沿用到解放战争时期,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大龙岭沿西北岭半坡古堑壕。图一:远眺大龙山山顶四周
    清朝咸丰年间,已经是冷兵器与热兵器相交的时期了,所以战壕(堑壕)就被广泛使用。不过那时候的战壕是防守方站在战壕外面,让攻击的敌人不得不进入战壕中从而居高临下地攻击,然后再在自己防线前面垒一条胸墙(大多数是土堆)。而在山顶或山间半腰处的堑壕通过是人进行防御使用的。图二:远眺大龙山山顶
    十九世纪的很多战争,通常都是双方相持很久,很多防线就已经是兵卒进入战壕中。湘军与太平军在安庆保卫战时期,是冷兵器末与热兵器刚刚兴趣的时代的战争,是接触式的战争。随着鸟枪、后膛炮的引进进入热兵器时代,战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图三:远眺大龙山山顶
    战壕是由堑壕演化来的。双方的兵卒侦察兵或者尖兵通过设立在山顶的堑壕瞭望敌情。他们监视敌人,也通过堑壕在山间穿串,不被敌方发现。图四:仰视大龙山四周
    太平军驻防在安庆有数万人,他们在菱湖周边为营垒、广泛驻防在十里铺、总铺一带,纵横数十里,金鼓相闻,军容甚壮,并“相连为垒,环筑木城、土卡,中搭浮桥以通往来”。图五:近看堑壕
    太平军主的领袖石达开和陈玉成都是领袖人物,他们在安庆时期,常常在安庆周边制高点构筑瞭望岗,太平军在安庆征集大量船只,水陆并进,顺长江皖河,打通攻入各河间的道路。图六:近看堑壕
    当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也是非常出色的将领,他在大龙山上也构筑了大量营垒、城堡,誓与太平军军决一死战。卒子通过常年的摸索和实地考察,在安庆大龙山顶,四周皆有堑壕,其中以大龙岭西南线发现了湘军(或太平军)战斗期间所筑的自西南至东南,环山构筑数道战壕最为明显。图七:大龙山山顶正文半山腰便是堑壕
    壕埂是用夯土及安庆本地的小鹅卵石筑成,分别长几十米至数百米不等、深约一米至一米五,宽约一米至二米。越过数道堑壕方能进入大龙山山顶。此堑壕尚不清楚为湘军还是太平军构建,但在山间的工事的宏阔,当年的双方战争之残酷据此可见一斑。图八:大龙山山脊处的堑壕
    在半山腰堑壕的附近,卒子一行还见到一处挖土的圆形的深坑,像是一口大缸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卒子随后了解到,这很可能就是过去战争时期用来存积饮用水的蓄水池。在大龙山山顶处的堑壕四周基本无水源,因为缺乏淡水,所以战争时期官兵较难找到饮用水源,他们可能就近挖出一个圆形深坑,专门用来存积雨水。图九:大龙山半山处的深坑蓄水井
    这个直径三米多、深约五六米的井,井底已经被土层掩盖,根据井口的建筑特点,基本确定是清朝至民国或抗战时期的一口蓄水井。在清朝这里曾是一个古战场,这口蓄水井可能就是当时军队使用过后留下的。图十:疑似蓄水井的井壁开凿的痕迹
  有湘军老将向清廷奏报:“贼逆知我军渐逼,乃于增贼营三十余座,势将久踞以老我师。而……两处贼垒林立,卡坚路险,我军迫欲急攻,贼中炮石雨下,不免多有损伤。”可见,当年的太平军的营垒林立、建筑要塞。图十一:大龙山堑壕
  通过大龙山山顶及半腰的堑壕,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平军在安庆一带浴血征战的悲壮历程,又反映出清朝官府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历史罪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图十二:大龙山堑壕
本篇完
2017-03-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8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范塘百年石楠树与百年枫树——卒子走遍安庆

范塘百年石楠树与百年枫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18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茶岭镇范塘村水泥路边,有一座小土墩,土墩上有一棵四季长青树,塘边有一棵百年左右的枫香树,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远望茶岭镇范塘村田间
    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卒子定期向大家介绍安庆各地的百年以上古树,并形成系列;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全市仅数棵,卒子之前也介绍过一些。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图二:范塘村田间的两棵古树
    古树名木,据有关部门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古树名木的分级: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世界上长寿树大多是松柏类、栎树类、杉树类、榕树类树木,以及槐树、宜昌雾渡河镇银杏树等。卒子今天介绍的这两棵古树,林业部门均未挂牌。图三:范塘边的古枫香树
    茶岭镇地处安安庆怀宁县中部,东邻凉亭乡、西依秀山乡、南与月山镇、石镜乡毗连,北与高河镇接壤;全镇总面积63.38平方公里。茶岭镇地处丘陵浅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热同期,为安徽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图四:范塘村坟头土墩上的石楠树
    在茶岭镇范塘村的道路边,有一处小土墩,面积约几十平方米,上面有一棵百年石楠树,株高近十米,枝条棱角分明,且枝条表面常常带刺。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一种植物,是蔷薇科石楠属杂交种。图五:古枫香树与古石楠树相距约二十多米
    石楠树别名:红树叶石岩树叶、水红树、山官木、细齿石楠、凿木、猪林子、千年红、扇骨木,蔷薇目、蔷薇科、石楠属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石楠树花期夏季,小花顶生为伞形、伞房或复伞房花序,有淡淡的山楂清香,而石楠花香气浓郁,果实为小型梨果,直径4-12mm,内含种子1-4颗,颜色鲜红,数量很多,秋季成熟并能安然越冬。图六:古枫树枝繁叶茂
    红叶石楠在春季新叶红艳,夏季转绿,秋、冬、春三季呈现红色,霜重色逾浓,低温色更佳。做行道树,其杆立如火把;做绿篱,其状卧如火龙;修剪造景,形状可千姿百态,景观效果美丽。卒子今天介绍的这棵石楠树却长在一个并非普通的小土墩上,这个小土墩是数座古墓堆积起来的墓葬群,年间从清末至民国期间。坟上长这样一大棵石楠,的确很不简单。图七:古枫树树枝上挂满祈福的绸缎
    枫香树为落叶乔木,范塘这棵枫香高达约十多米,胸径约一米,树皮灰褐色。喜温暖湿润气候,性喜光,耐干旱瘠薄。树脂供药用,能解毒止痛,止血生肌;根、叶及果实亦入药,有祛风除湿,通络活血功效。木材稍坚硬,可制家具及贵重商品的装箱。图八:古枫树边有座祈祷的土地庙
(本篇完)
2017-03-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8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雷港“二水山房”石门框——卒子走遍安庆

雷港“二水山房”石门框
——安庆古宅石构件
第118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望江县雷池乡雷港村,有一座东风文化园,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园,重要的是它曾是清朝收藏大家倪模的故居“二水山房”的主人,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散落在田间的老屋石构件
    雷池乡位于安庆市望江县城东部,东靠长江,西邻武昌湖,系雷池文化的发祥地,成语“不可越雷池一步”即源于此地。耸立于境内的三棵古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见证了古雷池大地三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图二:“二水山房”内门门框
    古雷池江湖连体、一遍汪洋;占居长江 “黄金水道”。倪模(1750—1825年),字迂存,号韭瓶,又号预抡,安庆市望江人,为乾隆和嘉庆时期著名钱币学家和图书校勘家。世居大雷岸(今望江县雷池乡),以耕读为业。自幼酷爱读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入县学,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嘉庆四年(1799年)钦赐进士,就任凤阳府学教授,期满后仍归大雷岸,著书耕读,直至终老,享年七十五岁。图三:“二水山房”内门门框的门楣
    “教授美髯须,长尺许,道貌充腴,巍然山斗”。性嗜典籍,青少年时就酷爱读书藏书,中年时攻金石学,与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戴震等人交往甚密。又因接触名泉家江秋史(德量)、宋芝山(葆淳)、翁宜泉(树培)等,引起对古钱的极大兴趣,遂锐意蓄钱,且详征博考,几十年如一日,终成清代名泉家之一,与江、翁、宋、初(尚龄)齐名。图四:“二水山房”大门门框及门墩
  据明代《一统志》记载:“值雪山(即“太阳山”)在安庆府望江县西北十八里外,上有平岗,相传唐朝李白游此山值雪,故名”。由此可以证明: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巡游至皖西南时,曾一度慕名到古雷阳境内登览游太阳山。最奇巧的是李白游览观赏古雷阳太阳山的那天,正值沿江一带,天降大雪,使得太阳山也同整个的皖西南大地一样,呈现出一派冰雕玉砌、银妆素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影色。
图五:“二水山房”大门门框柱
  倪模是清朝乾嘉年间著名收藏家、校勘家和著作家。中举后,有知县一职让他当,他却不当。嘉庆四年(1799年)考中进士,仍然弃官不就,并笑着对朋友说:“五斗米折腰吾能为之乎,吾家尚有薄田可耕,江干老屋数楹,藏书充盈其间,吾以终吾身可矣。”他的老师反复劝他,他才就任安徽凤阳府教授。任满立即归乡,筑室“二水山房”于雷池之畔,从事著述、校勘和收藏工作,就这是今天卒子介绍的遗址的地方。图六:“二水山房”石构件
  关于倪模无兴趣当官,乡里流传一段轶事:他的门生太湖县赵文楷中了状元之后,路过望江雷港时,派人送去名帖求见倪模。倪模得知赵文楷是想请他出来任职,就找个理由避而不见了。图七:“二水山房”大门门框的卷云纹
  倪模的“二水山房”藏书约有十万册,为当时安徽省内之冠。他校勘经史诸书数十种,与当时享有盛名的学者钱大昕、戴震等人交往甚密。中年后,他主攻金石学,与泉学家江家史(德量)、翁泉(树培)、宋芝山(葆淳)等人结为知己。为了收集古钱币,他经常手持一囊,行走街头巷尾,看到不同的钱品,就设法收购下来。他收藏不只是停留把玩的层面,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进行研究。他通过二十余年的详加考释,写下了皇皇巨著《古今泉略》三十四卷,成为清乾嘉年间的著名泉家之一。图八:“二水山房”石构件
  倪模是个《古今泉略》问世后,影响甚大,“考究形制,辨别时代,实足为考古者之一肋”。除《古今泉略》外,他还著有《双声古训》《导准由天长合肥注江辨》《雷港源流考》《遇存遗文》等。图九:“二水山房”门框
    “二水山房”早已经倒塌不存,但仍然留存了大量的遗物,今天卒子通过图片,带大家去看一看那久远的曾经辉煌的过往。据老屋的倪模后裔讲述,太湖的文博园曾到这里准备收购这个大门框,珍爱文物的倪模后裔并没有同意将此出售出去,所以今天我们才能通过这石构件去重温“二水山房”当年的风采。图十:“二水山房”大门门框卷云纹
     据了解,“二水山房”原有西房、南房和北房之说,大概的意思是倪模的后裔分别住在一片田园的西、南、北各屋。现在唯一能够见到的只是过去拍过的相同类型的老照片,还有就是散落在田间的老屋石构件了。图十一:“二水山房”门墩石
     从老屋的石构件可以看出,当年的老屋规模之大,用料之讲究,其中有一块大门框,门楣上还刻有卷云纹,石头并不是安庆本土产的青石,而是来自江苏一带的下江石。更多故事,卒子将在后期再介绍。图十二:“二水山房”资料
(本篇完)
2017-03-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林龙珠(观音)洞——卒子走遍安庆

   

永林龙珠(观音)洞
——安庆风景
第118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永林村境内有一个天然溶洞,这里曾是僧人修行的场所,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航拍龙珠山
    龙珠山地处安庆市大龙山山脉之间,曾听过安庆大学某教授讲述,安庆师范大学立项选址时,由南京大学风水学系专家组对安庆几个地方进行选址论证,专家组通过卫星地图与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结论,大龙山山脉从卫星图上看好似两龙巨龙,而龙珠山恰似两条巨龙嘴边含着的龙珠,龙珠山山名大概也是由此而来。专家组最后在结论报名中认为,安庆风水较好的地方应属龙珠山一带。图二:龙珠洞入口
    著名画家张大千曾以龙珠山为背景,专门绘制一幅《龙珠感旧图》。前期卒子已经介绍过。不足百年前,龙珠山是安庆颇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35年,当时影响最大的百科期刊《东方杂志》,第32卷第4期曾有专版介绍龙珠山,并配有图片。图三:龙珠洞方位拼图
    民国安徽省政府秘书长曹经沅在《龙珠感旧图》序中也介绍:“安庆附郭诸山以龙珠为最胜,其地近集贤关,山峦起伏,林木蔚然。石门湖亦相距咫尺,邦人憩游,恒集于此。”图四:龙珠洞内一只羊的颌骨
  后来,民国名流戴季陶、胡适之等人都曾为《龙珠感旧图》题词、题诗,一个风景名胜区,有这么多社会名流题书,是当年不多见的。图五:龙珠寺(观音庙)遗址
  龙珠洞又称观音洞,座落永林村境内龙珠山上,是天然石灰岩岩洞。洞宽约四米左右,洞深约五、六米,空间约有二十余平米左右,以后由粗变细逐渐延深山底。在洞的岩壁上还有不见光植物。图六:龙珠洞
    据说,自古龙珠(观音)洞旁建有龙珠寺(观音庙)。洞内供有观音像,祈祷菩萨保佑平安。观音庙文革被毁,观音洞开始荒废。图七:龙珠洞内生长着不见光的植物
    民国时期龙珠山、龙珠寺(观音庙)、龙珠洞(观音洞)和石门秋泛等美景组成。龙珠山、龙珠洞跟石门秋泛是自然构成,而龙珠寺则是清朝安徽三任省府亲身督办建造。安徽第一省破师范师生百年前的游览照片和寺庙遗迹见证了这一积淀的历史。图八:龙珠洞洞口
(本篇完)
2017-03-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山壁立——卒子走遍安庆   

师山壁立
——安庆风景
第118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五横乡山地,有一处名为师山的地方,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大龙山师山山顶
    大龙山位于安庆市北郊,面积约一百多平方公里。分为日照峰、龙山第一刹、灵山石树、石塘湖、龙泉寺、洪桂山、龙湫七个景区。图二:大龙山师山巨石
    大龙山呈南北走向,绵亘起伏、层峦迭峰、蜿蜒如龙,故称“大龙山”,大龙山罗岭至五横一带,其实风景也是非常不错的,今天卒子介绍的师山就是大龙山西北部。图三:大龙山师山上的巨石
    大龙山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图四:从大龙山师山向下看到整个五横乡
    山周二十五公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图五:大龙山师山巨石
    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
图六:大龙山师山巨石
    师山是大龙山的一个小山头,这里曾传说: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大龙山很多山峰,西北部的师山,并非狮山,主峰师山尖,海拔约五百多米,曾是湘军曾国荃的瞭望哨。图七:大龙山师山这边能看到罗岭镇
    师山为一方祈祷之处,山高千刃、起伏顿挫、奇形怪状、千百万变,师山壁立、嵯峨怪石,很多巨石造别致,堪称”神来之笔”。图八:大龙山师山巨石
    师山是大龙山一处自然风光的圣地,与罗岭镇至五横乡交界处,海拔约五百多米,是怀宁县内名山之一。图九:大龙山师山巨石
    历代百姓西从师山岭头翻山至三县尖,再到杨桥等地,现在上山的土路,还有少部分石条可到山顶。图十:驴友浏览大龙山师山
  (本篇完)
2017-03-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皖涧张家新屋——卒子走遍安庆

皖涧张家新屋
——安庆古宅
第118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有一幢建于明末清初的老房子,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张家新屋
    万涧村地处天柱山后山,过去又被称为皖涧,如今以旅游资源得以开发,万亩竹海流金淌银,美丽乡村整齐美观,被人们誉为“天柱山后花园”。万涧村在古时交通闭塞,却风景秀景秀丽。图二:近看张家新屋门楼
    龙潭乡万涧村紧靠“天柱山”的北部,东与杜埠村接壤,南与天柱山相依,西与“天柱林场”为邻,北与龙潭村毗连。是一个东西宽约四公里,南北长约五公里,总面积为二十平方公里的山冲,四周群众环抱,中间地势平坦,平均海拔四百多米,是典型的山区地貌。 图三:张家新屋的木窗栅
   村内有两条河流穿村而过,一条起源于天柱山大天门,流经甘河、上涧、中涧至下涧。一条起源于天柱山蜒蛐石沟,流经村林场、李河至下涧与上涧河汇合于小双河口,统经代湾汇入龙潭河。河道总长约七公里。图四:张家新屋建筑风格拼图
   万涧村杨氏祠堂对面就是张家新屋,二者相距约一里路。张家新屋左侧面对着天柱山的青龙背、天狮峰、回音台、大天门、叠翠亭、蜒蚰石、千丈崖、观音洞,背靠着狮岭,屋前一条小河流经而过。图五:张家新屋拼图
     张家新屋四周都是山,老屋坐南向西北。老屋现在还住着一户人家,姓氏为张,中无杂姓,外人称为万涧张家。张家老屋在离此约七百米的杨家祠堂上坡处,经未能够及时保护在前些年已经倒塌。张家老屋依山而建,屋前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潭和旱田。图六:张家新屋的门楼暗进
  张家先祖明朝末从青阳九华山脚庙前镇赵村迁来潜山龙潭乡万涧村,据张家后裔讲述,先祖到万涧之后买下良田,繁衍生息。随后便有“张家谋田、杨家谋坟”之说。看着现在张家新屋老宅时,时不时还在诉说着那段人口迁徙异地定居的沧桑。图七:张家新屋的门楼
  张家新屋房子建在一片山坡地,因一侧地势原因张家先祖种植了几棵大树,数百年后,这些大树已经叶繁叶茂起来。张家新屋是万涧村一幢保存较好的明未清初老屋,共三进。马头墙硬山顶,典型的清朝民居式样。图八:张家新屋的三进已经破坏
    张家新屋一进、二进地面铺设有大块石料,张家新屋建于明朝末期至清朝初期,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老屋砖木结构,由门厅、正房、天井和两侧厢房组成,面阔三间,建筑面积约二百多平方米。图九:张家新屋的二进几乎全为木制结构
    房屋门楼很矮,完全不同于清朝中晚期的高大门楼。低矮的门楼柱櫍、额枋等木构件雕刻精美。外墙下半部分为青石,上半部分为青砖砌筑,大门门楣上有精美的木雕。图十:张家新屋的正厅
    老屋与其它同时期老屋最大不同是柱櫍是由木制的,最下面有垫石,这种木制柱櫍在整个安庆地区极为罕见。除了木制柱櫍外,厢房的房门低矮又窄小,可见古人的身材都很瘦小。图十一:张家新屋的厢房及天井
    过去潜山各乡镇遗存的明清老房很多,后来由于人为和自然损毁,数量大减。除了龙潭乡还有百年以上的老屋数间外,像张家新屋这样的老屋已经很少了。图十二:张家新屋背靠的狮岭
(本篇完)
2017-03-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庄仙洞重华与升仙洞——卒子走遍安庆

林庄仙洞重华与升仙洞
——安庆古石刻
第118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镇林庄村黄山组,俗称“大王山”地区,有一处石刻云集、修行场所,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大石壁上刻有“仙洞重华”与“升仙洞”
     林庄村,地处天柱山八大景区之一的虎头崖景区南部,属低山丘陵地貌,俗称林庄盆地。面积约近五个平方公里,是个生态良好,环境优良,多山林少耕地的村庄。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林庄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图二:石头也有了仙气
     这里自古是道教、禅宗福地,物华天宝,养生乐园。历史上,毗邻的天寺村境内曾有座天柱寺,创于唐开元年间,崇慧禅师开山。因崇慧禅师“得法于牛头”,俗称牛头禅,名望很高,天柱寺因此香火旺盛,历唐、宋、元、明而不衰。当时楼阁高耸,殿宇辉煌,十分宏丽,有“骑马关寺门”和“三千道士,八百僧人”之说。明朝之后,随着天柱寺的衰落,后改称林庄。图三:大石壁上刻有升仙的云梯
    林庄北面的虎头崖景区,因崖石形似虎头而得名,又因长年云雾缭绕,称白云崖。曾是古人炼丹修身之所,留下“升仙洞”“白云峰”“观音洞”“炼丹台”“铁笛龛”等文物古迹。公元一世纪,张道陵之孙张鲁云游天柱山,在白云崖(今虎头崖景区)建起天柱山第一座道观——“白云庵”并潜心修炼;唐代高僧崇慧禅师在此讲经说法;宋代鲁道人在此炼丹;宋代黄庭坚、明代徐桂在此读书……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来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如“仙洞重华”“超然物表”“宛然仙境”“元气磅礴”等,赞美这块洞天福地。图四:无量塔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虎头崖景区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如船形石、美女石、和尚石、娘娘鞋、铁牛石、龙过峡、罄口洞、飞水瀑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图五:经过修行的人雾化成了仙石
    在林庄,不少传奇的故事也广为人知。孙家老屋组,古代为一汪湖泊,称为仰天湖,许是山洪暴发,泥沙淤塞所致。那时候湖边长满芦苇,湖中天鹅成群,鸳鸯戏水。湖上泛舟,只见云在水上漂,船在云中行。传说水底下居住着一个大家族,男耕女织,世世代代过着和睦美满的生活。有福气的人,无风天能看到水下居民屋顶瓦楞。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知何时,仰天湖消失了,只留下美丽的传说,令人回味和向往。图六:大石壁上刻有“仙洞重华”字刻
    林庄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温和湿润,无霜期较长,最适宜种植蔬菜、果木、花卉、中草药材等。其地所产萝卜,皮薄、汁多、味美,古时与雪湖藕并列为贡品。流传民谚为“菜庄萝卜雪湖藕,两白不吃莫要走。”图七:大石壁下刻有“升仙洞”
    虎头崖曾是远古鲁道人炼丹修身成仙之所,留下“丹灶台”、“铁笛龛”、“仙人房”、“天下第一洞房”、“无量寿塔”、“升仙洞”、“送子观音洞”“狐仙坟”等等文物古迹。图八:“升仙洞”
    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赞美这块洞天福地,如:“超然物表”、“宛然仙境”、“元气磅礴”、“中天峻拔”、“仙洞重华”等。图九:“升仙洞”内部
(本篇完)
2017-03-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畈石马石羊石狮兽——卒子走遍安庆

宋畈石马石羊石狮兽
——安庆古石刻
第118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县某乡某村一个叫宋畈的地方,因考虑到文物的安全的不必要的社会舆论,故进行模糊处理,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石兽一
    不知何时,一座古墓展现在众人面前。安庆地区的古墓非常考究,不但有石羊、石马、石人和辟邪,而且还有长长的墓道。图二:石马局部
   这是一座古墓,卒子前往时分析可能是明朝的墓葬,这些石马、石羊和石狮是古墓前的辟邪的石兽。其中石人和石龟后期再介绍,今天卒子介绍其中的石马、石羊的石狮。图三:石马局部
    从这些文物形态看,这座古墓石俑数量众多,但墓道已不存。原先的古墓也早已不知何处。原先两边矗立着两只高大威猛的石马、两只个石狮、两只石羊,如今都只剩下各一只。图四:石羊
  遗憾的是,石兽没有找到古墓的墓志铭。这座豪华大墓,安放石马、石人(后期卒子将单独介绍)、石羊、石狮等,表明墓主生前官居高位,没有墓志铭肯定说不过去。如果找到了它,那么就能知道古墓主人的身份了。图五:石马局部
  比较可喜的事,在周边村民的介绍下,卒子找到家藏石龟的村民,他介绍到,墓早已经不存,墓主是当地的一名官员,没有其它资料。卒子在他的带领下,还找到了当成桥梁的石牌坊,后期卒子也将与石俑同时介绍。图六:石狮(或石虎)局部
    墓主到底是谁?卒子无法去猜测,但如此精美的明朝石马、石羊、石狮等东西外,精美无比。特殊是石马的马尾部,有万字纹背花,相当的精美。图七:其它石兽残件
  古墓没有找到石碑,是比较遗憾的事情。据某县县地记载,明代当地确实出过很多官员,有人曾任左布政使,但无法核实。这些石兽如今散落在村里,不时的文物贩子打着坏主意,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将石兽送到文物所进行妥善处理。图八:石羊
    石羊、石狮、石马,从外观看,这三尊石刻为石灰岩材质,雕刻精美,保存并不好。其中,石马个头比成年人还高出一大截,鬃毛、缰绳都刻得十分精美,可惜的是马鞍处被水泥浇注起来,上面的花纹立体感十足,乍眼一看还以为是真马鞍。图九:石狮(或石虎)
    石羊呈匍匐状,四脚已经被打断,但精美的羊胡依然可见。石狮则呈半跪姿势(是狮还是虎,待专家确定,卒子认为是石狮),眼睛、前肢仍可以清晰辨别。图十:石马
     据了解,古代尤其是一个官员,墓葬都是有讲究的,有严格而繁琐的规定,查询了“品官茔地制”,里面详细记述了古代官员们的墓葬规格要求,“清制,一品官茔地九十步,封一丈六尺。公至二品,用石人、望柱及虎、羊、马各二; 三品无石人,四品无石羊, 五品无石虎。”从石兽来看,有石马、石虎和跪羊,应该属于三品以上官员。图十一:其它地区石兽
(本篇完)
2017-03-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
——安庆古塔
第10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大别山凹地处,有一座唐代的石砌六角形舍利塔,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
    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位于晋熙镇高冲村四面山。从唐代至清代这里一直有僧侣活动。四面山山凹面积约二万平方米。图二: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局部
    据旧《太湖县志》载,寺始为唐代大历年间法智禅师建;咸通五年(864)重建。清朝《古今图书集成》有载:“唐武宗会昌年间,唐光王李忱(唐宣宗)为避宫廷之争,隐光韬晦,祝发南游,曾隐于太湖县四面寺”。宣宗继位后,为纪念在此为僧的难忘岁月,于大中十三年(859年),旨建大中寺,并钦调汉白玉石柱十二尊,在原塔院基础上建两重殿,并题有大中十三年建石碑。故该寺又名“大中寺”、“仁皇寺”。 四面寺及法智禅师塔于唐懿宗咸通五年、元大德八年(1304年)、至正元年(1341年)、明天顺元年(1457年)几次重修或扩建。图三:人与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对比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寺毁于太平军与清湘军之役,仅存下院、僧舍数间。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四面保捐资复修上下两幢。文革期间,寺院被毁,法智禅师塔被炸。现仅存一顶重五佰斤重法智禅师铁质塔顶(1987年由县文管所收藏保管)、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一座、清朝光绪年间石砌花桥一座、唐代修建石砌地道一条、唐宣宗钦敕石柱一根,这些将在后期陆续出版。2004年8月,太湖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四: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局部
    清朝乾隆《太湖县志》记载,“四面山,县东北十五里,形方而锐,四面如一,自麓至巅有石磴、石桥、古刹、浮图诸迹,崖谷幽深,竹林丛茂,士人多读书其中,唐宣宗尝游于此。”四面寺位于四面山的山腰,寺三面环山,西与龙山宫、凤凰山相连。寺内有一石洞,洞顶用石条覆盖。洞壁以石块砌成,传说能通几里外的龙山山崖的西风禅寺。寺后就是皇藏峪,因唐宣宗尝游于此而得名。站在寺前,美丽的太湖县城尽收眼底。图五: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局部
    据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太湖县志》记载,“四面寺,唐大历年间(766-779)法智禅师建”。法智禅师是唐代一位高僧,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三记载,法智禅师是慧能别出三世 传法体系为慧能-乌牙山圆震禅师法嗣-法智,吴头陀为同门师兄。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十三子,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始封光王。为避皇室争斗,李忱在宦官的帮助下,遁出长安,削发南游。据专家考证,李忱南游的路线是江淮和江南地区。太湖县志记载中肯定了唐宣宗在南游过程中到过这个寺院。图六: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局部
    宋代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曾到太湖四面山实地考察过,在他的〈舆地纪胜〉卷46中,有三处提到了四面山,其中在〈碑记〉中,清楚地写着“四面山大中寺唐碑,在太湖县北十五里,寺有古碑,题大中十三年建,咸通五年重修。又,大观知太湖孙勰记云:大中者,宣宗也,其微时,尝避祸削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文是“大中十三年建”,是指这年扩建。在这份记载中,也肯定了宣宗到过此地,而且明确地指出是“尝避祸削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在这份记载中,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信息,此时的四面寺已改名为大中寺,“大中”是宣宗的年号,表明了四面山大中寺与宣宗有着不解的情缘。图七: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
    唐代武宗灭佛运动是历史上严重的一次,唐武宗灭佛,始于会昌初年,而至会昌末年达到高潮。据日僧圆仁目击记述,黄河一带的寺院,到处是“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舍破落,圣迹陵迟,无人修治”(《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的景象。而唐宣宗登基之后,没有忘记齐安与太湖县四面奄和法兄四面山昙靖禅师。宣宗批准朝庭运来十二根大理石方柱做为大殿的力柱。四面寺也在宣宗的支持下,建起了七层雄伟庄严的法智禅师之塔。据<续传灯录》记载,北宋后期“龙门寺佛眼禅师曾隐居四面山大中寺,属天下一新的崇陵万寿寺”。可见当初扩建的大中寺是如此的辉煌。图八:塔貌
    清朝咸丰年间,四面寺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激战中遭毁,后复修。1938年6月和1939年12月,日军先后用飞机对太湖县城进行了6次轰炸。邻近县城的四面寺也遭受到彻底的破坏。上院成为一片废墟,下院屋面炸毁,仅剩下12根大理石方柱。“文革”期间,红卫兵用炸药炸毁了高七层的砖制法智禅师塔,推倒11根大理石石柱和墓地上历代祖师的墓塔,拆毁了仅存的2间寮房,遣散了僧人。废墟上留下了孤零零的一根石柱和一座墓塔,流传一千多年的香火就此中断。图九:塔貌
     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为麻石雕刻而成的六角形七层实心墓塔,是四面寺里僧侣的墓塔,该塔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基为麻石、雕栏石砌,高约五至六米,里面为实。塔基正中为塔体,塔身完全用麻石砌筑,没有粉饰,挺秀简洁。图十:塔局部
    七级浮屠,六面六方,高约五、六米。每层六个塔角向上挑起,美轮美奂。塔体根部出檐,单檐无平座的塔檐像帷幔披在各个塔层之间,依次向上各层相继收窄,最后集于葫芦塔顶,直指苍穹。图十一:塔局部貌
(本篇完)
2017-03-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4-25 20:39 , Processed in 0.03025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