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6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岳西县冶溪镇司麓村松波寺——卒子游记

司麓松波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6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冶溪镇司麓松波寺。

    司空山一峰突起,孤立擎霄,天然大佛,宝相庄严,四周群山俯首,成“万佛朝宗”之势。司空材和尚有诗赞曰:峰头宝塔势昂藏,日月为灯雾作香,无限好山依坐下,重重俯拜法中王。
    松波寺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司空山风景区西部,冶溪镇司麓村境内,始建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5年),毁于晚清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所部。松波寺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据传,唐玄宗为与使杨贵妃长生不老,命人炼制仙药,派出当时与吴道子齐名的宫廷画家杨庭光来皖西南司空山采恒春藤。此药非凡夫俗子所能取,杨庭光找寻了半个月未果,其间结识了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的得意高徒司空山本净禅师,经他的指点,在司空山北岭松风处寻得恒春藤。仙丹炼成后,唐玄宗与杨贵妃异常高兴,后经杨庭光引荐,唐玄宗诏司空山本净进京,并为其建白莲亭。
    唐朝天宝三年(公元745年)正月十五日,本净禅师在皇宫内道场阐无相至道,当时京城长安两街十几位高僧大德与之辩难,蜂起发问,如百箭之逐一兔……都被其无相至道所折服,唐玄宗认为本净禅师通晓一切,故拜其为“大晓”国师,赐建“无相寺”等九庵五寺,僧房五千余间,松波寺为五寺之一。
    松波寺原有山门、荷花池、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有竹林精舍共四百多间。寺址旁有童子拜观音、罗汉登天石、曹家天险、犀牛望月、万年雪崖等景点。松波寺后由马鞍山市佛教协会会长释惟启大师重建。
    松波寺山间景点东有“童子拜观音”、“罗汉登天石”、“凤凰石沟”,西有“曹家天险”、“十八学士”、“犀牛望月”,前有“蛇吃蛤蟆乌龟不肯”、“松波寺瀑布”,后有“观音坐禅崖”、“万年雪崖”、“白莲洞”、“渡仙桥”,“刀枪洞”。松波寺藏幽面壑,虎踞龙蟠,常年野花飘香,四季山果不断,是您参禅打座,开启智慧法门,感悟人生真谛的理想去处。
    与司空山的雄伟高峻相比,从司空山流下的溪水,高悬瀑布、幽深龙潭、淙淙溪流,最后汇聚为湖、蒸腾成雾,都在不经意间润发着神奇、明净、优雅、灵动。
    司空山松波寺山后的景点:一是南崖瀑布,寻常无觅,只有久雨将晴,或久旱将雨时,才会惊鸿一现。二是“祖师挂帆”,山间云雾,乍起瞬落,一如达摩祖师东渡之船帆升帆降,徐徐泛海而来。三是云中石窟里的“狮子流涎”泉水,不涸不溢,益寿延年。四是山下“安心福田”(心形地块)中间的司空神泉,终年保持日出水七十七吨的恒定流量和二十三摄氏度的恒定温度,有点神奇。
    司空山上流下的泉水,发源于主峰狮子峰下,从赤壁丹砂(又名二祖之心),经传衣石,过梅花井、无相寺、印心石,汇为东涧,飞跃成瀑,跌宕在千丈崖、横浪崖之间,穿新建的二祖寺,蜿蜒于“安心福田”边沿,汇入司空河。
    松波寺位于岳西县冶溪镇司麓村境内,是唐、宋、元、明、清之际广东、福建、湖北、江西及安徽等地经前部上司空山的必拜寺庙。松波寺建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七四五年,毁于晚清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所部。
    松波之名有“松风清悠邀桂月,瀑飞常伴海南波”之意。松波既指寺周围的自然景观,有与传说中道家的赤松子和佛教的观世音有关。当地流传着太上李老君、神农雨师赤松子和观音菩萨之间关于司空山佛道渊源的一个有趣传说。
    相传一日清晨,司空山玄妙玉女在乌牛古石附近放牛,突然一缕阳光从口中进入腹内,怀孕九九八十一年后,剖开左肋产出一白发男孩――这就是“老子”名字的由来。老子住司空山“八景宫”,神农雨师赤松子、西汉梅福、东汉左慈、晋王子王乔、勾漏令葛洪等吴楚神仙都曾在司空山赤壁丹砂下炼仙丹。
    赤松子首建玄妙观,左慈重建玄妙观,司空山是道家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司空山是中华佛教禅宗二祖道场,东边有观音洞,七级浮屠,南面有童子拜观音,西南有天然壁画奇观“达摩一苇渡江”,西北有普陀洛伽洞,司空山也是佛教的重要道场。
    明朝进士县令曹昌颖有诗云“……赤松去后炉飞雪,黄石归来汞化银。却笑当年勾漏令,曾留此地让高人”。司空山自此之后,佛教便逐渐占上风,后人尊重这段历史,古在此建寺,命名为“松波寺”。
    司空山的著名景观有几十处,大小景观百余处,唐宋以来的史料都称司空山以”二祖禅刹”、“太白书堂”、“南崖瀑布、“乌牛古石”、“玄妙古松”、“赤壁丹砂”、“银河夜月”、“北岭松风”八景闻名于世。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宁县石镜乡邓林村海螺坞山两株白玉兰树——卒子游记

邓林海螺坞山两株白玉兰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65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镜乡邓林村海螺坞山两株白玉兰树。

  怀宁县石镜乡邓林村的海螺冲每年的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的望春花竞相绽放,与田间盛开的油菜花交织辉映,高低错落,十分壮观,好一派田园风光,带给人们诗情画意般的享受。
  石镜望春花又名白玉兰,其花蕾为名贵药材辛夷,有祛风散寒通肺窍的功用。自明清以来,石镜辛夷就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诸国和港澳台等地。海螺坞山目前拥有百年以上的望春花树种170多棵,其中树龄在四百年以上国家二级保护名树名木的树种,就有六十多棵。
  白玉兰树,木兰科玉兰亚属,落叶乔木,别名玉兰、望春花、玉兰花。花白色或淡紫红色,大型、芳香,花冠杯状。先花开放,花期十天左右。为中国著名的花木,南方早春重要的观花树木。白玉兰树原产于中国中部各省,现北京及黄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古时多在亭、台、楼、阁前栽植。现多见于园林、厂矿中孤植,散植,或于道路两侧作行道树,也有作桩景盆栽。
  玉兰花外形极像莲花,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再加上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实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型。

  安徽多地山区分布的玉兰花有白玉兰、紫玉兰两种。紫玉兰花紫红色,花大而艳美,花姿婀娜,气味幽香,观赏价值高,病虫害少,花蕾粗壮笔直,犹如毛笔,故称木笔,可入药,名辛荑。白玉兰花白似玉,花的用途与紫玉兰相同,医药部门常用玉兰花蕾代辛荑,人们往往把白玉兰、紫玉兰统称为辛荑。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治疗鼻病的疗效作了肯定的论述。辛夷所含的挥发油对鼻粘膜血管有收缩作用,并能促进分泌物的吸收,从而改善鼻孔通气功能。治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可取辛夷煎熬,疗效很好。
  玉兰在安徽分布较广,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十六世纪,怀宁县石镜乡邓林村海螺山即有很多望春花(即玉兰),以盛产优质辛荑花而驰名中外。清朝康熙寅年(1710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怀宁县志》记载:“海螺山辛荑初春弥望,其用较他产为良,价亦较他产为高。”
  抗日战争前,百年以上的海螺望春花有二千多株,年产干花十三万斤,除供国内药用外,经上海口岸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地区。1985年,海螺山尚有百年以上的望春花大树307株,生产干花一万一千斤。现在,该村白玉兰树八百多株,其中年逾百年龄的尚存326株。
  目前,海螺坞山两株白玉兰树是最老的两株,一株在海螺山,老干已埋土斜坡之中,基围488厘米,四主枝分别为115厘米、94厘米、138厘米和243厘米,树高15米;
  另一株在龙井、树高17米,胸围361厘米,两树都是明末清初的古树,树龄350年以上,树势雄健,冠幅17米×19米,构成优美的广卵形树冠,每株荫地近半亩即320平方米,老干古朴苍劲,虬枝繁散,如弓似箭,画图天成,每株仍年产干花80余斤。
   玉兰原产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自古就为我国最名贵的花木之一。十八世纪中叶,玉兰传入英国、法国,以后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很多人都为玉兰树的风韵多姿所吸引,但鲜为人知的是,木兰是恐龙时代的植物,与银杏一样,木兰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目前,我国的庐山、天目山、衡山、梵净山、雷公山等地还有天然的玉兰,除怀宁县石镜乡的玉兰之外,安庆小龙山也有很多百岁以上的玉兰树。
  玉兰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种植玉兰的历史悠久。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有佳句:“朝搴阰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诗句中的木兰即玉兰。可见在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就已广植玉兰。唐代,人们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合称为“玉堂富贵”,玉兰是象征吉祥、和谐的佳木,并多植于皇家宫殿、皇家园林以及王府大宅、寺庙等处。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镜乡的邓林村,其村外海螺山的山坡上生长着大片的白、紫玉兰。村民们称这片玉兰景观为“海螺望春”。该村自古就以生产“辛夷”药材为主。现有白玉兰近千株。最大的一棵白玉兰,高15米,从地面约半米处又分四个主干,四个主干最粗的一干胸围达2米多。另一棵在石井村,树高17米,胸围达3.60米。1986年,怀宁县定白玉兰为县花。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五横乡虎山村半坡风化石——卒子游记

虎山半坡风化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5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虎山村半坡风化石。

   五横乡资源丰富、人杰地灵,这里环境优美,生态保护良好被划入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五横乡有着很多的资源,主要有松、竹、杉、茶等,所产“龙山云雾”、“龙山野茶”等优质野生茶,远近闻名。
   五横乡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又有虎山的旅游资源丰富。虎山村总面积约十平方公里,属浅山丘陵地区。今天介绍的是位于虎山村山顶部的一块风化石。
   虎山村位于安庆市北门外、宜秀区五横乡境内、大龙山北麓,其东与罗岭镇林春村接壤,南与本乡白林村相连,西北与五横社区连接。
   大龙山上开满杜鹃花,这种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 站在虎山山顶的风化石上,映山红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再加上和煦的阳光,醉了,醉在这满山映山红中。
   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鹃花一般春季开花,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有红、淡红、杏红、雪青、白色等,花色繁茂艳丽。生于海拔五百米至一千二百米之间的山地疏灌丛或松林下,为中国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春意微醺,绿了田野、红了杜鹃;小桥流水,自奇树异石间淌过,听清溪潺潺,犹如情人缠绵的耳语,醉美无限。这就是五横乡的虎山村。
   风化石又名龟纹石 ,由各种碎石聚合而成,色彩相杂,沟纹纵横。风化石主要由石炭岩组成,其中的钙会慢慢涂人水中,使水质变硬。这种在山顶的就是风化石,又称石谷子,也叫风花页岩, 据说透水性很好!
   今天介绍的这块风化石是由岩石一层一层的风化而形成的。山脚处堆积的,脚踩上去很虚,很松软的感觉。主要由石炭岩组成。
   风化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安庆比较特殊的材料,这也许是千万年前海底的环境,抬高渐渐形成的石化之后,才形成的今天这种样子。
   五横乡地处大龙山之间,这里到了春天满山开满映山红,一簇簇、一片片、如火炬、如彩虹、如朝霞,密密层层,楚楚动人,它们点缀着虎山山岭间,在半坡上、幽谷间。
   站在虎山山顶峰,在微风的吹佛下,映山红花香如浪潮徐徐涌来,一种心旷神怡感荡漾全身。远远望去,又像阳光下一张镶嵌着无数艳丽无比的映山红地毯,开的灿烂,红色此起彼伏,如海浪翻腾,能把天映红。
[size=0.83em]20150419 011.jpg (508.0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昨天 20:43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明朝古香炉与清朝光绪石碑——卒子游记

岩前明朝古香炉与清朝光绪石碑
——安庆碑刻等系列
第166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明朝古香炉与清朝光绪石碑。

    白云岩,位于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白云岩山体形势奇伟,白云悠悠,因过去山下是一平旷地,疑似云团,名曰白云冲,故得名。
    其所在山场原名戚家山,蜿蜒曲折,群峰浪涌,东西对峙,后被周围白、杨、尹、梓、陆、戚、陈七姓瓜分,遂又称七家山。在一亿多年前火山爆发,七家山是枞阳县最大的火山口,形成奇峰、峭壁、幽洞的火山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火山岩地质结构。
    白云岩在七家山西北部的山腹之中。过去白云岩专指白云岩寺,现泛指所在的七家山,周长三十余里,整体面积十几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01.2米。与浮山隔湖对峙,与九华山隔江相望,山奇峰险,岩壑幽绝,岩峰罗列,风景独特,风貌各异,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岩壁间现存石刻21处,其中宋刻4处,字体或楷或篆,行、草、隶书兼而有之,是枞阳名胜之一。
    白云岩有神奇的峻峰、怪石、奇岩、石洞、清泉、丹池、古寨、岩台等多处景观,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和故事,是古桐城八景之一“白云青鸟”所在地。过去卒子也曾介绍一些,现在古有五庵、二寺、一庙,五庵后因战乱或文革,大多被毁,在双峰寨东侧山下的朝阳庵尚存,白龙庵也已修复;二寺即东岩寺、白云岩寺(青华寺);一庙为龙王庙。
    白云岩有百余天然石洞,石洞内石壁泉滴如乳、傍生秋海棠、根萦石上、冬月不萎的青藤洞;住过老虎的老虎洞;一线天中的躲反洞;一洞集数洞的洞窝洞;钓鱼台上的大长洞;或横或卧的四顾洞;青嶂峰之半的横洞等等,深者数丈,浅者数米,有的洞深不可测,至今无人敢探。白云岩现存最有名的有三个石洞:东岩洞、函云洞、白云岩洞。
    据《安庆府志》记载,白云岩分联东西者二,元朝之时,西藏和尚了悟禅师以地胜岩幽,遂建两庵于二岩(西岩、东岩),住持其间,弘扬佛法,晚年云游。东庵明万历年间为雷火所毁,西庵尚存。明天启年间,性僧师祖和慧云大师重建白云岩。
    现存于白云岩寺庙内的一个古香炉,石制,上下一体式香炉,为明朝末期,地方居士进香时送到寺庙内的香炉。此香炉正面刻有明朝某年月的日期,非常的珍贵。
    白云岩寺明朝石香炉一尊,整体完整,石香炉摆放在寺正殿旁,通高约八十公分,浑然一体。香炉采用浮雕技法,刻有花草等图案。炉年款记载为明朝所造,距今已有四十五十多年历史。
    明朝名士、国子监助教、工部主事吴道新(方以智的亲舅父),于明亡后,隐居函云洞,重建白云草堂,即白云岩寺,为浮山、白云岩两山佛教护法。此时,白云岩有东、西两寺:东岩寺、白云岩寺,禅师佛子数百人。至民国初年,东岩寺毁圮,现已重修成东岩庵。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地方吴渊如、吴绍祖二居士捐钱,笠庵大师自捐银十六两,买回产业。清朝同治年间白云岩重建,前后两进,砖木结构,共有房屋十余间,清末至民国,常年香火不断,拜佛求签,兼赏风光。
    据康熙《桐城县志》载:“白云演禅师道场,有青鸟雌雄来听说法,雄去雌留,至今存巢佛龛上,每春雄来,偶出雌即引去,莫知所云,自宋代至今六百余年,雌雄犹存,亦灵异物也”。
    白云岩寺位于七家山中,历史悠久。宋朝治平元年(1064年),高僧义青禅师为浮山大华严寺住持,以白云岩为方丈室,并在岩顶题“青华严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见。后白云端、白云二禅师,元朝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弘扬佛法。
    现珍藏于寺庙边的三块清朝石刻,能够较为明了的阐述寺庙的历史。据光绪十八年碑刻记载:其时有庙田二百余亩,后又有地方居士置资增加三百余亩。
    白云青鸟栖息于白云岩,为墨绿色,形如八哥鸟,尾长。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清朝刘大櫆在《浮山记》中写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历朝历代文人居士累计捐款捐田不下数百亩。所产粮食除供道众自需外,还广施善粮,赈济周边百姓。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宁县月山镇广村村杨兆成烈士墓与杨氏先祖墓群——卒子游记

广村杨兆成烈士墓与杨氏先祖墓群
——安庆近代革命与古墓系列
第166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广村村杨兆成烈士墓与杨氏先祖墓群。

    杨兆成,原名杨自涛,化名杨昭,怀宁县月形山东广村(今月山镇广村)人,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出生。
    作为中共安庆特别支部书记,他曾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活动,在不幸被捕之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年仅24岁,成为安徽第一个为革命捐躯的共产党员。
  杨兆成墓位于在怀宁县月山镇区以南五千米处的广村元冲组半山腰上,一座用水泥和石头砌成的陵墓静静地矗立在苍松和青山间。安徽第一位为革命捐躯的共产党员杨兆成长眠于此。
  杨兆成自幼家境贫寒,母亲常常靠讨饭维持全家生计。在当地几代人的心目中,杨兆成却是勤奋好学的榜样。
    据广村当地人说,杨兆成家屋旁边就是一个小私塾。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站在窗外偷听,晚上还要把偷听学到的东西向母亲背诵一遍。
  1920年秋,杨兆成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现安庆一中)。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社会革新活动,逐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在学校读书期间,杨兆成就和同学一起创办了中山图书馆,把团中央寄过来的书籍秘藏在书室里,供同学们翻阅;同时,还跟同学们一起,创办了校工夜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传播革命理论。
  1925年,杨兆成先后担任共青团安庆特支书记和共青团安庆地委书记。1926年1月,任中共安庆特支书记;1926年5月,中共安徽地委成立,杨兆成担任地委委员。1926年夏,杨兆成从省立一师毕业,被聘用为该校附属小学教务主任。为策应北伐,杨兆成留在学校,借机开展兵运工作。
  1926年8月25日,因为在开展革命活动时不幸被反动军警觉察,杨兆成在安庆被捕,随后被转押蚌埠。杨兆成被捕以后,坚贞不屈,守口如瓶,至死不渝。最后,反动军阀发现杨兆成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就惨无人道地杀害了他,凶残地割下了他的头颅“出师祭旗”。
  1927年,中共安徽省临委发表文章纪念杨兆成,盛赞他为“青年工作的指导员”,并发出了“踏着兆成同志的血迹向前杀去”的号召。杨兆成被军阀杀害后,他的三个叔叔到蚌埠收殓尸骨,让他在家乡的土地上安息。
  解放后,为纪念杨兆成烈士,中共怀宁县委、县政府将烈士墓修葺一新,立上了墓碑和生平简介。杨兆成烈士墓越来越多的被人探望,他对革命的忠诚,对党的忠贞以及对革命工作的那份热情,永远激励着后人。
    根据杨氏家族宗谱记载,安庆杨氏先祖于明初来自直隶安庆府,明初充庄浪守卫千户所,明朝永乐年间调甘肃镇番卫。始祖为杨兴。
    杨氏家族在清朝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据旧《怀宁县志》和清朝官员档案记载,杨家有多人任文武官职。到咸丰时出了个进士杨秉璋,做过翰林院编修、四川提督学政,可谓杨家中兴之祖。
    现位于怀宁县洪铺镇杨老屋杨家大山所在地,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主要军事战略要地,建国前、东面长江河流支水系经过此地。
   《杨氏》祭祖先规;为表示慎忠追远,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融入宗族一家亲,年禧时大都有祭祖的风俗习惯。
  
    数百年来,杨氏在安庆地区受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涌现出很多人才。在家族“四知家风”的祖训教育中,像杨兆成烈士这样的杨氏后裔集贤、积德,为安庆地方和家族兴旺做出贡献。
[size=0.83em]26.jpg (334.7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杨桥镇程家冲石井岭“高人横人”石刻——卒子游记

程家冲石井岭“高人横人”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66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程家冲石井岭“高人横人”、“王介”、“江介”等石刻。

    杨桥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安庆市北大门,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国家级大龙山。大龙山不仅风景优美,其民间石刻多达数百方,这些民间石刻并未引起官方的报道与保护范围。
    今天,卒子介绍的三方民间石刻,均位于程家冲山腰之间,再向上行就是石井岭,这里与安庆原桐城白鹿庄很近,后杨桥整体代划归安庆市,杨桥乡也改称杨桥镇,程家冲位于杨桥镇的一角。
    从白鹿庄一路山行,因山顶凹陷似火山口,那个凹陷处就称白鹿塘,白鹿塘所在的山,据卒子实地考察,此塘地处的位置就是白鹿山,面向鹿湖,庄子东南方向有一座小山,山下就是鹿湖,该山称作南浮山,桐城方家将之比作枞阳的浮山而名之。
    从程家冲流下的小溪,是由大龙山上山泉汇集形成。源头处由是位于大龙山山上的众多石棚涵洞之下。

    大龙山有很多的巨石,巨石之间天然形成了众多的石棚和涵洞,由于终年不见阳光,加之山泉水,使得溪水夏凉冬暖。
    溪水经过一段植物与沟壁形成的涵洞后,流入浣溪处。溪水再向下流,流进庄子地势已经平坦,浣溪处都由条石在溪水中作坝,将溪水分割成两个不同高度水面的浅池,水面高的上游是庄人汲水处,水面低的下游则是浣洗处。
    在大龙山程家冲向山上行,约行几里路,这里地势开阔,视野很好。解放以后,山场逐渐分给生产队,再分到贫苦农户手上。

    这些农户为确保山场的领地,在小径巨石上刻有各个姓氏的石刻,这些石刻渐渐形成了安庆地方文史的一部分,如今这些石刻都已经过了五十年。
    “高人横人”石刻群位于程家冲山上的东南角,这方“高人横人”民间石刻,据卒子猜测,应该是“高介”、“横介”的分界石刻。距此约十米处,小径边的巨石上,还有“王介”、“江介”石刻,均为同一时期民间农户雕琢而成。这些民间石刻或刻在巨石上,或刻在经过雕琢的石柱上,形成了安庆特色的民间石刻。
    程家冲位于大龙山的杨桥镇至花山一段,这是过去村民的通行要道,而大龙山的民间石刻之丰富,堪称全省范围最大的民间石刻馆。这些民间石刻,是解放后,安庆贫苦农户开垦山场的见证,现在已成为一处处景观。从山上向山庄望去,可以看到其他的古村落,保护得完好如故,古色古香!
[size=0.83em]14.jpg (441.6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岳西县青天乡青天村七屋——卒子游记

青天七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66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青天乡青天村七屋。

    岳西县青天乡青天村是青天乡政府的座落点,是由过去的平安、青天、仓园三个小村合并而成,总面积有十六平方公里。
  1927年7月至1937年7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和谈在青天乡青天村举行,是全国著名红色旅游圣地。
  
  抗战初期,在皖豫鄂三省十四个游击区的范围内,国共代表卫立煌将军与红二十八军军长兼政委高敬亭将军成功举行了谈判,今天卒子介绍的青天七屋就在谈判旧址汪氏宗祠旁边,为百年古宅,文物保护单位。
  
    青天七屋,建筑面积约四百至五百平方米。整个建筑为二轴三进,厢房共连的跨院布局。一进已毁,现不存。
    七屋祠门面阔一间,进深一间。二进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左右厢房多间,五架抬梁,后厅神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七架梁前后挑檐式。
     七屋另有一轴三进侧屋,面阔一间,进深一间,院门面对公界山。二进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左右厢房多间。
     七屋位于青天乡青天村,背倚青山,面临小河,建于清朝晚期,坐南朝北,三进两院落,房屋共计十多间,占地面积约四百至五百平方米。
     七屋主体结构保存完整,目前一进门厅已不存,二进正厅结构完整,大门石框木门,门楣石雕“三花”,石门框为石制,青砖齐缝砌墙。
      从正厅入,左右东西设走廊,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五架抬梁,天井院由中厅、东西厢房、神堂合围而成,厢房隔扇门,神堂敞开。

     左右侧厢房相连,整座建筑外部马头墙由白、青、黑三种颜色组成,色彩鲜明,规整气派,后进山墙曲线优美,内部木雕细致生动,素体无色。
     七屋历经了百年风雨,现保存仍然完好。
   在清朝随后的百余年的漫长历史中,七屋与不远处的国共谈判旧址汪氏宗祠一起饱经风雨洗礼、烽烟兵燹、盗贼偷袭,但仍然保存得相对完好,这得益于当地村民的精心守护。
  ‘文革’期间,为防止汪氏宗祠与旁边的七屋遭到破坏,汪氏族人用报纸和泥巴把祠堂里的雕刻全部包裹了起来,作为临时掩护,才使祠堂躲过了劫难,保存到现在。
    ‘文革’前后,汪氏祠堂里先后炼过钢,做过小学校舍。
  现在这里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当地族人仍然守护古祠,传承着地方文化。
  七屋与旁边的汪氏宗祠内存在大量的木雕,价值非常高。村民自发地保护祠堂和旁边的七屋。在文物管理专家的指导下,对汪氏祠堂进行初步维修和保养,但七屋仍需要进一步修缮。
  七屋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稀缺资源,它在建筑、艺术、文化、历史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希望早日能够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size=0.83em]201501001 755.jpg (149.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杨桥镇溪安村月溪寻到源头——卒子游记

溪安月溪寻到源头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溪安村月溪寻到源头景点。

   溪安村位于安庆市杨桥镇石塘湖畔,大龙山船艄石(龙头峰)一侧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处皖江人类最早生活劳作的地方。
   溪安村,又称西安村,古称溪庵,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山水孕育,人杰地灵,自然环境更是优美。
  溪安村境内有景点:月溪寺、程家祠堂、西凤庙、团山岛、瞭鹤峰、女儿峰等,是休闲、旅游、观光、度假的理想境地。今天卒子介绍的是溪安村的一条从山上流下溪水的巨石山沟。
  杨桥镇多山,山上巨石石刻数不胜数。溪庵村更是人文深厚。溪安村是由唐朝的月溪庵而取名,后演变成溪安。
    根据《桐城县志》记载:“月溪寺在坡山中,为唐朝古寺”。据说当时寺宇幽深,花木繁茂,寺内有一个水质极佳的“月溪泉”。

  相传双溪建寺时无泉,山民食水困难,仙人见状,托梦于寺中长老,在后山挖井,见五色土即可告成。和尚久久开挖多日见红、黄、蓝、白、黑五层泥土,山泉顿时涌流,故有“月溪泉”之称。之后月溪寺被毁,仅留一块刻有“月溪禅寺”的花岗岩条石,如今还镶嵌在入门处的一个筑台上。
    杨桥镇溪庵村,曾称西安村,后又改回溪安村。顺着月溪泉,经月溪寺后山坡,一条名为月溪的溪流从山间流下。月溪之上,溪沟间巨石林立,有些巨石重达数十吨,经过明朝和清朝的开挖,有些巨石被从中凿开,现存于月溪溪流两侧。
    顺月溪而上,据说月溪上游分为北溪和南溪。北溪由小龙山腹地金家冲流来,在莲花山脚下已建有金冲水库。水库虽不大,现以已被承包成了渔潭。
  南溪由溪庵坪流来,溪庵坪有诉说不尽的历史神话传奇。据当地的村民讲述,元朝后期,这儿荒无人烟,由中原而来的钱和尚插草为标,开垦种植,修庵建塔。
    月溪庵香火旺盛时有僧尼逾百人,学佛颂经,劳武修身,一时竟为大龙山名寺。月溪禅寺始建于唐朝,后毁。到了元末战乱,月溪禅寺又遭破坏。后来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牛头山路过此地,为了人用水马饮水逆月溪而上寻找水源,并留有石刻“洗耳”、“寻到源头”、“碧螺”,现“洗耳石”已经找到,卒子将在后期再次介绍,又有马鞍石、饮马泉等古迹。
  经过长达五年的研究,卒子终于找到寻到源头的地方。寻到源头,故名就是顺着溪流而上,位于山腰间的溪水初流处,从巨石石缝间流出的溪水很少,经过山间的植物根系不断增加水源,直到山脚处溪水越来越多,才汇流成月溪。

     
    从月溪流下的溪水,流经月溪寺,已经水量很大,雨水时节,坐在溪庵村的月溪寺中,面对月溪之水哗哗而过,是何等一般景像。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大龙山猪头岭——卒子游记
大龙山猪头岭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6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猪头岭景点。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离市区三十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
  大龙山周长五十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
  大龙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大龙山有很多山峰、巨石林立、山岭众多。还有很多沟壑与奇石,还有乌龙溪、白龙溪、黄龙溪、赤龙溪四大溪流和六条瀑布。
  大龙山风景区有景点二百多处,其中人文景观三十五处,龙山四季风光如画。尤其是朝霞初升或雨后乍晴,远望云雾缭绕,峰峦时隐时现,被誉为“龙山晓黛”,是安庆胜景之一。

  大龙山上很多的奇石是由“冰石流”形成的巨石散布在山壑之间,有的形若伏虎,有的状似卧牛,甚么石猴、石狮、石盘、石仓、石树等,千姿百态,形象动人。
  这些罕见的怪石,不仅给龙山增添了神奇的景致,而且把游人带入了美妙的幻境。今天,介绍一处极像猪头的巨石,于是这个小山岭又称猪头岭。
  猪头岭巨石岩群位于大龙山三县尖东边约五百多米远的岭上,岩群直径大约一百余米。高大的松树与杉树林之后就是栎树林。深秋季节,猪头岭风景极美。
    猪头岭是大龙山一条长长山坡上有一片岩群,这个岩群形成于亿万年前,海拔高约六百米,是两条岭之间的山谷山顶。
  猪头岭巨石周边全部是杂木灌木,要想通过,会让你一身都是刺果。爬上这个岩群,一块巨石酷似猪头,仿佛一只巨大的猪头伸出鼻子,望着远方。
  大龙山像猪头岭岩石群,很多很多,它是出露于大龙山地体岩石, 记录了长江沿带造山带的地壳形成和演化历史,记录了大龙山造山带的地壳形成和演化历史。

  大龙山猪头岭是位于大龙山最高峰三乡尖以东边约五百多米远的岭上,这里是大龙山镇较高的一个山峰。大龙山的最高峰是三乡尖,也是观龙山风景的最佳处,名曰“三乡尖”,后误称“三县尖”,海拔693.4米。

  三乡尖与天柱峰遥遥相对。著名的日照峰,奇峰峥嵘,怪石嶙峋,山涧溪水,竹海茂林,云雾变幻莫测,景色壮观。立足山顶可览四面胜景,鸟瞰石塘湖粼粼碧波,长江风光和安庆市的新姿也全收眼底。此处历来为游人怀古抒情,赏心悦目的胜地。
[size=0.83em]201501011 1295.jpg (207.4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昨天 21:06 上传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市双港镇练潭村练潭驿与练潭老街——卒子游记
练潭村练潭驿与练潭老街
——安庆商业系列
第16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双港镇练潭村练潭驿与练潭老街。

    练潭位于菜子湖西畔,清朝为桐邑四大名镇之一,现属桐城市双港镇练潭村。河湾有一巨石,奇伟峥嵘,形如卧龙昂首,名龙头石,因突入河心,由是河水回漩激荡,形成深潭,澄净如练。
    位于安庆与桐城交界处的练潭河是菜子湖的主干流水系,上通青草塥、三湾河,下为柏子湖,东过武庙嘴入于菜子湖。练潭驿在古代是皖城安庆通往京城的古官道上的要津。
    练潭驿是历代兵家在皖必争之地。三国时代的吕蒙城即建在此不远处,朱元璋、湘军、太平军、清末新军起义,各路大军无不在此南下北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练潭老街。
    从地理上看古代皖城与桐城间的车马道最便捷的就是经过练潭驿,练潭河以西的上游地区至少有两条以上的大河把皖桐两境分隔开来,一条是发源于潜山官庄镇的大沙河,它流经青草镇又分为几支河道向东南奔去最终在练潭附近汇入练潭河主河道。
   另一条河道为发源于怀宁县境的高河,它经过今天的三鸦寺大湖流入练潭河。练潭河以东是广阔的菜子湖水域和枞阳长河。
    自皖城到桐城过练潭河不仅是距离最短而且只需过两个渡口即达桐城,一是练潭渡,二是新安渡。而走高河至少要过四条以上的大河,在古代练潭驿自然成为皖桐乃至皖京的门户要津。要知道,古时主要出行工具就是乘舟。
    练潭驿处在水路与旱路的交汇点,在近现代以前这里商贾云集,商业繁荣。高河大米、桐境大米,潜山竹木山货经练潭河至枞阳入长江销往各地。今天的练潭河水运销声匿迹,河流改道,繁华不在。近代的合安公路建设让古老的练潭驿街市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练潭位于菜子湖西畔,清朝为桐城四大名镇之一,属桐城西乡。每当秋月在天,夜空如洗,水光月色,银海浮华。因名“练潭秋月”。
    练潭老街位于双港镇练潭村,据称因明朝学者在此游历而写下“春山出孤月,寒潭净于练”的诗句而得名。练潭在元、明、清时代是桐城东南名镇,水陆交通方便,练潭河、菜子湖与长江相通,使练潭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成为区域性的商业集散地,老街因而成。
    在明成化以前,练潭只是一个驿站,以前老街上供销社就是驿站。街后有一塘叫马饮塘,是马喝饮水的地方,练潭街是袁氏第七代祖上兵部侍郎袁宏在明成化年间从枫树窑迁来的,并在现在粮站处,建货运码头和袁家祠堂。
    袁宏在满蒙平野正使时回家在张壕创办一所学校,明文学家齐之鵉就是他学生,后来袁宏把自己的三女儿许配给齐之鵉,袁宏用当地地名对了许多经典的对子。如:鸭子湖里湖鸭子.龙头石上石龙头。

  昔时的练潭,因有水陆交通,环境优特,所以各地商贾云集。河面上,渔舟商船往来其间,十分繁华,在古镇和袁家祠堂门前添增了一道靓丽的景色。故而先祖袁宏公称颂练河潮水季节百舸竟发的情景为: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
   练潭老街长约三百余米,街心麻条石铺就,两边具有明清风格的房舍商铺鳞次栉比,现保存基本完好。老街旁的山麓有清朝桐城理发诗人吴鳌墓,墓碑上刻有他的自挽诗:“生前一醉浑如死,死后犹如大醉眠。落日苍山烟雾里,乱坟荒冢不知年。”古渡落日、荒冢长烟处也不乏诗苑佳话。
    说起练潭老街,有着八百年历史。古镇练潭,位于桐城东南隅,它东濒烟波浩渺的菜子湖,北倚宛如卧龙的大、小横山,南临练潭河。练潭的繁盛始于八百年前。早在南宋嘉定元年,练潭镇就是桐城九镇之一,明初又与桐城境内枞阳、汤沟、孔城三镇齐名,明清到民国初年,这里曾是通往郡府安庆官道上的驿、铺和客舍。
    旧时练潭舟楫往来,渔歌互答,驿马嘶鸣,铺兵疾走,繁华喧闹胜于他乡。练潭始终以其商业的繁华、水运的特色、人文的厚重而成为桐城西南的重镇。
    那时,南来北往的船家、商人,都来练潭街上补充供给。河边船上炊烟袅袅,当地渔民扬帆归来,渔歌互答,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足见当时的繁华景象。
  和历史上很多著名老街一样,随着时间的变迁,老街年久失修,老街的居民多搬迁去城镇,置身烟雨朦胧中的练潭河畔,已不见名镇昔日的繁华,旧时闻名桐城八景之一的“练潭秋月”也停留在王阳明的另一首《练潭馆》诗句中:“梦断五云怀朔雁,明月高枕听山禽”。
(本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5-3 00:03 , Processed in 0.03231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