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宿松县二郎镇刘坡村石牌坊构件与石鼓等——卒子游记
刘坡石牌坊构件与石鼓等
——安庆古牌坊与古旗鼓系列
第161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宿松县(省管县)二郎镇刘坡村石牌坊构件与石鼓等。图一:远望二郎镇刘坡村

    二郎,全称二郎河。历史上二郎曾是二郎庄、二郎市镇(旧)、二郎区、西区、西北区、西三区、二郎人民公社、二郎乡、二郎镇的驻地。二郎有驿道横通,自古以来,向为出楚入吴第一关的商贸古镇,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二郎之名的来历,相传在唐朝盛时,遵四祖道信法师之命,弘忍和弘源两个年轻的僧人分别自黄梅到宿松云游佛化,选道场建佛寺。经过多年的考察,师弟弘源选定在长溪河出口不远处的日月泉旁,首先建起一座“双井寺”的小庙,继而又拟在双井寺下边河对岸,再建一座俱规模的大寺庙,但因得不到当地乡民的响应和资助,无法动工而搁浅。可这时师兄弘忍因故舍弃宿松河西山的理想道场,直奔黄梅后,在黄梅县双峰山的东山(后名五祖山、冯茂山),很顺利地建起了一座很具规模的东山寺。后来弘源经师兄弘忍的指点,并派两个信徒居士,即货郎和郎中的协助,后经货郎和郎中对周边百姓的诚挚的行善,从而感化了大众,赢得了人心。货郎和郎中相继去世于他们平日栖息的山坡上,人们为纪念他们,便在此山坡上建起了一座庙,依货郎和郎中之名而称“二郎庙”。初供祀的即为货郎、郎中二神,亦名二郎神。图二:二郎庙
  二郎庙旁边的有一条从山间流下的小溪河,后来慢慢称为二郎河。二郎镇位于皖鄂两省四县(湖北省蕲春、黄梅、安徽宿松、太湖)的结合部,北依大别山,南邻宿松县城,东与太湖县相望,西与湖北省黄梅县相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二郎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处,是宿松县县西北部最活跃的商品集散地。历史上即是集镇又是商品集散地,建有古老特色的历史老街。二郎集镇属千年商贸古镇,商贾云集,集市繁华,是湖北省黄梅县、柳坪乡、陈汉乡及周边地区商贸集散地。图三:刘坡村石牌坊残件
  刘坡村坐落在二郎镇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潜山县设立大营,分调把总常川驻守宿松县城,另设乡勇把总驻防隘口乡,后又增设千总、百总分驻城关、隘口、仓镇,互为犄角,以资震慑。清朝康乾时期,城关共设四营,分兵驻守东、西、南、北四门;沿江分设小孤、泾江、归林三巡检司署。图四:刘坡村石牌坊残件局部
  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起,潜山县游击蓝进禄,宁国营千总火嘉瑞带兵防守宿松县城,另派抚标右营游击侯斌进驻隘口,游击营千总罗英驻守朱岭,宁国营把总张定邦驻二郎河,宁国营外委陈锺驻寨子铺,另委叶茂威驻佘家嘴。四年事态平稳,始行撤去。清朝道光以后,防务渐弛,仅存县城一营和小孤一司。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安庆知府牛镇、参将田大武率领皖、浙兵勇驻守宿松县城及二郎河。三年二月,太平军沿江东下,挺进宿松,曾国藩留重兵驻守宿松县城。七年八月,清军骁将都统都兴阿、都护多隆阿,总兵鲍超等领步马全军,从湖北省挺进宿松县。八年十一月,太平军大将陈玉成大军数十万进驻宿松县,与清军激战梅墩畈。九年十月,曾国藩率湘军进攻安庆。驻扎宿松县城。十一年三月,太平军收复宿松,至八月安庆失陷,始开拔西去。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春,曾国藩调沿江水师分驻宿松东南各地,另调提督李鸿章急调开字营驻防宿松县城至二郎河一带。六年,捻军挺进至鄂东,曾国藩飞调提督周威传率部驻防宿松县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清廷调集宁、汉两路大军在太湖、宿松举行秋操(军事演习)。以宁为北军、汉为南军,划定宿松为南军驻地。同年十月十五日,南军正统张彪,协统黎元洪率步马全军进驻宿松。十六日至十九日在凉亭河及铁线河举行小操,二十日赴太湖会操,因接北京急电,慈禧、光绪先后病死,会操停止,各军次第撤返原防。图五:刘坡村石牌坊残件隼卯
  刘坡村自古就是二郎镇的集镇所在地,是吴头楚尾入皖重要的村庄。在刘坡村二郎庙内,有一座古石牌坊的构件散落在寺庙的一角,经拜访宿松县吴汉亮老先生后得知,二郎庙内的石牌坊原是二郎镇刘坡村二座石牌坊其中的一座石坊残件,这座石牌坊也是刘坡村的灵魂。图六:刘坡村石牌坊残件
  古牌坊建于清朝康乾年间,为三跨石坊石门残构件。这座石牌坊为“功勋坊”,原建筑必是一座宏伟的石牌坊,在历经了近两百年的风雨和战乱后,于清朝倒塌,至今仅存石牌坊残件。图七:刘坡村老石条
  这座始建清朝康乾时期的石牌坊,三门四柱东西面一横石,中间二横石及石翘角组成。此石坊虽然没有奉贤众多石牌坊那样宏伟高大,但处于安徽与湖北边缘地区,历史上屡次遭到破坏,现存于二郎庙内的牌坊残件为原石材。图八:刘坡村石旗鼓其中一只已破损
  二郎庙内,现存古寺庙残件很多。但庙前二个青石的旗鼓格外瞩目。这二只青石旗鼓是青石凿成的,下方上圆型,高约一米,石上再竖一面旗,俗称“石旗杆”。能竖上这种旗杆,是家族的荣耀。一个地方的石旗杆越多,说明这个地方越人才辈出,人杰地灵。图九:刘坡村老屋柱础与其它残件
  旧时,各家族如有哪家读书郎金榜题名,考上了“进士”,或是获得其它上品位的官职,便请来手艺高超的工匠精选石料,制作石旗杆,石旗杆凿成后,家族要举行热烈庄重的仪式来竖立,全村人要敲锣打鼓来祝贺。图十:刘坡村老屋石柱础
  在安徽与湖北接壤的山区一带,读书耕田有着良好的基础。二郎镇刘坡村无论是石牌坊或是石旗鼓,都说明着刘坡村厚重的文史,留给今天无数的敬仰。图十一:刘坡村另一只石旗鼓
(本篇完)
2018年10月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牛冲组庵冲尖——卒子游记
牛冲庵冲尖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1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牛冲组庵冲尖风景点。图一:远望小龙山龙头峰与玻璃栈道“猴子石”


  牛冲古道,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宣店村牛冲组境内。是安庆市区周边现存最重要一段古道,全长约三十里路。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其中一段从牛冲通向大龙山顶部两乡分界的庵冲尖。图二:远望庵冲尖

  庵冲尖位于五横乡白麟村与杨桥镇宣店村之间的分界处,一山分两乡,是过去两乡的交通要道,也是桐城与怀宁两邑往来交通的必经之路,既是的驿道、又是商道。图三:远望庵冲尖对面的牛冲尖

  牛冲古道尚保存为数不多的一二里石块路,以及庵冲尖周边的众多巨石,与“庵冲尖”红字等自然及人文遗存。图四:近望牛冲尖上的巨石

  庵冲尖最早称“牛家岭”,因其山体表面大都附着厚厚一层风化的石砾砂土,庵冲古时有四五个小山冲组成的山区移民地,旧时山顶周边有四座小庵,故名庵冲。图五:远望杨桥镇的鸟儿岭与嘹观峰

  庵冲尖自古为大龙山要塞。旧时常有匪人为患,明朝与清朝有兵人讨之,太平时期,庵冲尖周边建有大小不同的四座小庵,香火主要来源于牛冲与宣店附近的百姓。图六:远望大龙山三县尖

  庵冲尖,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宣店村牛冲组境内,距离市区约十五公里,海拔约四百余米,是大龙山与小龙山中部群山的较高一座山峰。庵冲尖山脉东西走向,绵延数十公里,向东直抵五横乡邓家大屋。图七:近望庵冲尖顶巨石

  无论是在五横乡抬头北望,莽莽苍苍的尽头,一峰矗立云天,那便是庵冲尖。山峰突兀、挺拔,如一支鸡笼倒扣,山峰下,放眼四际,只见群山拱卫,层峦叠嶂。群山之中,村落星散。图八:远望大龙群山中的三县尖

  庵冲尖下的石塘湖、菜子湖,黄昏,夕阳斜照、波光粼粼。极目远眺,大龙山三县尖秀色可揽,小龙山龙头峰隐约可见。站在最高的庵冲尖巨石之上,可望两市、三县地界。图九:近望庵冲尖巨石
  山麓之中,奇形异石,挂在庵冲尖项下。尖顶上的巨石如同走兽惟妙惟肖,如同飞禽鬼斧神工;数丈悬崖之上,山脊建起无数钢铁电塔,不失为一大奇观。图十:近望庵冲尖不远的师山岭巨石

  庵冲尖松林十分茂密、蔚然壮观。清风徐来,松涛阵阵,山上野花一年花开四季,飘香四季。庵冲尖钟灵毓秀,坐落在庵冲尖周边的四座小庵已经全部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图十一:远望师山岭
  庵冲尖山路来回转向山间,从山脚走进山坳,这段小路出奇的好走,平坦,干净,象一道半圆弧横在山间。山坳里,好多高大的树木,几声鸟鸣,这条古桐城的古道,商贾旅人、婚丧嫁娶就是走这条路走向远方的。图十二:庵冲尖
(本篇完)
2018年10月7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枞阳县项铺镇龙虎村陶氏祠堂——卒子游记
龙虎陶氏祠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61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项铺镇龙虎村陶氏祠堂。图一:一侧望陶氏祠堂

    陶氏祠堂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项铺镇龙虎村,陶氏自明朝万历年间迁入枞阳白云一带,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图二:陶氏祠堂大门
    据了解,陶氏鼻祖(始祖),源于江西浔阳汉初大司马陶舍。江西浔阳派为一至九世,后迁入江苏丹阳九至十三世,再迁入丹阳横山十三至二十五世,再迁入丹阳和当涂一带姑孰派二十五至四十九世,至今二千多年。图三:陶氏祠堂木门与门铁环均为百年前物品
    皖桐白杨陶氏之源,姑江苏丹阳姑孰派第四十七世文兴公有二子,长子陶定(四十八世)有六子(福一、福二、福三、福四、福五、福六),次子陶安有二子(昱、晟)一嗣(福五)系姑孰派第四十九世。图四:陶氏祠堂青石石梯与石门墩
    元朝末期至明朝初期,陶安奉朱元璋之命赴桐城任县令,福五、福六随陶安至桐城。陶安一嗣(福五)一侄(福六)留皖桐。图五:从高处望陶氏祠堂
    福五公择居山水秀丽的白杨里,这里原是桐城东乡,今枞阳县白云乡,项铺镇一带。福六公居桐城,继徙枞阳枞川。至今六百余年,已衍繁二十余世。图六:陶氏祠堂青砖均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烧制
    福五、福六公均为皖桐白杨陶氏一世祖,定行辈为:福、以、本、宗、景、希、先、应、国、启、运、泰、名、传、祖、盛、德、自、能、芳、善、斯、有、庆、前、业、永、垂、诒、谋、克、定、裕、后、良、图、惟、法、中、正。图七:陶氏祠堂二进门楼反面
    皖桐白杨陶氏家族共分为十股,柳股、畈股、花园畈股、岩股、东股、城股、龙股、虎股、宗文周股、宗玺周股。图八:陶氏祠堂二进门楼反面
    皖桐白杨陶氏宗祠(祠堂)在枞阳县(原桐城东乡)项铺镇龙虎村陶家东边。旧址和照壁墙保存完好。图九:“兰桂联芳”匾额
    陶氏祠堂建于晚清至民国期间,明三暗五进,现仅存一进与二进门楼,大门上的青石石框雕刻“鲤鱼跳龙门”,祠堂进门石梯与门墩石均为青石雕刻而成,精美而朴素。图十:陶氏祠堂二进门楼西洋式拱券门
    陶氏祠堂二进,为牌坊式门楼,正面门楼上四个大字“山川毓秀”匾额,文革时被征用龙虎村东边小学,所以能够得以保存下来。背面门楼上四个大字“兰桂联芳”匾额。图十一:正面“兰桂联芳”匾额
    龙虎村陶氏祠堂是枞阳陶姓家族的发祥地。陶氏祠堂旁边有上百年的两棵古枫树,现仅存一棵屹立在塘边。祠堂内有为数众多的青石石柱础,雕刻精美。图十二:陶氏祠堂内的青石柱础
    陶氏家庭到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元末明初陶氏先祖插地为标,来到此地,见这里依山旁水,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山花烂漫,山间两条小溪穿插而过,潺潺溪水穿田畈而入湖。故决定在此繁衍生息。图十三:陶氏祠堂一侧
     第二种是,明朝万历年间,陶氏先祖错到此地,原先陶氏先祖是奉父之命去桐城柳古山,也就是今桐城日就乡境内,路过此地问人道柳古在何方,不知者答曰:就在这里,柳峰山的阳面山脚下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就因柳古山与柳峰山音相同而阴差阳错就来了。来到此地正宗缘由无从考究。图十四:陶氏祠堂二进门楼
    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修《姑孰陶氏宗谱》记载:陶氏祖先从当涂迁出,丹阳派从明朝陶安(姑孰郡公)以下辈为福以本族:景希先应,国启运泰,名传祖盛,德自龙芳,善斯友庆。图十五:陶氏祠堂内的众多石柱础
    当涂陶姓始祖是陶安,为明朝朱元璋时开国功臣,生有五个儿子:福一,福二,福三,福四,福五。陶氏先祖是福五这一支迁移到安徽枞阳的。图十六:陶氏祠堂二进门楼
    东晋时期,江西九江浔阳郡为陶氏郡望,其族人陶侃官拜侍中,太尉,东晋时枞阳县令。其重孙陶渊明也。图十七:陶氏祠堂一侧
(本篇完)
2018年10月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鹞鹰寨——卒子游记
邱山鹞鹰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62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宿松县(省管县)柳坪乡邱山村鹞鹰寨旧址。图一: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最高峰罗汉尖(寨)

    作为与湖北省、江西省接壤的安徽省安庆市最西部的宿松县有“宿松四十八寨”之说,经过卒子实地考察,宿松有大小山寨二百八十余个。宿松有四十八寨,其实所指大小四十八寨是元末明初宿松山区地方义兵首领陈汉,在朱元璋西征与陈友谅争夺战进入宿松后,陈汉率所辖的大小四十八寨归顺朱元璋,不是说宿松就只有四十八个寨,而这四十八个寨仅是当时宿松全部寨的极小一部分,陈汉所辖四十八个寨仅坐落在陈汉首领起事的根据地架山寨的周边地区,今天卒子介绍的鹞鹰寨就是安庆地区早在二千年前所设的兵寨。图二:站在罗汉尖寨看鹞鹰寨位置
    邱山村历史悠久,相传商周时期邱山及罗汉尖周边地区人口比现在还密集,古时这一带有四多,即土匪强盗多、义民造反多、宗教活动多、历朝战乱多。经拜访宿松知名人士吴汉亮先生,在吴老爷子带领下,卒子逐步拨开邱山鹞鹰寨的面纱。图三:湖北省黄梅县古角寨正位于邱山鹞鹰寨一侧
    柳坪乡邱山村在罗汉尖主峰的西北山下,与湖北省黄梅县柳林乡、蕲春县向桥乡毗邻接壤。境内风景秀丽,群山起伏。历史上,邱山村是吴头楚尾的首要地方,在这里屯兵扎寨是兵家要地。图四:鹞鹰寨与一侧的山脊相连
    鹞鹰寨,又名鹩鹰寨。始建于三国时期,属吴国地域,是楚头吴尾边境上重要的关卡要塞之一,以防为主、易守难攻。相传古时有鞑子(元朝金兵)兵在此据扎过。元朝末年后,各朝代凡灾荒战乱年代,常有强盗或义军散勇驻扎于此,他们多野吹,居住于石窟山洞。辛亥革命后,相继有北伐军、红军、抗日联军和解放军在这一带活动打遊击,是皖鄂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图五:站在鹞鹰寨顶看下方的湖北省黄梅县古角水库位置
  邱山村鹞鹰寨雄峰高耸,与湖北省黄梅县接壤,这里山高陡峭,一条崎岖小径能通达山寨。寨周边地区多有巨蟒蛇、穿山甲出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还多有虎豹。图六:鹞鹰寨寨下的山岗
    邱山村鹞鹰寨原是一座高约900米的山峰,山顶石矶犹如一神鹰,雄立于楚头吴尾邱山村的一座高峰上,昂首凝视湖北地界,故有神鹰望太平之说。民间还传说,这“鹰”是春秋战国时,天上玉皇大帝为应凡间战乱灾荒庶民的诉求,即令天上太白金星佯变成神鹰立于长江北岸的松兹罗汉尖,镇山川护太平。图七:鹞鹰寨位于右侧的具体位置
  鹞鹰寨下边靠黄梅一侧沿飞虎岭到柳林落溪口,起伏逶迤直下到五祖冯茂山(俗称东山),一路险径。邱山村四面环山,坐落在形似一只鹞鹰盘地内,北有二龙戏珠,南有九龙盘顶之景。在环邱山与湖北黄梅、蕲春交界的大山埂上,通向鹞鹰寨只一条小山路,宽约一米,邻崖。至寨顶,三面悬崖。图八:鹞鹰寨题字
  鹞鹰寨一侧是湖北省黄梅县的古角寨,另一侧是柳坪乡罗汉尖寨,前后左右均是山寨。这条山脉均是突起的山峰,一边是马皇、罗湾,一边是仓下屋、瓦雀坝、余屋、茶元咀、杨坦、徐岭、白果树诸屋场。站在鹞鹰寨顶,一览众峰,站在邱山鹞鹰寨可以看到湖北省黄梅县一角。图九:从鹞鹰寨翻过山岗就能到湖北省古角寨
  鹞鹰寨距湖北黄梅和蕲春两县界岭均只有两三里路,山体雄辉宽厚,现在均被茂密的竹木全覆盖,行走困难,溪涧纵横幽深,山间常现浓雾淡云之美景。图十:鹞鹰寨坡下的古水井
    鹞鹰寨无史料考证,据宿松县吴汉亮先生介绍,这里最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驻扎在靠邱山山间的原驻军,战事过后,他们的后裔留守在这里,渐渐形成了村落,现在也淹没在历史之中。图十一:鹞鹰寨坡下工事
    据此推算,鹞鹰寨已有一千八百年历史,为安庆地区最早的军事山寨之一。图十二:鹞鹰寨坡下的一层又一层的梯田
    据地方百姓世代流传,唐朝时期,黄巢农民起义军过往湖北、安徽一带,杀人无数,人皆防之,附近百姓就近躲藏于此寨。图十三:鹞鹰寨坡下的梯田原是山寨的组成部分
    宋朝时期,地方百姓为防范鞑子(北宋末南下的金兵)躲藏于此寨。鹞鹰寨附近的高山寨就是宋末元朝的金兵建立的山寨。图十四:鹞鹰寨坡下的碎石垒砌的梯田现已荒废
    元末明朝初期和明朝末期清初两个时期,这里又成为附近百姓就近躲藏的地方。图十五:鹞鹰寨下寨山路有着千年历史
    清朝咸丰年间,当地百姓为躲长毛(清末太平军),现在鹞鹰寨山坡下有多处平整的石墙,和完整的梯田工事,均是为抵御外来侵略的掩体,纯系防守,仅起哨所传递治安信息之用。图十六:鹞鹰寨制高点
(本篇完)
2018年10月9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宁县洪铺镇黄山村詹老妇人墓——卒子游记
黄山詹老妇人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62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黄山村詹老妇人墓。图一: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黄山村


    詹老妇人墓位于怀宁县洪铺镇黄山村一条村村通公路路基旁,墓正前方正对着连绵的山脉,正前方为二座小山包夹缝,风水颇佳。墓冢高约一米,面积约十平方左右,独冢,旁边无杂墓。图二:黄山詹老妇人墓冢
    詹老妇人墓为汪氏元配夫人,墓上立有儿、孙等人姓名,分别是儿子辈汪兆凰等兄弟、孙子辈汪弘露等兄弟。所谓是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后裔发达。图三:晚清时期大户有家公子与元配妇人像
    詹老妇人墓由怀宁县本地的白石雕刻而成,由碑帽、碑体、碑框、碑座组成,全碑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雕刻手法为清朝早期江南富贵人家制式打造而成。图四:墓碑上记载清乾隆八年孟春月
    詹老妇人墓碑背面雕刻有詹老妇人出身与逝卒时间,据詹老妇人墓碑信息看,詹老妇人应去逝于清朝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距今已有276年历史了。图五:汪氏詹老妇人墓冢
    詹老妇人墓拜台为一层,由碎石垒砌而成,在修村村通公路前,拜台有几层已不得而知。图六:詹老妇人墓碑
    清朝乾隆时期,清廷推行的是按户按丁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地方人口的多少决定了地方官府的税收数量。清朝初期,陕西南部地区人口稀少,由于明朝末期李自成起义给陕西很多地方造成了当地人口损失,以至于出现“有官可置、无民可治”的现象,地方官府税收寥寥无几。随后,清廷借鉴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经验,便继续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向陕西南部山区实施强制性移民,这次移民始发地除了湖南湖北外,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居民也成为这次移民的主力军。图七:詹老妇人儿孙满堂
  安徽省安庆地区是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最大的地区,辖六邑(六个县),历史还曾管辖长江南岸的池洲市和至德县和东流县。安庆在清朝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这里人口稠密。图八:清朝妇女地位低下
  据《安徽潜阳王氏家谱》和《商南县志》记载,当清廷从安庆向陕西实行移民初期,采取的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强制手段,移民在迁徙路线上,沿途各州县政府采取接应和监督措施以防移民私自回老家。图九:詹老妇人墓碑背面
    此次移民的起始时间大概在乾隆前期,在安庆的一些家谱中描述于乾隆初年就有安庆人被迁徙到陕西,实际上,安庆移民不仅仅只移民到陕西,当时被迁徙的安庆居民都是一些强壮的劳力,可以说这些移民为家族作出了相当大的牺牲。这些移民达陕西后逐渐站稳脚跟,艰苦创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以至于在清乾隆后期当安庆地区遭遇大水和大旱而发生饥荒时,早期到达陕西的安庆移民已经有能力接纳了大批安庆的兄弟和老乡,为他们提供避难所。图十:詹老妇人墓碑背面刻有生辰等信息
  清朝早期移民中安庆地区究竟有多少人去了陕西,由于历史记载很少,已经很难推断,安庆地区官方史志上已没有丝毫记载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文字。图十一:黄山詹老妇人墓冢
    从洪铺镇黄山村詹老妇人墓碑上看,这家汪氏有四个儿子,六个孙子。如今,当问询当地人时,却纷纷说这座大墓,原是一家财主的夫人墓,无法追根溯源,如今清明也无人前来祭扫。一个大家族,是否当时怀宁县洪铺镇参与了这次移民,全家人一部分被迫移民他乡,至今仍是一个迷。近三百年过去了,这座大墓如今看来,显得那么不同寻常。图十二:清朝妇人以裹小脚为美
(本篇完)
2018年10月1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1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宿松县佐坝乡洪岭村洪岭老街遗址——卒子游记
洪岭老街遗址
——安庆商业系列
第16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佐坝乡洪岭村洪岭老街遗址。图一:洪岭老街现状

    洪岭老街位于宿松县佐坝乡洪岭村,相邻同乡的西与梅园村、五岭村,湖北黄梅独山镇的杨塘、严庄等村以一路为界;东与柳咀村、鱼雁村接壤;南与龙门、洪岭、佐坝村相邻;北与新建、柳咀村、王岭村相接。图二:洪岭老街上的货郎
    宿松县佐坝乡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下辖的一个乡,地处皖、鄂、赣三省结合部,人口约五万多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地处大别山向长江过渡丘陵地带,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山水交错,地肥物美。图三:洪岭老街上的洪氏祠堂
    佐坝乡从地图上看,尤如一把尖刀插入龙感湖,水面达十万亩,其中黄湖大闸蟹、罗氏沼虾和龙湖绿色无公害大米享誉全国,享有渔米之乡之美誉。图四:洪岭老街上的洪氏祠堂内部
    佐坝乡地处皖、鄂、赣三省结合部,而洪岭又是佐坝乡中心的交通枢纽,是安徽省西南门户,洪岭老街自然成为佐坝周边村落的中心。洪岭村,又称西洪岭。图五:洪岭老街上的洪氏祠堂局部
    洪岭老街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龙感湖佐坝半岛最南部的洪岭,地处安徽第二大淡水湖龙感湖湖心,这里“两省交界、三湖齐汇,四县通衢”,是皖、鄂、赣三省结合部,也是长江沿岸湖泊的汇合处。图六:洪岭老街上的洪氏祠堂保护牌
    洪岭老街坐落在佐坝乡中心地段,又是整个龙感湖的中心地段,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全长二、三百米,宽约三至五米,现已不存,具有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古老商业街。图七:洪岭老街上的洪氏祠堂保护牌
    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过去古人以湖而居、以江而居,捕鱼为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洪岭老街清朝时期有左右两条小街,长约二百多米,在解放时仍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建筑。图八:洪岭老街上的洪氏祠堂门头
    元末明初,一批又一批的江西省从各县移民从瓦屑坝乘坐小船沿鄱阳湖经长江到沿岸地,其中很多移民选择大别山地区作为生养息栖之地。图九:洪岭老街上的洪氏祠堂大门
    移民们经长江后,向长江沿岸地找寻停泊口岸,宿松县龙感湖一带过去就有很多老的码头,从元末明朝初期接纳了一批又一批的外乡移民。图十:洪岭老街上的洪氏祠堂内部
    这些移民来到龙感湖以后,一部分人选择继续迁徙,而其中一小部分人就留在码头周边,久而久之渐渐形成了村落。图十一:洪岭老街左小街现状
     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龙感湖中的一个叫佐坝的半岛渐渐形成了很多移民集聚区,其中以洪姓的百姓人口居多,于是洪岭老街孕育而生。图十二:洪岭老街右小街现状
     清朝初期,洪岭老街得到发展,直到清末,龙湖的渔业崛起,洪岭老街的已经形成规模。如今步入洪岭老街,还能见到街上的洪岭祠堂等一批明清建筑物。图十三:洪岭老街上的洪氏祠堂内的石柱础
     洪岭老街原路面是清一色的褐红色麻石板;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叠致有序,全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窗棂门楣有砖雕木刻,技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群体美。图十四:洪岭老街上的洪氏祠堂“三瑞堂”
     洪岭老街为左右两条小街,相互交错,长约二百余米,交通方便。老街的店铺有“和泰”、“义生”等八家商号,商号多为几进,狭窄幽深,整条老街的建筑体现了典型清朝徽派的民居风格与特征,经营糕点、日杂、烟酒、布匹等物。图十五:洪岭老街现状
     洪岭老街的“洪氏祠堂”,是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800年)左右建造的,三进五开间,过去是洪氏族人的祠堂,解放后成为洪岭老街的粮站、学校等,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图十六:洪岭老街当年的繁荣
(本篇完)
2018年10月1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2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枞阳县枞阳镇湖滨社居委望龙庵张贞姑种植百年侧柏树——卒子游记
望龙庵张贞姑种植百年侧柏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6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湖滨社居委百年望龙庵侧柏树。图一:望龙庵百年侧柏树一侧

    望龙庵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西北一公里湖滨居委会。前濒月儿湖,一鉴当门,清波潋滟。南眺大龙山,故名“望龙禅院”。清朝康熙三年(1665年),住持僧会亭和徒弟福海,历经艰苦,四处募集,兴建佛殿五进,经房、寮房数十间。殿堂雄伟,佛像庄严。当时有僧侣数十人,每日晨钟暮鼓,香火炽盛,为一方名刹。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会亭师圆寂,福海为师建墓塔于院左以存纪念。图二:望龙庵百年侧柏树保护牌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枞阳后,这里成为太平军的重要驻地。望龙禅院因四周山岭连绵起伏,河湖港汊纵横交错,隐蔽性强;又因靠近长河,长河连长江、进出自由,成了太平军将领在安庆周边的一处重要周围地。清朝同治年间,望龙庵被毁。清朝晚期,有农妇张贞姑矢志皈依佛门,立愿重修庙宇。经多年募集、锱积铢累,于清朝光绪十九年,建成后进佛殿、禅堂经房十余间,供奉世尊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及十八罗汉佛像,并广植松竹,美化环境,这期间,仅存本文介绍的侧柏树一株。图三:夕阳下的百年侧柏树
    贞姑主持佛事,法号“永生”,改望龙禅院旧称为“望龙庵”。后又继续募化,赎回禅院前住持所典出的山林田地。至此,庙宇重光,远近赞叹。永生法师圆寂后,庵内梁柱渐为虫蛀。师有徒名法圆,效师募化十方,于民国三十六年再次重修庙宇,建成前进砖木结构佛殿一间,偏房二间。图四:百年侧柏树并不是很粗壮
    位于枞阳镇湖滨社居委的这棵树龄一百五十多年的侧柏树,为清朝僧尼张贞姑种植有,树高约十一米,胸围约七十公分,这棵侧柏也是当年望龙庵的为数不多的历史遗存。图五:望龙庵百年侧柏树现状
  这棵侧柏树皮干裂、纹理粗糙,树身上有多处伤痕,树皮已经酥脆,有几处树杈有被人为折断的痕迹,现经过寺庙与林业部门的保护,已经支起支架保护起来。图六:侧柏树与圆柏树的区别
  黄梅县四祖寺,古称幽居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是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位于黄梅县城西北三十里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4年的历史,是佛教禅宗第一所寺院。明朝正德、万历、清朝同治年间多次重建,终毁于兵燹。图七:四祖寺千年圆柏树
    明正德十四年,四祖真身举手至顶,吐火自焚,得无数舍利,殿亦同灰。荆王发起重建。图八:千年圆柏树相传是四祖道信种植
    清朝咸丰四年(1855年)冬,毁于兵燹,光绪间复修。后又毁,仅存三间祖殿与古柏数株。今天卒子连同安庆周边的黄梅县的四祖寺内的圆柏一起介绍给全国观众。图九:四祖寺内的八百年圆柏树
   四祖寺,经过战乱,毁了做、做了毁,寺庙已经重生了多次,唯有这几株圆柏树,从一千多年前一直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图十:四祖寺内的圆柏树均为历代高僧种植
    四祖寺内现存三棵古柏树,其中两棵龙柏树(俗称倒插柏),一棵云柏树(又称祥云柏)。图十一:四祖寺八百年圆柏树
    云柏树枝盛叶茂,挺拔俊秀,相传是四祖道信亲手所栽,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四祖寺的祥云柏,相传是四祖道信大师亲手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同样,在安庆各地很多寺庙内,都有历年主持手植树木的传统。望龙庵侧柏也是同样的道理。图十二:四祖寺内的圆柏树
    四祖寺整个寺庙都是新建的,座落在双峰山,即西山。据说它曾是佛教寺院中规模最大、僧人最多、香火最旺、声誉也最高的名刹之一;是最早的僧众集体定居传法并实行农禅双修的寺院。只是历代战火频繁,原有的古建筑在战争中,屡建屡毁,所剩无几。图十三:四祖寺内的圆柏树
    现在的寺院便是在本焕大师手上建起来的,不过十年左右历史。因为太新,没有时间赐予的沧桑,也没有烟熏火缭而层层堆积起来的烟垢,唯一留下历史感的便是这三株圆柏树了。图十四:相传四祖道信种植的千年圆柏树
    寺庙东南北三面青松翠竹环抱,流水混混,风景如画,清静幽雅。图十五:四祖道信种植的圆柏树
(本篇完)
2018年10月12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5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铁炉山杨家亭古驿道旧址——卒子游记
杨亭铁炉山杨家亭古驿道旧址
——安庆古道系列
第162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铁炉山杨家亭古驿道旧址。图一:远望怀宁县月形山

  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位于大龙山北麓,这里山清水秀,古时这里有一条绵延数十里的古驿道,是古时安庆北门外一条重要官道。图二:铁炉山一侧
  杨家亭古时在怀宁县很有名,这条古驿道过去是怀宁县通桐城的罗家岭与怀宁县五横桥的分岔口。著名的怀宁邓石如与桐城严凤英就是走这条道到安庆的,然后走向全国。图三:铁炉山被公路一分为二
  杨家亭古驿道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了任何痕迹,这条古驿道在如今一条高速公路与公路的修建后,只剩下山头顶部的一点点痕迹。这条古驿道过去的铁匠铺、茶馆、豆腐坊、榨油坊,以及源浦寺、观音寺等寺庙,这是安庆周边一处有着深厚文史的旅游景点。图四:古时驿道上的驿兵
  如今的五横乡杨亭小学,就是过去的杨氏宗祠……这条连接着县城与省城的古道、既是一条商道、又是一条兵道、民道,这条古道周边的古屋、古井、古桥,以及留下来的历史文物古迹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图五:铁炉山被修建的公路从中间挖开
  五横初中的杨老师介绍到,古时杨家亭主要以杨姓为集聚的村庄,始建于元朝末年,繁荣于明清两朝,因村旁的官道驿站建有杨家凉亭而得名。图六:形成了铁炉山东西两侧
  杨氏宗祠就坐落在杨家亭驿道铁炉山山脉延伸到五横盆地的东南面。原宗祠坐北向南,现已不存,解放后由宗祠建起小学。图七:铁炉山另一侧
  自古以来,杨家亭古驿道人来人往,在历经元、明、清三朝近六百年的历史中,走出了举人、贡生、廪生不计其数,最为著名的当属怀宁五横人邓石如、邓绳侯、邓稼先,以及周边的罗岭严凤英等人。图八:铁炉山山顶荆棘丛生
  一番考察下来,卒子在杨家亭铁炉山一侧的小山岭中,见到杨家亭古驿道旧址。在修建公路时,将铁炉山整体挖开,形成了东西两个小山岭,这条古驿道就在被挖去的土石方之内,如今站在铁炉山小山岭间,满地的荆棘,已经毫无当年的驿道风采。图九:站在铁炉山顶看下面修建的公路好陡
  从安庆府城出发,经集贤关、十里铺,过总铺转到怀宁县的五横乡,杨家亭古驿道在几百年间一直的繁华,如今这条古道渐渐被遗落在历史身后。图十:铁炉山被从中间挖开
  杨家亭古驿道,是通往安庆北面的一条的要道,这条古驿道的历史可以追究到宋朝。在看到古驿道在铁炉山是一处关隘,其历史无从考究,为了考证这座叫铁炉山山顶是否是驿道,卒子曾沿着近90度的山坡爬到山顶,山顶已经无法看到古驿站的痕迹。图十一:铁炉山一侧好陡上去不容易
  古驿道不似现在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那么便捷,“五里一亭,十里一铺”,这是历史上安庆繁荣的体现。安庆周边像杨家亭古驿道这样的驿道曾经有很多,如今没有一个机构在做相关统计和整理工作,唯有个别文史爱好者以民间的个人力量正在汇总。图十二:铁炉山顶荆棘丛生无路可寻
  杨家亭古驿道,设杨家亭驿,距安庆府约六十里,距怀宁县约八十里。安庆府至十里铺到总铺,再到三十里铺至杨家亭,经沿山铺到五横桥、到九横桥至源潭铺、小麦铺,到桐城的练潭铺、新安渡、卅铺、大关、桐城县城,再到舒城,这条古驿道如今已经非常凄凉。图十三:铁炉山一侧
(本篇完)
2018年10月14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5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山市槎水镇龙关村无名烈士公墓——卒子游记
龙关无名烈士公墓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62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槎水镇龙关村无名烈士公墓。图一:远望龙井关羊破寨

    无名烈士公墓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槎水镇龙关村的一处公路拐角处,圆圆的土丘上,草绿花红。几棵高大苍桑的松树,像一把大伞,把土丘静静覆盖。图二:远望龙关无名烈士公墓
    无名烈士纪念碑及碑文由潜山市(县级市)槎水镇龙关村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立。很多汽车路过这条公路时都会下车静默着注视着这块墓碑沉思,仿佛出现了几十年前发生在这块土地上战斗情景,革命烈士那可爱的脸庞仿佛眼前闪过,战士那勇猛的厮杀声仿佛在耳边回响。图三:龙关无名烈士公墓墓碑
    这些无名的烈士的血染红了大地,战士的身躯长眠在大地。他们在解放前后不同时期壮烈牺牲,他们在与敌人的厮杀中,英勇顽强,最后血染大地。图四:龙关无名烈士公墓牌
    抗日战争牺牲的无名烈士公墓,环境优美,沿台阶行为一小型广场,正对面挡土墙上镶嵌花岗岩石碑“无名烈士公墓”字碑。广场由纪念碑、纪念牌、无名烈士墓等组成。图五:龙井关
    从山顶俯视,纪念广场与纪念牌高低错落,碑后为无名烈士墓,中间为墓池,整个公墓庄严、肃穆、凝重。图六:驻守在羊破寨的八路军
    一九四四年年底,一支日军沿现岳西县下浒向潜山窜来。驻守在张半天的国民党军,以及驻守在羊破寨的八路军等武装联合迎击敌人。
图七:龙关无名烈士墓原纪念碑
    在距龙井关数里外的朱街打了一场恶战,中国军队打退了日军,中国军队的伤员因无药救治而痛苦呻吟的情景,一些伤势过重的中国军队战士不幸牺牲,死伤惨重,有些人连名字都没留下。图八:龙井关山高林密便于隐藏
    在龙井关第二道关口还长眠着二十八位烈士,都是抗战时期牺牲的烈士。他们中有中共潜山第一任县委书记王芝兰,其他大多没有姓名。图九:驻守在龙关张半天的国民党军队
    牺牲的无名烈士无人照料,埋冢他乡,后经龙井关退伍老兵田先立收集骨骸,墓葬于第二道关口建起公墓,刻有石碑,这块石碑立在小山丘顶部。图十:龙关无名烈士墓冢
    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当今我们都应该去缅怀这场战斗中的捐躯壮士,牺牲的八路军牺牲的是烈士,原国民党牺牲也是的烈士。图十一:龙关无名烈士墓冢

    墓碑立于中华一九五三年,下款字迹模糊,不知为何人所立。中间为“烈士九位……”,这是在潜山县高山地区,是安庆地区为数不多的抗战重要历史遗迹之一。为抗战献出生命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们!图十二:原龙关无名烈士墓碑
    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抗战胜利后,祖国河山光复。祖国人民没有忘记为国捐躯的这九位牺牲的烈士,现安葬在龙关村第二关口的烈士公墓的重修新建,表示对烈士永志不忘。图十三:龙关无名烈士墓碑局部
    历经了近八十年的风雨洗礼,这些烈士的墓碑附近,在墓地原址堆出了土堆,将原来的牺牲的无名烈士安葬在一起,形成如今的龙关无名烈士公墓。图十四:龙关无名烈士墓
  为了让这些为国牺牲的无名烈士在天之灵安息,每年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者不计其数。让烈士们安息,让后人牢记这段历史。后由龙关村里发动村民集资,为无名烈士墓进行重修。每年清明,当地群众和学生都来扫墓,祭奠烈士的英灵。图十五:龙井关
(本篇完)
2018年10月15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6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市宿松县凉亭镇三德村大仙禅寺(赵子龙庙)——卒子游记
三德大仙禅寺(赵子龙庙)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62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省管县)凉亭镇三德村大仙禅寺(赵子龙庙)。图一:常山赵子龙像

     三国中有一员大将,名叫赵云(?—229),字子龙,后人通常称为赵子龙,赵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追随刘备,功绩卓着。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29年,追谥为顺平侯。图二:大仙寺即赵子龙庙
    赵云字子龙,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图三:赵子龙庙正对面宿松与太湖交接的群山与平原地带
  赵子龙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良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图四:赵子龙庙即大仙禅寺
  赵子龙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于建兴七年寿终正寝。景耀四年,刘禅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与众臣商议后建议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图五:大仙禅寺匾额
  赵子龙死后,为了纪念这样的英勇大将,于是各地纷纷建立了赵云庙、赵子龙庙。赵子龙庙弘扬了民族的文化,又显示出了赵云的英勇风范。图六:把四大金刚放置在一起的寺庙比较少见
    三德大仙禅寺(赵子龙庙)建在一片平畈之间,原建筑已不存,现在的寺庙是一座佛教与道教合二为一的小寺庙,建筑面积约二百多平方米,仅有清朝的二个小石柱础。图七:大殿内的佛像
    在赵子龙庙里面有很多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其中有赵子龙神像与牌位,给人很多对历史的了解,同时也增加了对三国里面故事的渲染,让人更能友好地回顾那个年代。图八:赵子龙神像
    赵子龙庙现占地约十余亩,旁边是建筑面积约百平方米的三槐王氏祠堂,采用仿明清古典式建筑结构,二进院后院组成,造型古朴 ,气势宏伟。图九:大仙禅寺神像
    为赵子龙修建的寺庙,在安庆地区非常的罕见。这们的历史人物有着很多的故事,比如“单骑救主”,他讲述三国时期蜀国刘备逃奔江陵,于当阳长坂被曹操大军所追,妻儿都在乱军中失散。赵云匹马单枪,闯进曹操万军之中,七进七出,陆续救出糜竺、简雍、甘夫人等,最后寻到糜夫人,但糜夫人已身受箭伤,乃将幼子阿斗托给赵云,自己投井而死。赵云怀抱阿斗,夺得宝剑,奋力血战,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终将阿斗交还刘备。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图十:常山赵子龙神位
    另有“截江救阿斗”,讲述三国中吴国的孙权乘刘备入益州时,用张昭之计,假称吴国太染病,派心腹周善到荆州接孙夫人归吴,并嘱她带回刘备之子阿斗,以作人质。孙夫人不疑,乃怀抱阿斗登船归吴,赵云驾船赶来,力劝孙夫人留下阿斗,夫人不从,赵云乃夺回阿斗,此时张飞亦驾船赶到,乃杀死周善,和赵云一起带阿斗回荆州。图十一:赵子龙庙边的百年枫香树
    还有“力斩五将”,讲述蜀国名臣诸葛亮初出祁山伐魏,赵云请为先锋,诸葛亮以其年老激之,赵云历数战功,坚决前往;至凤鸣关,力斩魏军大将韩德父子五人。后人有诗赞曰:“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图十二:百年枫香树
    在赵子龙庙不远处,有一棵树龄约为百年以上的枫香树,未挂牌。从树的直径和长势上初判为一百多年的枫香树。图十三:百年枫香树叶
(本篇完)
2018年10月1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5-2 22:48 , Processed in 0.0320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