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山市槎水镇乐明村范家大屋——卒子游记
乐明范家大屋
——安庆老宅系列
第162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槎水镇乐明村范家大屋。图一:群山之间的小盆地为槎水镇乐明村

    乐明村位于槎水镇中间地区,是一块群山之间的一个小盆地。四周都是山,中间较为平坦。低矮的山岗起伏连绵,逶迤穿插,水随山势,纵横阡陌,这个小盆地面积约有七、八平方公里。图二:远望范家大屋
    从元末至明朝初期,从外来的移民渐渐在这个地形地貌的地方建起了村落,繁衍惩处、生枝散叶。明清时期,肖、范、储三大姓氏纷纷从北方或南方迁徙到这里,逐渐形成古村落。图三:航拍范家大屋
    此前,卒子已经介绍了肖家大屋与储家老屋,他们从元末明朝初期分别从江西鄱阳湖迁徙过来,同时期范姓也迁居至此,范氏后裔建造了本文介绍的范家大屋为清中早期的建筑。图四:范家大屋一进大门
    槎水位于潜山县的深山里,这片小盆地有很多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卒子今天介绍的范家大屋这幢古宅,已濒临坍塌、荒弃,这幢有着数百年古民居的厚重历史。图五:范家大屋二进门楼
    群山环抱、清流映带,有茂林修竹、良田千亩,乃风水清嘉之地。范家老屋,坐北朝南,实为数百年前迁徙到安庆的外乡人宜居之所。图六:范家大屋二进正厅
    范家大屋依山而建,一进门厅内缩,二侧建有杂屋。背后有一个小山坡,山坡上种满松树。再远些是群山。范家大屋门前有一个很大的水塘。图七:范家大屋二进正厅后门
    二进中厅比较低矮,由大青砖砌成的大门,形成一个独立的门楼,此门楼比较低矮,无华丽的装饰。图八:卒子高空航拍范家大屋
    中厅门楼进入就是正厅,正厅由六根粗大的樟树制成的立柱,通过立柱看,初判为康乾时期的物品,立柱下没有豪华的柱础石,而是简单的方形石。图九:范家大屋祖堂
    整座建筑物占地面积约四、五平米左右,进院式结构,明三暗五,中轴对称,面阔五间,气魄恢弘。从大门向屋内纵深处望去,中轴线上依次布置着前厅、中厅、祖厅,层次井然。图十:范家大屋两侧厢房
    正厅背后有一组照墙,水磨青砖,青石门框,上有青砖砖雕“居仁由义”四个大字,精雕细镂,图案清晰,工艺上乘,极为难得。图十一:范家大屋三进照墙
    范家大屋为典型的清朝明三暗五结构的古民居,非常重视中厅照墙的美化,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虽然比不上不远处的肖家老屋,但这幢古民居有着极不寻常的历史价值。图十二:范家大屋照墙砖雕“居仁由义”四个大字
    中间厅堂的两侧都有厢房,以天井采光通风,寓意“四水归堂”。厢房和天井都能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庭院。庭院里深深,环境清幽。图十三:范家大屋厢房一侧大门
    最后一进为祖厅,由于无人留守,年久失修,屋顶已经漏水,中厅的大梁已经断裂,岌岌可危。已经造成这幢古建筑不同程度的损坏。希望这样的历史遗存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保护。图十四:远望范家大屋
(本篇完)
2018年10月17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8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村毗卢塔——卒子游记
四祖寺毗卢塔
——安庆周边古塔系列
第162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村毗卢塔,因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省管县)仅一山之隔,所以也将其介绍出来。图一:远望风水龙脉西北一尖山顶

    黄梅县四祖寺的风水龙脉发源于西北远方一尖山,由一尖向东南方向逶迤而来,至门坎山分支,一支仍向东去,突起于双峰山(又称破额山),在双峰山的半腰结了个燕窝穴之地,四祖寺就建在这个燕窝地之中。双峰山又分出一支次龙从双峰山南下至现在的於家楼李家冲。这个大山冲,当地人称为四祖冲,因四祖冲内小外大,不藏风不聚气,幸有一个龙腰山横垣在前面,所以龙腰山在黄广两县的风水传说也很多,所以有“欲知四祖兴衰,但看龙腰流水”之说。图二:远望整个地形地貌中间左下为毗卢塔
    四祖寺毗卢塔为唐朝古塔,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村。佛教禅宗传入安徽安庆之后,再传到湖北省重要遗存。禅宗,是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图三:全国重点文物四祖寺塔其中毗卢塔最为珍贵
    河南省少林寺为初祖达摩道场;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司空山二祖慧可道场;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三祖寺是三祖僧璨道场;此后三祖传经给四祖道信,四祖寺坐落的西山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仅一山之隔,故四祖寺与安庆有着不解之缘。图四:慈云之塔牌楼
    四祖寺为唐朝初期佛教禅宗四祖道信道场,始建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明朝正德、万历、清朝同治年间多次重建,后毁于兵燹。现存毗卢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五:毗卢塔景点简介
    毗卢塔建于唐朝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方形单层亭阁式,青砖石筑,高十一米四。平面为方形,基边长十米。图六:通往毗卢塔的石阶旧为土坡路
    毗卢塔双层须弥座束腰上嵌缠枝,忍冬,荷花、牡丹花纹砖。图七:四祖寺毗卢塔正面
    毗卢塔身东、西、南三面辟莲花券门,门顶两侧砌雕字砖匾额,上书释迦八塔法号。图八:四祖寺毗卢塔侧面
    毗卢塔四角砌成金翅鸟造型。塔檐下饰牡丹花纹砖带和鸳鸯交手拱带。塔身四角饰有叠涩砌成的大鹏金翅鸟(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造型。图九:四祖寺毗卢塔四周各有二处塔法号砖雕
    四角攒尖顶,上置宝珠塔刹。毗卢塔室呈八方形,四壁正中设佛龛,转角设半圆倚柱,作巨大的穹窿顶。图十:四祖寺毗卢塔另一侧
    毗卢塔是我国最早的四门塔之一,是四祖道信之墓塔。四祖寺毗卢塔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城西约三十里的双峰山腰,又名正觉院或西山寺。原专指佛教禅宗四祖大医禅师道信创建的寺院。又名毗卢塔即四祖真身塔。图十一:四祖寺毗卢塔拱形券门
    毗卢塔又名慈云塔、真身塔,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圆寂于此。旧时,朝拜四祖的百姓,从一天门开始,沿着山脚下弯弯曲曲的路走到花桥的山脚下,便登上一条石板路,一步一步往上爬,西山古道穿过灵润桥,向北,沿着千里埂山梁的东侧向北延伸,经毗卢塔,串传法洞,在冲天石上边拐向山梁西侧,其后峰回路转,吊上芦花庵,经过十八道弯,时隐时现,直通门槛山口。图十二:四祖寺毗卢塔唐朝制造的青砖
    “毗卢塔”是四祖道信大师的墓塔。据有关史料记载,唐朝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四祖大师命弟子到寺庙西边的山梁造塔,同年古历闰九月初四,道信大师进入塔中,反复叮嘱告诫看塔的人,不要让人进去,说完便圆寂了,终年七十二岁。塔内顶为上旋收分的穹窿顶,高旷无梁。图十三:四祖寺毗卢塔无梁旋收穹窿顶
    唐朝永徽三年,毗卢塔门无故自开,四祖真身面容如生,五祖弘忍率众以布裹漆,敬塑保护,永住塔中供奉。唐朝宗谥号“大医禅师”,塔名为“慈云”。图十四:四祖寺毗卢塔内供奉着四祖金身
    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四祖大师真身竟举手到头顶,头顶出火,将真身与塔一同烧毁,只留下无数舍利。荆王朱维廷梦见此事,出钱重建殿宇,敬塑金像。图十四:四祖寺毗卢塔大鹏金翅鸟造型
    毗卢塔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历史,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能印证佛教禅宗传入安徽省安庆地区之后,再传到全国其他地方的最佳证据,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唐朝佛教古塔之一,也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砖砌四门古塔,仅晚于山东历城县神通寺四门石塔五十年,属第二座古老四门塔的地面实物。图十五:四祖寺毗卢塔背面
(本篇完)
2018年10月1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山市塔畈乡板仓村三叠泉——卒子游记
板仓三叠泉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2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塔畈乡板仓村三叠泉。图一:板仓三叠泉标牌

  板仓自然保护区位于潜山市塔畈乡,属于原始生态区,是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板仓风景区内重峦叠嶂、挺拔险峻、沟壑纵横、渓流潺潺,构造奇特的“板仓石”组成了别样的山岩景观。图二:板仓风景区
  板仓风景区内天造地设的山川美景,集幽谷、奇松、险峰、秀水于一体,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区内现有多种珍惜植物和重点保护的动物,这里空气清新,堪称世外桃园。图三:板仓三叠泉岩壁
板仓风景区位于大别山东南部,地处潜山、舒城、岳西三县交汇地带。以板仓村为依托,境内山峦叠嶂,涧谷幽深,气候条件独特,生物资源丰富,加之森林茂密、人迹罕至,使得鸟兽云集。图四:板仓三叠泉从东仓绝壁流下
  这里有自然景观,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如斑竹潭瀑布、一线岗、三井洞、龙井潭、凤冠石、强盗坪、令牌石、冷饭店、老虎洞等。区内空气清净,环境幽雅,气候宜人,不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也是游人避暑度假的理想场所。图五:板仓三叠泉水塘
板仓风景区“集幽谷、奇松、险峰、秀水于一体”。景点有孝子洞、千层岩、仙人梯、红河谷、栈道、三叠泉、香果树瀑布、云海奇松、梦壁生辉。图六:板仓三叠泉
板仓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大别山东南部,西与岳西县交界,北与舒城县相邻,东与潜山市官庄镇接壤,南和塔畈乡七湾等村为邻。图七:从东仓绝壁高处看三叠泉
  境内山峦叠嶂,涧谷幽深,气候条件独特,生物资源丰富,加之森林茂密、人迹罕至,使得鸟兽云集。区内除有幽雅美的自然景观外,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如斑竹潭瀑布、一线岗、三井洞、龙井潭、凤冠石、强盗坪、令牌石、冷饭店、老虎洞等。图八:东仓绝壁
  板仓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南麓,属中山地貌,地势陡峻,地形复杂,山体挺拔,最高峰猪头尖位于该区的东北端,海拔1539米,区内最低海拔450米。安徽潜山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支流大沙河的源头之一。图九:东仓绝壁
    板仓风景区内有一处名为三叠泉的风景点,位于板仓风景区约二、三公里处,被誉为“板仓奇观”。三叠泉位于东仓绝壁上,壁高约八十米,雄伟壮丽。图十:板仓三叠泉雄伟壮丽
    三叠泉并非泉而是瀑布,水流从东仓绝壁悬崖口落下,冲击三级盘石而形成“三叠”,总落差约八十米,十分壮美,整个石壁外形酷似大象,正俯首在泉下水塘中吸水。图十一:板仓三叠泉落差达八十米
  三叠泉四季景色各异,一般在春末夏初时水量较大,可以看到飞流直下的瀑布,是观赏三叠泉的最佳时机。仲夏和严冬时雨水较少,看到的则是秀气柔美的水帘。图十二:东仓绝壁高达八十余米
板仓三叠泉非常的壮观,有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板仓三叠泉是一处非常不错的风景点。图十三:板仓三叠泉
[size=0.83em]20150501 366.jpg (420.8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3 天前 上传



(本篇完)
2018年10月19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大龙山镇百华社居委青牛白马赤龙溪峡谷——卒子游记
百华青牛白马赤龙溪峡谷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3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百华社居委青牛白马赤龙溪峡谷。图一:大龙山地维峰

  安庆宜秀区大龙山地维峰下,向下流下二条著名的溪流,一条是白龙溪,流至龙山寺向下;另一条是赤龙溪,经龙湫池流下,两条溪流最终汇合,这一带岩壑幽秀、竹树参差,有四处寺庙集中在这一小片区域。图二:大龙山青牛白马赤龙溪峡谷简介
龙湫池,又称龙湫,据记载元朝时期在龙湫池边建有龙王庙,现更名为龙池寺,龙池寺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时期于龙泉庵。是明清两朝为安徽、安庆官府岁旱雩祷之处。史书记载明朝洪武初敕封"护国都督老龙王",明朝崇祯间内供泰国巨型玉佛,明朝成化甲辰(1484年)年间,祭祀天井顺济龙王,此庙指定为"龙山灵湫官祠"每岁春秋二仲郡守均指祠致祭。图三:《安庆府志》
  传说元朝末期,红巾军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兵败逃难到大龙山,见一座破旧的小庙,他见庙门蜘蛛网密布,朱元璋为了躲避逃兵,情急之下钻进了破庙,追兵来到庙前见蜘蛛网密布完好后,弃庙满山寻找未果而去。朱元璋得救后,在庙里菩萨面前发誓若他有江山之份,来日一定厚报。朱皇帝京登基时,不忘感恩誓言,赐金砖银瓦将龙王庙修缮一新,封庙前拦门山为列马摆鬃,庙后巨石为金枪落地。图四:大龙山及周边众多人文痕迹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时,被过境的太平军烧毁,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布政使江中睿、知府陈睿重建。图五:大龙山青牛白马峡谷中的巨石
    明王鳌、清广东副使任峻先后作《龙王庙碑记》等,民国初龙王庙政教合一。清朝时,康熙帝曾派员于此庙求雨救灾,雨后即封龙王庙为“护国都督老龙王”;咸丰登基时,安徽遭蝗灾,为了灭蝗,敕令安庆府求此庙龙王降雨解安徽之难,果然天降大雨,蝗虫尽死,帝封龙王庙为“天井龙湫”。图六:大龙山峡谷中的绿色植物
    清朝光绪四年,皇帝为龙王庙御笔题写“星云散润”四字;宣统皇帝二年三次重修龙王庙,曾亲派大臣阿达珠督办并赠送金匾一副。目前,有案可稽的是民国二十三年皖省大旱,安庆乡绅立军令状,求雨造福人民,感动“龙王献雨”一事。由于历代统治者厚恩报答龙王庙“龙王”,龙王庙也因此名声大振,香火日炽,无论是天灾人祸都未能使其销声匿迹,而且旺盛地世代沿续着。图七:龙池寺看家护院的白毛犬
    龙湫池盛名于明朝,史书载位于大龙山地维峰之右,石壁嶙峋、泉涌奔注、一窟盛之,是书龙湫。《安庆府志》记载,明朝时期龙湫池旁有一庵,名《龙池庵》于龙湫池故名,据《怀宁县志》记载,明朝朱元璋皇帝激战陈龙友谅躲进龙池庵,现称龙王庙,避过难后,回到南京登基,敕封龙池庵,《龙池寺》,王井顺济龙王,护国都督老龙王。图八:大龙山青牛白马峡谷两侧的巨石
    安庆大龙山一直是安庆府背面的重要屏障,明清两朝旅游踏青古道,最有名气的天然大峡谷“青牛白马”。史书有记:巨石夹道,曰“青牛白马”,登陟者必取道其间,其山腹折叠成涧,则清溪也。危桥绝壑,古物濑潺缓。图九:大龙山青牛白马峡谷两侧的巨石
    青牛白马大峡谷其实就是大龙山四大溪之一赤龙溪大峡谷。清朝,安庆刘橒、黄熙赞等先后陪同朝廷大臣阿达珠、曾国潘、司马裴国熙别驾杜肇升等文武百官多次畅游了青牛白马大峡谷,留下了不少诗词文字,并建清溪亭于龙湫池旁以佐证。图十:大龙山青牛白马峡谷间的龙池寺
   “赤龙溪”,大龙山四大溪流之一,位于大龙山南麓龙首,文人墨客称为“青牛白马峡谷清溪”"。进山小道全长十余里,有大小瀑布若干个,沿途景点众多,其中有祖师石塔与祖师墓、“归忘”石刻,龙泉庵、土地庙、龙湫池等,与白龙溪交汇于龙山禅寺,流注石门湖通江达海。图十一:大龙山青牛白马峡谷中的半升子景点
   “青牛白马”赤龙溪峡谷其中是明清一条古人的踏青古道,其名气远远大过黄山、天柱山等地。史书有记:巨石夹道,曰“青牛白马”,登陟者必取道其间,其山腹折叠成涧,则清溪也。危桥绝壑,古物濑潺缓。图十二:“半升子”
  青牛白马大峡谷是大龙山四大溪之一赤龙溪大峡谷。清朝时,安庆刘橒、黄熙赞等先后陪同朝廷大臣阿达珠、曾国藩、司马裴国熙别驾杜肇升等文武百官多次畅游了青牛白马大峡谷,留下了不少诗词文字,并建清溪亭于龙湫池旁以佐证。图十三:新修建的青牛白马峡谷中的亭
  “赤龙溪”,大龙山四大溪流之一,位于大龙山南麓龙首,文人墨客称为“青年白马峡谷清溪”。山上小道长约十余里,有大小瀑布若干个,沿途景点有祖师墓、“归忘”石刻,龙泉庵、土地庙、龙湫池等,与白龙溪交汇于龙山禅寺,流注石门湖通江达海。图十四:青牛白马峡谷中的龙湫池
  龙池寺历史可追溯到唐宗时期于龙泉庵盛名。明清两代为安徽、安庆官府岁旱雩祷之处。史书记载明洪武初敕封“护国都督老龙王”,明崇祯间内供泰国巨型玉佛,明成化甲辰(1484)年间,祭祀天井顺济龙王,此庙指定为“龙山灵湫官祠”每岁春秋二仲郡守均指祠致祭,清咸丰三年(1853)毁,同治二年(1863)两江总督曾国藩、布政使江中睿、知府陈睿重建,明王鳌、清广东副使任峻先后作《龙王庙碑记》等,民国初龙王庙政教合一。图十五:安庆文物龙湫池
  《怀宁府志》记载“龙湫”也是“龙潭”、“龙井”,相传为赤龙口,龙王沐浴池。旁有石刻记载“深一丈五尺”,元朝余阙《登大龙山湫次韵》云:“半山细路入嶙峋,沃野春荣百卉新。一日阳晴客来卜,四时风雨谁为神。云中鸡犬空入世,鸟外松箩彻帝钧。谷口桃花春水涨,更携社酒醇吾民。”明代徐鳌《龙井诗》:“寻湫修秩祀,北出集贤关。”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云岩遗鸟篆,石洞秘寻湫”。清朝安徽巡抚朱珪《龙山诗》“雨过岗净,鸣泉下深湫”。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留下的佳句,无不盛赞此处的美景。图十六:青牛白马峡谷中的龙湫池
(本篇完)
2018年10月2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宁县石镜乡分龙村吴氏三让堂——卒子游记
分龙吴氏三让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6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镜乡分龙村吴氏三让堂。图一:安庆怀宁吴氏

    安庆市怀宁县吴氏其开基祖先吴寿一吴寿二吴寿三于元末战乱时期,乘着小舟从江西瓦屑坝沿长江迁来安徽,吴寿一居怀宁黄梅山北麓,吴寿二居桐城,吴寿三居太湖。传至吴阳谷于明朝洪武初由豫章迁皖怀大丰乡梅冲里,从始祖寿字辈至今已历时六百余年。图二: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宗堂
    据《安徽通志》、《安庆府志》、《怀宁县志》载记,明清两朝,安庆地区的吴氏“三让堂”名人辈出,世居怀宁县受泉乡冶塘之西,今为怀宁县洪铺镇白云村吴家大屋。图三:吴氏族谱
  在明朝末期文坛颇有一定名气的,有怀宁吴氏三兄弟:吴应钟、吴应鎡、吴应铉。吴应钟祖父吴旦(字子寅,号都轩),曾任浙江金华县训导,河南孟津县教谕。图四: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宗堂
  吴应钟父亲是吴埜(讳伯同,号九垓),曾任广东南雄推官;母丁氏则为怀宁进士丁楷的孙女。图五:吴氏宗谱
    怀宁县吴氏后裔吴应钟,字幼元,号螺石,别号春寰,明朝万历庚子举人;吴应鎡,讳幼时,一字幼安,号耕愚;吴应铉,字幼玉,号栗如。图六: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三让堂
  怀宁吴氏三兄弟于明末文坛颇具影响,如与阮自华、刘忠岳等结“海门诗社”,三让堂《吴氏宗谱》中载有数首与阮氏唱和诗句。图七:吴氏族谱部分内容
    吴应钟长女适刘尚志孙刘馀泽(即明末状元刘若宰的侄子);吴应钟之孙吴廷楷,字端仪,号贡溪(居近子贡岭),曾参编清朝顺治康熙怀宁县志,弟子任塾(怀宁进士)、龙光(望江进士)为其撰写墓志铭。吴应鎡的孙女适任之燮(任塾叔辈),另一孙女则适进士江同淇次子江念祖。吴氏在安庆地区与当时望族怀宁丁氏、刘氏、任氏、阮氏、龙氏等都有姻亲或师友关系。图八:怀宁吴氏与安庆各地望族联姻联师
    怀宁“三让堂”吴氏始祖吴寿一,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后经瓦屑坝乘坐小舟偕弟吴寿二、吴寿三等人沿长江过皖河迁徙于怀宁县大丰乡,吴寿二居桐城,吴寿三(字可夫,号新村)迁太湖县,吴氏后裔星散各地,至今已经繁衍二十余世,怀宁吴氏在怀宁县石镜乡甘露庵建立崇让堂宗祠,又在怀宁县石镜乡分龙村建三让堂,后裔主要分布在潜山县(现潜山市)、岳西县、霍山县、桐城等县市。图九:吴氏族谱
  安徽怀宁崇让堂和潜山至德堂均为吴芮吴汉之后裔,怀宁吴氏始祖是寿一公、寿二公、寿三公,潜山至德堂吴氏始祖为吴寿一之孙吴云一。图十: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三让堂
    据了解,吴氏起源于延陵,现吴氏已经遍天下,三让美誉传千秋。吴氏源出姬姓。商末周初,泰伯、仲雍,三让王位,奔荆蛮,居梅里,建勾吴。始祖泰伯,至德让贤,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图十一: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宗堂历史简介
  孔子曰:“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第十九世季札,亦以三让,退隐故里,封于延陵(今常州),为江南人文始祖。孔子题“十字碑”云:“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门联有:“泰伯家声远,延陵世泽长”,“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延陵为首要郡望,堂号以“三让”、“至德”、“让德”、“思让”等为主要堂号。图十二: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三让堂匾额
    吴氏历代名人辈出,难以列举。教育家吴玉璋,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全国政协常委、基督教领袖吴耀宗,金陵大学校长、女教育家吴贻芳,物理学家吴大猷,画家吴作人、吴大羽,人类学家吴泽霖,物理学家吴有训、吴健雄(女),数学家吴文俊,语文学家吴文祺,金属学家、机械工程学家吴学蔺,社会学家吴文藻等等。图十三:一条从山上流下的小溪从吴氏宗堂门前穿过
    常州吴氏,冠盖甲天下。吴氏人文荟萃,英贤辈出。明朝隆庆进士、侍讲学士吴中行;子吴亮,万历进士、湖广道御史、大理寺少卿;侄吴宗达,明朝万历三十年探花、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元老、首届院士吴稚晖,辛亥革命元老、江西省都督、上将吴介璋等。图十四: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宗堂
    吴氏是个庞大的族群。据传先前姬昌有一百多个儿子分居全国各地,有姓吴的、姓周的,周吴本是一家。姓吴的分居各地各立堂会,大的堂会有三让堂、三尧堂、半部堂、白得堂和方略堂等。图十五:吴氏宗堂面对群山
(本篇完)
2018年10月2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大龙山镇百华社居委方宗诚夫妇墓——卒子游记
方宗诚夫妇墓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63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百华社居委方宗诚夫妇墓。此幅方宗诚像为清人所绘。图一:安庆桐城方宗诚画像

方宗诚墓,又称方柏堂夫妇墓,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百华社居委一处山窝之中。原墓位于百华村杨凹村民组,后因修建合安高速,现迁移至百华村斯家大排。图二:方宗诚墓
    原墓前原有约五米高的华裱、现不存,一块墓表,一块墓碑,墓表毁于文革时期。现墓仅一块墓碑,两个墓冢。墓冢坐南朝北,墓碑上半部为四十公分高券顶,下半部尺寸为一米七高、一米宽、十五公分厚,因年代久远,墓碑碑文严重风化,无法辨析。图三:方宗诚墓简介牌
    方宗诚墓冢长五米,宽近四米,两个墓冢之间相距约五米。现保存状况一般,时有盗墓人使用各种器械进行探挖,却一无所获。图四:方宗诚墓碑有一位成年男子身高
    方宗诚(1818-1888年),字存之,号柏堂、诸生,清末桐城派著名作家,湘军与淮军重要幕僚之一。少有伟志,邑先达耆宿皆愿与之游,山东布政使吴竹如,慕才与之交。后治枣强县,创敬义书院,官至安徽学政。著有《柏堂经说》、《柏堂文集》、《志学录》等百余卷。图五:方宗诚墓一侧
    曾国藩说:“近世将才,湖北最多”,其中的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都兴阿、多隆阿、李续宜、杨载福、彭玉麟、鲍超等都是当时名将,曾多年驻守安庆地区。而这些人当中,安庆人的方柏堂又是一位重要幕僚。图六:方宗诚夫人墓冢

    方宗诚(1818—1888)清朝学者,桐城派后期名家之一。字存之,号柏堂,安庆桐城人。官枣强知县,论学宗程、朱,建正谊讲舍、敬义书院,集诸生会讲,从游甚众,有《柏堂全集》、《志学录》等。图七:方宗诚墓冢
    方宗诚出身儒学世家,父方松,由桐城鲁谼迁居县城西郊毛河,竹篱茅舍,布衣粗食。宗诚少有大志,每日取贾太傅疏及唐宋名篇高声朗读。始受学许玉峰,继师族兄方东树,遍览宋元后儒家之言,多有阐发。图八:方宗诚墓背后
    太平天国运动时,其避居鲁谼山,不废讲习。著《俟命录》,研究天时、人事及致乱之源,认为士大夫修身、处事、为政之道,在于本纲常,明正学,选拔人才,效用当世。图九:方宗诚墓碑“冬”字
    霍山吴竹如任山东布政使时,从友人方鲁生处得《俟命录》,将主要内容函致大学士倭仁,倭仁录其要为经筵课程。方宗诚由此驰名京都。图十:方宗诚墓碑部分字迹尚能识别
    曾国藩驻守安庆与太平军过手时,曾国藩、胡文忠慕其名皆以礼相聘,但开始方宗诚以辞不受。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河南巡抚严树森应诏疏陈治国方略,方宗诚入严幕,奏疏多出其手。图十一:方宗诚墓另一侧
    曾国藩招徕人才,也有的是在“重赏之下”。赵烈文与方宗诚就是其中两个比较典型的人物。赵烈文是江苏阳湖人,字惠甫,又字能静。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父赵仁基,官至湖北按察使。图十二:方宗诚墓碑很多碑文无法辨识
    曾国藩驻守安庆时,方宗诚已成为曾国藩的幕僚,其在《 柏堂师友言行录 》卷三记载:王子怀曾言曾公真有知人之识,咸丰初年,予上振兴人才疏,公见之,即再三称赏,但劝予不要保举徐仲升( 徐广缙 )制军、周敬修( 周天爵 )侍郎办兵事,说仲绅前办夷事甚得体,然实无才,留广东使夷人有所敬畏可以,若办兵事,底蕴尽露,岂不可惜!敬修之才,但能办土匪,不能办贼,其后果如其言。图十三:方宗诚墓碑很多碑文无法辨识
   曾国藩为直隶总督,推荐方宗诚为枣强县令。李鸿章继任总督,与方宗诚亦交往甚密。方宗诚知枣强县十年,办乡塾,兴书院,整顿祀典,刻印当地前贤遗著,编修地方志,兴办义仓,储粮备荒。每遇灾害,及时勘察灾情,兼及邻县受灾情况,如实上报,不避忌嫌。多次请求李鸿章奏免全国钱粮积欠。虽为政一县,谋虑所言皆宏远大计,事关全局,李鸿章多采纳施行。时深州知州游智开,兴义学,减浮征,政绩颇著。时人将游、方并誉为“深州游牧枣强方令”,以表尊敬之情。图十四:方宗诚墓碑很多碑文无法辨识
    方宗诚修髯洪声,仪表堂堂。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辞官归隐,与衡阳彭玉麟同游石钟、匡庐,并立扬子江岸,吟风弄月,谈古叙今。过往行人莫不钦其风采。光绪十三年(1887年),安徽学使侍郎贵恒推崇方宗诚学识情操,奏请赐五品卿衔,获准。方宗诚学承桐城文派,撰多部书籍,另撰写、编订书籍数十种。图十五:方宗诚所著《柏堂集》
(本篇完)
2018年10月22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大桥办事处眉山村诰封王母金夫人墓与诰封中宪大夫王府城墓——卒子游记
眉山诰封王母金夫人墓与诰封中宪大夫王府城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63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宜秀区大桥办事处眉山村王母金夫人墓与中宪大夫王府城墓。图一:安庆大龙山某处

    安庆市区,大龙山上,这样两棺清朝诰封四品夫妇的墓葬居然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奇!同是夫妻,诰封王母金夫人墓与诰封中宪大夫王府城墓并非同一墓冢,而是由其子孙分列两棺墓冢,怪!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二:王母金氏墓近况
    三年前,卒子在一次考古探游中发现,大龙山高山半坡,有两棺已经被严重盗挖的古墓,据墓碑碑文记载,这是两棺清朝晚期的夫妻分葬墓。其中一座是诰封王母金夫人墓,另一座诰封中宪大夫王府城墓,这究竟是什么官员?为什么安庆在三次文物普查时,均没有把这两座古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呢?图三:王母金氏墓局部
经过长达三年的研究,卒子发现,这与清朝中后期官荫制度有关,这些所谓的中宪大夫可能是什么管都没做过的百姓,虽然墓碑上刻有中宪大夫,为清朝四品官,级别很高,但是个虚衔,并不对应任何实际上的职务,只是文官级别的一个称谓而已。图四:王母金氏墓局部生终时间
    经查询安庆各方面史料,均未发现王府城与其妻金氏的记载,但其四位儿子中,王绪镇、王绪皖、王绪铮、王绪馆,个个都是当时豪杰英列,正是因为这四个儿子在各条战线上的杰出表现,所以他们的父母王府城与金氏才会获得时任清朝慈禧太后的嘉封,所以才叫做诰封,正是因为其四子在战场立功之后,作为赏赐获得嘉封,诰封恭人和诰封中宪大夫。图五:王母金氏墓局部
   那么,这个王府城是什么人?据墓碑碑文记载,王府城生嘉庆二十二年,曾做过地方寿官。死于光绪年间,被诰封为中宪大夫。图六:四品恭人王母金氏像
   王母金氏夫人,又是什么人?据墓碑碑文记载,金夫人生于道光乙酉年,即公元一八二五年,终于光绪戊寅年,即公元一八七八年,享年五十三岁。图七:王府城墓局部
    金夫人与王府城共生育七个子女,其中四个儿子分别叫王绪镇、王绪皖、王绪铮、王绪馆,其中王绪镇与王绪铮曾投靠族兄王绪岳,字捷三(1826——1909年),同为“三槐堂”王氏后人,在其族兄的引荐下,王绪镇与王绪铮投军军营,深得当时将领的赏识。图八:王府城墓碑
    王绪镇与王绪铮投身江南大营,为清廷效力,以战功获得朝廷青睐,一路荣升,在抗击太平军、捻军等战斗中,获得了副将官衔,在其族兄带领下,历经大小战役无数,立功无数,在其战功都是建立在镇压太平军、白莲教、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基础上而获得,后在战场卒。图九:王府城想像图
    王绪镇与王绪铮战死后,清廷对这些战死的将领也做了抚恤,据推算,在安庆大龙山上的王府城与王母金氏均是其子在战场立功战死沙场之后,清廷为褒奖,不但出抚恤费,更重要的是给其父母百年之后,墓碑上刻有四品的官衔。图十:王府城墓局部
    据清朝同治八年版《新宁县志》校注本之五记载,礼部谨奏为遵旨议奏事。嘉庆十八年,经总督常明奏请改拨汛防以专统率,其略云:设立营汛,凡地方公事,应行文武会办者。图十一:王府城墓局部
    其该管上司必须同在一处,方可就近会商。兹查有绥定府属之新宁县,防汛转归夔州协营管辖,遇有地方命盗案件,往往文员申报,而营汛之该管上司无从查考;或营弁具报而文员之本管上司未克周知,以致彼此歧异,每多错误,自应酌量改拨,以期画一。请将新宁一汛改归绥定营管辖,于公事均有裨益等情,具奏。图十二:王府城墓局部“中宪大夫”字样
    奉旨依议,钦遵在案。遂由绥定协标左营派委把总一员,带领战兵十二名,守兵二十八名,驻防县汛。其战兵每名岁领饷银二十两零八钱,守兵每名岁领饷银十四两八钱,即于守兵内按拨八名分驻塘汛八处,稽查匪类,接递营汛、公文是其责也。图十三:王府城墓局部
    王府城与妻金氏墓园,相距约二米,立在半山之间,此处原有小径一条,两块墓碑显的孤独,从碑的边框精美的图案即可感到主人身份的显赫。图十四:王府城墓局部
    该两块墓碑高七十公分,宽约四十公分,厚约二十多公分。分别立于清朝光绪丁未年十二月,大力褒奖了王府城官位。图十五:王府城墓局部
    此碑记内容绝大多数清晰可辨,只有几个字被人为磨去。为了尽量保持原刻字体的神韵,卒子近焦拍摄几张珍贵的照片,大龙山青翠欲滴,据了解,这一片土地原先都归操家山头所有,为什么王氏两位先人安葬在此,不得而知。图十六:王府城墓与金夫人墓背后的巨石
(本篇完)
2018年10月23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山市黄铺镇云峰村手工鞭炮作坊——卒子游记
云峰手工鞭炮作坊
——安庆商业系列
第16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黄铺镇云峰村手工鞭炮作坊。图一:云峰村手工鞭炮作坊

    鞭炮起源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图二:云峰村手工鞭炮作坊标牌
    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年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图三:鞭炮由来简介
    据记载,鞭炮的发明源自于一场雷电。电火烧着山上的竹子,竹子爆裂时发生巨大的声响。李畋看到这个场景,就产生了做鞭炮的灵感。首先用竹子做,在其中灌入火药(硝、碳、硫磺等的混合物),然后将竹子封闭起来,只留出一个引线。人们将引线点燃后,火星沿着引线最后引爆竹筒,发生巨大的声响,甚至比竹子着火时声响更大。人们掌握了原理后,逐渐用纸筒代替竹筒,纸筒相比竹筒,重量减轻,生产效率增加,适合于大规模生产。图四:作坊照壁
    我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是我国古代文明之佐证。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在丹经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火药的成分和性质。隋唐之际,火药发展成为供娱乐用的焰火。隋炀帝有诗云: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宋朝的架子烟火或盆景烟花,已具相当规模。每逢元宵佳节,达官巨贾竞相比美。图五:清朝壁画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词句,便是对它生动而形象的描写。《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虽然这只是迷信,但却反映出了古代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图六:手工鞭炮作坊标牌
    唐朝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图七:手工鞭炮作坊大厅
    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图八:手工鞭炮作坊屋内操作间
    中国烟花爆竹的发源地,有一说法为江西的上栗,也有说法为湖南醴陵,还有一种说法为湖南浏阳,三地方都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宋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曾在他的诗《元日》中这样描绘过过年时燃放鞭炮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朝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也对当时除夕爆竹做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河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雪,遍乎朝野,彻夜不停。”从这里便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图九:手工鞭炮制作的扞筒工序
    元末明初,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江西移民来到安庆地区,烟花爆竹的手工业也带到了安庆。明朝万历年间,潜山县多地就出现了以纸做筒、土硝为药,开始手工生产鞭炮,云峰村手工鞭炮作坊是否就是当年制作鞭炮的作坊,无从考证,但清朝中期开始安庆地区更有怀宁、桐城、望江、潜山等等县出现生产鞭炮的店铺,仅老城安庆各条街巷就有三十多家,民国时间更是多达五六十家。图十:手工鞭炮作坊屋的工制小机械
    现位于黄铺镇牌楼乡云峰村李家老屋一带,旧时人们劳作要经过一条长山径,地处在大山向平原过渡地带,该村位于东西两条丘陵山脉之中的山间盆地,主要山岭有高山,海拔最高三百米,从山间小溪逐步泄流成河,流经云峰村。这里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薯类、豆类、竹木为主。图十一:手工鞭炮作坊腰筒工序
    据了解,云峰村有传统制作鞭炮的技艺,历史悠久,这里能够生产批量的鞭炮。走进云峰手工鞭炮作坊,展示着曾经的手工业,它也代表着安庆地区传统手工业的兴盛。首先是裁纸。将纸张根据需要裁成一定规格大小,大的鞭炮就尺寸大,小的鞭炮就尺寸小。图十二:手工鞭炮作坊屋内扞凳
    接着是卷纸筒。是在一张小桌子上,将一卷纸张稍微展开,涂上米粉,选取一张,绕着一根小铁棍,用手往前面一推,便将一张纸变成了一个筒。现在这个环节有专门的机器,自动上纸,自动出筒子。然后,整理筒口。筒子弄好了后,就要将筒子整理成饼,而且每个饼中的筒子数量是一样的。图十三:手工鞭炮作坊屋内插引子介绍
    再接着,腰筒口刮底。整理成饼后,就将一饼饼的筒上下用两根绳子绑住,用刀在饼腰的位置切下,一饼筒子便分成两个,然后是用米粉刷下底,再贴纸。经过紧箍,再用一根绳子困住饼子,紧无可紧之后,将原有的绳子解掉。烘筒饼。将饼子用火去烘,让涂在上面的黄泥底子干掉。图十四:手工鞭炮制度的原材料
    然后是插筒口,查看是否有些筒子已经坏了。经过做硝、炒硝、磨硝后,再熬练硫磺。最后经过成型工序。根据一定的比例来混合木炭、硫磺、硝。当然现在的鞭炮行业不仅仅是这些化学原料了。图十五:手工鞭炮作坊制成的鞭炮成果展示
(本篇完)
2018年10月24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山市黄铺镇云峰村手工鞭炮作坊——卒子游记
云峰手工鞭炮作坊
——安庆商业系列
第16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黄铺镇云峰村手工鞭炮作坊。图一:云峰村手工鞭炮作坊

    鞭炮起源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图二:云峰村手工鞭炮作坊标牌
    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年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图三:鞭炮由来简介
    据记载,鞭炮的发明源自于一场雷电。电火烧着山上的竹子,竹子爆裂时发生巨大的声响。李畋看到这个场景,就产生了做鞭炮的灵感。首先用竹子做,在其中灌入火药(硝、碳、硫磺等的混合物),然后将竹子封闭起来,只留出一个引线。人们将引线点燃后,火星沿着引线最后引爆竹筒,发生巨大的声响,甚至比竹子着火时声响更大。人们掌握了原理后,逐渐用纸筒代替竹筒,纸筒相比竹筒,重量减轻,生产效率增加,适合于大规模生产。图四:作坊照壁
    我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是我国古代文明之佐证。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在丹经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火药的成分和性质。隋唐之际,火药发展成为供娱乐用的焰火。隋炀帝有诗云: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宋朝的架子烟火或盆景烟花,已具相当规模。每逢元宵佳节,达官巨贾竞相比美。图五:清朝壁画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词句,便是对它生动而形象的描写。《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虽然这只是迷信,但却反映出了古代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图六:手工鞭炮作坊标牌
    唐朝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图七:手工鞭炮作坊大厅
    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图八:手工鞭炮作坊屋内操作间
    中国烟花爆竹的发源地,有一说法为江西的上栗,也有说法为湖南醴陵,还有一种说法为湖南浏阳,三地方都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宋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曾在他的诗《元日》中这样描绘过过年时燃放鞭炮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朝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也对当时除夕爆竹做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河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雪,遍乎朝野,彻夜不停。”从这里便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图九:手工鞭炮制作的扞筒工序
    元末明初,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江西移民来到安庆地区,烟花爆竹的手工业也带到了安庆。明朝万历年间,潜山县多地就出现了以纸做筒、土硝为药,开始手工生产鞭炮,云峰村手工鞭炮作坊是否就是当年制作鞭炮的作坊,无从考证,但清朝中期开始安庆地区更有怀宁、桐城、望江、潜山等等县出现生产鞭炮的店铺,仅老城安庆各条街巷就有三十多家,民国时间更是多达五六十家。图十:手工鞭炮作坊屋的工制小机械
    现位于黄铺镇牌楼乡云峰村李家老屋一带,旧时人们劳作要经过一条长山径,地处在大山向平原过渡地带,该村位于东西两条丘陵山脉之中的山间盆地,主要山岭有高山,海拔最高三百米,从山间小溪逐步泄流成河,流经云峰村。这里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薯类、豆类、竹木为主。图十一:手工鞭炮作坊腰筒工序
    据了解,云峰村有传统制作鞭炮的技艺,历史悠久,这里能够生产批量的鞭炮。走进云峰手工鞭炮作坊,展示着曾经的手工业,它也代表着安庆地区传统手工业的兴盛。首先是裁纸。将纸张根据需要裁成一定规格大小,大的鞭炮就尺寸大,小的鞭炮就尺寸小。图十二:手工鞭炮作坊屋内扞凳
    接着是卷纸筒。是在一张小桌子上,将一卷纸张稍微展开,涂上米粉,选取一张,绕着一根小铁棍,用手往前面一推,便将一张纸变成了一个筒。现在这个环节有专门的机器,自动上纸,自动出筒子。然后,整理筒口。筒子弄好了后,就要将筒子整理成饼,而且每个饼中的筒子数量是一样的。图十三:手工鞭炮作坊屋内插引子介绍
    再接着,腰筒口刮底。整理成饼后,就将一饼饼的筒上下用两根绳子绑住,用刀在饼腰的位置切下,一饼筒子便分成两个,然后是用米粉刷下底,再贴纸。经过紧箍,再用一根绳子困住饼子,紧无可紧之后,将原有的绳子解掉。烘筒饼。将饼子用火去烘,让涂在上面的黄泥底子干掉。图十四:手工鞭炮制度的原材料
    然后是插筒口,查看是否有些筒子已经坏了。经过做硝、炒硝、磨硝后,再熬练硫磺。最后经过成型工序。根据一定的比例来混合木炭、硫磺、硝。当然现在的鞭炮行业不仅仅是这些化学原料了。图十五:手工鞭炮作坊制成的鞭炮成果展示
(本篇完)
2018年10月24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百年枫杨树与状元桥——卒子游记
宝坪百年枫杨树与状元桥
——安庆古树与古桥系列
第163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百年枫杨树与状元桥。图一:安庆太湖清朝状元赵文楷

    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地处北中镇西北角,属大别山区,由原宝坪、海螺两村合并组成,是清朝状元赵文楷的故乡,这里有状元桥、赵昀墓等名胜古迹,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图二:安庆太湖状元桥与百年枫香树
    在安庆太湖,古有“十里两状元”佳话,指的是寺前河赵氏状元府和姜家岭李氏状元府,清朝时期一共举办科考会试一百一十二次,取状元一百一十四名。其中安徽省共九名,太湖就有两名,即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道光九年状元李振钧。图三:安庆太湖状元桥近况
    今天卒子介绍太湖县宝坪村的状元桥以及桥头的那棵一百二十多年的枫杨树。宝坪村的状元桥取自清朝嘉庆年间状元赵文楷家乡的石拱桥,赵文楷从小历尽坎坷磨练,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八岁中举人,三十四岁中状元。他为官十三年,两任考官,监抄和珅,代天子出使琉球,为皇家重修五台,都是朝野瞩目的大事。与安徽的包公一样,铁面无私丹心忠,四十八岁猝死任上,赵文楷传奇的一生,留给后人无限的思考及怀念。图四:状元桥石台阶与拱面
   状元桥下是一条从大别山流下的小溪汇合成的小河,宝坪村背靠群山,三面环水,视野开阔,形如山丘坐地虎,稳居宝坪中央。状元桥是一座清朝建造的石拱桥,因本村在清朝嘉庆年间考中状元,故此桥又叫状元桥,距今已有近一百多年历史,这也是目前安庆地区,即状元井、状元府、状元桥、状元故里又一座有文字记载的古老的石拱桥。图五:状元桥石拱桥
   状元桥坐落在北中镇宝坪村,石拱桥横跨小溪两岸,桥上的石板还略显光滑,上面有一块方形石,上面雕刻有圆形宝钱图案,经过近一百多年的行走,桥面已经非常的光滑,桥头两岸边杂草丛生。图六:状元桥头的百年枫杨树
    据了解,这座石拱桥为单孔拱券石桥,横跨在近四米的河面上,桥面宽约三米,拱券高约三米,桥离河面约一米五、六,拱脚、拱券均用青条石交错砌筑,拱内横向联系紧密,全拱紧连一体。图七:状元桥顶宝钱纹雕刻
    古桥为南北走向。桥顶部刻有“圆形宝钱图案”,此石刻或是“镇水神”石刻、或是百姓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是安庆地区古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状元桥如今仍能正常使用。图八:状元桥顶两侧护栏
    状元桥边,有一棵林业局标识一百二十年的枫杨树,此树或是与状元桥同时而生,因建桥而植树,树兴桥兴。枫杨树,在安庆地区比较常见。枫杨树是一种落叶乔木,一般存活期不过数十年,而北中镇宝坪村的一株古枫杨树,树龄高达一百二十多年。图九:状元桥头的百年枫杨树保护牌
    远远就见到了这株枫杨树,伟岸挺拔、屹立桥头,显得格外醒目。置身树下,只见古树树干虽已斑驳,布满裂痕,整个树体却是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图十:状元桥
    据村民介绍,这棵树是当年修建石桥时植种,百姓过桥,桥头树下乘凉,树下早已成为人们劳作之余休憩交流的场所。不过,因为年代久远,没有人能知晓这棵树的具体信息。经过初判,这株古枫杨树树龄大约在一百多年,为三级古树,已经挂牌进行保护并纳入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图十一:百年状元桥
(本篇完)
2018年10月25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4-20 04:08 , Processed in 0.03533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